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任务驱动法提升教学效率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o_ro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性特点;二是实用性特点;三是整合性特点;四是趣味性特点。其中,实用性特点相较于其他学科是它的最大特征。其课堂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掌握完成具体任务的能力,能够根据要求实现一定的任务目标,这与当前流行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信息技术老师要善于从任务设定、小组合作、多种评价等环节高效完成任务,从而驱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应试教育时期,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可有可无的副科,老师既不会深入开展学科教学,也不会创新教学模式,使得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流于形式,成为学生文化課学习之余的“调味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被有效突显出来,各种全新的教育方法被发明并运用,其中就包括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学方法和学科特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有效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
  一、任务驱动,为个人学习添活力
  (一)设定分层任务,实现因材施教
  任务驱动法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就是任务的设定不采取“一刀切”,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几个难度、角度都不相同的任务,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基础知识来选择适合的任务。这样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合适的学习过程,也能完成适合自己的任务,会有非常强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会更加积极地配合并参与教学过程。当然,为了推动学生更好地进步,老师要鼓舞学生积极尝试更难的任务,实现更有力的成长。老师在设定任务的时候,不能想当然,而是要深入调研,听取学生的建议,确保分层任务得到学生更好的支持与执行。
  (二)制定探究任务,培养学科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要求学生具备的核心素养有很多,如,探究思想、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任务驱动法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老师在设定某一任务之后,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是引导学生相互合作、互通有无,这会让学生意识到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会过多干预,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或小组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方法来完成作品或任务,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力。例如,在教图片修剪的时候,老师在基础知识讲解结束后,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主体是以一幅学校图片为基础,加入自己想对学校说的话。对于语言的展示形式,老师不要做太多的要求,而是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完成这项任务。由于没有了老师的条条干预,学生会利用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来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在完成过程中会竭尽所能地利用自己曾经学习过的知识。
  二、任务驱动,为小组学习增合力
  (一)创设任务情境,增强凝聚力
  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最为基础的环节是设定科学的任务,为课堂教学找准方向,确定目标。老师在设定任务时,要根据本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情况来设定分层任务。老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毕竟小学生年龄小,专注力及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合适的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任务、思考任务、完成任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去,老师要为学生参与搭建渠道。这样学生对自己参与设计的教学任务会非常热情,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集中注意力,使得班级学习氛围昂扬向上,也可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例如,在教《设置个性桌面》这一节课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电脑桌面这个新词汇、新概念,我引导学生先想象一下中午我们去食堂用餐,首先要把饭桌准备好。这样,我就把电脑桌面与生活中的饭桌联系起来,接下来再把饭菜搬上桌,将桌面上的图标与各种饭菜联系起来。最后动筷子吃饭,鼠标操作就是动筷子。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知识要点。在接下来的实操环节,我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不断探究,对照自己掌握的操作环节进行设置。通过检查学生完成的任务,我发现他们都完成得非常好,而且有的学生桌面设置内容超越了我展示的几种形式。这就是任务驱动所带来的高效教学。
  (二)开展评优活动,提高合作力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在组合中发挥各自的价值,相互合作,建言献策,尤其是要采取主体责任与配合责任相结合的合作模式,采取组长与组员的有效配合。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并在学习过程中更易产生思维的碰撞。为了实现更好的合作效果,信息技术老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合作项目,然后引导学生针对合作项目开展任务分工,由组长安排组员负责具体的项目或者环节。为实现合作效果,组员之间要积极互动,相互探讨,尤其是拿不准的步骤、技巧要及时提出来。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既帮助了某个学生提高技术水平,其他学生也能在思想碰撞中得到更好的提升。例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PPT制作知识的时候,给学生设定了一个任务,要求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对于小组内的分工要明确。如,背景音乐设定、图片素材采集、播放形式设定等,其中每项具体的任务由一个组员负责,其他组员配合,整个工作由组长统筹推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组长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与意见,同时,其他组员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好方法介绍给同伴。在这种协同式的合作模式下,围绕学习任务进行合作探究,将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
  三、任务驱动,为课后学习加动力
  (一)多种形式评价,推动自我学习
  评价是找出差距、发现问题、明确方向、促进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更需要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目前,常见的评价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老师评价。老师可以站在专业的角度上来开展评价,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审视自己的不足。二是学生之间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不仅评价的视角比较真实,而且被评价者更乐于接受。三是自我评价。通过自己审视、自己总结来发现不足,这是推动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提高的最有效形式。这三种评价类型是当前最为重要的评价模式,在很多时候,信息技术老师要将这几种评价模式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确保评价全面、科学、有力,让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在评价中得到有效提升。更重要的是,评价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在老师及同伴的提示下及时改正不足,并加强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完善,以此带动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较大提升。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制作图画》一课中,在导入环节,组织学生对今天创作作品要使用的元素和绘图工具进行讨论和设计;在创作作品环节中,邀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想法和设计,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议;在最后的评分环节,请小组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作品创意,其他各组学生依据创作要求,对该小组的作品打分,并阐述打分依据。在课堂上,老师通过作品介绍、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形式给学生展示作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介绍、点评交流等环节,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建立了自信心,学会了更多的绘画技巧,也提高了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之间和谐竞争的意识,促进学生对更高一级目标的追求,因此实现了整个班级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搭建展示平台,激发学习后劲
