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成因与对策调查研究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无保障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就此产生。
  尽管“留守儿童”在20世纪80年代初之后就已经存在,但一直都没有引起家长、学校、社区和社会的重视。自从2004年初四川省—个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照顾而出现严重问题的事件被曝光后,它作为一个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新问题,开始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随后,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对此做了很多的宣传和报道,社会学界和教育界等领域的学者们也逐渐开始把研究目光投向它。
  当前,一些媒体对留守儿童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做了大量的报道,也有部分机构和学者对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规模、监护类型以及农民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做了一定的研究。关于中国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影响的研究目前只限于国内,国外还没有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到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止,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约1.5亿,流动人口目前仍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呈现上升趋势。
  在流动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已成家立业的青壮年人口。与其相伴而生的是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当下,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留守儿童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同农村留守儿童人数近2000万人,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而且还有增长势,其中14周岁及以下农村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的86.5%。流动人口与留守儿童绝大部分当属社会弱势群体,对其产生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加以研究并提出解决落实措施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但能够促进其健康成长,还能够保证社会的安定,更深远来看还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队伍的质量。现在我们倡导教育公平化,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是教育公平与否的具体表现。
  
  二、影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我认为影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家庭影响因素分析
  1.家庭父母因素分析
  在我的调查中了解到外出打工的父母实际出发点还是为了家庭和子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通过孩子的升学,改变家庭状况,但是这种外出打工就事实地造成了父母与子女的两地长期分居。
  这种分隔对子女的心理人格和行为学习等造成了直接的影响。比如在我的调查中有41.6%的学生感到“孤独无助”。31.5%的学生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他的学习影响很大等等。
  留守儿童父母由于与子女远距离分隔,直接影响到对子女的教育效果。虽然留守儿童父母在我的调查中没有不与家里联系的现象,但是,留守儿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还是有限的。比如调查中有84人表示一周以内父母会打电话来问及家里情况,占调查人数的56.4%。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这种联系方式通话时间大多在晚上,并且在上一次通话时就事先约定了下一次的通话时间,目的是为了节省费用等等。可想而知这样的教育是很有限的。这根本谈不上对子女的教育指导。调查中我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这与父母的教育与监督缺失有关。
  由于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与子女的联系较少和联系方式缺乏亲情味,这样在教育留守儿童时就显得力不从心,感到无从下手,甚至由于常年不在家,缺乏与子女的沟通,不了解孩子,子女已经不习惯父母的教育,导致教育失效,子女根本不认真对待父母的教育指导。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中还反映出:“许多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注而造成对父母的冷漠心理。有的孩子对父母还有一种抵触甚至仇视的态度。”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更无从谈起教育子女。所以,父母外出打工对子女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影响是很大的。
  2.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人因素
  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人类型目前有的分为三种类型,有的把它分成六种类型。但是不管把它分成几种,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的研究情况分成四种类型的较多。
  但是,不管怎样分类,在调查研究中我发现这些监护人普遍具有以下特征:年龄偏大,身体虚弱,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等等。比如在调查中反映出留守儿童监护人年龄在50-70岁的就占调查总数的65.7%。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人数就占了调查人数的57.7%。留守儿童监护人身体健康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4%等等。
  可以看出这样的监护人状况是无法胜任对留守儿童的正常监护任务的。
  调查中我发现,家庭教育由监护人取代或者儿童自我教育,就会影响家庭教育和家庭控制力的缺失,影响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造成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以及所营造的家庭文化氛围影响子女的行为和价值观,通过教养方式、教育期望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
  
  (二)学校教育因素分析
  1.学校经费普遍紧张是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因素
