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周恩来总理曾这样评价粤剧。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浓浓粤韵从岭南发觞,流韵海内外,南国红豆飘香百年。陈剑声女士是传承粤剧的杰出代表之一。
陈剑声女士,是当代粤剧界一位出色的女文武生。她天资聪颖勤奋,自幼醉心粤剧,拜学过许多粤剧名师,多年来坚持边学边演,是“新马师曾”的入室弟子,有着扎实的演唱技巧,独特的舞台魅力,男子汉十足的功架;擅长扮演文武生角色,个个扮相俊俏、允文允武、唱做俱佳、亦真亦幻,令台下观众对她的性别真假难辨;2008年当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传承人,其领导的“剑新声剧团”更是屡创佳绩,演出传统和创新剧目甚多,深受广大戏迷爱戴。
女文武生 英风凛凛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舞台上可戏梦人生,而真实的人生却没有第二次选择,“如果让您再选择一次人生,您还会选择粤剧吗?”
“一定还是演戏,演粤剧。我喜欢粤剧,即使有来生我还是想一直演下去。”干脆、利落,毫无迟疑,这就是在舞台上演出了二三十个年头的陈剑声女士的答案。“我从未想过放弃,也从未想过退休,粤剧对于我而言,是我的爱好,是我的事业,我将用一生的时间去研习她、经营她、爱护她。”顺着这句话展望未来,她那在舞台上英姿勃发、气宇轩昂的文武生形象,将会一直扮演下去。
“那时母亲很爱听粤剧,经常带着我去戏院听戏,在耳濡目染之下,渐渐地我就喜欢上粤剧。”陈剑声女士对粤剧的锺爱,萌芽在儿时那些锣鼓喧天的梦中,亦萌芽在她对粤剧拥有极高的艺术天赋。“记得小时候,我最爱看前辈名伶任剑辉所演的剧目,为她的风流倜傥所迷痴,《帝女花》、《汉武帝》、《六月雪》等剧目,都很喜欢,特别是《汉武帝》一剧,更是观看一次便记牢了主题曲,并懂得演唱。”
在母亲的影响下接触和喜欢上粤剧,并且在此后,对粤剧的热爱在陈剑声女士的身上与日俱增。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当陈剑声女士刚刚步出校园生活,便在工作之外的时间学习粤剧,由此跨入粤剧门槛,不期竟以此为其终身伴侣。
“刚开始学习粤剧时,我并没有一味的跟着卡带自学。我觉得,粤剧的入门学习必须是非常正统和专业的。正好在那时,家人也认为我演戏很有天分,所以在我15岁时把我送去学校学戏。在那里,我拜学了谭珊珊师傅,他是当时著名的男花旦,亦在众多师傅中对我影响最大。同时,这段时期的学习也奠定了我日后的粤剧道路。”说到自己的第一任老师,陈剑声女士心存感激。
那时,她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后先去夜校读书,然后再去学戏,别人学两个小时,她只能学一个小时。谭师傅亦对这位性情豪爽、大大咧咧的徒弟喜爱有加。由于陈剑声女士天资聪颖、勤学苦练,唱腔、做手、功架均进步神速,谭师傅便将陈剑声女士引荐到其徒弟李宝莹的戏班参加演出,开始了陈剑声女士的职业演出生涯。
戏曲缠绵委婉的唱词,行云流水的唱腔,欠则黯淡无力,过则猛而无姿。俏丽的花旦、婉约的青衣,都远远超越了武生吸引观众的目光。而陈剑声女士一入粤剧门槛,便选择了女文武生的角色。“演女文武生,确与我的性格豪爽有关,主要是因为我不爱婆婆妈妈。小的时候,家里人说我像个男孩般通山跑,难得停下,一时学这样玩那样,一时问这,转头又问那,就是‘百厌、好胜’。也许是性格的缘故吧,我从第一天踏足舞台开始,演的都是男角,花旦的滋味全是空白,不过,我对此也毫不惋惜,因为我从来没想过演花旦。每当踏上舞台,我便把自己当作男儿,因而在角色投入上没有问题,台下观众对我的性别身份,有时候都会存在疑问。对于武场表演,我也会忖度清楚,不会给自己任何困难。”
