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上半月)总目录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o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月评论
  更加大众化,更加专业化
  ——写在《新闻爱好者》出版300期之后 孔祥科(1.1)
  在差异中创新,在差异中角力 吴学清(2.1)
  用创新精神提高新闻宣传水平 于为民(3.1)
  “永不停止”解放思想 刘保全(4.1)
  切实保护记者的采访权 李宗宽(5.1)
  努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重要讲话的体会
  朱夏炎(6.1)
  注意指导性增强可读性
  ——简议报纸的理论宣传问题 顾玉杰(7.1)
  担当起媒体的社会责任 全彩宜(8.1)
  以主流信息占据舆论制高点 舒泰峰 张 敏(9.1)
  努力宣传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刘根社(10.1)
  做好热点新闻的引导工作 赵怀成(11.1)
  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郭玲玲(12.1)
  本刊特稿
  2007年中国新闻业回望 孙正一 柳婷婷(1.4)
  扎根基层 追逐梦想
  ——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采写回顾 付海厚(1.14)
  风生水起兴广播 赖谦进(3.4)
  “交叉捐肾救亲人”:丰盛的爱心报道大餐徐虹雨(4.4)
  与灾区人民同行 用信息守卫生命
  ——中央媒体抗震救灾新闻报道纪实 钟 玑(5.4)
  向世界报道:中国的坚韧和大爱 张泉灵(6.4)
  有一种感动,叫坚强
  ——我在四川震区一线 阙爱民(6.5)
  奥运报道:唱响唱准唱好主旋律
  ——从策划到实施:河南日报北京奥运报道回眸与思考
  常法武(11.4)
  传媒观察
  营造雅正的健康语境
  ——对话电视选秀节目 董小玉 宛月琴(1.18)
  经济报道如何面对全球化浪潮 丁 波(1.20)
  全球化冲击下中国流行广告语的语境变动刘 婷(1.22)
  论明星选秀节目 张 英(1.24)
  用数字技术打造传播优势 江巨源(1.26)
  大众传媒在健康传播中的角色
  ——兼析河南三家都市报的健康专版 李 婉(1.27)
  海峡两岸娱乐节目之比较 昝再利(1.29)
  当手机报遇上地铁报
  ——浅论手机报与地铁报的潜在竞争 冯韶文(2.11)
  “财富排行榜”排出了什么?
  ——兼论媒体的社会功能 谢利娜(2.12)
  更新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和形式
  ——以《畅游吉林》栏目为例 孙珊珊 刘 坚(2.13)
  从“人内传播”角度解读现代“人造美女”蔡立媛刘开源(2.15)
  因为亲近,所以贴近!
  ——“亲近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价值访谈董小玉 宛月琴(3.12)
  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黄 峥(3.14)
  媒介融合的现状及其应对 关 梅(3.15)
  贴近时尚 品味生活
  ——写在《今日消费》创刊四周年之际 靳宗树(4.9)
  新闻发言人制度应走向法律化 张宝平(4.11)
  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李铁锤 赵平喜(4.12)
  我国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范世清(5.14)
  农村受众在传媒中的边缘化现象 王 红(5.15)
  “艳照门”事件中的新闻价值 雷璐荣(5.17)
  展现女足运动的精彩
  ——评《体坛周报》对第五届女足世界杯的报道刘祥平(5.18)
  “媒介三农”的角色定位 邢 勇(5.20)
  媒体变局时代的中原报业战略透视 焦书晖(6.7)
  环节有创新 机制有突破
  ——探析第五届CCTV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 武慧媛(6.10)
  透视博客话语的社会建构功能 陈 燕(6.12)
  传媒贵族化倾向浅析 郑 岩(6.14)
  打造城市和地域文化的“视觉名片”
  ——谈电视宣传片的创作 王 方 周 獴(7.5)
  从民生视角到民生责任
  ——论民生频道精神内核的建立刘振丽 王 丹(7.7)
  竞争·合作·共赢
  ——浅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依存 王庆礼(7.8)
  手机报的媒介生态位考察 刘远军(7.9)
  我们时代的缺失和慰藉
  ——《士兵突击》热播现象的思考 成英玲(7.10)
  报纸新闻标题“实题化”趋势 董爱云(7.12)
  DV新闻热的冷思考 李妹红(7.13)
  体育图片新闻中的狭隘民族情结 杨文龙(7.15)
  城市民生新闻的“拐点”及价值
  ——以成都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为例 周 宁(7.16)
  对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思考 李 静(7.18)
  中国的媒介市场与媒介竞争 陈璐明(7.19)
  “人”的报道的理性复归
  ——解读“五·一二”抗震救灾系列报道 祝 邈(8.4)