  在乡村教育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乡镇中小学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硬件条件和教师待遇的改善,影响到教育水平的提高,从而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思想教育。比如:调查中我们发现各中小学校需要维修的校舍所需资金没有,调查的许多地方,旧房和危房仍然在使用,很多住校学生的宿舍仍然是几十年的老房子,有住校的学生也是2-3个学生睡一张床,老师说这都是普遍现象,而且这种情况十几年来没有太大的改变。这样的状况,学校基本的正常教学设施都满足不了,要专门修建楼房给留守儿童居住更是困难。当地学校领导面对这种情况,要想改变学校办学设施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学校整体教育的关键因素
  调查学校普遍反映师资力量薄弱。调查两所学校情况如下:
  ××学校尚缺师资主要情况:语文教师:8人;数学教师:5人;英语教师:12人;物理教师4人;化学教师:2人;思想品德教师:6人;体育教师5人;艺术类教师:6人。学校管理人员15人。
  ××学校尚缺师资主要情况:语文教师:5人;数学教师:8人;英语教师:7人;物理教师4人;化学教师:3人;思想品德教师:6人;体育教师3人;艺术类教师:7人。学校管理人员18人。(资料来自调查学校教导处统计)。   访谈中了解到造成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主要是当地财政力量较弱,无法发放增加了的教师工资。还有部分教师通过上岗考试后只拿50%的工资。这部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学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是超负荷工作。学校领导反映,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进行正常的教学有时都困难,要单独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是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一样对待。这样就无法做到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分别对待。
  3.学校管理力度薄弱也是影响留守儿童思想和学习的主要因素
  调查中反映出调查学校管理力量薄弱。一是人员缺编,调查学校总共缺编124名教师。
  我们知道儿童的发展既需要心理的自主,又需要行为的监控,剥夺儿童自主发展的机会可能会使他们有面临退缩等内部问题的危险;相反,给予儿童过度的自主,不给他们提供行为的指导,将同样会使他们有面临外部问题的危险。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家庭功能不健全,学校成为他们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场所,因此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对社会和留守儿童家庭的协调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中培养和提高的”苏霍姆林斯基还说,学校是其中起“指挥作用”的主导机构,它引导家庭、社会按照学校的教育意图和计划,完成各自无可取代的特殊教育任务。如今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无疑也需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的这种辩证联系观,对我们开展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确有借鉴价值。
  调查中总的反映出:调查学校没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分管领导,教师也没有把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看待,学校也没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内容,更无针对留守儿童教育辅导措施等等。
  
  (三)留守儿童自身因素分析
  从调查分析我们知道,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大,占到调查人数的一半左右,约43.4%。调查中反映留守儿童一学年中有“缺旷”现象的有32人,占到调查人数的21.3%;留守儿童迟到现象严重有34%等等。也难怪有人称这群儿童被称为“三无少年”——“无学上,无业就,无事做”,时间一久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行为,出现许多问题,容易成为问题儿童。调查中我们深感留守儿童自身因素也是决定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时还是决定性因素,加强留守儿童自身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非均衡性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典型特征。这种非均衡性反映在我国城乡之间及农村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投入水平及资源占有量的不同,也是学校设施、师资力量等办学条件的差别,更重要的也反映在不同地区及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在农村同一地区、同一市县甚至乡村,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别。留守儿童问题在义--务教育过程中产生,具有共性又有个性,是+系统工程。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不可以一刀切。只有针对实践调查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所表现出的问题,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笔者通过调查后认为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留守儿童随父母外出就读,取消借读费
  调查中反映出许多父母都愿意把子女带出到打工点就读,但由于借读费太高,多数只能望而却步。留守儿童父母绝大多数反映如果子女跟随外出就读,那么打工所得的大部分工资都将用在子女的借读费上,所以只能很无奈地把子女交给监护人看管。而监护人的监护效果很让他们担心。因为大多监护人文化水平低,监护能力很弱。加上子女年幼,自我管理能力低,控制能力弱,留守儿童父母普遍放心不下。
  我的调查数据还反映出大多数留守儿童愿意跟随父母就读。比如调查中留守儿童实际想跟随父母外出就读的有89人,占调查人数的59.7%;而选择“不愿意”的17人,占调查人数的11.4%;选择“说不定”的23人占15.4%,选择“无所谓”的10人占6.7%。这说明留守儿童大多数还是愿意跟随父母的。许多儿童认为跟父母外出打工就读可以经常与父母在一起,心理高兴,再有认为父母打工点的学校教学水平高,只要自己努力,可以享受良好的教育,对自己的发展有益。
  反之,如果并跟随父母外出就读会给留守儿童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调查中许多留守儿童心理感到不适。比如:感到“孤独无助”的就占调查人数的41.6%;“恐慌不自在”占调查人数的32.3%。调查中我发现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学习有影响的就占69.1%。有40.9%的儿童表示经常思念父母等等。这都说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对其子女影响还是很大。
  事实说明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大多赞同到打工点就读。我的调查焦点集中在借读费太高,借读费已经成为制约留守儿童外出就读的门槛。在与留守儿童父母交谈后得知,都反映如果取消或者减少借读费,他们将把子女带到打工点就读,通过了解还得知目前他们的打工点还没有一个地方取消借读费。
  我国《教育法》第18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和、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我国《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为此,笔者高呼:取消留守儿童的借读费,还农民工子女公平的学习权利!
