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本文针对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生源结构的多元化、学习态度浮躁和强功利性等突出问题,提出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学科主文献制度的构建和实践,以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熟知中国国情、既能吸收世界各国经济学发展的有益成果又具有扎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根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经济学人才。
关键词: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主文献制度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更加关注经济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经济学研究生不仅仅要达到“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基本要求,还要有对经济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感以及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
一、 构建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学科主文献制度的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熟知中国国情、既能吸收世界各国经济学发展的有益成果又具有扎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根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经济学创新人才,是经济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大问题。针对当前中国大学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生源结构的多元化、学习态度浮躁和功利性强等问题,提出构建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学科主文献制度。
1. 总体目标。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学科主文献制度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全面、完整、动态的文献阅读制度和经典文献参考体系,以期提高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理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吸收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有益成果又熟知中国国情、综合素质优和创新能力强的经济学高层次人才。
3. 实践目标。科研导向,夯实研究生学术科研基础,引领研究生快速进入专业研究领。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学科主文献制度是对现代经济学经典、主流、前沿的精辟遴选,是奠定扎实的经济学功底的关键。
二、 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学科主文献制度的主要内容
本着“经典、主流、前沿”的甄选原则建立经济学学科主文献精品文献库,并以此为基础融入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之中,全面建立以科研为导向、以学科专业为平台、以学术团队为指导主体的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1. 拓展学术视野,把握经济学学科发展脉络,构建科学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和良好学术规范。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主文献是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寻找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立足国内和国际,从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和脉络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树立起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气,培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情操。
2. 构建全面、完整、动态的文献阅读制度和经典文献参考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调整和完善。就文献本身而言,部分文献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应用经济学研究生主文献目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同时,需要不断对应用经济学研究生主文献制度实践情况进行摸底和总结,以便应用经济学研究生主文献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3. 以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学科主文献制度的构建为契机,适时融入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之中。以扎实研究生培养基础为目标,将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学科主文献制度深入贯彻到研究生培养实践中。西南政法大学2017级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已经将主文献制度融入培养方案之中,目的是培养兴趣,强化基础。
4. 主文献制度实践的三种模式。①以主文献研读为主,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②以学术前沿的讲授为主,辅之以部分文献研读,采用讲授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③采用一人一讲的讲座式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可根据研究生的具体效果来确定主文献制度实践的具体模式。
三、 结语
建立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主文献制度,构建全面、完整、动态的文献阅读制度和经典文献参考体系,培养经济学研究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才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才能提高应用经济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吉雪菲,董小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生主文献研读机制——以西南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04):46-51.
[2]蒋云斗,刘杨.研究生外文主文献课程建设研究[N].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2):131-133.
[3]谢小玉,王龙昌.研究生主文献研读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N].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03):222-227.
[4]孙宁华,葛扬.世界一流大学经济学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87-90.
[5]唐静.高校隐性知识管理探索与实践——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主文献数据库建设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S2):56-59.
[6]刘灿.中国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01):30-32.
[7]吴晓求,宋东霞,吕莉莎.建立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制度 探索新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培養之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05):37-40.
作者简介:
高昊,重庆市,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主文献制度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更加关注经济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经济学研究生不仅仅要达到“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基本要求,还要有对经济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感以及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
一、 构建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学科主文献制度的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熟知中国国情、既能吸收世界各国经济学发展的有益成果又具有扎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根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经济学创新人才,是经济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大问题。针对当前中国大学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生源结构的多元化、学习态度浮躁和功利性强等问题,提出构建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学科主文献制度。
1. 总体目标。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学科主文献制度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全面、完整、动态的文献阅读制度和经典文献参考体系,以期提高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理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吸收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有益成果又熟知中国国情、综合素质优和创新能力强的经济学高层次人才。
3. 实践目标。科研导向,夯实研究生学术科研基础,引领研究生快速进入专业研究领。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学科主文献制度是对现代经济学经典、主流、前沿的精辟遴选,是奠定扎实的经济学功底的关键。
二、 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学科主文献制度的主要内容
本着“经典、主流、前沿”的甄选原则建立经济学学科主文献精品文献库,并以此为基础融入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之中,全面建立以科研为导向、以学科专业为平台、以学术团队为指导主体的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1. 拓展学术视野,把握经济学学科发展脉络,构建科学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和良好学术规范。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主文献是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寻找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立足国内和国际,从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和脉络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树立起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气,培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情操。
2. 构建全面、完整、动态的文献阅读制度和经典文献参考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调整和完善。就文献本身而言,部分文献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应用经济学研究生主文献目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同时,需要不断对应用经济学研究生主文献制度实践情况进行摸底和总结,以便应用经济学研究生主文献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3. 以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学科主文献制度的构建为契机,适时融入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之中。以扎实研究生培养基础为目标,将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学科主文献制度深入贯彻到研究生培养实践中。西南政法大学2017级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已经将主文献制度融入培养方案之中,目的是培养兴趣,强化基础。
4. 主文献制度实践的三种模式。①以主文献研读为主,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②以学术前沿的讲授为主,辅之以部分文献研读,采用讲授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③采用一人一讲的讲座式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可根据研究生的具体效果来确定主文献制度实践的具体模式。
三、 结语
建立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主文献制度,构建全面、完整、动态的文献阅读制度和经典文献参考体系,培养经济学研究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才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才能提高应用经济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吉雪菲,董小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生主文献研读机制——以西南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04):46-51.
[2]蒋云斗,刘杨.研究生外文主文献课程建设研究[N].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2):131-133.
[3]谢小玉,王龙昌.研究生主文献研读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N].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03):222-227.
[4]孙宁华,葛扬.世界一流大学经济学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87-90.
[5]唐静.高校隐性知识管理探索与实践——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主文献数据库建设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S2):56-59.
[6]刘灿.中国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01):30-32.
[7]吴晓求,宋东霞,吕莉莎.建立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制度 探索新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培養之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05):37-40.
作者简介:
高昊,重庆市,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