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小说的突破与期待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bblef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巨成的少年小说创作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其对少年成长中的呵护与焦虑让人动容,并把少年小说与作家思考的问题做到了有机结合,有一定的价值与地位。本文以王巨成少年短篇小说集《真的喜欢你》为例,简析了其创作中的突破、特色与不足,期待作家有更大的突破与成就。
  关键词:少年小说;突破与超越;艺术特色
  在当前少年成长小说的创作中,尤其是校园小说的创作中,王巨成的创作是不能绕开的话题,也就是说,王巨成的少年成长小说创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地位。本文就以王巨成的短篇小说《真的喜欢你》为例,谈谈王巨成少年小说创作的一些特点。
  一、对儿童问题小说的突破与超越
  我国的儿童文学创作自解放以来,一度夸大了其教育功能,所以儿童文学的创作不管是题材还是内容,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与束缚,人为地划定了一些禁区与雷区。这个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与国外文学的交流与接轨,儿童观与文学观已经有了重大的突破与改进。儿童文学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刘心武《班主任》“救救孩子”的呼唤、刘健屏《我要我的雕刻刀》的个性意识的苏醒,而且有了常新港对于少年儿童心理的审视与关注,有了曹文轩那种带有唯美风格的诗意叙述。而在其中,能够直面少年成长现实,不回避尖锐问题存在,带有真诚的述说与深切的思考,体现一种强烈的神圣使命感的作家,王巨成应该被广泛关注。不客气地说,关注王巨成的少年小说创作,会给我们的教育改革、给少年的成长带来新鲜的空气与必要的提醒。
  王巨成对这一问题的突破与超越之一就是及时跟进少年成长的真实环境,把少年成长中的问题与其所存在的家庭、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考察,提供令人信服的成长空间与现实土壤。在小说《颜妍生活里的一场地震》中,作家把目光投给了一些特殊的初中生,那就是当官的子弟,这里有两个人物,一个是秦海天,因为父亲的位置,他在学校里始终春风得意,就连平时不怎么会笑的校长见了他也是面带微笑。但是由于父亲的双规,他很快堕入人生的低谷,体会最深的就是人世的炎凉,父亲在位的时候,巴结最厉害的的一位叔叔立马与他们家撇清关系,母亲又放不下脸面做事,不要说其它,就是生存下去就是个问题。另一个就是女生颜妍,这是作家精心塑造的一个角色,她虽然也是干部家庭出身,但是她却没有丝毫的优越感与摆架子,反而清醒地认为不要自己的爸妈给自己财富与荣耀,只要能做个问心无愧的好人就行,而自己的理想非常踏实,哪怕是扫大街也没有什么不好。为了写好这两个人物,作家又专门塑造了周菲菲这一人物形象,周菲菲是个及其上进又及其虚荣的女孩子,虚荣到不让这样的妈妈去学校,甚至有同学在时见了也不说是自己的妈妈。由于周菲菲的妈妈是秦海天家的保姆,后来因为秦家出事成了个扫大街的环卫工人,颜妍经常帮助她扫大街,这三个人就有了一个连在一起的故事链,在这个故事链中,三个人物的形象益发鲜明突出。颜妍的朴实与真诚,秦海天的消沉而振作,周菲菲的虚荣与掩饰,都得到了集中而有力的刻画。小说大量的细节与生活,令人信服地展现了当下初中生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在眼下的少儿文学创作中还没有哪个作家这么敏锐而准确地表现了这样一些少年形象。在《向往远方》中,作家关注的是学校旅游车交通事故后,对小镇上人们尤其是学生们心灵的影响,从而作家提出了如何向远方,了解远方,诗意生活的问题。而在小说《大路朝天》中,作家又把笔触伸向了当前少年心灵疲惫,如何拯救的尖锐问题,作家很好地设计了一个叫杨林的初中生回到父亲老家读书,在那样一个特殊地方经历成长洗礼的故事,并且在那里也重新塑造了杨森的形象。这些问题,应该都是非常困扰学校与家庭的问题,作家用文学的手段做出了自己的认真思考与回答。这也是对当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益尝试。