  
  (二)改革户籍学籍制度,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教育体系
  上面已经表述:许多留守儿童父母都想把子女带到打工点就读,留守儿童也大多愿意跟随父母就读。调查中反映出影响留守儿童跟读的主要因素还有户籍、学籍制度。访谈中留守儿童父母都反映由于不是当地户口,一方面当地学校不接收,二方面即使接收,费用也很昂贵,没法把子女带到打工点就读。这已经成为制约留守儿童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又一大障碍。但是,子女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益处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在前面已经论述。再有留守儿童如果跟随父母就读还可以“充分利用城里空闲的学校设施、多余的教师。父母和子女在一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思念误会和问题,家长能更好地督促孩子学习。孩子能更好地看到学习的未来。
  为此,我认为解决留守儿童户籍和学籍问题也可以解决留守儿童的随父母就读问题。解决留守儿童异地就读的户籍学籍问题可以采纳王青和张小屏的观点:“改革户籍学籍制度,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打破限制留守儿童户籍学籍壁垒,确保农民工子女能就地入学。”“弱化户籍制度”。
  为此,当务之急是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留守儿童户籍学籍管理制度,允许留守儿童到城市享受与城市儿童一样的待遇随班就读。
  
  (三)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
  实践证明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 效措施之一。寄宿制学校的建立能够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安全,心理,教育等问题。我在调查中也发现寄宿制学校深受师生欢迎,可以解决家庭教育的不足。朱霞桃调查也证明:“寄宿制学校能够弥补缺失的部分家庭功能。”
  通过调查还了解到调查学校已经有寄宿制的一些做法,比如给家庭路程较远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住宿,给毕业班学生提供住宿等。但是,我了解后认为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寄宿制做法。它只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拿出几间教室作为学生临时住所,而且这种设施也是有限的。我们讲的寄宿制是要满足所有的留守儿童居住学习需要。
  为此,我认为当前根据留守儿童数量每年都在增加的情况,不但要建寄宿制学校而且还要大力增加寄宿制学校数量。
  调查中我发现学生对居住在学校的做法是持欢迎态度。有50%的以上的学生愿意在校居住,原因是可以经常接触教师和同龄人,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益的,可以减少远离亲人的思念和心理烦恼等。有研究也表明这种在校居住对学生的好处,教师运用对儿童的热情“期待”对改变儿童的行为具有很大作用,因为凡是教师寄予期望的儿童,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帮助和厚爱,师生感情融洽,他们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激情。当然,学生居住在学校,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挑战。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乡级中小学如果每个学校由两位教师负责管理就基本可以满足教育管理的需要,费用可由当地政府和学生父母共同来承担解决。
  寄宿制虽然是一种解决留守儿童的有效措施,但是,要建寄宿制学校,首要是资金,而我调查的学校资金都很紧缺,义务教育是免费教育,学校开支来自地方财政,而且基本固定,学校没有多余的资金。调查中学校领导也明确表示,建寄宿制是解决留守儿童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学校缺乏资金。许多学者也有相同的看法。比如陈薇在《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中就指出实施这种制度,资金是制约因素。
  针对农村学校的财政普遍紧缺情况,我认为政府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
  针对当前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财政短缺现状,从政府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和支持的角度看,继续加大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形式,它具有更强烈的纯公共产品的性质,应主要由公共财政给予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受益人不仅仅是个人,也不限于地方,而是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及全体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具有更鲜明的国家公共产品的性质。尤其是从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短缺状况及义务教育的财政困境来看,加大中央政府的投入具有紧迫性。通过加大中央的投入及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公平性。
  
  (四)其它措施建议
  除了以上的对策建议之外,我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具有特殊性,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不可能单靠上述措施就百分之百可以解决。我们还可以采纳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这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若与本人的建议结合在一起将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解决起到积极作用。结合本人的调查研究方向,下面侧重列举几个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良好措施和建议。
  陈静在《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思考》一文中就提出:要明确留守儿童父母教育义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这种观点在解决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义务上面是值得借鉴的。持这种观点的还有朱萍等人。
  梅明玉、梅子行在《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隐患》一文中就把留守儿童分成四种类型:单亲监护(本文中未把这种类型列入调查范围);隔代监护;亲戚或邻居监护型;同辈或自我监护。并分析了四种类型的特点。提出要慎重选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这种建议适用范围较小。因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可以选择的范围是很小的,基本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是也有很少的家庭具备这一条件,可以采纳借鉴,慎重选择。从调查我们了解到经济收入在当地偏低是造成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反映由于文化层次低到外面也不好找到收入高的工作,这也影响他们把子女留在身边。为此,为了让农民工外出打工打出效率来,加强他们的职业教育势在必行。当下职业教育对于农民工的意义是很大的。它可以起到“使农民工找工作容易”;“使生活更好”;“促进自我保护”;“减少犯罪”等等作用。