  创造新闻传播的新模式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信息传播特征探析于为民(8.5)
  震后法制新闻内容分析 赵 微(8.7)
  中原文化发展中的数字媒体艺术 朱向欣(8.8)
  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的宏伟画卷
  ——评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康静芳(8.10)
  新闻报道必须杜绝变形走样 刘行芳(8.12)
  “电子号外”探析 陈 映(8.14)
  民生新闻的问题与出路 梁 伟 王淑颦(8.16)
  批评性报道对民主的促进作用
  ——以《南方周末》对“厦门PX事件”的报道为例 林燕德(8.17)
  透视“新闻民工”现象 沈维梅(8.18)
  媒介竞争与“制度进程” 邢弘昊(9.4)
  “小企鹅”的大魅力
  ——探析腾讯QQ的成功原因 王德胜(9.5)
  真人秀节目:在快乐和简单中突破
  ——基于《奥运向前冲》的个案分析 李芹燕(9.8)
  亮点频闪的新广播 郭大迎 马偲偲(9.10)
  报道差异与都市报异质化竞争
  ——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嫦娥探月”
  报道为例 李晓帆(9.11)
  党报体育报道的现状及思考 罗迪英(10.4)
  从新闻主播的素质要求看主播的培养道路郭大可(10.6)
  老脑筋不适应新情况
  ——奥运火炬境外传递的报道技巧分析 苗 阳(10.8)
  从近期危机报道看新媒体框架下的传播策略变化 徐 明(10.9)
  论城市形象营销之区域主导策略
  ——以滨海新区与天津发展为例 王晓璐(10.10)
  简论新媒体时代的消费 许 永(10.12)
  新闻纸涨价与报人的职业困境
  ——兼论健康类周刊的市场定位问题 刘永生(10.13)
  媒介框架下圣火传递报道分析
  ——以CNN、BBC和新华网为例张成良 于海飞(11.17)
  从“大众狂欢”到“小众之路”
  ——浅析“后选秀时代”的电视娱乐节目黄 雯(11.19)
  “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民晚报》品牌建设成功个案分析张 扬(11.20)
  传承与变革
  ——电视媒体的受众争夺策略赵 飏(11.22)
  论央视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以“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齐洋洋 蒋 宏(11.23)
  突发性事件媒体与受众的“调和”
  ——以《贵州日报》对“瓮安6·28事件”的报道为例 欧东衢(12.4)
  链接资源优势,打造新传播时代竞争力
  ——《钱江晚报》链接编排的应用研究 宋涵慧(12.6)
  略论“神七”报道的新意 曹 阳(12.8)
  版面上的“奥运新闻大战”
  ——广州纸质媒体奥运报道简析 刘海霞(12.9)
  解读BBC、NBC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电视转播 邹 阳(12.10)
  少了侵扰,多了娱乐
  ——从王燕与刘岩事件透视媒体人文关怀现状 蔡正虹(12.12)
  从采访失当看灾难报道中的人文精神 王 倩(12.13)
  本期关注
  解析中国新闻奖 丁柏铨等(2.4)
  (1)获奖作品的嬗变趋势
  (2)从获奖作品看新闻与宣传的统一
  (3)在舆论监督中折射出的媒介话语权变迁
  (4)获奖作品中的人性彰显
  (5)获奖作品展示事实的艺术
  (6)获奖作品报道手法的求新努力
  理论探讨
  论记者风格的本质特征 郭赫男 万红金(2.16)
  新闻职业精神的缺失与重塑 左雪梅(2.18)
  公共关系与媒体议程设置之间的量化分析研究 徐振峰(2.20)
  品牌传播渠道的策略
  ——以化妆品品牌传播为例 黄 庆(2.22)
  论电视广告中的人文关怀 朱 晶(3.17)
  论主流媒介对主流价值观的维护功能荣 荣 刘卫东(3.19)
  论典型报道的利弊得失 张平宇(3.21)
  论提升地市级党报的影响力 纪树仁(4.16)
  图像语言的人际传播分析 李和平(4.18)
  论加强和完善新闻工作自律 孙玉双(4.19)
  再论新闻记者的素质和修养 王 珩(4.21)
  人类网络生存困境的社会批判理论解读 吴 静(4.22)
  提升新闻媒体宣传效果的技巧 杨剑虹(5.6)
  “正面”假新闻的表现及特征演变 陈 玉(5.8)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和融合 李巍巍(5.9)
  新媒介环境下的舆论构成及管理 洪 黎(5.11)
  网络环境下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 孙玉双(5.12)
  从“恶搞”反思“使用与满足”理论 曹 镠(6.16)
  我国媒体对外传播话语权的构建李艳梅 陈 然(6.17)
  科学与人文的典型报道观念 刘 勇(6.19)
  中国新闻媒介构建“公共领域”的思考 邓相超(6.20)
  理解新媒介
  ——网络时代重读麦克卢汉 张少辉(7.4)
  以文字和图片信息提升传媒竞争力 詹庆云(8.19)
  社会传播模式下的新闻真实性 汤伟星(8.21)
  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冗余信息”策略 赵平喜(8.22)
  新闻学中的“信息”概念探析 詹杏芳(8.24)
  新闻思潮与新闻的客观性发展 姚 赛(8.25)
  媒体媚俗之风盛行的经济学解读王海明 王爱和(9.13)
  “绿色”是否可能?