  任务驱动最为核心的过程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作为推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过程。由此可见,任务完成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充分利用好任务,老师需要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作品,从而带给他们成就感与获得感,以此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作品的展示环节,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再寻求解决方法。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让他们及时发现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激发更多的灵感。在搭建学生作品展示平台的时候,要注重多元化,尤其要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作品表现形式等特点,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进而有效激发主人翁的意识,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的一些创意作品中得到启发,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图形创作》一课时,在学生运用各种画图工具完成作品之后,我会一一展示学生的作品。对于一些优秀的作品,我还会将它们打印出来,张贴在墙壁上,让所有学生都可以欣赏。一来增强了这些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二来可以激励其他学生认真完成作品;三来被展示的作品通过学生的评价交流,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再加上老师的点拨,学生都十分乐意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甚至在课后带回家继续创作。由此,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可以促进学生展示才能、表现智慧和体现价值,体验成功者的快乐,也可以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你追我赶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推进,任务驱动法因为与学科特点高度契合而被广大老师普遍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无论对于老师高质量教学还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都具有重要价值。但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想发挥作用还需要老师科学推动,尤其是要分层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现代化的小学科学教学指向培养更高端人才的目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着人才的不断涌现,科学教育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越发重要。渗透现代化的内涵与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笔者将现代化的科学教育特点总结为开放化、信息化、综合化、个性化。  小学科学课更注重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化公民,结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科学思维的重要内涵、融合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现代化的科学
期刊
期刊
小学科学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中之重。学生提出有效研究的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是体现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近些年的听、评课的经历,我发现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往往与老师的期待有差距,通过与一线老师的研讨,我发现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学生不能提出与情境相关的问题,这往往与创设的情境有或多或少的关系。下面我就围绕创设情境,说说我自己对于有效提出问题的看
期刊
东南大学脑与学习科学系主任 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授  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教育部“国培计划”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东南大学首席专家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OECD-PISA将科学素养定义为: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做出具有证据的结论、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
期刊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既要在思想上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随着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采用适合的策略与方法开展教学。要想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就要以学生为中
期刊
“要解放儿童的脑子,使之能思;要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说。”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主张,我非常赞同,因而能够理性地面对课堂上学生的插嘴。可是一些老师却认为,学生的课堂行为要符合规范,课堂要发言就必须举手,随意插嘴,无疑是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所以要禁止。  插嘴,看似不合规,却合情合理。插嘴,说明学生的思维处在活跃状态,是符合当时教学情境下的瞬间的灵感迸发,是智慧火花的闪耀。而这样的灵感往往是一闪而过的,
期刊
一、引言  仪式感能极好地调动参与者的情绪,其逻辑程序性也与实验活动相互匹配。学生用仪式形式参与实验,能强化实验规划性,这些都是仪式感融入科学实验的优势,同时,仪式感本身也赋予了小学科学实验深刻含义。形成仪式感可以采用多种措施,可构建匹配的情境,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感情,构建共同“注意点”,用整体行为标准形成仪式化实验模式。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除了要教授基础自然科学知识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针对此要求,我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增加了小实验活动时间,以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亲历实验过程,为我们的课堂增添光彩。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的作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获取新知识  只有经过亲身探究所获得的
期刊
近试上张水部rn[唐]朱庆餘rn洞房昨夜停红烛,rn待晓堂前拜舅姑.rn妆罢低声问夫婿,rn画眉深浅入时无.rn“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从这首诗的字面上看说的是:新婚之夜,洞房里的红烛燃烧了整整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天刚亮,新妇就起身坐在梳妆台前细心打扮,想着过一会儿要去堂前拜见公公婆婆,她不由得有些忐忑.一番梳妆打扮后,她轻轻推了推丈夫,低声问道:“我这眉毛画得怎么样,颜色深浅合不合时宜?”
期刊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旨在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科学实验的开展,最大限度地践行了课程的活动性、主动性、发展性和过程性的指导思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  下面以小学四年级的教学为例,谈谈通过开展实验,找到打开科学之门的“密钥”。  一、教学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是我们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