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声:粤剧名伶 师艺人生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o0osjo0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周恩来总理曾这样评价粤剧。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浓浓粤韵从岭南发觞,流韵海内外,南国红豆飘香百年。陈剑声女士是传承粤剧的杰出代表之一。
  陈剑声女士,是当代粤剧界一位出色的女文武生。她天资聪颖勤奋,自幼醉心粤剧,拜学过许多粤剧名师,多年来坚持边学边演,是“新马师曾”的入室弟子,有着扎实的演唱技巧,独特的舞台魅力,男子汉十足的功架;擅长扮演文武生角色,个个扮相俊俏、允文允武、唱做俱佳、亦真亦幻,令台下观众对她的性别真假难辨;2008年当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传承人,其领导的“剑新声剧团”更是屡创佳绩,演出传统和创新剧目甚多,深受广大戏迷爱戴。
  
  女文武生 英风凛凛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舞台上可戏梦人生,而真实的人生却没有第二次选择,“如果让您再选择一次人生,您还会选择粤剧吗?”
  “一定还是演戏,演粤剧。我喜欢粤剧,即使有来生我还是想一直演下去。”干脆、利落,毫无迟疑,这就是在舞台上演出了二三十个年头的陈剑声女士的答案。“我从未想过放弃,也从未想过退休,粤剧对于我而言,是我的爱好,是我的事业,我将用一生的时间去研习她、经营她、爱护她。”顺着这句话展望未来,她那在舞台上英姿勃发、气宇轩昂的文武生形象,将会一直扮演下去。
  “那时母亲很爱听粤剧,经常带着我去戏院听戏,在耳濡目染之下,渐渐地我就喜欢上粤剧。”陈剑声女士对粤剧的锺爱,萌芽在儿时那些锣鼓喧天的梦中,亦萌芽在她对粤剧拥有极高的艺术天赋。“记得小时候,我最爱看前辈名伶任剑辉所演的剧目,为她的风流倜傥所迷痴,《帝女花》、《汉武帝》、《六月雪》等剧目,都很喜欢,特别是《汉武帝》一剧,更是观看一次便记牢了主题曲,并懂得演唱。”
  在母亲的影响下接触和喜欢上粤剧,并且在此后,对粤剧的热爱在陈剑声女士的身上与日俱增。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当陈剑声女士刚刚步出校园生活,便在工作之外的时间学习粤剧,由此跨入粤剧门槛,不期竟以此为其终身伴侣。
  “刚开始学习粤剧时,我并没有一味的跟着卡带自学。我觉得,粤剧的入门学习必须是非常正统和专业的。正好在那时,家人也认为我演戏很有天分,所以在我15岁时把我送去学校学戏。在那里,我拜学了谭珊珊师傅,他是当时著名的男花旦,亦在众多师傅中对我影响最大。同时,这段时期的学习也奠定了我日后的粤剧道路。”说到自己的第一任老师,陈剑声女士心存感激。
  那时,她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后先去夜校读书,然后再去学戏,别人学两个小时,她只能学一个小时。谭师傅亦对这位性情豪爽、大大咧咧的徒弟喜爱有加。由于陈剑声女士天资聪颖、勤学苦练,唱腔、做手、功架均进步神速,谭师傅便将陈剑声女士引荐到其徒弟李宝莹的戏班参加演出,开始了陈剑声女士的职业演出生涯。
  戏曲缠绵委婉的唱词,行云流水的唱腔,欠则黯淡无力,过则猛而无姿。俏丽的花旦、婉约的青衣,都远远超越了武生吸引观众的目光。而陈剑声女士一入粤剧门槛,便选择了女文武生的角色。“演女文武生,确与我的性格豪爽有关,主要是因为我不爱婆婆妈妈。小的时候,家里人说我像个男孩般通山跑,难得停下,一时学这样玩那样,一时问这,转头又问那,就是‘百厌、好胜’。也许是性格的缘故吧,我从第一天踏足舞台开始,演的都是男角,花旦的滋味全是空白,不过,我对此也毫不惋惜,因为我从来没想过演花旦。每当踏上舞台,我便把自己当作男儿,因而在角色投入上没有问题,台下观众对我的性别身份,有时候都会存在疑问。对于武场表演,我也会忖度清楚,不会给自己任何困难。”
  