建团组班 乐此不疲
凭藉这份对女文武生的笃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陈剑声女士一边学习一边从事粤剧表演。1973年,她到新加坡登台表演了几个月,1975年又去马来西亚表演了两年。“那时,我就有不少的戏迷,我走到哪儿表演,他们就跟到哪儿,但并不打扰我。后来我回香港仍演小生,与罗家英等合作,他是武生,是第一男主角,我做第二男主角。直到1986年,香港剑声剧团班主请我出演文武生,才开始做真正的主角。”旧时戏行有句话:“三年出个状元,十年出不到一个老倌。”成功并非偶然,一个粤剧老倌,从入行学艺开始,到上台做戏,到观众受落有票房成名,这个过程起码要十几年。陈剑声女士便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1988年,陈剑声女士与吴君丽及新海泉组成新丽声剧团,1991年至1992年又与锺丽蓉组成春秋剧团和新春秋剧团,1992年陈剑声女士还重组了剑新声剧团。至今,剑新声剧团亦走过十几年风雨,多年来剧团在表演上屡创佳绩,多位花旦在省、港、澳、东南亚及美加等地巡回表演,演出传统和创新剧目甚多,令戏迷耳目一新,深受广大戏迷爱戴。而陈剑声女士的粤剧造诣亦是一日千里,她演英雄豪杰、才子将相,都很有说服力。戏迷们都说,“看她的演出,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
八和会馆是在光绪十五年即1889年,在著名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的祖父、著名武生邝新华的倡导下,在广州把原来供粤剧人员住宿的八和公寓改造后建成的,一直是广东粤剧从业人员的专业组织。
陈剑声女士则连任八和会馆十年的主席,是会馆成立以来最年轻的主席,在这十年期间,粤剧早已由大众娱乐变成了“小众娱乐”,作为粤剧界掌舵人的她,为挽救这个传统的艺术,付出了很多心血。可她却乐在其中,因为只要是关于粤剧的事情,她就毫无怨言。“作为一个八和子弟,我们都相信华光师傅,其实我们都相信粤剧头上一片天,才能稳守这一块本土文化瑰宝的园地。凡坚持任何信念,都必须经历很多曲折,但不足为外人所知,尤其是放弃和坚守之间的抉择,这十多年来,在我心中常有争战。”
无论是建团组班,还是作为粤剧社团的掌舵人,面对着大小会议、演出,陈剑声女士都毫无怨言。每天她还会抽出一两个钟头出来练功,一练起功来又常忘记开会时间,这种复杂又忙碌的生活,常常忙到昏头转向,陈剑声女士却乐此不疲,因为只要是关于粤剧的,能够为粤剧出力的事情,她都认为是义不容辞的。
弘扬粤剧 责无旁贷
在年轻一代的眼中,粤剧可能会被套上“老套”、“过时”等字眼,只是老一辈的休闲娱乐。这不仅是粤剧面临的难题,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同样都面临这样的难题,观众老化,表演者后继无人。
“粤剧是香港的一大特色,要发扬光大粤剧,要从小培养,要吸引小朋友来看戏,让新一代也喜欢粤剧。目前在香港的中小学及大学中,已经有一些粤剧的推广计划,即使孩子们长大之后,最终没有从事台前的演出,那也可以做幕后的工作,或者只是成为一个懂得欣赏粤剧的高雅观众,便已经足够。因为懂得欣赏,便能影响到身边的亲人朋友,粤剧就能继续传承下去。”讲到粤剧的传承,陈剑声女士不无忧虑,但更多的是一份淡定。
