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中发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w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做好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衔接,关系到高一学生是否能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从而热爱并选择化学学科。笔者认为,高中化学老师可以从教学内容的处理、教法的改变和学法的指导等方面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高考;初高中化学;衔接
  一、 新高考化学选科现状
  我国中科院士、有机化学家戴立信教授曾指出:“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化学是一门有用的科学,化学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确实,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处处都有化学的足迹,化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这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在新高考选科背景下却面临着逐渐被边缘化的风险。
  与过去的文理分科相比,新高考改革之后的选科模式更趋多样化。福建省高考“3 1 2”的选科至少具有12种的模式。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但是选化学的同学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无非觉得化学难学,即使上课听懂了,课后也不会做题。习得性无助使得自我效能感低,即使对化学学科有兴趣,学生也往往不敢轻易选择,或是已经选择了但常常因为焦虑沮丧而又放弃化学学科。
  选化学的学生越来越少,一方面导致化学老师的剩余,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因此,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的教学工作十分必要。
  二、 初高中化学的差异
  初高中化学课程都围绕着化学核心素养而展开,但是初高中化学知识在数量和难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从学习的要求来看,高中学生更注重深度学习。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起始阶段,化学课程更注重基础性。化学知识以生产、生活实际为基础展开学习,化学知识广而不深,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对概念、原理的内涵,外延的拓展不够,导致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层次粗浅,学生未能从本质上理解化学概念、原理,只能死记硬背,简单模仿。然而,高中化学知识重在本质学习,学生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发展认知,构建知识体系。这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要学会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模型图表的观察,获取相关的化学信息,并初步加工、吸收和整合已有知识,重组为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最终转化为化学核心素养。
  其次,从知识体系上来看,高中化学知识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例如,初中化学在学习金属性质时,往往让学生通过记忆金属活动顺序表“K、Ca、Na、Mg、Al……”,得知排在前面的金属比排在后面的金属活泼。而高一在学习金属性质时,是通过钠、镁、铝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分析其本質原因,即三种金属中Na原子半径大,易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表现出强金属性。这也为后续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做铺垫,帮助学生建构“位—构—性”的化学知识体系。
  最后,从思维发展水平来看,高中化学知识是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例如,初中化学在学习氧化铜与氢气反应时,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形象感知氧化铜失去氧原子变为铜,氢气得到氧原子变为水,通过得氧失氧,进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但是高中化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却是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进行本质上的分析,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度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无法从宏观现象直接感知的。
  由此看来,初高中化学的教学最终目标虽然一致,但是由于初高中化学知识的差异,以及对学习者能力要求的差异,导致学生在高一的化学学习时困难重重,所以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
  三、 初高中化学衔接的几种方法
  (一)利用认知冲突温故知新
  认知冲突最早出现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的“认知不平衡”观点,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对此有所补充。他们认为,人类需要内在的一致性,在出现认知不协调时,个体会通过同化或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认知平衡,这有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求得心理上的和谐。《论语》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和“悱”精准地刻画了认知冲突产生时学习者的状态——“心求通而未能,口言语而不得。”当学生出现问题时,都会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来解决,一旦学生发现无法解决时,或者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一致时,就产生了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建构,促进思维的发展。如九年级化学上册(科粤版)学到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他们在教材的不同地方分别呈现,学生只要会从得氧和失氧角度来判断两个反应以及能说出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即可,在高中阶段氧化还原反应将进一步学习,但两个反应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在课堂讲解时提出问题:
  CuO Η2ΔCu Η2O这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置换反应。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这个反应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呢?这时候同学们就有了片刻的迟疑,他们在思维过程中发现氧化铜得氧,氢气失氧,既有氧化反应,又有还原反应。然后教师继续设疑:钠和氯气的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发现用已有的知识做出判断是不对的,这个问题的结论,冲击的学生已有的认知,产生了新的质疑,学生悟出从得氧和失氧角度分析并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这样课堂上就产生了浓厚的探讨氛围,也有利于教师对氧化还原反应做出更深层次的剖析。这种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差异制造认知冲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化学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王祖浩对“情境”的定义是:“情境通常是指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创设的一种适教和适学的情感氛围,从而为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奠定基础。”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重温旧知识旧经验的同时,获得新知识,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高一学生虽然在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下册》学过了有机化学知识,但是在高一下学期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知识,又学得云里雾里的。鉴于此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有机物也有了常识性的了解等特点,高一教授有机化学知识时可以利用创设真实情境来衔接。如在介绍“糖”类时,可以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入手,设置“糖尿病的形成”“糖尿病如何检测”“糖尿病怎样控制”等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学习化学相关知识,建构有机物知识模型,促使学生的知识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也为学生日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模式奠定基础。具体教学活动如下:   [背景资料]:医院拿体检报告,发现不爱吃糖却得了糖尿病?
  [问题1]:如何检测尿液中的葡萄糖?
  [学生活动]:实验探究,葡萄糖和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
  [問题2]:葡萄糖有哪些官能团?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分析结构特点,葡萄糖的醛基可以被新制氢氧化铜氧化成羧基。
  [问题3]:医院里面检测糖尿病的仪器原理?
  [学生活动]:查阅资料,血糖仪利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问题4]:不爱吃糖,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呢?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认识糖的分类组成。
  [问题5]:尿液中的葡萄糖怎么产生的?
