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ran20039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民俗美作为日本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川端康成作为东方美的代言人,其作品中的民俗美更值得我们探究。本文将通过“以民俗书写文化符号”、“以民俗践行文学使命”、“以民俗隐喻人物命运”三个角度对《古都》、《千只鹤》两部作品中的民俗美进行探析。
  关键词:民俗美;文化符号;使命;隐喻;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作为亚洲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以自身独特体验与文化积蕴开创了有别于泰戈尔的又一种东方美范式。他的作品饱含了东方美的独特理念。在前人研究中,对其文本的解读多集中于“物哀”、“女性群像的刻画”、“作品艺术特色、”“作者禅宗思想”等方面,本文将以另一種角度——“民俗美”展开对其作品的探究。
  一、以民俗书写文化符号
  川端康成的创作深度贴合了日本文化传统,其作品中自觉出现了许多文化符号,如“和服”、“腰带”、“樱花”、“杉树”、“彩陶”、“茶道”、“花道”、“节日”等。这些文化符号的出现不仅使川端康成的作品极富民族色彩,还使读者从文本层面深入了解社会民俗内涵,可谓一举两得。
  和服是日本传统服饰,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名片。在德川幕府前,因纪念中国东吴将纺织品及缝衣方法传入日本,和服称为“吴服”。真正的“和服”概念,是德川幕府后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和服庄重高雅,不同的图案装饰代表着日本民族的风雅传统及物哀精神。《古都》中就有大量关于和服的描绘。千重子的父亲经营着一家传统的和服店面,和服的图案也由他亲自设计。不论是朴素的杉树,还是哀婉的樱花,糅合在和服的设计中,仿佛都具有别样的美。而在重要场合,不同的人所穿的和服也样式各异,构成了一副鲜活的展览画。千重子和家人去赏花,身穿和服便美到极致。除了和服外,腰带也是展现民俗的重要符号之一。千重子的父亲为她亲自设计腰带,并拜托秀男织出,可见其对腰带的重视以及腰带的重要地位。佩戴了腰带的千重子接受了父亲的一片心意。而后,腰带又作为人物关系的纽带,秀男与千重子、苗子之间的感情以一条腰带为故事线索曲折展开。除了作者的精巧设计,我们也看到了腰带的独特魅力,和服和腰带的文化符号与人物性格相配合,使人物更有张力。
  二、以民俗践行文学使命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代表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礼上,以《我在美丽的日本》一文具体阐述了日本美的精髓。其中,“和歌”、“茶道”、“花道”、“陶瓷”均有提到。可见,川端康成将自己的文学根据地建立在了传统文化的底蕴之上。
  纵观川端康成一生,他的创作生涯一直肩负着一种文学使命——将日本美发扬光大。《千只鹤》中作者将其对茶道的反思贯穿在茶道没落的悲惨现状里,也贯穿在对茶道流俗化的低级趣味的批判里。作者以菊治的视角,写出了其父死后,茶室的空寂和没落,正影射了作者对茶道没落的惋惜之情。《古都》中,千重子和苗子的相遇,秀男与苗子的初识,都是以“祇园节”为场景。试想,一面是温馨繁华的人间烟火,一面是世情人心的细腻柔软,美好的感情就在这样的场景中生发,不得不叫人心生向往。这不仅是一出热闹的庙会,还代表着民俗生息繁衍的喜悦。由此可见,作者在此处流露出的对人生世相的赞美是很有力的,对“庙会”民俗未逝的现状也是欣慰的。而之于茶道的没落,作者不仅抱有惋惜之情,更想通过对低俗化倾向的批判来达到复兴茶道高雅化的效果。从以上二者结合来看,作者的创作包含了很强烈很现实的文学使命感。这种以民俗美为至高追求的创作心理,以振兴、发扬民俗美为创作目的的创作实践怎能不叫人佩服呢?
  三、以民俗隐喻人物命运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民俗描绘,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人物的性格气质,隐喻了人物的命运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民俗化写作不仅连接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使作品呈现方式多样化,而且推动了情节之间的动态发展过程,人物的关系推进显得不突兀。
  《古都》中,千重子身穿印有樱花的和服和真一去赏花,恰好和春日暖樱交相辉映,亦真亦幻。樱花的哀婉素美和千重子的温柔矜持相互映衬,千重子的人物形象由单薄到丰满,俨然自成樱花的化身,极具美感。秀男受千重子之托为苗子织出一条绣了杉树的腰带,沉郁朴素,苍绿一片,很是素雅。苗子自幼在山间长大,受自然风物的润化,也具有杉树单纯质朴的灵魂。这对姐妹花,似樱似杉,樱花和杉树隐喻了二姐妹的命运,恰好是日本美的典型代表。作者赋予二者这样的美感,也是希望日本二战后重视古典文化,重建现代美。《千只鹤》中,作者以志野彩陶的命运隐喻了人物的命运发展。志野彩陶是菊治父亲与太田夫人所用之器,而后却百转千回由太田夫人传入菊治手里,这不正隐喻着菊治与太田夫人的不洁之私么?太田夫人的女儿文子将母亲的遗物茶具送给菊治时,菊治仍有不伦之念,茶具做了菊治与文子之间关系的见证物。文子临失踪前来到菊治的家,将彩陶砸碎,菊治不胜惋惜。但文子有意将彩陶之美毁掉,就是为了隐喻了自己即将离开,菊治却丝毫未知。等到文子真正失踪时,菊治才恍然大悟,文子一生就像彩陶的命运一般,飘忽不定而自消失。川端康成除了按传统写法塑造人物外,还以器物之命隐喻人物命运,写法独到,值得借鉴。
  四、结语
  一直以来,川端康成的作品就作为研究日本美的经典范本,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古都》、《千只鹤》两部作品的研究集中展示了川端康成笔下的民俗美。我们看到,川端康成不仅热爱日本传统美,还以自身创作努力践行发扬日本美的理想,这也对我们的创作有很大启示!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千只鹤[M].叶渭渠,唐月梅译.北京出版社,2003(4).
