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以不弘毅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pf4433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受于书中种种智慧,归算起来,已是历史长河中无数经典的概述。而《论语》所传,历经世纪风霜巨浪,耳目相传,纸笔更替,所凝汇而成终于是经典中的源泉,智慧中的山峰。
  幼时便熟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而今师从大学之门,从无知迈入有知,致以有知界限,所触及种种,才知所知更是渺小,书读万卷,道途万里,才知古人智慧所累积,皆是不易。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亦加增忧伤。圣人那般悲天悯人之广袤胸怀,非世俗时人所知,也非今人所比。今所以书为目,是以观之古人心境,我经古道路,上下求索得来,所得却是与现世息息相关。人世间的一切智慧,都来自等待和希望。古人路途远,日子慢,一生所经历比今人少之更多,而其心胸却宽阔更多,论语所思,竟望见广袤知识之海,而孔子在其上泛舟,其喟叹之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激励我无数夜晚奋力前行。常日里的父母言传身教,难以割舍的同袍之情,在论语中轻轻一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有志,志在四方”。那些东南西北奔走知识攀爬实践的艰辛与苦涩,被其中所涵盖的长远智慧冲淡,似头上阴霾烟消云散,若无以报效父母之思殷切,怎以明志明智明白孝之敦义,又却何德何能懂得礼之深情。
  素常听闻坊间有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而其口口相传几经辗转呈现于世人的深知远见以及那渊远厚重的智慧,在多数有识之士眼中却成了妄言之资。五四运动之兴盛,将文言文掀翻在案,而儒家中的经典——《论语》,也被束之高阁。后来时光荏苒,世事变迁,而当我们重拾儒家经典,那些如数家珍的知识宝藏欣然打开,眉目之上吹起岁月覆盖的伤痛与灰尘,我才逐渐懂得,文化的传承,比物质财富的传承更为宝贵,而今时代,面对大国崛起,更应该刻不容缓地继往开来,贯通古今。其实有时候,外国月亮并不比国内的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所有沉睡的记忆都变得清晰,传统里深入内心的使命感奋然跃出。论语所谈,既有高远纵深狭长而不可得之势,忽而又现朴实良善家常之诚言,使人不得一蹴而就,却有反复循理之意,愈深入生活,愈知其难。
  《论语》所及,非圣人一家之言,更有借圣人言,引出生活真谛,知识根源,使人明净透彻,能获得内心感悟与外在收获,只是更需坚守本心。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中深彻情意感怀,若无经年磨练,怎能至情如斯。其所谈事物也朴素平实,多与政治,礼仪,人际交往,伦理互成关联。而此中言语,却非常人之目所观所感,其视野之渺远,高木之视角,如苍鹰般长驱直入知识的肝脏处,剖析出深刻而丰富的厚重内涵。
  书中所拾得,似风中长叶,漂浮散漫,难以落地归根,有所依靠。而习得百般知识,也难以消化,竟是如鲠在喉,不得其解。若往前行,则需诚恳而真实地学习长存之智慧,平和揉进内心深处之绝境。经年若此,无妄为而后虚谷,仿佛第二自然。愈上进,愈知艰难。能做的事就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易读,却又难读。易读之处在于,想把《论语》读通,相对容易,掌握了基础知识注解,大概了解背景史实,算是了解其外在之意,即所谓文意。若是想要读懂,却是极难。若要读懂,则先要排除一切干扰性的因素,用心去读它。不可借助外在读物,如观画,观帖,观景,讲究真实。目之所见,则为心声。他人所读《论语》,则如残羹剩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既然味同嚼蜡,则不如舍弃,选择一条通径幽深的小路,自己翻读典籍,不能泛泛之读。其二,若要读懂,则要选良师之注,此中注解,精确晓畅,其中益处,不能更多。然而要读懂,则先要读通,不能未学行走便要起飞,根基不稳,文意不明,则易陷于自我的假述里。其中,感触最深的地方,则是把夫子人格真人化,这是很重要的。最后要深入,则需自身思想的厚重敦实,阅历是否丰富,感悟是否深刻。总之,要读通,很容易,要读懂,却是很难。要想登堂入室,其实无异与写诗作画,须先以扫除心中种种偏见,避开思想误区,怀以求知欲,付之以长久耐性与实践累积,欲速则不达。如此这番,自然水到渠成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与其说是一部儒史,不如说是一部知行史。夫子所知行,乃是知行合一,古人言的少,因由所承诺重,一失信,义必轻于人。因此古人不轻易承诺,只是一番埋头苦作,而夫子之情怀,所携一性徒众,周游列国,见人世哀凉,时人愚钝,为政者轻民重权,为人者轻义重利,禮乐崩坏,是以不得已而为之。周游之艰难,行途之所见,万般皆在其言语中,因此其内涵的深刻思想。须翻读于目,熟记于心,且悟且行,难之于心。《论语》之言,真知灼见不予言表。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既是以个人本身来弘扬道理,而非用人生道理去弘扬人,若有一腔民族之情怀,怎会忽视这般精神之泉在!