  ——关于“绿色收视率”命题的理性思考王春玲 李云雅(9.14)
  “偶然因素”也是救命稻草
  ——二○○八欧洲杯“停电门”的媒体沟通 焦 妹(9.16)
  社论定义初探 周伟红(10.15)
  弱势群体新闻报道的社会思考
  ——以农民工报道为例 贾浅浅(10.16)
  体育新闻的社会效应与经济价值 冯明新(10.18)
  大众传播的规模化和公开性 李庆林(11.8)
  论提高党报的亲和力 黄树青(11.10)
  手机短信与党政人员媒介素养重构 赵红艳(11.11)
  电视深度报道刍议 吴长平(11.13)
  电视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 周广挥(11.14)
  论改进政策性报道的方式 徐 艳(11.16)
  对汶川地震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若干思考 徐冬梅(12.21)
  试论新闻报料 张 杰(12.22)
  企业反监督的原因、措施和社会影响 黄厚珍 王新锋(12.24)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朱淑娟(12.26)
  农村女性受众研究
  ——简评如何利用广西卫视促进区域内农村女性发展
  李艳丹 雷 文(12.27)
  舆论监督兴起的社会动因蔡文艺 贾桂军(12.28)
  随 笔
  “想象”非“想像” 凌 大(1.25)
  “黑砖窑”报道得失谈 李建伟(1.40)
  论财经记者的素质要求 陈立敏(1.62)
  “负面报道”不等于负面影响(2.19)
  广播新闻的“说”与“播” 魏 霞(2.61)
  中西礼貌准则之比较 王晓俊(2.63)
  汉字与年号 暴希明(3.22)
  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 刘 华(3.24)
  让健康的审美观引领人生
  ——理想与审美观的“胡弹乱唱” 刘建龙(3.25)
  增强文字编辑的美感 刘燕飞 孙小超(4.24)
  媒体广告语言“三戒” 化长河(4.52)
  “新闻”趣闻 凌 大(4.57)
  狗屁不通的剧作家们 戈 革(4.61)
  论编辑的“望闻问切” 曾小滨(5.46)
  我们应该怎样做编辑? 刘 杨(6.36)
  要以和谐的思维“抓问题” 王胜文(6.61)
  新闻敏感与素质培养 许彦伟(7.24)
  简论记者的社会责任 肖振忠 韩文举(7.38)
  民生新闻与媒体责任 邵志远(8.34)
  危机是难得的成长机遇 张红雨(8.36)
  “5·12”应是信息迅速公开纪念日李 玲 牛文峰 张 松(9.7)
  增强电视片的和谐美李海峰(9.12)
  舆论监督的“四字经” 张 磊(10.64)
  怎样应对“寒冬”的到来? 郝红霞(11.25)
  新闻记者
  第二届河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 (1.16)
  刻上石碑的报道 金惠清(2.24)
  拿党籍赌来的报道 刘振敏(2.25)
  纸上储瑞耕 周克冰(3.6)
  十年如蚯蚓 一题啃到今 史颂光(3.9)
  做一名无愧时代的记者 王小兵(7.22)
  庄稼地里出新闻
  ——记河南省唐河县新闻工作者金少庚张一鸣(11.7)
  名记者的界定与认定 吴廷俊(12.14)
  邵飘萍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邓绍根(12.17)
  穆青新闻伦理思想的启示 张 方(12.19)
  封面人物
  李炳庠:“为民生立报” 张劭瑜(1.53)
  在奉献社会中成就自我 郝克远(2.26)
  敏锐 独特 执著
  ——记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记者任永蔚武慧媛(4.14)
  尹韵公(5.3)
  张泉灵(6)
  龚达发(7.3)
  黄 铮(8.3)
  张铭清(9.3)
  李 杰(10.3)
  周跃敏(11.3)
  孙春龙(12.3)
  新闻与法治
  我们的“雷区”在哪里?
  ——从七百例新闻侵权案说起 张有义(1.46)
  论新闻监督与独立审判 陈志杰(1.47)
  新闻监督是权力还是权利?
  ——预防职务犯罪立法中新闻监督权的表述詹国文(2.28)
  论新闻侵权责任主体的确定 叶 茜(5.32)
  法制新闻报道的语言规范 马明利(6.32)
  浅析法制新闻报道的功能
  ——“最牛钉子户”事件的反思 赵 微(7.37)
  新闻媒体也需要“无罪推定” 张志英(10.22)
  论隐性采访权的限制 钱怀瑜(10.24)
  涉农法制传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王 平(10.25)
  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之立法思考 周杏梅(11.26)
  媒体的新闻侵权行为 常志宏(12.62)
  网络传播
  拓展网络体育时评的特征 程雪峰(1.51)
  网络新闻评论的新发展
  ——论网媒与传统媒介的议程互动
  袁 静 邓若伊 殷 瑜(2.30)
  病毒式营销传播下的道德风险与品牌塑造
  ——从狄塞尔“海蒂们15兆字节的名气”说起
  李斌玉 姜谢华(2.31)
  简论网络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周立顺(2.33)
  网络自由:温柔的陷阱 潘 琼(3.48)
  网络聊天的语体转变与网络语的产生 陈长松(3.49)
  消费主义下的网络“恶搞” 蔡立媛 付芳薇(3.51)
  论网络语境下的国产卡通形象传播
  ——以国产卡通形象“小破孩”为例 周 杰 李芹燕(4.53)
  论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 张月萍 王金鑫(5.51)
  提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董方晓(5.53)
  打造网络时代的报纸电子版 夏文津 刘科荣(7.34)