  建团组班 乐此不疲
  
  凭藉这份对女文武生的笃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陈剑声女士一边学习一边从事粤剧表演。1973年,她到新加坡登台表演了几个月,1975年又去马来西亚表演了两年。“那时,我就有不少的戏迷,我走到哪儿表演,他们就跟到哪儿,但并不打扰我。后来我回香港仍演小生,与罗家英等合作,他是武生,是第一男主角,我做第二男主角。直到1986年,香港剑声剧团班主请我出演文武生,才开始做真正的主角。”旧时戏行有句话:“三年出个状元,十年出不到一个老倌。”成功并非偶然,一个粤剧老倌,从入行学艺开始,到上台做戏,到观众受落有票房成名,这个过程起码要十几年。陈剑声女士便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1988年,陈剑声女士与吴君丽及新海泉组成新丽声剧团,1991年至1992年又与锺丽蓉组成春秋剧团和新春秋剧团,1992年陈剑声女士还重组了剑新声剧团。至今,剑新声剧团亦走过十几年风雨,多年来剧团在表演上屡创佳绩,多位花旦在省、港、澳、东南亚及美加等地巡回表演,演出传统和创新剧目甚多,令戏迷耳目一新,深受广大戏迷爱戴。而陈剑声女士的粤剧造诣亦是一日千里,她演英雄豪杰、才子将相,都很有说服力。戏迷们都说,“看她的演出,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
  八和会馆是在光绪十五年即1889年,在著名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的祖父、著名武生邝新华的倡导下,在广州把原来供粤剧人员住宿的八和公寓改造后建成的,一直是广东粤剧从业人员的专业组织。
  陈剑声女士则连任八和会馆十年的主席,是会馆成立以来最年轻的主席,在这十年期间,粤剧早已由大众娱乐变成了“小众娱乐”,作为粤剧界掌舵人的她,为挽救这个传统的艺术,付出了很多心血。可她却乐在其中,因为只要是关于粤剧的事情,她就毫无怨言。“作为一个八和子弟,我们都相信华光师傅,其实我们都相信粤剧头上一片天,才能稳守这一块本土文化瑰宝的园地。凡坚持任何信念,都必须经历很多曲折,但不足为外人所知,尤其是放弃和坚守之间的抉择,这十多年来,在我心中常有争战。”
  无论是建团组班,还是作为粤剧社团的掌舵人,面对着大小会议、演出,陈剑声女士都毫无怨言。每天她还会抽出一两个钟头出来练功,一练起功来又常忘记开会时间,这种复杂又忙碌的生活,常常忙到昏头转向,陈剑声女士却乐此不疲,因为只要是关于粤剧的,能够为粤剧出力的事情,她都认为是义不容辞的。
  
  弘扬粤剧 责无旁贷
  
  在年轻一代的眼中,粤剧可能会被套上“老套”、“过时”等字眼,只是老一辈的休闲娱乐。这不仅是粤剧面临的难题,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同样都面临这样的难题,观众老化,表演者后继无人。
  “粤剧是香港的一大特色,要发扬光大粤剧,要从小培养,要吸引小朋友来看戏,让新一代也喜欢粤剧。目前在香港的中小学及大学中,已经有一些粤剧的推广计划,即使孩子们长大之后,最终没有从事台前的演出,那也可以做幕后的工作,或者只是成为一个懂得欣赏粤剧的高雅观众,便已经足够。因为懂得欣赏,便能影响到身边的亲人朋友,粤剧就能继续传承下去。”讲到粤剧的传承,陈剑声女士不无忧虑,但更多的是一份淡定。
  说到与内地的交流,陈剑声女士说到自己有一次带班去羊城演出的事情,印象很是深刻。通过自己多年两地演出经验,她谈到:“香港和内地两地粤剧最大的不同是表演的取向,香港较为传统,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提升;内地粤剧是受到全国性戏曲艺术发展的影响,在审美趣味上和其它省市戏曲艺术有一点共通性,比较注重表演,而香港比较注重感情投入。”
  “另一方面,内地粤剧一直由国家拨款经营剧团,近年逐渐转向商演的方式。香港恰恰相反,由原来商演的方式到目前希望政府能组织一个公营的剧团,带领粤剧的创新和发展。这是两地现在最大的不同。我认为,今后香港和内地粤剧界的联繋将更为紧密。”
  面对粤剧的未来发展,陈剑声女士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在传统演出到剧场表演方面的革新上有所作为,使故事情节、剧场元素等方面,参照当前电影、电视及舞台技术的发展加以创新。不过,她同时也提议,“时代在变,粤剧也要跟随时代,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但创新的前提是要好好继承粤剧的传统,只有进一步挖掘粤剧的传统精髓,才能赋予创新的生命力。”
  2006年7月1日,陈剑声女士荣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2006年12月至今,她亦是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8年1月份与红线女当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区粤剧传承人。这一切的荣誉,正是大家对陈剑声女士的肯定,“教授粤剧,发扬粤剧,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是我一直所梦寐以求的。”
  戏如人生,似水流年,兜兜转转,已过半生,陈剑声女士仍坚守在传承和发扬粤剧的道路上,并将为此倾注一生。对她而言,粤剧即生活,生活即粤剧,在粤剧的传承史上一直忠诚于内心,扮演着一位积极、活跃、忠实的传承者。
  
