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在思想品德教学理念、课程实施、课程结构、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改变不仅给思想品德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打造出优质、高效的思想品德课?这是每一个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教学实践,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阐述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新课程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策略
新课标强调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要求将思想品德课由单纯的基础课程变为融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时事政治教育为一体的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益应努力做到四个“注重”。
一、注重思想品德课与生活实际的融合
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既是学习社会道德规范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社会群体生活实践中由被动到主动去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也是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所以,思想品德教学需要完整地把握其源于生活的本质,通过生活和为了生活等方面的内涵,并付诸努力的教学实践。
(一)注重与学生生活相融合。道德知识原本就不是靠道德推理获取和形成,而是靠人们的道德生活体验和确认,也就是通过亲切可信的情感和心灵感应来传递和生成的。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善于以生活为过程和手段,鼓励学生开展亲历性体验活动,努力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或者主动走出课堂,引导学生在发生着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自主学习与实践,通过感知与体验、探究与思考、创造与评价,从中感悟生活真谛,领悟怎样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进而逐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二)注重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融合。将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逐步构建和形成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通过调查、谈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高自我成长的需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设计并完成学习的过程;变为学生选择采用、吸纳模仿、研究探索、讨论质疑、体验分享的过程。
二、注重教材的灵活运用
思想品德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中不乏有趣的故事,优美的诗歌和名言警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更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但是,教材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真正和持久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因此,教师使用教材时,需要合理选取学生需要的本地学习资源,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人的发展为本,立足点放在学生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同步和谐。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不拘泥于教材,既不能唯教材是用,照搬教材,眼中缺少学生,也不能随意处理教材,甚至抛开教材。为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现有课程资源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开发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度和广度,使枯燥无味的教学活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看作课程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及时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在不断变化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切身体验,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在规定性,离开了内心感悟和亲身践行,思想品德教育就会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就会塑造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为此,要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性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四、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一轮课改教学重心的根本转变是从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过渡到现代的以学生“学”为主,使学生从过去的单单学会教师的现成知识(学会)转向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学习(会学)。为此,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不代替学生观察、感知、分析、思考;要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主动探索、主动解决问题留有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实现由重知识向重能力,由重教法向重学法,由重研究教材向重研究学生的方向转变;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择讨论式、自学式、演讲式、辩论式、对话式、咨询式、活动式、体验式、访谈式、调查式等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要灵活运用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并注意把问题情景化,形式活动化,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参与、互助合作、体验探究、交流共享的学习习惯;要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要鼓励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提倡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并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给学生发挥优势的余地;要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使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如组织开展讨论活动时,活动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探究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成员间共享经验。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活动中,努力做到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同时注重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互动,相信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策略
新课标强调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要求将思想品德课由单纯的基础课程变为融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时事政治教育为一体的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益应努力做到四个“注重”。
一、注重思想品德课与生活实际的融合
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既是学习社会道德规范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社会群体生活实践中由被动到主动去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也是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所以,思想品德教学需要完整地把握其源于生活的本质,通过生活和为了生活等方面的内涵,并付诸努力的教学实践。
(一)注重与学生生活相融合。道德知识原本就不是靠道德推理获取和形成,而是靠人们的道德生活体验和确认,也就是通过亲切可信的情感和心灵感应来传递和生成的。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善于以生活为过程和手段,鼓励学生开展亲历性体验活动,努力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或者主动走出课堂,引导学生在发生着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自主学习与实践,通过感知与体验、探究与思考、创造与评价,从中感悟生活真谛,领悟怎样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进而逐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二)注重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融合。将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逐步构建和形成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通过调查、谈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高自我成长的需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设计并完成学习的过程;变为学生选择采用、吸纳模仿、研究探索、讨论质疑、体验分享的过程。
二、注重教材的灵活运用
思想品德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中不乏有趣的故事,优美的诗歌和名言警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更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但是,教材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真正和持久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因此,教师使用教材时,需要合理选取学生需要的本地学习资源,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人的发展为本,立足点放在学生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同步和谐。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不拘泥于教材,既不能唯教材是用,照搬教材,眼中缺少学生,也不能随意处理教材,甚至抛开教材。为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现有课程资源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开发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度和广度,使枯燥无味的教学活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看作课程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及时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在不断变化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切身体验,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在规定性,离开了内心感悟和亲身践行,思想品德教育就会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就会塑造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为此,要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性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四、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一轮课改教学重心的根本转变是从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过渡到现代的以学生“学”为主,使学生从过去的单单学会教师的现成知识(学会)转向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学习(会学)。为此,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不代替学生观察、感知、分析、思考;要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主动探索、主动解决问题留有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实现由重知识向重能力,由重教法向重学法,由重研究教材向重研究学生的方向转变;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择讨论式、自学式、演讲式、辩论式、对话式、咨询式、活动式、体验式、访谈式、调查式等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要灵活运用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并注意把问题情景化,形式活动化,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参与、互助合作、体验探究、交流共享的学习习惯;要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要鼓励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提倡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并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给学生发挥优势的余地;要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使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如组织开展讨论活动时,活动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探究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成员间共享经验。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活动中,努力做到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同时注重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互动,相信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会得到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