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颐和园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guai1981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颐和园是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大家都很熟悉。有很多摄影师都拍过颐和园,但基本上都是客观再现目前真实的颐和园,和普通游客看到的颐和园是一样的,只不过多了一些特殊天气下的光影变化,比较讲究的话,则在技术上更专业一些或者多一些摄影语言罢了。
  其实,想要拍好颐和园,首先要了解颐和园的历史。颐和园的前身是翁山和翁山泊。1750年,乾隆皇帝为母亲祝寿修建了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1888年,重修后的清漪园更名为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辛亥革命建立民国后的1924年,溥仪被逐出紫禁城,颐和园对外开放为公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不断得到修缮,成为北京重要的旅游景点,整个颐和园的历史就是大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真实写照。
  200多年来,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慈禧太后曾在这里坐朝听政,万寿山上、昆明湖畔、佛香阁旁、排云殿中⋯⋯也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聚或散的传奇故事,让人浮想联翩。光阴似箭,物是人非,只有从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去追寻那已经消逝的看不见的颐和园,那曾经恢弘富丽、命运多舛的皇家园林。
  掌握了历史知识,摄影技法也很重要。传统的一次曝光摄影已经很难表现那看不见的已经成为历史的颐和园,于是我采用多次曝光的技法,利用颐和园的现有元素,结合各种季节各种天气,历时一年多时间拍摄了一组与众不同的看不见的颐和园。在这组照片中,图1至图8,表现颐和园及大清王朝的繁荣昌盛;图9至图15,表现颐和园及大清王朝的衰败没落。
其他文献
2002年  ——1月,《摄影世界》全部采用80克铜版纸印刷,总页码从84页增至92页,定价从12元调整为12.8元。第一期为“《摄影世界》二十周年纪念版”。  ——1月,举办“晶丽达奖”读者园地年赛。  ——1月9日,在新华社新闻大厦举办《摄影世界》20周年纪念座谈会,新华社老社长穆青、新华社摄影部主任、本刊编委会主任徐祖根、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于健、分党组副书记、《中国摄影报》总编辑李前光
期刊
嘉宾:杨大洲、何星、李少白  老师:宋刚明  学生:彭向东、金铭勇、吴海广、元子、黄娣、鱼儿、郭瑛、夏子媛、孙冬敏、张劲松、李巧    杨:四五运动的时候我被抓进去过,过堂时就是不交待,后来审我的那个处长成了我的朋友。  宋:你是A型人。  杨:对,为什么?  宋:A型人打死也不说。  杨:哈哈,我们那个带头闹的,一抓进去就招了。  宋:他多半是O型人。  杨:对的,你怎么都知道?  宋:O型人平
期刊
一百多年来,摄影发挥了极大的纪实作用:保存历史文化记忆,有效地延伸到人民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呈现生活面貌。对我而言,创作是我生活中的一种意趣,是工作之外的另一个挑战空间,可以延续我心灵无止的境界。摄影是我热爱的艺术文化活动,因缘际会地投入极深,后成为我终生乐于从事的工作和创作。接触摄影从最初到现在带给我无限感受,如以创作观来检视我的摄影取材和表现,亦可从中透露我生活的经历,并看出作品所呈现之丰
期刊
摄影,是一段走路的过程,一个观看的角度,一种说话的样态,一些思绪的告白。  它要在游移中摸索向前,以时间换取空间,随时等候即兴与意外,或即或离,直觉地出击,并留白。  摄影,就是要体现光影,散发真情,独具见地,牵引想象。  ——张照堂    张照堂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彬彬有礼,态度谦和且谨慎,简单打过招呼之后,我们面对面坐下开始了访谈。张照堂的话不多,说每句话之前似乎都要思索上一阵子,行事风格很严谨。
期刊
林添福是大陆影友最为熟知的台湾摄影家之一。熟悉林添福的朋友们都很羡慕他,因为他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搞摄影创作,还兼任桂林维纳斯婚纱摄影集团的董事长,可以说是事业、创作双丰收。最早,林添福在台湾的地理杂志从事摄影工作,期间就来过大陆,拍摄了长江三峡、云南、贵州等地的摄影专题;1989年,林添福辞掉了在台湾的稳定工作来到大陆创业,同时拍摄自己喜欢的人文摄影专题。在林添福20多年的摄影创作中,被人交口称赞
期刊
去年,富士公司相继推出了数款X系列数码相机。我将在本文中,通过试用与拍摄作品的形式,向大家介绍自2012年初开始发售的X系列首款高级可换镜头相机Fujifilm X-Pro1。我在撰写这篇稿件的时候,这款相机还没有在市场上发售。  X-Pro1是富士相机最早投入生产的无反光镜、可更换镜头的数码相机。这款相机配置有富士全新开发的镜头接口——X卡口,用于安装富士的XF系列镜头,并配有可在光学取景器和电
期刊
近40年来,我一直在拍摄那些因为战争承受死亡和泪水的弱势人群,向日本政府对待这段历史的态度提出质疑……日本战败60余年后的今天,现在的日本像是胀食者般丢失了道德感,视生命为太轻。我相信,一年三万人自杀的社会病症与日本拒绝承认其在昭和战时犯下的罪行相关。我们必须觉醒,为了现代日本社会的健康发展。    ——江成常夫(节选自《昭和史态》)  与历史共生  历史,与江成常夫的关系远比常人紧密。江成常夫1
期刊
2011年5月,我受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之邀,以“原点”为主题,策划台湾摄影展览,邀请了8组作品、12名摄影创作者,于9月中旬来到平遥参与展览。在论坛会上接受《摄影世界》杂志编辑的邀约,拟以台湾摄影史为主题,梳理台湾的摄影发展史。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难题,毕竟历史文化不是我的专长,不敢野人献曝,仅希望能尽绵薄之力,藉由本文让大陆爱好摄影人士对台湾摄影的发展轮廓有个初步的印象,以简述台湾摄
期刊
编者按:2012年本刊每期将推出意大利职业摄影师协会(FIOF)推荐的意大利摄影师作品,包括影楼拍摄、广告摄影、时尚摄影、纪实报道等各个类别。愿借此打开意大利摄影与文化的一扇窗,与读者共飨。    摄影师自述  志愿者,在意大利社会结构中一直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意大利,总共约有370万志愿者,每天都在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我记录的这个关于志愿者的影像故事同时反映了那些无家可
期刊
和石头一般,无声无息。  这组《石头的记忆》也许是我最特殊的作品,是自己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礼物。创作的灵感来源于我夫人的一卷(47厘米×3000厘米)的纸本素描《石头的记忆》。记得里面有一部分是关于婴儿孕育过程的作品,画面的内容很简单:有一个婴儿,在石头里。但有趣的是,当时夫人怀孕了,而这个作品却是她在两年前完成的,这一切让我觉得这个画面就好像预言了孩子的来世。  创作往往是孤独的,是痛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