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村庄》(长篇小说节选五)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h19870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个月后的一个秋日,地里的庄稼已基本收完。在队长刘老黑的督促下,南蛇湾村的秋收加快了步伐,原先田野里大片大片的芝麻、黄豆、玉米都已安详地躺在了生产队的场上。村外的几个大场堆满了高高低低的粮垛。就连那几百亩红薯也都被一耙子一耙子地挖起,堆在生产队的仓库里。放眼望去,田地里一片秋日的荒凉和无奈。
  一大早,母亲便起了床,领着6岁的大姐,拿着筐子,扛上耙子,走出了村外。穿过村东的河湾地,又蹚过一条小河,来到了哑巴坟地,开始动手溜红薯。大姐跟在一旁帮忙,把溜出来的红薯上的泥土抠掉,放进筐子里面。
  南蛇湾村的耕地有2000多亩,散布在村子周围,由于地势原因,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崎岖不平,加上一条河流贯穿其中,和那几百亩芦苇荡的缠绕,给人一种神秘传奇的感觉。而村里耕地的名称也千奇百怪,东边的几块地叫不醒坡、野鸡毛、冤死鬼,北边的地有的叫北河刘、长虫龙、黑心肝,还有的叫馋兔死、活见神,等等。东边的耕地有叫哑巴坟、一眼井、蛇窝子、一阵风等千奇百怪的称谓。而每一个称谓都仿佛隐藏着一个深不可测的故事似的。而这些,在我长大成人后,陆陆续续从奶奶、母亲、父亲的唠叨中,知道了不少发生在我们村的事情,而这些地块称谓,正是一些事情的来源。
  看到满场的五谷杂粮,村人们有了心理上的满足,但更多的是空空荡荡的虚无。土匪的不断骚扰,公社干部三番五次地来村里转悠,都令村民心头上笼罩上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阴影。
  “那些粮食落不到咱们嘴里几口,还是趁早打点食吧,以备着春荒时家里人急用。”奶奶对三个儿子、媳妇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
  其实,父亲和他的两个哥哥、嫂嫂也都知道,若不早点出去挖点野菜,溜点红薯,拾点菜叶野果之类的东西,别说明年开春过不去,就是过年也成问题。
  大娘、二婶嫌母亲笨,一般不和她一起出去。
  “几个月前一夜没回来,谁知道在山里折腾啥哩?迷路?净胡扯,人家都回来了,就她迷路?”刻薄的大娘这样的话也不知和二婶嘀咕了多少次。
  母亲听在心里,就是不吭声,不顶嘴,只管低头忙活家务。说的再难听了,眼泪就流出来了,母亲用袖子一抹,继续干活。
  为了不再多听大娘、二婶的刻薄话,每天一大早,母亲就拉起大姐起床上地去溜红薯,减轻自己心理上的压力。
  乡村土地上的庄稼在被生产队统一收获后,每天都有二三十人在这片已经被收获过的土地上劳作,寻觅一点点的希望。就是散落在沟渠里的一颗豆子也会被他们捡起,放进口袋内。在河边的草丛里,偶尔还会捉到山鸡、野鸟之类的玩意儿。
  土地被人们反复地翻着、挖着,人们在不停地寻觅可以充饥的红薯、山药等食物。大姐拔了一根野草,专捉蚂蚱、蟋蟀,然后穿在一起。太阳有一竿子高的时候,大大小小也穿了四五串,有100多只的样子。
  “回去给你们姐几个烧烧吃,解解馋。”母亲看着大姐兴奋的样子,停下手中的粪耙子说。
  秋日的阳光懒散而无力地照在母亲的脸上,27岁的母亲在阳光下脸色显得红润而迷人。她不时地停下来,望着石柱山顶上的两块巨石发呆。她知道,自己那一夜,可能已经陷入了令她一生也无法摆脱的糾缠和痛苦。
  不,不是痛苦!但那是什么?在思绪中,母亲心中反复在揣摩,她总想用一种更加正确的认识来对自己的行为做个正确的判断,可总是也拿不准。但那一幕,已深深地铭刻在母亲的脑海中,一想起那一夜,便有一种幸福感弥漫了全身……
  母亲只记得,在她试图向山下逃跑的时候,额头被重重击了一下,便什么也不知道了。等醒来后,发现躺在一个山洞的床上。昏暗的煤油灯下,自己全身赤裸裸的。她想挣扎着坐起来,可浑身连一点儿支撑的力气也没有。中年男子坐在床前,仍是冷眼望着她。山洞里几盏忽明忽暗的油灯在飘忽不定地闪烁着,给人一种诡异的幻想。
  母亲挪动着身子,艰难地说:“我要回家。”
  中年男子一句话也不说,迅速地钻进母亲的被窝,一把搂住母亲说:“你叫我美死了,我怎么能让你回去?”说完骑在了母亲身上。
  母亲想反抗,却浑身无力。她在男子连续不断的喘息声中,感到由开始的不情愿到主动地迎合。在一种莫名的羞耻心态中,母亲突然感到身体的毛孔舒展开来,从内心的底层奔涌出一股无法抗拒的诱惑。这股诱惑令她兴奋不已,使她忘记了所有的饥饿、痛苦、劳累,她紧紧地抱住了中年男子,发出了从未有过的呻吟声。