说到与内地的交流,陈剑声女士说到自己有一次带班去羊城演出的事情,印象很是深刻。通过自己多年两地演出经验,她谈到:“香港和内地两地粤剧最大的不同是表演的取向,香港较为传统,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提升;内地粤剧是受到全国性戏曲艺术发展的影响,在审美趣味上和其它省市戏曲艺术有一点共通性,比较注重表演,而香港比较注重感情投入。”
“另一方面,内地粤剧一直由国家拨款经营剧团,近年逐渐转向商演的方式。香港恰恰相反,由原来商演的方式到目前希望政府能组织一个公营的剧团,带领粤剧的创新和发展。这是两地现在最大的不同。我认为,今后香港和内地粤剧界的联繋将更为紧密。”
面对粤剧的未来发展,陈剑声女士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在传统演出到剧场表演方面的革新上有所作为,使故事情节、剧场元素等方面,参照当前电影、电视及舞台技术的发展加以创新。不过,她同时也提议,“时代在变,粤剧也要跟随时代,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但创新的前提是要好好继承粤剧的传统,只有进一步挖掘粤剧的传统精髓,才能赋予创新的生命力。”
2006年7月1日,陈剑声女士荣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2006年12月至今,她亦是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8年1月份与红线女当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区粤剧传承人。这一切的荣誉,正是大家对陈剑声女士的肯定,“教授粤剧,发扬粤剧,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是我一直所梦寐以求的。”
戏如人生,似水流年,兜兜转转,已过半生,陈剑声女士仍坚守在传承和发扬粤剧的道路上,并将为此倾注一生。对她而言,粤剧即生活,生活即粤剧,在粤剧的传承史上一直忠诚于内心,扮演着一位积极、活跃、忠实的传承者。
【人物简介】
陈剑声女士,原名陈杏葵,祖籍广东江门,是香港剑新声剧团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区粤剧传承人,担任选举特首推举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粤剧发展基金执行委员会委员、香港八和会馆永远会长、香港粤剧演员会永远会长、澳门粤剧曲艺总会艺术顾问、香港炉峰乐苑主席、康文署演艺小组(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主席等公职,亦是蜜月新娘礼服摄影集团董事,2006荣获特区政府颁授的荣誉勋章。
陈剑声女士,是当代粤剧界一位出色的女文武生。她天资聪颖勤奋,自幼醉心粤剧,拜学过许多粤剧名师,多年来坚持边学边演,是“新马师曾”的入室弟子,有着扎实的演唱技巧,独特的舞台魅力,男子汉十足的功架;擅长扮演文武生角色,个个扮相俊俏、允文允武、唱做俱佳、亦真亦幻,令台下观众对她的性别真假难辨;2008年当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传承人,其领导的“剑新声剧团”更是屡创佳绩,演出传统和创新剧目甚多,深受广大戏迷爱戴。
女文武生 英风凛凛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舞台上可戏梦人生,而真实的人生却没有第二次选择,“如果让您再选择一次人生,您还会选择粤剧吗?”