  [学生活动]:糖、淀粉的水解实验……
  本节课通过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学们发现化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化学知识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可以学以致用的。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化学课堂的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度思考
  高中化学课堂容量大、难度大,因此要做好课前预习工作。预习时先通读化学课本,了解该专题的大致内容:有哪些新知识、新概念、化学方程式等,遇到不太明白的知识,用笔及时做上标记,接着要精读,边读边思考:新知识的要点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是怎样得到的?知识相互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如果通过精读还有不理解的问题要做下记号,等待上课时有针对性的听老师讲解。当前信息时代,网络学习资源繁多,教师也可以共享名校的慕课资源或是自己制作微课让学生课外学习,如化学键、晶体类型。危险性大的实验,课堂上描述不清或是难以操作的演示实验,都可通过慕课或是微课里的图文、动画和音频将微观抽象的知识直观地表现出来,进而提高学生课堂的听课效率。
  (四)抓住关键词拓展内涵
  在课堂听课时,学生不仅仅用耳朵听,还要把眼脑手都调动起来,听出老师课堂上的重难点,此时老师的引导也非常重要,引导学生把听到的内容在大脑中快速地进行分析思考,判断总结,抓住知识的内涵。比如在讲解气体摩尔体积时,课本给出的结论是:标准状况下,一摩尔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结论中的关键词“标况”,“任何气体”,“约”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只有懂得知识的内涵,才可以做到学以致用。
  (五)善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
  “磨刀不误砍柴工”,同学们在做作业前最好把今天所学知识作为一个系统来复习,用思维导图或图表的形式来理清本节课知识间的关系,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上课听得懂,做题目错误百出,这是高中生普遍出现的一个问题,因为高中的化学题文字多图形多,看起来很复杂,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所以解题策略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阅读习题时,对于重要的信息上做记号,使解题更有针对性,记号可以有自己的风格:打圈、加点、划线……能突出关键词就好。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文字可以多读几遍,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题目语言的表达比较少见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转换成课本上所学过的文字表达,如2019年全国卷1理综29题的“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还原CoO(s)为Co(s)的倾向是CO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立足于初中数学教育实践,首先对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行性、有效策略一一进行了详细阐述与探讨,旨在提升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效益,为学生带来崭新的数学学习体验,从而为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地生根贡献应有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概念;可行性;策略;注意事项  当前,核心素养掀起了教育界广泛研究与探讨的一个热潮,各学段、各学科教
摘 要:插图是教材中的重要教学资源,特别是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中,但目前对于教材中插图的具体使用方法还没有系统的总结归纳。文章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尝试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归纳插图的使用方法,包括评价课文插图、对比不同版本的插图以及对插图的重构,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插图;语文教学;方法  翻开中小学语文课本,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插图,小学最多,初中次之
摘 要:户外活动作为幼儿园常见的活动形式,在日常的教学和活动安排流程中日渐引起大家的重视。《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中提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活动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可见,户外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户外活动;幼儿园;实践  通过户外游戏活动的形式,创设遵循幼儿发展规律,适宜幼儿发展的户外环境,满足幼儿对身体活动发展的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
摘 要: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成长至关重要,不仅可以让幼儿具备更强的认知世界的能力,还能够为幼儿的长远学习打下基础。钱伯斯阅读循环圈是儿童阅读领域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有益的儿童阅读体验应该由选书、阅读和回应三个部分组成。此外,还需要有能力成年阅读者的介入,因此这一过程需要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参与,在家园共育下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完成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
摘 要:散文人物形象是中考考查重点之一,文章在对2017年版部编教材梳理的基础上,根据记人的类型和表达的主题,把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人物形象分为真实具象的人物类型和隐喻物化的两类人物类型。  关键词:散文人物;中考;初中语文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既是作文的范本,又是中国人的文化读本和人生的教材,历来是教学和考试的重点。部编版全六册142篇课文中,散文共有31篇,其中写人散文19篇,在2017~2
摘 要:漫长的假期,学生失去学校约束,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由时间发展个性,但调查显示部分同学沉迷网络,从而心身俱疲。毛姆说:“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那么正处阅读黄金期的中学生到底应该怎样阅读?读些什么?如何实现居家阅读和学校阅读的高效对接?笔者将从城乡结合地段学校共读现状和对接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城乡结合学校;家校共读现状;对接策略  朱永新的《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说:“
摘 要: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是从一定文化中精选出来的教学材料,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初中生正处于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和性别角色形成时期,如何在教育中渗透性别平等教育是当今教育研究领域里非常重要的话题。本文选取人教版、外研版和牛津版英语教材,从家庭角色视角对比和分析其插图,并根据研究结果向教材编写者和高中英语教师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材;家庭角色;性别意识;插图 
摘 要:“跨媒介阅读”不仅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目标是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找出恰当的方式,使之有机整合,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打破了传统枯燥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缩小学生与经典的距离感,帮助学生改变对整本书阅读任务的认知,还原学生一个较为完整的阅读生态。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教学;小学低年级;绘本  一、 “跨媒介阅读”的内涵与优势  
摘 要: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之一,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更好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探索“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文章以“化学平衡状态”的教学为例,围绕教学内容和核心素养目标设计问题,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对问题分析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平衡状态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
摘 要:人文教育开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指导小学生阅读文学经典。而在浅阅读盛行的新媒体时代,经典的阅读被逐渐边缘化了。新媒体背景下小学生主要有三个阅读特征:第一个是阅读方式的多样性,第二个是阅读范围的宽广性,第三是阅读目的的功利性。不同的时代对于经典阅读的理解是不同的,这也是当下人们对于经典作品关注度降低的原因之一。结合笔者的相关实践经验,文章围绕如何利用多媒体设备指导小学生进行经典阅读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