  网络新闻写作的特点 张 芳(8.48)
  Web2.0时代网络“把关人”分析 贾 伟(8.49)
  网络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 葛 琳(9.20)
  IPTV在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唐帅华(9.21)
  中国视频网站现状与瓶颈分析 胡 悦(9.23)
  简析网络的新闻宣传与管理 揭海燕(9.24)
  互联网广告翻译的“全球本土化”策略和目的法则 王建宁(10.27)
  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词语运用研究 王长武(10.28)
  网聚民意,展示奥运精神
  ——人民网奥运时评“奥运来了”评析胡沈明 熊 茵(11.47)
  SNS网站发展浅析 曹玉月 王 娟(11.48)
  解读博客广告的商业价值 何玉霞 吴美娜(12.56)
  中国网络游戏文化浅析 李 琳 赵秋棉(12.58)
  新闻生活
  回忆周荣鑫 顾迈男(1.32)
  秋影:大山两次商丘行的牵线人侯公涛 郭文建 蒋友胜(3.10)
  糌粑情 黄锡景(4.8)
  一篇没有播出的现场报道 刘振敏(5.21)
  科学家的挚友
  ——忆方毅同志 顾迈男(7.20)
  感受上海媒体人的“海派文化” 李 兵(8.37)
  初试身手遇大战
  ——成功援救陕县69名被困矿工回顾 杜一格(9.55)
  通讯员园地
  “糠”里也可榨出“油” 黎炯宗(1.44~45)
  关键是一个“要”字
  ——瞿秋白谈如何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李世顺
  爱上新闻这一行 单洪久
  自信,让我走向成功 刘振中
  “长途贩运”吃“差价” 黎炯宗(3.40~41)
  遗憾 陈 健
  无悔新闻路 翟晓陆
  良师益友十年路 王金海
  不搞“零售”做“批发” 黎炯宗(5.44~45)
  写真人写真事写真理
  ——著名记者纪希晨伊川“传经送宝”侧记葛高远
  他,在新闻基层战线放歌
  ——记睢县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刘家超
  杨建良 刘景澎 张传凯
  就应如此关爱基层新闻工作者 陈尚忠
  依照“葫芦”来画“瓢” 黎炯宗(7.30~31)
  新闻不必面面俱到 耕 耘
  新闻带我进北京 阎永申
  路登伟的新闻情结 苗长庚 刘荣才 张云丽
  汝州电视连续剧《天歌》获奖了 桂焱炜 张晓丹
  新闻大学
  王安石的人才观与新闻人才工作 卜永清(1.41)
  副刊的新闻性与艺术性 马金莲(2.46)
  新闻和谐美的体现
  ——论套餐式标题 鲁晓霞(2.47)
  现代视觉传媒与字体设计 朱 兵(3.42)
  论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运用 朱淑娟(3.43)
  儒家思想与典型报道 刘燕飞 张彦辉(3.45)
  经济述评的写作特色探微 郭赫男 万红金(4.44)
  书评写作:让庸俗和浅薄走开 张成恩(5.34)
  借助文学要素写新闻 樊兴富(5.36)
  “软传播”在解决公共危机中的作用 袁智一(5.37)
  复合导语的结构构成 孙志伟(5.38)
  新时期新闻语言的取向 马 丽(6.24)
  经济新闻的叙事策略 丁智才(6.26)
  巧用方言入标题 鲁晓霞(6.28)
  非事件性新闻中“言说物”的选择 郭光华(6.29)
  媒介传播中的图形力量 钟建华(6.31)
  开拓县市台的空间 邹大鹰(6.54)
  论电视新闻细节的魅力 刘力书 陆 福(6.55)
  析电视新闻的方言现象 徐长林 郭洁华(6.56)
  在“小天地”里传播大信息
  ——论县市广播电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陆 福(6.57)
  增强电视栏目的品牌意识 刘 伟(6.58)
  重视电视节目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 许彦伟(6.59)
  增强对农广播的服务性 于春涛(6.60)
  如何写好经济人物的报道 李 霞(7.46)
  体育报道要避免不和谐用语 曹 华(7.47)
  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特色 张志勇(8.50)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师本贤(8.52)
  保障公众知情权任重道远 张 勤(8.53)
  注意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
  ——从电视新闻和纪实性节目谈起 肖金喜(9.39)
  隐性采访及其负面效应 郭赫男(9.40)
  报纸新闻时评影响力的构成要素 彭军辉(9.42)
  电视诗歌散文的艺术创作 刘晓梅(9.44)
  民生话题与媒介关注现象 李琳(9.45)
  实录性新闻的由来及意义 王忠国(9.46)
  报纸新闻标题和电视新闻标题 林林(10.43)
  新闻通讯中的“叙事聚焦” 郭赫男(10.44)
  信任·共鸣·诱导
  ——记者采访的另类技巧 蒙应(10.46)
  文艺副刊版面设计的美化 吴春刚(10.47)
  从一篇中国新闻奖作品看动态消息的写作 李艳华(10.49)
  论同源新闻的创新方法 张月萍 王国庆(11.36)
  我国会议新闻报道改进策略 张 杰(11.38)
  娱乐新闻之“趣” 黄群英(11.39)
  新闻报道应该怎样“讲故事” 詹绪武(11.41)
  论突变语境中主持人的情感控制方式 袁 伟(12.31)
  会议新闻的选题及表达技巧 段 宏 戈广安(12.33)
  小议采访中的“观察” 申玲玲(12.34)
  专业化: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袁晓兵(12.35)
  声屏世界
  论广播通讯语言的再创作 许鸿艳 张倚浩(1.56)
  方言电视节目的“利”与“弊” 刘 艳(1.57)