“一定还是演戏,演粤剧。我喜欢粤剧,即使有来生我还是想一直演下去。”干脆、利落,毫无迟疑,这就是在舞台上演出了二三十个年头的陈剑声女士的答案。“我从未想过放弃,也从未想过退休,粤剧对于我而言,是我的爱好,是我的事业,我将用一生的时间去研习她、经营她、爱护她。”顺着这句话展望未来,她那在舞台上英姿勃发、气宇轩昂的文武生形象,将会一直扮演下去。
“那时母亲很爱听粤剧,经常带着我去戏院听戏,在耳濡目染之下,渐渐地我就喜欢上粤剧。”陈剑声女士对粤剧的锺爱,萌芽在儿时那些锣鼓喧天的梦中,亦萌芽在她对粤剧拥有极高的艺术天赋。“记得小时候,我最爱看前辈名伶任剑辉所演的剧目,为她的风流倜傥所迷痴,《帝女花》、《汉武帝》、《六月雪》等剧目,都很喜欢,特别是《汉武帝》一剧,更是观看一次便记牢了主题曲,并懂得演唱。”
在母亲的影响下接触和喜欢上粤剧,并且在此后,对粤剧的热爱在陈剑声女士的身上与日俱增。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当陈剑声女士刚刚步出校园生活,便在工作之外的时间学习粤剧,由此跨入粤剧门槛,不期竟以此为其终身伴侣。
“刚开始学习粤剧时,我并没有一味的跟着卡带自学。我觉得,粤剧的入门学习必须是非常正统和专业的。正好在那时,家人也认为我演戏很有天分,所以在我15岁时把我送去学校学戏。在那里,我拜学了谭珊珊师傅,他是当时著名的男花旦,亦在众多师傅中对我影响最大。同时,这段时期的学习也奠定了我日后的粤剧道路。”说到自己的第一任老师,陈剑声女士心存感激。
那时,她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后先去夜校读书,然后再去学戏,别人学两个小时,她只能学一个小时。谭师傅亦对这位性情豪爽、大大咧咧的徒弟喜爱有加。由于陈剑声女士天资聪颖、勤学苦练,唱腔、做手、功架均进步神速,谭师傅便将陈剑声女士引荐到其徒弟李宝莹的戏班参加演出,开始了陈剑声女士的职业演出生涯。
戏曲缠绵委婉的唱词,行云流水的唱腔,欠则黯淡无力,过则猛而无姿。俏丽的花旦、婉约的青衣,都远远超越了武生吸引观众的目光。而陈剑声女士一入粤剧门槛,便选择了女文武生的角色。“演女文武生,确与我的性格豪爽有关,主要是因为我不爱婆婆妈妈。小的时候,家里人说我像个男孩般通山跑,难得停下,一时学这样玩那样,一时问这,转头又问那,就是‘百厌、好胜’。也许是性格的缘故吧,我从第一天踏足舞台开始,演的都是男角,花旦的滋味全是空白,不过,我对此也毫不惋惜,因为我从来没想过演花旦。每当踏上舞台,我便把自己当作男儿,因而在角色投入上没有问题,台下观众对我的性别身份,有时候都会存在疑问。对于武场表演,我也会忖度清楚,不会给自己任何困难。”
建团组班 乐此不疲
凭藉这份对女文武生的笃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陈剑声女士一边学习一边从事粤剧表演。1973年,她到新加坡登台表演了几个月,1975年又去马来西亚表演了两年。“那时,我就有不少的戏迷,我走到哪儿表演,他们就跟到哪儿,但并不打扰我。后来我回香港仍演小生,与罗家英等合作,他是武生,是第一男主角,我做第二男主角。直到1986年,香港剑声剧团班主请我出演文武生,才开始做真正的主角。”旧时戏行有句话:“三年出个状元,十年出不到一个老倌。”成功并非偶然,一个粤剧老倌,从入行学艺开始,到上台做戏,到观众受落有票房成名,这个过程起码要十几年。陈剑声女士便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1988年,陈剑声女士与吴君丽及新海泉组成新丽声剧团,1991年至1992年又与锺丽蓉组成春秋剧团和新春秋剧团,1992年陈剑声女士还重组了剑新声剧团。至今,剑新声剧团亦走过十几年风雨,多年来剧团在表演上屡创佳绩,多位花旦在省、港、澳、东南亚及美加等地巡回表演,演出传统和创新剧目甚多,令戏迷耳目一新,深受广大戏迷爱戴。而陈剑声女士的粤剧造诣亦是一日千里,她演英雄豪杰、才子将相,都很有说服力。戏迷们都说,“看她的演出,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
八和会馆是在光绪十五年即1889年,在著名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的祖父、著名武生邝新华的倡导下,在广州把原来供粤剧人员住宿的八和公寓改造后建成的,一直是广东粤剧从业人员的专业组织。