  “一部作品要引起少年儿童的兴趣和好感,就必须让少年儿童通过阅读对读者产生一种信任感,”觉得作者“是可以信赖的朋友”[1]。王巨成对儿童问题小说的突破与超越之二就是关注所有容易被人忽视的角落与各色少年个体,而且都不是简单关照,而是深入其精神世界,用真诚的心做他们的代言人。在小说《故事里的陈永林》里,王巨成关注的15岁的陈永林,他在小说里的真实生活是爸妈不在家,跟奶奶一起生活,看书时躺着,做作业时还看着电视,考试就是六七十分,星期天就往外溜出去,臭袜子放在枕头底下。这样的学生在班级里普通得容易被人忽视成空气,但是作家却抓住了这样的少年切入,因为一个家长会的召开,老师强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不把父亲或者母亲请来,这样引发了少年陈永林对自己的发现与假设,在陈永林的假设故事里,我们看到了陈永林心灵的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陈永林渴望优秀、渴望成熟、渴望美好,谁能不为这样的少年而动容?谁又能轻易忽视这样的少年存在?在小说《在路上》,作家关注的是高考以后的初中生的心理世界,作家写了一个叫黄元的学生,高考之后,他与很多同学一样,一方面等待着那个重要结果的到来,另一方面心情复杂地挥霍着这其中的一些日子,他们提议在27日晚上的那个特殊时刻,在工农桥上玩一个通宵,但當黄元真到那里的时候,同学并没有来,但是一系列的经历,使得黄元能够在刹那之间获得顿悟,能够有能力面对那个不管是什么样的高考结果。这样不由得让我们多想一点的是,在孩子们需要这些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早一点给他们这种力量与心理呢?在小说《世纪末的春天》里,作家写出了一个非常纯真可贵的女生林雪涵的形象,林雪涵因为说了同桌孙亮一句“这家伙一直不来才好呢”,没想到的是孙亮果真因为给女生方亚文采摘紫色小花而遭遇车祸,这样使得林雪涵背负了非常重的心理负担,认为是自己的玩笑似的诅咒导致了孙亮的送命,可贵的是这是没人知情的事情,没人在意的事情,但是林雪涵却在别人误解重重的前提下,仍然没有逃避自己的心灵重责,直至走出这样的困境。通过以上的简单回顾,我们就可以看到作家真的是用心走进少年的心里,跟他们一样去经历去思考去关注生活,不希望任何一种类型的少年被人忽略,而他们都应该成为作家细心呵护的对象,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存在。这样强烈的使命意识,体现了作家严肃的创作态度,更体现了作家对当前一些少年成长的深深焦虑与不安。因此,这就是王巨成少年小说的重大价值,也可以说,尽管王巨成的小说会有某些不足,但不应该成为被评论界忽视的理由。   二、艺术上的可贵探索与个人风格的行成
  “理想的少儿文学创作应该是成人视角和少儿视角的自然交汇。”[2]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王巨成一直没有放弃探索,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大致说来,王巨成少年小说的主要特色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讲好故事,让可读性成为可能,并且给人一种情感的力量。著名作家曹文轩说:“文学没有理由否认情感在社会发展意义上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皆是与情感不可分割的。”[3]王巨成的小说在讲好故事方面一直有独到的地方,从小说的开头,王巨成一般由故事中的高潮切入,环环相扣,一步步抽丝剥茧似的把读者带进自己设计好的故事中去。伴随着精彩的的故事,小说的情感也就深入少年读者的心,打动着他们。比如,小说《真的喜欢你》,先是交代出一个比其他同学都矮的、什么都不出色的李朵,妩媚的名字却偏偏是个男孩,接着再补叙出田老师对衣老师执着的爱情,这事本来跟李朵没有任何关系,但巧就巧在李朵在自己的英语书里看到了一张“真的喜欢你”的纸条,这个纸条把这个异常普通得男孩子的心田搅乱了,他以为这个纸条应该来自本班的一个女孩,但就在他这样充满另一种心情渴望来到学校时,却听到了一个震动人心的消息:但衣老师遇到了一起车祸,嘴唇摔破了,腿受了重伤,美丽的衣老师不再相信爱情了,而痴情的田老师却并没有放弃对衣老师真正的爱,要想打动衣老师的心,那就要找到一张在衣老师出车祸前写给她的一张纸条,这就是李朵书里的那张纸条了。但是作家有安排了一张波折,那就是李朵尽管把纸条藏得很隐秘,却还是被爸爸妈妈发现了,一顿审问自然不可避免,好在有惊无险,李朵不但把纸条给了衣老师,而且还给衣老师讲了这里面的前后故事,这样田老师收获了衣老师的爱情,李朵也在不断长高。这是一个歪打正着却异常温馨的感人故事,尽管写了爱情,但是这个爱情却是那么美好。其它作品,比如《世纪末的春天》、《向往远方》、《大路朝天》等,都是这样。王巨成是一个善于写作校园文学的高手,他的小说有着一种十足的魔力,让少年儿童欲罢不能。可以说,王巨成真正让校园写作变成了可能,而且变成了非常成功的现实。需要说明的是,王巨成讲故事不是讨好少年阅读需要的媚俗写法,而是在精彩的故事中逐步写出故事背后的深刻与思考。