  有的学者提出的“代理家长制”也可以借鉴。比如刘明华等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中就倡导这种制度。在对策及建议中提出的“代理家长制”。虽然这种制度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需改进的地方,但是,在调查研究中我发现这种制度在调查点早已存在,而且很受欢迎。比如由一位教师带3-5位学生,学生与教师及其子女生活在一起,教师的文化水平较高,有能力教育管理学生,可以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等。这种制度也有其弊端,比如教师普遍反映学生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不出问题就罢了,出了问题难处理等等。
  总之,鉴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笔者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首先要抓住问题的根本,当务之急是要倡导留守儿童随父母外出就读,取消借读费;改革户籍学籍制度,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教育体系。加上其它措施的齐头并进,综合处理,我深信留守儿童的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其他文献
一、我国家庭性别教育的缺失    目前,家庭性别教育几乎都是在家庭里潜移默化进行的,家长对此很少有自觉认识,更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造成和扩大了那些无益于社会和儿童自我发展的性别差异。  家长受传统性别角色价值观的影响,对未出生的孩子就有了性别期待,在给刚出生的婴儿取名字时,他或她就被迫进入了一个分类系统中,因为这不仅给了孩子一个性别标志,而且也告知了许多与孩子有关的其他情况。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
期刊
从国际上看,日本是教育费私人负担极重的国家。其教育费的家庭负担虽常说有限度,但随着大学升学率持续上升,家庭的教育费负担也大增。其家庭的教育费负担虽支撑日本较高的大学升学率,但有研究指出,日本现在经济低迷如继续下去,今后其家庭沉重的教育费负担将难以保证。这不仅会影响整体大学升学率,更会对低收入阶层的大学升学有影响,使教育机会均等严重化。  为应对这些预想事态,很有必要搞清最需要的教育费的家庭负担及减
期刊
今天,我们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全体理事,在苏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欢聚一堂。  首先,请允许我对一如既往地热情支持、积极参与专业委员会工作的各位理事,表示热烈的欢迎。  对多少年来矢志不渝,坚持不懈地热心于家庭教育事业,在理论研究和科学普及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在座的或不在座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地感谢!  我们这次年会的召开,适值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我们在座的各位,都亲历了这不平凡的三十年。此时此刻
期刊
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高德伟教授认为,人的性意识是从两三岁就开始的,两三岁的小孩是青春期以外的另一个重要时期。中国著名性学家和泌尿科专家吴阶平教授指出:人的一生都需要性教育,其中婴幼儿和青春期尤为重要。美国性信息和性教育协会的马丽考尔德伦博士强调:“幼儿阶段,特别是5岁以前,性教育特别有效。”本文所指的幼儿期是3-6岁的孩子。    一、相关概念界定    性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也是一种
期刊
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使“地球村”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但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沟通年代却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不和谐音: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并不因为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变得亲密,反而似乎变得越来越疏离。一项涉及11个国家及地区的研究显示,学前父子疏离现象已日益严重口。这里谈的父子疏离现象是指父亲与孩子关系的疏远、隔离现象,是现代社会中不和谐的一种人伦现象。  在美国波士顿,米尔顿·科特尔丘克(Milton
期刊
1999年,我在对“望子成龙”之“望”进行20年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父母之道”理论体系构建的探索,阶段性研究成果陆续在《朝阳广播电视报》上连载4年,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后,于2004年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家庭教育理论专著《父母之道》一书。  该书出版后,很快受到学界和传媒的重视,新浪网率先向全国推介并连载了全书内容。紧接着,中国教育信息网、中国家庭教育网、中国家庭教育专业网、大洋网等各大网
期刊
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和关怀。当一个人处于婴幼儿时期,或者病痛和衰老来临之际,这种需要显得尤其迫切和普遍。我们接受关心,生活在关心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而在我们的人生中,接受最早也是最长久的关心当是来自家长的关心。父母对于我们的关心超过了其他的任何人,
期刊
在整个教育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容忽视的特殊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然而,家庭教育,由于难以列入国家教育计划,统筹安排,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虽然家长都有把子女培养成才的愿望,但往往因教育不得法或家长素质不高而事与愿违。开办家庭教育咨询机构,为有效地提高家长的家教意识,优化家教水平开通了新的渠道,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得到健康成长。  
期刊
回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研究其家庭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由于回族有着民族性、宗教性十分突出的独特文化,回族家庭教育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回族的家庭教育在保存和传承伊斯兰文化,形成和发展回族文化,进行民族整合,满足个体发展与享用及社会发展与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研究回族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既可以打开回族世界与其他民族相互了解的窗口,又可以丰富和充实我国的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 
期刊
一、社会变迁影响婚姻家庭多元化社会的婚姻特点    中国内地改革开放30年,已经融入世界地球村,人权和自由意识苏醒,自由导致多元,男女的共同解放导致多元化时代来临。这和世界性政治进步、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观念普及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这样剧烈的社会变迁,不可遏止地影响和改变着女性,同时改变着婚姻与家庭。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当一个国家落后和野蛮的时候,每个女人都可能成为商品和奴隶。例如奴隶社会,封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