  主持人用语“简洁”再认识 邱雪玫(1.59)
  谈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发展 李翠萍(1.61)
  让广播新闻“直观起来” 陈 林(2.60)
  主持人的娱乐性符号 杨小竹(3.54)
  《南京零距离》:与受众共舞 乔 琪(3.56)
  论打造城市电视台本土文化栏目 周 杰(3.57)
  从民主热情到社会守望
  ——小人物题材栏目纪录片创作观念的转变 陈 娟(4.54)
  主流意识和主流作为
  ——《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创作体会 李学洲(4.56)
  向编排要效益 李 慧(4.58)
  用解构主义的观点看《奋斗》 燕 山(4.59)
  畅想影视动画艺术新风格 王 宁 李 罡 赵 婷(4.60)
  电视纪录片的选材取向 孙继勇(5.58)
  电视戏曲直播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 庞晓戈(5.59)
  论非语言沟通技巧 王晓冰(5.61)
  论主持人形象的塑造 武枫霞(5.62)
  DV对影视文化的影响 郑帅位(6.43)
  论现场报道的场面驾驭 刘东方(6.44)
  “真人秀”的本土化 丁 寅(6.46)
  城市电视台的娱乐化和媚俗化 刘 琦(6.47)
  论网络时代电视新闻的发展 叶 茜(6.48)
  电视选秀节目的创新
  ——解析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的成功因素
   黎祖华 张 旸 刘开源(6.49)
  广播剧中的音乐运用 谢国庆(6.50)
  论电视纪录片的主题表现 孙继勇(6.51)
  论电视专题片的元素 刘 洋(6.52)
  电视文艺导演的素质与技能 金 鑫(6.53)
  江苏卫视《人间》栏目的策略 王 丽(7.49)
  出奇制胜
  ——策划系列报道《陈艳芳的代表日记》的体会 张红雨(7.50)
  注重策划 提升水平
  ——吉林省榆树市广播电视局的几点做法 刘力书 韩文举(7.51)
  培育电视节目的原创能力 于春涛(7.52)
  画面语言:电视新闻的魅力所在 徐长林 郭洁华(7.53)
  广播音乐的发展趋势 邹大鹰(7.54)
  做好电视新闻的立体化报道 于春涛(7.55)
  浅议策划电视的专题新闻 郑丽萍(7.56)
  叙事学视角下的电视栏目剧 范明姬(7.57)
  关于电视栏目策划的思考 查洪波(10.50)
  电视新闻播音的对象感 闫 朝(10.52)
  广播的应对策略和发展趋势 刘 平(10.53)
  刍议电视新闻的故事化 田 冰(10.54)
  生活服务类节目:后民生时代的又一热点 刘 强 韩 震(10.55)
  娱乐趋势下电视谈话节目走向 贺 飞(10.57)
  《再说长江》的影像传播评析 胡庭玉(11.55)
  音响让广播更精彩 王宛平(11.56)
  从《直播威海》看电视新闻的故事化 王凯波(11.57)
  浅谈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李春燕(11.58)
  电视隐性采访的困惑与思考 赵 磊(11.59)
  论创新电视新闻节目 王继功(11.60)
  探析省级卫视发展的新模式 任伟红(11.61)
  电视新闻:内容为王 审美制胜 傅 岩(12.40)
  论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品位 崔东斌(12.42)
  广播产业的发展状况与体制弊端 陈德年(12.43)
  电视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的融合
  ——以《焦点访谈》2008年的两次大型灾难
  报道为例 陈冠兰(12.44)
  论老年电视受众的收视需求 钱 峰(12.46)
  电视栏目品牌延伸的正负面效应 侯 舸(12.47)
  采·写·编
  善于“以小见大”深化新闻主题 王根元(1.55)
  新环境下证券报道的特殊性 贾肖明(2.57)
  如何甄别新闻线索 齐金喜(2.58)
  精磨细研出精品 李朝锋(2.59)
  财经媒体模糊消息源使用研究
  ——以《21世纪经济报道》为例 支维墉(3.26)
  分析性报道的选题技巧与写作创新 王保平(3.28)
  论微观经济报道的语言策略
  ——以广西报纸经济新闻为例 徐一林(3.30)
  国际新闻及评论的编译方法 丁静辉(3.32)
  报纸副刊如何利用图片“留客” 庞 博 彭丽娟(3.34)
  游移于报纸标题之间 余 会(3.35)
  情感类节目编导采访技巧 袁玉丹(4.38)
  时政新闻的“动情点” 武文霞(4.40)
  注重精心制作 体现鲜明个性 王根元(4.41)
  出奇 出新 出彩
  ——发散性思维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 刘秉银(4.42)
  连线为民 为民连线 连线连心
  ——简论武汉电视台电视新闻的平民化 李江东 方翔文(4.43)
  从共享新闻中捞取独家报道 何 奇 王 梅(5.47)
  写出时评的精气神 李世杰(5.48)
  记者情感与采访活动 王 莹(5.49)
  高校学报的定位与发展 关 华(5.50)
  副刊作品要多点新闻性 葛道吉(7.40)
  编辑要增强“精品意识” 张廉明(7.41)
  晚报编排国际新闻的趋向 戴解放(7.42)
  记者的直觉判断与题材捕捉 尹焕霞(7.43)
  提问:记者的看家本领 张超丽(7.44)
  提高综合性运动会现场报道能力 董 珂 时 龚 潘莉莉(8.55)
  民生新闻与平民化视角 杨运栋(8.56)
  用真情构建编读桥梁
  ——浅议时事新闻报道的情感应用 刘纪晖(8.57)
  期盼电媒展身手
  ——我对北京奥运报道的预想 任伟红(8.58)
  突发事件报道应把握“度量衡” 毛艳艳(8.59)
  都市类报纸后续报道的问题分析 孙 平(9.47)
  新闻评论的散文化倾向 楚 丽(9.48)
  用三只眼睛看世界
  ——谈抓批评报道的体会 张书喜(9.49)
  如何做好一版导读?