  第二,写好人物,让形象立起来说话。王巨成是一位严肃的少年文学作家,不是花里呼哨地记录校园生活表面的热闹与喧嚣,自然在小说中就要在塑造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上下功夫,因为小说的价值说到底,是写出能够立得起来的人物形象。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呼之欲出的初中生形象向我们走来。像《颜妍生活里的一场地震》力的颜妍,尽管出身干部家庭,让人羡慕,但是做事低调,性格朴实,让人敬佩。可贵的是作家塑造这个人物,是放在具体可感的环境里去真实表现的,那就是她看多了一些干部的表里不一,她深深地为他们感到难过,而同班同学秦海天的遭遇更是活生生的事例,使她感受到了失去家庭的痛苦与不安,另一个同学周菲菲的爱慕虚荣更是让人揪心,使她更感到了人生需要的是脚踏实地,需要回归淳朴。因此,颜妍才可能把作为一个城市美容师的想法写进作文里去,而且她愿意亲身实践,真正去扫几次大街,感受环卫工人的劳动与付出,当知道爸爸借助权势,剥夺了周菲菲妈妈工作的权利时,她非常愤慨,要求爸爸还人家一个公道。让读者动容的还有她的善良,当知道周菲菲的妈妈就是扫大街的环卫工人,而且周菲菲否认她是自己的母亲时,她愿意为虚荣的同学保守着秘密。这是多么让人喜爱的孩子,闪烁着多么璀璨的理想光辉!其他几个作品里的像陈永林、黄元、杨林、杨森、林雪涵等,都是让人可信的初中生形象。这些能够立得起来的人物形象,让王巨成的作品厚重起来,也经得起推敲,从而为当代少年文学的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与保证。
  第三,写好心理,让人物有深度。王巨成小说创作总是能够深入人物心理,让每一个人物都能够展现自己丰富的心灵世界,不是轻易地让人物类型化与概念化。这一点既显示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熟稔与洞悉,更体现了作家对人物的真挚关怀与真切理解,也体现了作家对待文学创作的严谨与真诚。比如对于陈永林来说,他明明准备与班主任解释一下自己的父母不能来参加家长会的,但是他发现班主任根本没有问他的意思,于是他就恍然明白了一些东西,所以陈永林走出校园时,“就有了像落日一般的惆怅,并很有韧性地弥漫开来。”于是就有了陈永林开始了自己的想象中的角色塑造,当然这是他自己对自己的假设,于是他在自己的故事里有了一种身心飞翔的感觉。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是陈永林对现实中的自己的不满,也是对自己的希望与改变。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毫不出色的初中生依然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谁能对这样的初中生视而不见呢?问题是陈永林肯定不是一个两个,这样的一个群体多么需要身边的大人蹲下来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啊!很多人习惯了眼里有优秀的孩子,但是更应该多看看那些不太优秀的孩子们。王巨成写了不少非常优秀的中学生,但他也不忽略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中学生,而且作家总是充满感情地亲近他们、走近他们、表现他们。作家塑造这些人物的时候,不是在空洞地生硬地表现,而是用大量丰满的情节与细节去展现,这样的人物显得可信,令人易于接受。
  三、王巨成创作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个产生一定影响的当代少年文学作家,而且是一位有一定艺术风格的作家,我们可以期待王巨成的创作更上一层楼。因此,提出他创作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就非常有必要。王巨成小说创作中主要的问题大致有:第一,王巨成过于庄严的使命感与对待少年成长的焦虑感,促使作家写出了许多值得重视的生活现象与人物形象,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了创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与粗糙之处,就如同有的评论指出的那样:“教育的责任意识不自觉地凌驾于文学的表达之上,使得读者对文本的思考甚于对文本的感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感受力。”[4]第二,作家對待少年形象塑造的时候,有些急躁,不够平和,作家作者的成人身份不自觉地过多会介入,使得作家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显得粗糙一些。有时候少年人物形象显得过于成人化,甚至失真。第三,作品的整体性显得有些沉重与琐屑,灵动性与美学价值不够突出,与同时代的一些作家相比更加突出,比如曹文轩、常新港、彭学军等。总之,少儿文学创作是要传达美的,就如同著名学者刘绪源所说:“只要是真正的文学,其本质总是审美的,它只能以美为基础。儿童文学离不开儿童的审美特征,……绝不能是打着文学的旗号缺图解一时(或某一部分人心目中的)‘善’。”[5]因此,作家要在这一方面多做探索,多下功夫。
  我相信,随着创作的逐步深入,创作实践的不断总结,王巨成可以把作品写得再从容一些,精细一些,不但要有对少年成长的呵护与焦虑,更可以写出具有中国特色、走向世界的优秀少年文学作品来。
  参考文献:
  [1][2]周晓波主编.少年儿童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2).