  事毕,她搂住中年男子的身体仍不愿放开,汗水湿透了被子,身体上的热浪仿佛还未完全消退,一切似乎只是在梦境中度过似的。
  他给了母亲身体上从来没有过的感觉,那是父亲从来没有给过她的。她闭上眼不愿睁开,疑似在梦中,反复地在问自己:“这是在干什么?这是在干什么?”
  又似乎一个长梦过去,母亲终于醒了,羞涩地用被子捂住头……话题也不知是从哪件事提起的,母亲竟和中年男子进行了长谈。事后,母亲连自己也感到奇怪,自己怎么能和这个中年男子谈得那么透彻,那么深入,那么开心?她从16岁嫁给父亲谈起,谈自己的丈夫、婆婆、女儿、家庭以及生活的艰辛,但谈到最后时说的一句话是:我要回家,我一定要回家。
  母亲谈起这些的时候,脸上红润而平静,眼睛深情地望着中年男子。留恋、无奈、可怜的眼光使中年男子又一次搂住了母亲。他喃喃地道:“好,好,我让你回家,你放心吧。”
  母亲也从中年男子的口中知道了他叫九爷,在山上已经有10多年了,家是湖北方面的,山上有30多个兄弟,他当杆首。常年盘踞在石柱山洞里,在山上以打猎为主要生活来源,从不下山扰民抢民,偶尔也会去趟县城,抢几户富农人家的金银细软,然后迅速走掉。
  母亲问九爷姓什么时,温和的九爷眼中突然透出一丝凶光,母亲便不敢再问。只感到九爷和这个地方有着莫大的干系,那是别人不能打听,不能知道,更不能涉入的。
  天色即将拂晓的时候,在母亲的一再坚持下,九爷终于同意让母亲回家。母亲坚决拒要九爷派人送的一头野猪,只要了三只山鸡背在身上。走到山脚下时,母亲对九爷说:“你回去吧,别人看见了说闲话,我就活不成了。咱们以后权当是路人,谁也不认识谁,我只想安安生生地过这穷日子。”
  九爷说:“我们还会见面的。”
  母亲说:“我不会再上这座山上了,你死了这条心吧!”说完,一扭头向村子里走去。
  九爷又说:“我们还会见面的。”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走了十几步远,母亲忍不住回头望去,那九爷早已没了踪迹,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涌上母亲心头。她原以为那九爷会站在山脚旁目送她进村的,可是她失望了。
其他文献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回大地,备耕春耕在即,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种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连续出台促进民族种业发展的文件,不断增强新品种的开发能力,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种子企业达200多家,在国内主板、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有9家,新三板挂牌种业企业21家,总市值超过1000亿元。  然而,国内种企自主研发能力弱,品种多、杂、乱,企业多、小、散,难
期刊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  农业供给侧改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和舆论非常关心的问题。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对此给予了回应。  西红柿、辣椒、紫薯等皆非转基因农产品  陈锡文表示,农业转基因育种技术是个新生事物,第一个转基因农产品上市到现在也就20年时间,公众对它还存在着很多疑惑和
期刊
“自从市里工作队来了后,俺村发生了大变化。工作队把‘泥水路’修成了水泥路,咱老百姓出行不再难;联系市里部门协调资金,为我们村雪中送炭……”提及郑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驻河南省中牟县黄店镇段村群众工作队,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向记者表达了他们对工作队的感激之情。  2015年9月起,中牟县针对部分村级党组织存在的组织纪律涣散、工作能力弱化、干群关系紧张、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分别从省、市、县三
期刊