  【人物简介】
  陈剑声女士,原名陈杏葵,祖籍广东江门,是香港剑新声剧团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区粤剧传承人,担任选举特首推举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粤剧发展基金执行委员会委员、香港八和会馆永远会长、香港粤剧演员会永远会长、澳门粤剧曲艺总会艺术顾问、香港炉峰乐苑主席、康文署演艺小组(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主席等公职,亦是蜜月新娘礼服摄影集团董事,2006荣获特区政府颁授的荣誉勋章。
其他文献
香港黄蕴瑶感动世人    本届亚运会对港人来说最重要的,并不仅仅为金牌的数目,“铁血女将”黄蕴瑶的坚毅精神,相信于亚运后仍然会一直打动港人的心。  在女子场地单车记分赛决赛中,夺金大热的黄蕴瑶及刁小娟于一直领先的赛事中段突然超车,刁小娟连车飞起左手断骨被送院无奈退赛,黄蕴瑶则被3车辗过,肋骨骨裂,该次意外可算是今届亚运中最严重的事故之一。不过最令港人感动的是黄蕴瑶受伤倒地后,依然忍痛爬上战车完成所
期刊
谢纬武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爱港的一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生。他是万千爱国人士中的精英之一。最令人佩服的,是他爱国爱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为国家及香港利益而奋斗不息。  谢纬武先生还是一名学富五车的智者,一生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长河指导下不断求索着。对知识的渴望,对祖国的爱戴,是支配他一生的两大情感,为谢纬武先生的人生书写了一篇“不断求知论与恒久爱国论的统一论。”    牢记历史 铸就情怀    
期刊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里的这句名言,是许多事业成功人士所坚持的,同样也是柯庆耀先生所坚持的。无数的事实证明:谁不想落伍,谁就得不断锐意进取、勇攀高峰。  柯庆耀先生,作为澳门地产界规划发展方面拥有二十多年工作经验的资深人士,多年来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地累积、充实、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对行业的认识提升到更高水平,更培养了自己不断学习、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    自我提升 步步折枝   
期刊
“人没有聪明与愚蠢之分,只有勤惰之别,其中的乐趣更在于承担一份社会责任。”这是邓君方先生的心里话。这句话并不气派,不是豪言壮语,亦没有那么崇高而远大的目标,但这平实的话语,却恰恰烘托出他的人生理念,以及勤力、付出的人生态度。  邓君方先生是乐都印染制衣厂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可以说是澳门付货人中普通的一员,但他却在大家的一致推举下,担任澳门付货人协会理事长,成为澳门付货人的代表。只因他是踏踏实实地为
期刊
如今,在南山区在多个方面频频报喜,特别是1979年,蛇口的第一声开山炮响,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今日南山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关心南山区发展的每一个人、每一份力,离不开支持家乡发展的每一个散落在各地的游子。看到如今的南山,吴秩龄先生的心中由衷地高兴,因为,那是一片曾生养过自己的地方。    中医武术 多有成就    吴秩龄先生在年轻时喜爱研习武术,对白眉武术情有独锺,且师从名家,享誉业界的张礼泉
期刊
【人物简介】刘志宏博士,太平绅士,香港专业註册工程师(土力、土木、结构),认可人士、註册结构工程师,註册岩土工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註册结构工程师,英国伦敦大学土力工程博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结构工程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香港大学法律硕士,现任刘志宏建筑工程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並担任香港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的客席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兼任教授,黄大仙区区议员,工程师註册管
期刊
踏进人称“香港石雕收藏大王”汪裕祖先生位于大埔樟树滩的家,顿时仿佛置身于一个石雕博物馆,一个名副其实的私人博物馆。连绵不断的各类古代石雕和历史文物,坐落在住宅内外,一尊尊,一排排,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穿越岁月沧桑,呈现眼前,让人应接不暇。一匹匹神骏,带人神游金戈铁马岁月,一尊尊神肃的佛像,让人梦回北魏隋唐繁华。  作为“馆主”,汪裕祖先生承接家族底蕴,多年来,奔走在世界各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弘扬文化
期刊
学记粥面,在香港很多人的记忆中并不陌生,而且在香港很多地方都有分店,品尝过的人不会忘记那令人回味的滋味。但细心的顾客,定会发现学记粥面逐渐发生变化,会发现她已经逐渐朝着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学记粥面已经正式定名“元朗学记粥面”。  之所以加上“元朗”,是因为学记粥面就是从元朗发源。第一代创始人,即现任董事长陈祥发先生的父母,他们在五十多年前就打出学记粥面的招牌,从当年肩挑叫卖的流动小档开始,到陈祥发先
期刊
在香港冬泳界,有这样一位长者:他从1947年结缘冬泳运动起,就从未离开过这个领域,每天坚持在海滩畅泳半小时,风雨不改。所以,虽已年届八十高龄,他仍是精神矍铄、活力依然。这位长者就是被大家尊称为“香港冬泳大使”的韦锦潮先生。  因为热爱冬泳,并亲身感受到其益处,韦锦潮先生还致力推广冬泳运动,创办香港冬泳会,让大家在运动中享受健康与愉悦。同时,韦锦潮先生还是倡议设立救生员的第一人,在担任香港拯溺总会总
期刊
在社会三百六十行中,医生向来被认为是“最神圣的职业”,他常与救死扶伤、仁术济世等善行紧密相连。当然,一名优秀的医生,其蕴含的是德与术的并重。在医德上潜心修养,在医术上不断求索,主动提升自己的学识素养来更好地服务民众。一如张敬文医生,始终坚持跋涉在求学探索的道途中,牺牲个人休闲娱乐的时间用来汲取更多的知识,为的是帮助到更多的人,尽一位医者的责任与义务。他带领的皮肤科医务中心的宗旨是——“救死扶伤是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