  ——《京九晚报》的有益尝试 宋圣英(9.50)
  用激情扮“亮点”
  ——开办个人专栏的点滴感悟 周巧红(9.51)
  要研究采访对象的心理 齐金喜(10.58)
  媒体的失职、失察和失策
  ——反思“3·14”和“5·12”两个事件的媒体行为 李 娟(10.59)
  让“农味”再浓些
  ——论提高“三农”报道的贴近性 冯淑娟(10.60)
  让财经类报纸版面“活”起来 于芙芳(10.61)
  新农村建设的采访和报道 王元伟(10.62)
  从“悲”中见“美”
  ——审视“5·12”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 袁 媛(11.51)
  花絮报道的价值诉求 丁 静 张 灿(11.52)
  创新有关“三农”问题的报道 符耀彩(11.53)
  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 李边疆(11.54)
  强化新闻的“现场感”董爱云(12.30)
  办报经纬
  版面:报纸的第一语言 马汇莹(1.30)
  论党报评论的创新 张学文(3.37)
  党报广告产品创新之路 王小萍(3.39)
  浅议文学副刊的坚守与创新 葛道吉(4.33)
  办好经营性专版的思考 王志昭(5.29)
  地方报纸国际经济报道的“地方化” 胡惠民(5.30)
  小栏目做出大名堂 董爱云(6.34)
  创新党报理论宣传的内容与形式 刘志超(7.25)
  以新闻评论提升党报影响力 吴 斌(7.26)
  思路与实践
  ——《今日安报》创新政法典型宣传的探索与体会王庆礼(8.27)
  在活动中办报 在办报中活动 郭天强(8.29)
  让要闻版“靓”起来 王同录(8.30)
  我们怎样报道温总理的考察活动 郑 刚(8.31)
  让党报一版美起来 刘陆军(8.32)
  新闻策划的生动实践
  ——平顶山晚报“鹰城好邻居”评选活动追记 姬克亮(8.33)
  论数字时代传统媒体的创新 阳 荔(9.25)
  重事理 轻说教
  ——论党报如何提高正面报道的质量 黄树青(9.26)
  让地方党报时事新闻本土化 刘陆军(9.27)
  都市报转型:不妨“上山下乡” 徐占品(10.36)
  地市级晚报应对报业竞争之我见 张 燕(12.37)
  和谐文化——党报副刊的主旋律 陈 炜(12.38)
  全国哀悼日报纸头版的黑白艺术
  ——以都市报为例 李 霞(12.39)
  文学自由谈
  与“神”通话的语言
  ——论周代的宗教祭祀舞蹈 范堡斐(1.36)
  北川的新闻形象及其诗歌中的形象 王文参(1.37)
  从传播方式看宋词词体特征变化 黄 海(1.39)
  《红楼梦》人物取名的艺术 张超凡(2.51)
  墨白城乡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 米学军(2.53)
  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 周 英(2.54)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思想 矫福军(3.52)
  副刊功能嬗变对文学传播的影响 海伟池(4.25)
  “叫喊”:从存在向欲望的滑落 尤 平(4.26)
  文学副刊对人际传播特质的运用 阳海燕 伍桂荣(4.28)
  艺术的发生本质及发展方向 张叶露(4.30)
  追寻失落的年味
  ——传统文化身份认同意识的回归 刘彦汝(5.39)
  成濑巳喜男影片的幽玄美 梁阿龙(5.40)
  悲情诗作与女性悲剧 毛 戈(5.42)
  都云作者痴,“浅品”其中味
  ——浅谈《红楼梦》中的“痴” 刘克桥(6.37)
  谈音乐剧的审美 黄 玮(6.39)
  唐代诗人的扬名术 彭庭松(6.42)
  领略冰心散文的语言美 曾宪林(8.60)
  冰心作品中的“母爱”主题 郭晓霞(9.31)
  论残缺美
  ——由断臂维纳斯想到中国画 郑跃丽(9.33)
  弘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电视剧《闯关东》主人公朱开山的形象探析 孙士生(11.31)
  —场辛酸与浪漫的心灵皈依
  ——谈夏天敏的中篇小说《接吻长安街》 刘渝霞(12.52)
  “再别康桥”与谁惜别
  ——徐志摩《再别康桥》情感指向考辨 桑绍龙(12.54)
  现代广告
  不能让女性“边缘化” 吴敏娟(1.48)
  论当前广告传媒人的角色 郭 奇(1.50)
  广告功能的历史演进 钱杭园(2.34)
  奢侈品广告的唯美化策略 孙红岩 张淑珍(2.50)
  食品广告的创意策略 毛菁华(3.46)
  二类广告的特点及其经营趋向 李 慧(3.47)
  房地产广告中的情感诉求 张凌云(4.48)
  美化法 参与法 平民法
  ——论广告中常用的几种宣传方法 张华卿(4.50)
  非暴力强迫
  ——广告霸权的文化解读 朱晓明(5.54)
  论植入式广告在电影中的传播
  ——以杜琪峰的《枪火》为例 刘远军(5.55)
  论“更正广告”对虚假广告的规制 曲 烁(5.57)
  完善户外广告的监管 张军利(7.36)
  关注儿童广告的社会责任 宋淑芬(9.56)
  具象形态在平面广告中的空间延展 彭文积(10.31)
  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的差异 孙卫红(10.33)
  从北京奥运看当代广告的价值演变 党东耀(10.34)
  网络广告与商函广告媒介特点之研究 张巨才 黄 鹏(11.32)
  论主流媒体的广告视角 余 会(11.34)
  广告中的数字技术与艺术美感 熊薇薇(11.35)
  在广告中沉落的女性意识 鲁 峡(12.60)
  大河上下
  心至 眼亮 情真
  ——简谈记者现场采访的艺术 王熙珩(1.54)
  经营好报纸的副刊 马 丽(2.56)
  赈灾济困 主流责任 大报风范
  ——大河报5·14抗震救灾倡议募捐活动纪实徐云峰(5.27)
  浅论“报网互动” 马树军(6.35)
  新闻策划的类型及应用 马树军(8.35)
  新闻话语中的情感因子
  ——简评《大河报》“都市倾诉”版的定位 边 勋(9.29)
  重建纸媒的生命力 杨化涛(9.30)
  视觉艺术在新闻策划中的运作 齐岸民(10.63)
  生活的“感觉”让副刊不“副”
  ——简论《大河报》“茶坊”版的编辑定位王庆杰(11.42)
  实现新闻易读化的若干手段 杨化涛(12.51)
  中国地市报人
  唤醒文化的记忆
  ——浅谈地方报纸挖掘本土文化的探索 张遂旺(2.36)
  突出本地特点 强调“有用好看”
  ——浅论地市报应秉持的办报理念 薛彩霞(3.58)
  创新:地市报谋求发展的法宝
  ——许昌日报创新理念解析 石明臣(4.31)
  地市报评论:“蚂蚱炮”如何叫得响 石明臣(7.27)
  以人为本与民生报道 靖桂宇(9.52)
  创新舆论监督 关注民情民生
  ——许昌日报《热线记者在行动》采写体会姚选定(11.45)
  浅谈会议报道的方略 宋圣英(11.46)
  媒体经营
  中国报业“蓝海战略”的内涵分析 董媛媛(2.44)
  论党报广告经营的创新 刘福伟 秦承军(4.51)
  寻找党报经营的“蓝海”市场 董 黎(5.43)
  残运会的商业赞助和传播价值 贾 毅(8.43)
  奥运会电视转播权营销策略探析 张亚辉(8.45)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现状及其发展 颜春龙(10.19)
  报纸广告经营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彭仁全(10.21)