李堂村人生活在农耕社会里,劳作生活、衣食住行中很多的话语与所在时代的语言环境密不可分。一些政治的术语、物品的名称已经永远沉淀,如“偷听地台”“蓝斯令布”等。本文所说的词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词典,应该是语言化的生活画卷。这些和“方言土语”并不能完全区别,实际上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闯名儿】婴儿出生的头一天早上,婴儿的父亲便要出门“闯名儿”,即“撞亲”。撞到的第一个人,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
期刊
近些年来,文学界的非虚构类小说开始广泛蔓延,似乎这种写实手法,更能真实再现和还原事件、人物的本来面貌,更能打动人。我面前恰有一本非虚构类写实“小说”——《驻村日记》,这里面的内容记载了河南省扶贫办副巡视员吴树兰在新蔡县孙召镇大吴庄村三年半的驻村生活,细述每天点点滴滴,真实感人,让人越读越有感觉,欲罢不能。  记得与吴树兰第一次见面,是在我们杂志创刊三十周年的座谈会上,她匆忙而来,朴实无华,直言不讳
期刊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一般在公历3月5日至6日,今年惊蛰交节是3月5日11时43分,这时太阳到达黄经345。惊蛰为“二月节”,即二月的节气,但实际上它不一定都落在农历二月,如今年惊蛰就落在正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冬天的时候,昆虫、小动物都藏入土中冬眠,古人称之为“蛰”。第3个节气到来时,地面气温回升
期刊
豫东杞县孟庄村村边的幸福西干渠静静地流淌。“风声紧的那些年,谁家怀了女孩儿不想要了,就偷偷打掉,半夜扔到这条河里。”村民刘伟忠对笔者说,“当年女孩儿少了,现如今村里有10多个男孩过25岁了还打光棍呢。”  “如今的性别失衡是数十年高出生性别比积累的结果。”多位人口专家表示,20多年的失衡累积埋下了今天剩男危机的祸根。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李树茁团队在其调研报告中推算,1980年到2010年这
期刊
截至目前,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我国推进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完成确权面积近4.7亿亩;适应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新形势,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43亿亩。这是从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农村经营管理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会议上传出的信息。这一组数据充分表明,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为提高农业竞争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基础。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说,在新一轮农村改
期刊
2010年7月,河南省委决定,从省、市、县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经济贫困村、基层组织薄弱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这些驻村第一书记中,有一位年龄最大、级别最高、驻村时间最长的典型代表。她待乡亲如同父母兄弟、干工作不分白天黑夜;解决问题亲切有效、走访群众像邻家大姐——她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副巡视员、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第一书记吴树兰。  虽然对吴树兰的事
期刊
李堂村属豫西丘陵地带,西高东低,沟壑纵横,李堂先民注重人居环境与自然相协调。  居住  选址时,打窑洞重土质;盖房子避陡坡,占阳坡,多讲究方向地脉。家院喜欢栽树种花,重视村庄绿化。过去,一般家庭盖三间土房,中间一间作堂屋,堂壁立香火,堂前置方桌靠椅,两侧放杌凳儿或高低板凳,权作客厅。堂屋场院始终保持整洁卫生。厨房多在主窑洞内或屋前左侧搭盖一小棚。茅厕在东南方向,多与猪圈牛栏相连。  计时  旧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