  知识、学问,使人通达,使人平静。如能在论语中明晰自己内心,由内观外,则境由心生。古老的国族,街头巷尾亭角桥堍,无不可见一闪一烁的人文剧情,名城宿迹,更是重重叠叠的往事尘梦,郁积得无以释怀了,幸亏总有春花秋月等闲度地在那里抚恤纾解,透一口气,透一口气,已是历史的喘息。语及此,任重而道远,倒影层层叠叠起伏,倘知智慧未有穷尽,人世之途亦无退路,放下归期,携目入书识之涯,士,不可以不弘毅。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人复天”一词出自刘熙载《书概》,体现了儒家有为思想,表现书家对规拟自然,建立秩序,从而对实现理想的艺术之美的追求,其标准与皈依是儒家“中和”之美,具体落实到书写中则有规范书法技法,完善书家人格修为性情等方式,以这些方式为桥梁到达“中和”之境。晚清是碑帖交融的时期,部分晚清书家对碑与帖亦有实现“中和”的实践与追求。本文就晚清书家在由技入道,达性抒情,碑帖并究三个方面进行的实践与其中渗透的
摘 要:希腊神话对英美两国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希腊神话,英美两国文学是不完整的。希腊神话对英美两国的文学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也拓宽了英美两国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希腊神话;英美文学;影响分析  作者简介:刘莉(1981-),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职英语教学与教改、英美文化与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中图分类号]:G2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1  石头寨村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地位优势显著,自然环境优良,相对于长三角地区其他村落而言其离土文化较早。随着社会形态的塑造,人力资源的积累,家庭再生产的作用,逐步呈现出现代城市体系辐射下的城乡融合。石头寨村地处大城市近郊,由于乡村与城市时空距离不断缩短,乡村老年人可以享受到城市辐射下的资源,
摘 要:中国传统古代女性被一个“贞”字捆绑,然而女性这样卑微的地位,并不止中国古代的女性,看似神圣的《圣经》中的女性代表——撒拉,也遵循着属于她的“三从四德”,也有着西方独特的纲常伦理。不管是中国古代女性的悲惨,还是撒拉的一生,都是代表着无数女性的状态,甚至这种状态在自由、平等的社会仍然存在,仍然被作为一个女性的标准。  关键词:撒拉;三从四德;圣经;女性  作者简介:刘全琴(1998-),女,四
摘 要:《山河故人》作为贾樟柯导演的一部在2015年上映的文艺电影,于众多商业大片的围剿之下拿下了3萬的票房,真正地做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他通过镜头语言将故事的真实性与虚幻完美融合,通过听觉效果引发时代与情感的共鸣,导演运用娴熟而精湛的视听语言,处理出准确而生动的叙事和节奏,一步一步地引出故事的核心观点。  关键词:《山河故人》;贾樟柯;视听语言;真实;虚幻;时代;情感  [中图分类号]:J9
作者简介:陈婉(1995.10-),女,汉族,广东揭阳人,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英语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题记:“One point seven billion were there for his birth. Two-hundred-twenty countries tuned id f
摘 要:受周围环境和家庭背景的影响,乔治·艾略特从小就接受着严格的宗教教育。作为一个曾经的宗教狂热分子,艾略转变为了东正教怀疑论者最终放弃了基督教,成为了人文宗教的忠实倡导者。此外,尽管艾略特坚信人类应该取代上帝,且爱心和同情心应该取代人的信仰,但在艾略特的作品中上帝却是无处不在且是至高无上的,这种矛盾的宗教观的形成与艾略特所处的环境和多年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宗教观
秋风瑟瑟又一年,  年年南辕。  只此南辕,  幸得棠与良辰眠。  春水涟漪染九千,  思蕊难见。  苞含夢远,  执子手共佳期盼。
摘 要:《德伯家苔丝》是英国著名诗人、作家托马斯·哈代最富盛誉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中的灿烂瑰宝。小说讲述了俊俏懵懂的乡村少女苔丝在不幸被诱奸后惨遭丈夫抛弃最后愤然杀死凶手的故事。其中的情节冒犯了许多维多利亚的时代的道德观念,在当时引起强烈冲突,可小说所表达的反对封建宗教、反对封建道德、反对资产阶级法律的精神却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其反抗精神及追求人性解放的做法在今天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将从弗洛
摘 要:《郑伯克段于鄢》深刻阐释了郑庄公及其母、弟共叔段为争夺权力而互相残杀的现象,明确的体现出作者对宗法制度的厌恶和道德沦丧的悲叹。并认为其中最该批判的就是郑庄公,因为郑庄公残忍、阴险、无道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对一直受争议的郑庄公加以一定分析。  关键词:郑庄公;政治评价;社会背景  作者简介:徐学婧(1999.7-),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