  电视媒体的品牌化经营战略
  ——以凤凰卫视为例 刘 燕 唐孝祥(11.28)
  网络环境下电视剧发展的品牌战略朱剑飞 朱 琳(11.29)
  报海钩沉
  英华书院与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 杨 华(1.34)
  周恩来改稿的创新性解析 张同刚(2.38)
  林则徐西学思想论略 武回忆(2.41)
  恽代英新闻宣传的特色 李杰锋 肖汉华(2.43)
  姚雪垠与《风雨》周刊 韩爱平(3.36)
  爱泼斯坦的对外传播思想 杨 莹(4.34)
  徐铸成与《文汇报》1956年改革 高 越(4.35)
  抗战时期的《救亡日报》 吴雨蓉(4.37)
  英敛之时期《大公报》的征文活动 孙 会(6.40)
  《中国新女界》与妇女解放运动 魏红专(8.42)
  近代报人的独立性与生存性
  ——论张季鸾对近代报业的独特贡献 张红军(10.39)
  萧乾与大公报的“小公园” 黄雅玲(10.40)
  何心冷的副刊编辑思想 李秀云 高建光(10.41)
  珍视陈望道的新闻教育思想 邓 涛 叶同春(11.49)
  国际新闻界
  普利策《世界报》的历史功绩 董 震(2.49)
  透视半岛电视台 杨 凯(5.31)
  传统广播电台的新媒体化生存
  ——以新加坡新传媒集团为例 潘笑天(7.32)
  民族性格与英法新闻事业 夏凌捷(8.38)
  波士顿地区的双语报纸《舢舨》 王克家(9.36)
  论免费报纸的经营策略
  ——英国《地铁报》经营案例分析 张艳君(9.37)
  泰德·特纳的传媒经营策略 杜友君 商建辉(12.48)
  新闻摄影
  让我们睁大“灵魂之眼”
  ——从2007年度河南新闻奖图片类评奖说新闻
  摄影的境界 常法武(4.6)
  党报新闻摄影的发展趋向 王天定(5.22)
  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的差异 熊国成 罗 艺(6.22)
  论新闻摄影的瞬间思考 王庆祥(9.17)
  汶川地震中新闻摄影的审美情态陈红梅(9.18)
  文本、规范和意义
  ——一个视觉文本的分析维度 李海琳 梁 永(10.30)
  灾难性事件摄影报道的一次变革杨 峰(12.63)
  驻站记者手记
  “胸怀全局”与“深入地方” 李虎成(8.26)
  企(专)业报论坛
  简论卫生专业类报纸的发展策略 李文芳(4.46)
  让主题报道成为要闻版品牌 祝秀湘(7.45)
  努力提升新闻报道的人本理念 李忠良(9.53)
  如何破解舆论监督之难? 宋玉霞(9.54)
  努力提高健康类报道的质量 杨力勇(11.44)
  论高校报的深度报道赵昕(12.50)
  图书资讯
  论新闻信息的开发与利用 张立频 陈 奕(8.47)
  学习与探索
  思想宣传工作的量化考核 卓利峰 张宗楠 邢江锋(1.64)
  论创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刘正睿 潘 颖 赵清英(2.64)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手段 温 军(3.59)
  努力提升职工的素质 张晓莉(3.60)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宋 阳(3.61)
  心理契约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 丁淑平(3.62)
  加强中改进 继承中创新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浅谈 王富生(4.62)
  找准问题 把握重点
  ——如何做好国企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李胜通(4.63)
  推行首席制 探索新模式 李孝成(4.64)
  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方法上创新 贾敏启 魏建立 闫英建(5.63)
  加快速度 挖掘深度 加大力度 拓宽广度
  ——论新时期如何做好企业宣传工作 杨建林(5.64)
  色谱化:提炼色彩的有效手段 刘沙予(6.62)
  强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思想工作 路 军(6.63)
  国企思想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 刘 青 曹文鹏 曹文社(6.64)
  艺术设计与中国汉字的关系 张叶露(7.58)
  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 张海斌 张群峰 王永红(7.60)
  加强机关党建 提高执政能力 李金龙(7.61)
  做好企业基层干部的培训工作温胜奇 马春朝 罗敬元(7.62)
  高职高专校报与人文素质建构 刘高远(7.63)
  构建和谐的职工队伍 张永红 卢 军 杨冰松(8.62)
  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措施与方法 谢玉文 李爱国 王洪涛(8.63)
  注重谈话艺术 促进人际和谐 李培显(8.64)
  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张述涛(9.58)
  推进科学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 朱永亮(9.59)
  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王银芬(9.60)
  媒体文化与学校语文教育 禹旭红(9.62)
  用“图式”建构翻译能力的平台 李永红(9.63)
  用新闻助力新品牌的建设 王伯睿(11.62)
  网络交往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 程 涓(11.63)
  回顾宣传报道谢延信 谢金朝(11.64)
  试论邓小平同志的讲话艺术 蔡 茂(12.64)
  形象与风采
  扎根绿色事业 功在旷野青山
  ——记舞钢市林业局党组书记、
  局长高庆祥 王敬民 董晓辉(1.63)
  浓墨重彩绘宏图
  ——记舞钢市院岭街道办事处主任刘林山 王敬民(2.62)
  一步一首动地歌
  ——记舞钢市朱兰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建政 王敬民(3.64)
  闪光的“铁山”
  ——记舞钢市铁山乡党委书记张宏伟 王敬民(7.64)
  序与跋
  为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立传
  ——读《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生平检索》 李志华(1.43)
  探索新闻言论改革
  ——《“杨柳青”》序 徐光春(3.8)
  好稿评介
  跟着“宋词”发现水城之美
  ——赏析《河南日报》“济源打造‘灵秀’水城系列
  报道” 成利军(10.37)
  语言文字
  幽默短信的语言形式和修辞功能 王雪环(7.39)
  名词在语汇修辞中的运用艺术 刘荣琴(8.39)
  浅谈汉字发展的一般规律 何 清(8.41)
  报纸应做汉字规范用语的典范 刘 杨(9.34)
  人物
  一山独秀林不老