  [3]曹文轩.三个放羊孩子的故事[M].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2(1).
  [4]李彦之.虔诚的守望者——王巨成校园小说创作论[D].中国知网,硕士论文,2004,5.
  [5]刘绪源.儿童文学思辨录[M].海豚出版社,2012,9(1).
其他文献
摘 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手段,翻译也是一项语言再创造工作,另外是指从事翻译的工作人员。翻译是一种创造的语言活动,是一种艺术,而不是语言的机械易变。  根据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翻译出现了专业细化的发展态势,且细化趋势不断增强,这对翻译工作人员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和要求,即要做专业行业里手,又做全面手。  关键词:翻译;布
期刊
摘 要:源语与译语生态系统纷繁复杂,译者在维持两者的生态平衡之间起主导作用,译者不仅仅是能够产生译文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一般成员,而是要体现甚至代表翻译生态环境来实施对译文的选择。语言禁忌存在于每一种语言结构体系之中,它在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红楼梦》原著中,存在着大量的避讳语,霍克思在翻译避讳语文化专有项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源语文化的传播以及译语读者的接受,采取多种翻译策略结合的方式将源语移
期刊
摘 要:语气词“吗”与“嘛”是一组同音词,都可出现在句中停顿处和句子末尾,因此易被混淆误用。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网络版)所提供的“错误信息汇总”中,“吗”的误用共64例,其中该用“吗”的而用“嘛”的有14例;而在“嘛”仅有的3例误用中,皆是误用为“吗”的。说明“吗”与“嘛”混用问题的确不容小觑。  关键词:语气词;“吗”;“嘛”;混用偏误  通常以为,“吗”与“嘛”是两个驾轻就
期刊
摘 要:如今少林寺推行的“禅商并举”并非是一个全新的寺院发展模式,所谓的“禅商并举”事实上就是“禅农并举”在新的社会时代中的一种适应和表现。本文主要通过对“禅农并举”的探讨,以期理解当今少林寺的商业现状。  关键词:少林寺;禅农并举;禅商并举;禅宗  德国《南德意志报》在2009年8月12日关于少林寺的报道中曾使用这样的标题:“中国佛教寺院:废墟上的经济帝国,少林寺不仅是功夫中心,也是中原的‘资本
期刊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一书出自山东大学王学典、陈峰两位教授,此书以“新史学”与“新汉学”的百年轮回为基本线索,从历史学的根本问题“历史是什么”出发,讲述20世纪新史学与新汉学的三次交替,构成本书主要内容。本书线索分明,框架清晰,对于吾辈理解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有极大帮助。但因笔者学识有限,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作者提出的几个“可能”还存在些许疑惑。  第一个“可能”位于该书的185页,谓“20世纪60
期刊
摘 要:《广东新语》是屈大均于康熙年间完成的一部笔记体著作,书中涉及广东等地的天文历史、地理风俗、物产名胜、名人志士等,零散体现了屈大均的环境思想,主要表现为安土重农,精耕细作的农耕环境思想;因地制宜,经营副业的经济环境思想和寓盗于农,建仓贮谷的社会环境思想,体现了阴阳调和、循天顺时及民生为重、经世致用的特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广东新语;屈大均;环境思想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外国文学阅读热点”问题的相关调研结果,通过数据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外国文学方面的阅读现状和阅读偏好,并从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三个角度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外国文学;阅读现状;天津师范大学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
期刊
摘 要:艺术院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不仅有利于落实国家政策要求,推进院校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且可以完善院校学生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分析艺术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的必要性和当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制度建设、落实择优选聘、明确角色责任等措施,以推动艺术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关键词:辅导员;艺术院校;专业化;职业化  和其他院校相比,艺术
期刊
摘 要:在调查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的基础上,总结该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在民族文化利用、保护和发展的先进经验,剖析该地区城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的互动机理,并以此为指导探索民族文化和新型城镇化双向互动、相互促进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民族文化;发展  湖北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排除该地区自身的“硬件”约束外,特殊的地域民族文化也是重要的影
期刊
摘 要:古代云南青铜文化十分盛行,在世界上都极具盛名,而多样化的动物形象大规模出现在滇池地区的青铜器上。文章首先分析了滇池地区自然环境与动物形象青铜器的来源,随后以失蜡法为主分析了青铜器动物纹饰制作方式;最后以蛇形象为例针对性研究了滇池区域具备代表性动物形象器物。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今后滇池地区考古探索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从而深入了解云南古代先民的生活。  关键词:古代青铜器;动物纹饰工艺与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