  [2]川端康成.古都[M]. 唐月梅译.北京出版社,2003(4).
  [3]叶渭渠.川端康成创作的艺术特色[J].国外社会科学,1981(5).
  [4]叶渭渠.川端康成与日本文学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1987(3).
  [5]张建华.川端康成创作中的日本文化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013(5).
  [6]刘龙.川端康成小说美学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8(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外国文学阅读热点”问题的相关调研结果,通过数据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外国文学方面的阅读现状和阅读偏好,并从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三个角度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外国文学;阅读现状;天津师范大学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
期刊
摘 要:艺术院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不仅有利于落实国家政策要求,推进院校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且可以完善院校学生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分析艺术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的必要性和当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制度建设、落实择优选聘、明确角色责任等措施,以推动艺术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关键词:辅导员;艺术院校;专业化;职业化  和其他院校相比,艺术
期刊
摘 要:在调查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的基础上,总结该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在民族文化利用、保护和发展的先进经验,剖析该地区城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的互动机理,并以此为指导探索民族文化和新型城镇化双向互动、相互促进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民族文化;发展  湖北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排除该地区自身的“硬件”约束外,特殊的地域民族文化也是重要的影
期刊
摘 要:古代云南青铜文化十分盛行,在世界上都极具盛名,而多样化的动物形象大规模出现在滇池地区的青铜器上。文章首先分析了滇池地区自然环境与动物形象青铜器的来源,随后以失蜡法为主分析了青铜器动物纹饰制作方式;最后以蛇形象为例针对性研究了滇池区域具备代表性动物形象器物。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今后滇池地区考古探索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从而深入了解云南古代先民的生活。  关键词:古代青铜器;动物纹饰工艺与图
期刊
摘要:王巨成的少年小说创作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其对少年成长中的呵护与焦虑让人动容,并把少年小说与作家思考的问题做到了有机结合,有一定的价值与地位。本文以王巨成少年短篇小说集《真的喜欢你》为例,简析了其创作中的突破、特色与不足,期待作家有更大的突破与成就。  关键词:少年小说;突破与超越;艺术特色  在当前少年成长小说的创作中,尤其是校园小说的创作中,王巨成的创作是不能绕开的话题,也就是说,
期刊
摘要:安德烈·纪德,法国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20世纪初,其作品因强烈的反宗教倾向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田园交响曲》正是这个时期的代表。笔者尝试对小说人物进行原型分析来揭示纪德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纪德;现代性;纳喀索斯情节  一、纪德的现代性  所谓现代性,即质疑传统的精神,表现为一种与时代主流逆向而动的趋势,它是“植根于时代精神的土壤而又以反叛和质疑超越时代精神的一种品质。” 具体
期刊
摘要:长篇小说《小丑之见》是德国著名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第一人称口吻、采用倒叙的手法生动描述了主人公富豪之子汉斯·施尼尔一步步沦为街头卖艺行乞的小丑的故事。作品通过主人公所扮演的小丑的独特视角,运用讽刺、戏谑的艺术手法严厉鞭笞和控诉了西德阿登纳时代的沆漜一气、飞扬跋扈的政治宗教势力、二战后改头换面、顶着人道主义面纱重新得势的法西斯遗老遗少们以及道德观念陈腐、虚伪的教会上层人士们
期刊
摘要:叶燮的《原诗》是中国诗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不乏关于诗歌风格的论述:在陈熟、生新的问题上,叶燮不仅认为二者相济,方全其美,而且将其归结到作家的创作修养论上;在诗歌正变观上,叶燮既肯定时代对诗的影响,又承认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颇有远见卓识;在杜诗风格论上,他推崇杜甫在法度之外的神妙变化和浑然天成与造化同工的至高境界。这些都体现了叶燮通达的诗学观。  关键词:陈熟;生新;正变;杜诗风格  叶
期刊
摘要:骆宾基是“东北作家群”的后起之秀,是在抗日烽火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紧随时代步伐,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长篇小说《边陲线上》、《幼年》,中篇小说《罪证》,短篇小说《千人塔下的声音》等作品描绘了沦陷时期东北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尤其展现了异族统治之下的斗争精神,表达了作者抗日救国的主题思想,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骆宾基;东北沦陷时期;小说;民族精神  骆宾基是在抗日
期刊
摘要:在欧洲文坛享誉盛名的安德烈·马尔罗一生只创造了6部小说,其中三部小说《征服者》、《王家大道》、《人的境遇》都是以东方革命为题材,马尔罗更是以《人的境遇》一书荣获1933年的法国文学最高奖项——龚古尔文学奖。作为一名生在巴黎,长在法国的西方人,马尔罗为何选择东方革命题材来进行创作?其作品是否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的革命和社会现状?本文将通过分析《人的境遇》一书,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外部分析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