  ——忆林一山同志 顾迈男(5.24)
  港台新闻圈
  “独树一帜”的民生新闻纸
  ——从台湾《民生报》的停刊看其独立的特性 何伶凌(7.29)
其他文献
MTV《望月》(郎昆创意,宋祖英演唱,中央电视台录制)是近年来电视文艺领域内的新收获。它新颖而独特的创意,它感人至深的动人旋律,它简洁生动的画面构图及歌唱家近乎完美的诠释,给观众以强大的视听冲击力和震撼力。人们在凝神观听之余,纷纷叹赞它:声画合璧,曲美情深。  MTV是音乐与电视画面相结合的艺术新品种,声音(即音乐)是画面赖以存在的条件和基础。二者互为补充,相互协调,完美统一地表达同一主题。因此,
期刊
江西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广告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比相对落后。2007年江西省的广告营业额是212998万元,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里仅仅排名18位,中等偏下,占江西5323亿元GDP的0.4%,比全国广告营业额占全国GDP的0.8%少50%。江西全省的广告营业额相当于广州日报一年的广告额,不及我国排名前7名的一家广告公司的营业额。经济总量的落后是该类地区广告业落后的主要因素,但广告专业
期刊
同名刊物:《文学自由谈》,天津市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双月刊,天津市新华路237号(300040)  文学自由谈  网络媒介正在以它高度的综合性、充分的交互性、方便性和快捷性,成为一种立体化的、高效的新传播媒介。网络媒介已经成为私人的与大众的、有形的与无形的、真实的与虚拟的巨大媒介平台,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对当代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然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生活的必需品了。据2008年7月《第2
期刊
随着中国普法进程的发展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报刊、电视等各种传播媒介都设立了专门的法制版面或者法制栏目。电视法制节目虽然表现形态各有差异,但在重视叙事技巧和策略上,却又有相同之处。因此,本文拟以《法律讲堂》为分析样本,探讨电视法制节目的叙事艺术。我们所关心的是:电视法制节目要传播怎样的现实规范?这一目的又是怎样通过各种叙事手段而得以实现的?    一、权威的叙述者与教化功能    对故事的好奇和热爱
期刊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火爆”,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生活为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尤其是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了大量典型的人和事,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创作的素材;另一方面是因为观众对这些现实题材电视剧作品有着浓厚的精神诉求和心理诉求,这些电视剧关注当下、直面社会的热点、难点,这就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观众内心的一种情感寄托和慰藉。    以《乡村爱情》为代表的农村剧的成功制作渗透着主流意
期刊
中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现代商业竞争的制高点。中国加入WTO之后,短短几年时间里,已有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等十几家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来郑州跑马圈地,“二七商圈”不断向外蔓延,“东西大街商圈”、“花园路商圈”、“经三路商圈”等初具规模。新型零售业态的普及也带来了市民消费习惯的改变,大卖场“当道”,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生存空间不断萎缩。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业态的升级,商业零售业的
期刊
“细节决定成败”。电视新闻要达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效果,离不开细节镜头的运用。自从光电技术运用到新闻传播中以来,图像动作、图像表情、图像声音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电视新闻节目的感染力。细节镜头的运用与新闻真实的健康传播息息相关。    细节镜头可以真实地记录电视新闻事实    运用细节镜头可以达到鼓舞和揭露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些经典细节镜头既真实地记录了历史瞬间,又有着强烈的感染作
期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地震发生17分钟后,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2分钟后发出中文简明消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15:00的整点新闻中以头条形式播出地震消息,同时开展了以《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为主题的现场直播报道。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为受众传送灾情,报道救援情况。相对于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初
期刊
沃尔特·李普曼(WslLer Lppman)的《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虽是1922年的著作,但时隔近一个世纪,今日重读,依然为之震撼、为之动容,深感启迪。他用多年从事新闻评论的敏锐的政治触觉,用从事作家的对文字的灵动驾驭,以及对新闻事件的烂熟于心和历史把握,成就了这部传播学领域里的经典著作。  虽然在今天看来,这部著作在学理和论证上或许存在不足,但他的一些见解至今对我们都很
期刊
北京奥运会的媒体转播盛况可谓空前,据全球知名媒介和资讯集团尼尔森所收集的数据表明,北京奥运会的前十天,全球收看北京奥运会的观众已经达到44亿人,约为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二,其报道规模是雅典奥运会的3倍。在这次精彩纷呈的媒体盛宴中,新媒体作为极其重要的传播力量活跃在奥运会转播过程中,它们的转播实力和媒体价值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进一步肯定。然而,凭借北京奥运会这股东风,新媒体是否完胜传统媒体?其传播上的优劣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