陈剑声女士则连任八和会馆十年的主席,是会馆成立以来最年轻的主席,在这十年期间,粤剧早已由大众娱乐变成了“小众娱乐”,作为粤剧界掌舵人的她,为挽救这个传统的艺术,付出了很多心血。可她却乐在其中,因为只要是关于粤剧的事情,她就毫无怨言。“作为一个八和子弟,我们都相信华光师傅,其实我们都相信粤剧头上一片天,才能稳守这一块本土文化瑰宝的园地。凡坚持任何信念,都必须经历很多曲折,但不足为外人所知,尤其是放弃和坚守之间的抉择,这十多年来,在我心中常有争战。”
无论是建团组班,还是作为粤剧社团的掌舵人,面对着大小会议、演出,陈剑声女士都毫无怨言。每天她还会抽出一两个钟头出来练功,一练起功来又常忘记开会时间,这种复杂又忙碌的生活,常常忙到昏头转向,陈剑声女士却乐此不疲,因为只要是关于粤剧的,能够为粤剧出力的事情,她都认为是义不容辞的。
弘扬粤剧 责无旁贷
在年轻一代的眼中,粤剧可能会被套上“老套”、“过时”等字眼,只是老一辈的休闲娱乐。这不仅是粤剧面临的难题,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同样都面临这样的难题,观众老化,表演者后继无人。
“粤剧是香港的一大特色,要发扬光大粤剧,要从小培养,要吸引小朋友来看戏,让新一代也喜欢粤剧。目前在香港的中小学及大学中,已经有一些粤剧的推广计划,即使孩子们长大之后,最终没有从事台前的演出,那也可以做幕后的工作,或者只是成为一个懂得欣赏粤剧的高雅观众,便已经足够。因为懂得欣赏,便能影响到身边的亲人朋友,粤剧就能继续传承下去。”讲到粤剧的传承,陈剑声女士不无忧虑,但更多的是一份淡定。
说到与内地的交流,陈剑声女士说到自己有一次带班去羊城演出的事情,印象很是深刻。通过自己多年两地演出经验,她谈到:“香港和内地两地粤剧最大的不同是表演的取向,香港较为传统,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提升;内地粤剧是受到全国性戏曲艺术发展的影响,在审美趣味上和其它省市戏曲艺术有一点共通性,比较注重表演,而香港比较注重感情投入。”
“另一方面,内地粤剧一直由国家拨款经营剧团,近年逐渐转向商演的方式。香港恰恰相反,由原来商演的方式到目前希望政府能组织一个公营的剧团,带领粤剧的创新和发展。这是两地现在最大的不同。我认为,今后香港和内地粤剧界的联繋将更为紧密。”
面对粤剧的未来发展,陈剑声女士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在传统演出到剧场表演方面的革新上有所作为,使故事情节、剧场元素等方面,参照当前电影、电视及舞台技术的发展加以创新。不过,她同时也提议,“时代在变,粤剧也要跟随时代,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但创新的前提是要好好继承粤剧的传统,只有进一步挖掘粤剧的传统精髓,才能赋予创新的生命力。”
2006年7月1日,陈剑声女士荣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2006年12月至今,她亦是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8年1月份与红线女当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区粤剧传承人。这一切的荣誉,正是大家对陈剑声女士的肯定,“教授粤剧,发扬粤剧,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是我一直所梦寐以求的。”
戏如人生,似水流年,兜兜转转,已过半生,陈剑声女士仍坚守在传承和发扬粤剧的道路上,并将为此倾注一生。对她而言,粤剧即生活,生活即粤剧,在粤剧的传承史上一直忠诚于内心,扮演着一位积极、活跃、忠实的传承者。
【人物简介】
陈剑声女士,原名陈杏葵,祖籍广东江门,是香港剑新声剧团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区粤剧传承人,担任选举特首推举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粤剧发展基金执行委员会委员、香港八和会馆永远会长、香港粤剧演员会永远会长、澳门粤剧曲艺总会艺术顾问、香港炉峰乐苑主席、康文署演艺小组(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主席等公职,亦是蜜月新娘礼服摄影集团董事,2006荣获特区政府颁授的荣誉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