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 全国各校都积极改革课堂教学,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怎样才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演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角色,优化课堂教学,仍然是我们很多一线老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 主导 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5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全国各校都积极改革课堂教学,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手段、新方法、新途径、新模式,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力争从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新的突破,真正把教师传授知识转化为由学生相互交流、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但是怎样才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演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角色,优化课堂教学,仍然是我们很多一线老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下面就十多年教学改革以来,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谈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讲授内容力求做到精、趣、深。
1、“精”即精讲,侧重讲授基础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力求使学生领会,掌握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课时内容繁简不一,却又不允许割裂和删节的现象。由于课文篇幅多,内容杂,头绪多,如果按照常规处理,往往产生上课时教师忙于赶进度,下课后学生印象模糊,效果极差。为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新课标、大纲,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如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课时,头绪有三,我着重抓住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这一历史特点,并以此为线索,把教学内容有机地贯穿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从《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类比导入新课,使学生理解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掌握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阶段特点这个基本观点,然后从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形式,具体事例,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又在提问的基础上,出示自制图表加以归纳,接着利用书本地图叙述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情况,最后通过启发提问,阐述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及其实质。这样精讲作业也能当堂完成,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趣”即讲课内容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当人们对获得知识本身感兴趣时,才能引发其认知需要。认知需要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而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让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是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
新教材内容丰富,叙述史实大小字结合,并配有图画,直观性强。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场景。将历史知识由死变活,有静态变为动态,让学生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这样历史将不再是枯燥无味的陈年老账,学生喜欢上历史课。
3、“深”即按照课标要求,讲授内容除了有广度外,还要有一定深度。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只有不时地设置一定的学习“障碍”,才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激发他们追求新知。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不断地去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知道,历史事件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要让学生从浩瀚纷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中理解和掌握它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疑设问。
二、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强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指人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决定着人从事该项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是智力、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现。能力问题是历史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下面将我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1、 指导学生看图说史,培养学生表述能力。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和间接性,学生对那些由远及近、抽象的、复杂的历史事件,只有进行积极的想象与思维,才能理解和掌握。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插图,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商鞅变法”的教学中,我用幻灯片打出“商鞅舌战图”,让学生扮演商鞅和秦孝公,再现商鞅驳斥秦孝公旧贵族的精彩画面。这种看图说史,再现历史,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用语言再现历史的表述能力。
2、 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讨论一直被一线老师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成功的课堂讨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如:评价秦始皇功过的问题,我组织学生举行辩论。一方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一方说秦始皇是暴君。双方都列举大量的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气氛热烈。最后我对学生提供的史实加以归纳分析,达成一致共识:有功也有过,但功大于过。通过辩论,学生学会了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指导学生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历史书籍、史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对中学生学习历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阅读什么?就 是读正文、图表、注解等。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教材的内容,获取知识。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并教其阅读方法。首先,把握材料关键语句,史料中的关键语句或能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或能概括段意,在阅读中要迅速分辨。其次,筛选材料信息要排除繁杂的文字和语句的干扰,筛选出有效的信息。具体做法是:指导阅读时集中注意力,做到游目与神思的高度统一;带着问题看史料,目光聚在相关内容上;正确划分史料层次与概括层意,通过划分层次去理解史料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全面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路。学生弄不懂的问题,教师再给适当的点拨。其次,正确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注意理论性概念。如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等等。在阅读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带*号的史料,这些史料形式上独立于正文之外,实际上隐于其中,它是教材内容或观点的出处,也是教材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要依据教学内容大胆创新,不但要研究教,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备课到上课,都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有演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 主导 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5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全国各校都积极改革课堂教学,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手段、新方法、新途径、新模式,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力争从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新的突破,真正把教师传授知识转化为由学生相互交流、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但是怎样才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演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角色,优化课堂教学,仍然是我们很多一线老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下面就十多年教学改革以来,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谈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讲授内容力求做到精、趣、深。
1、“精”即精讲,侧重讲授基础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力求使学生领会,掌握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课时内容繁简不一,却又不允许割裂和删节的现象。由于课文篇幅多,内容杂,头绪多,如果按照常规处理,往往产生上课时教师忙于赶进度,下课后学生印象模糊,效果极差。为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新课标、大纲,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如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课时,头绪有三,我着重抓住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这一历史特点,并以此为线索,把教学内容有机地贯穿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从《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类比导入新课,使学生理解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掌握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阶段特点这个基本观点,然后从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形式,具体事例,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又在提问的基础上,出示自制图表加以归纳,接着利用书本地图叙述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情况,最后通过启发提问,阐述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及其实质。这样精讲作业也能当堂完成,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趣”即讲课内容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当人们对获得知识本身感兴趣时,才能引发其认知需要。认知需要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而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让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是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
新教材内容丰富,叙述史实大小字结合,并配有图画,直观性强。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场景。将历史知识由死变活,有静态变为动态,让学生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这样历史将不再是枯燥无味的陈年老账,学生喜欢上历史课。
3、“深”即按照课标要求,讲授内容除了有广度外,还要有一定深度。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只有不时地设置一定的学习“障碍”,才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激发他们追求新知。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不断地去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知道,历史事件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要让学生从浩瀚纷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中理解和掌握它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疑设问。
二、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强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指人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决定着人从事该项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是智力、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现。能力问题是历史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下面将我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1、 指导学生看图说史,培养学生表述能力。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和间接性,学生对那些由远及近、抽象的、复杂的历史事件,只有进行积极的想象与思维,才能理解和掌握。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插图,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商鞅变法”的教学中,我用幻灯片打出“商鞅舌战图”,让学生扮演商鞅和秦孝公,再现商鞅驳斥秦孝公旧贵族的精彩画面。这种看图说史,再现历史,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用语言再现历史的表述能力。
2、 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讨论一直被一线老师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成功的课堂讨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如:评价秦始皇功过的问题,我组织学生举行辩论。一方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一方说秦始皇是暴君。双方都列举大量的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气氛热烈。最后我对学生提供的史实加以归纳分析,达成一致共识:有功也有过,但功大于过。通过辩论,学生学会了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指导学生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历史书籍、史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对中学生学习历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阅读什么?就 是读正文、图表、注解等。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教材的内容,获取知识。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并教其阅读方法。首先,把握材料关键语句,史料中的关键语句或能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或能概括段意,在阅读中要迅速分辨。其次,筛选材料信息要排除繁杂的文字和语句的干扰,筛选出有效的信息。具体做法是:指导阅读时集中注意力,做到游目与神思的高度统一;带着问题看史料,目光聚在相关内容上;正确划分史料层次与概括层意,通过划分层次去理解史料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全面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路。学生弄不懂的问题,教师再给适当的点拨。其次,正确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注意理论性概念。如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等等。在阅读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带*号的史料,这些史料形式上独立于正文之外,实际上隐于其中,它是教材内容或观点的出处,也是教材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要依据教学内容大胆创新,不但要研究教,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备课到上课,都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有演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