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完整的知识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x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情·知教学”要教学生学会完整的知识。教材中的知识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和结构性知识等六类。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后三类知识,做好纠正、补充、深化、整合这四件事,不重复讲学生自己能会的知识。在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讲好知识。
  [关键词]情·知教学;完整的知识;结构性知识
  教育家冷冉先生认为实施“情·知教学”的着眼点是“教会学生学习”,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教会学生知识”。事实上,要“教会学生学习”必须以“教会学生知识”为载体,离开“教会学生知识”,也就谈不上“教会学生学习”。冷冉先生说的“教会学生学习”也包含了“教会学生知识”的意思:“教学应当着眼于教会学生最好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英国学者迪尔登说:“智育首先意味着要习得一系列认知内容:事实、概念、原理和证明方法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都说明“教会学生知识”是学校教学工作必须完成的任务。笔者认为,学校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应当教会学生完整的知识。所谓完整的知识就是指各种类型的知识。
  一、知识的分类
  对于知识的分类,国内常见的有两种,一种将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另一种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国外的分类也有多种。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另一类是价值性知识。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授杰瑞·布劳菲把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动机性知识(要做的事),第二类是程序性知识(如何做的方法),第三类是条件性知识(做事的时间和理由)。还有的学者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笔者认为,教材中的知识可以分为六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和结构性知识。
  二、教师需注意的重点知识
  对于上述六类知识,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注意到前三类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原理性知识,因为它们都是在教材中明确阐述的知识。事实性的知识就是阐述事实的知识,各学科教材中都有这样的知识,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水是透明的”“光的运动是直线”等。第二类是概念性的知识。概念I生的知识就是表达事物本质属性的知识,如记叙文、方程式、摩擦力、化合价、纬度等。原理性知识就是揭示事物规律的知识(包括公式、法则等),如“(a b)(a-b)=a2-b2”“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为s=vt”“酸 碱=盐”等。
  后三类知识却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认识到并自觉教给学生了。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知识。所谓知识,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认识了什么就有了什么知识。教材中明确阐述的知识,大家都会自觉地去教。但有些知识在教材中并没直接写出来,而是隐含在课文或例题之中,这就需要教师特别重视。
  (一)方法性知识
  首先要指出的是,方法是知识。对于这一点,学者的看法是高度一致的。恩格斯曾说:“方法也是知识,而且是最重要的知识。”笛卡尔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是客观存在的,认识了它就有了方法性知识。人们之所以说方法是更重要的知识,是因为它是对“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的概括。心理学认为“有概括才能迁移”,这就是说,掌握了方法性知识就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所谓方法,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各个学科都是有方法性知识的,如数学中解答二元一次方程用到加减消元法、代入法,求二次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用到配方法、公式法等。这些方法性知识都是教材中直接阐述的,但另有一些如语文课文中的某一段常常用到“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总分总”的写法,这些方法教材中并没有直说,只是隐含在课文之中。再如求“曲线方程”,教材中这样的题目很多,如果加以提炼和概括,就会发现它所涉及的方法无非是“几何条件法”“待定系数法”“转换法”“参数法”“轨迹交接法”等。如果在教学中能把这些方法性知识教给学生,不仅能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价值性知识
  价值性知识是指知识有什么作用的知识。比如学习了“通分”,就应当知道它可以用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可以用来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等,这就是价值性知识。再如学习了“配方法”,就知道它可以用来因式分解、解方程、解不等式、求二次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等。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类知识,那么当他面临某一个问题的时候就能很容易地从头脑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很多价值性知识在教材中是没有直接阐述的,而是隐含在课文或例题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去认识它。
  (三)结构性知识
  结构性知识是指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组成一个整体(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稳定的相互联系”。任何一个学科的知识,都可以称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各要素(知识点)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这就是知识结构。知识结构也是知识,因为结构是客观存在的,认识了它也就有了结构性知识。教会学生结构性知识,是当代教育家普遍倡导的教学内容。英国学者库珀说:“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不是记忆能手,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把明显分离的东西在恰当而统一的情境中联系起来的人。”布鲁纳说得更直接:“教学就是传播和学习结构,而不是传授零散的知识。”
  在以上三类知识中,结构性知识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它与学习者的记忆效果、运用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是掌握了结构性知识可以减少遗忘。实践表明,掌握了结村性知识,知识的遗忘率相对较低。理论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布鲁纳曾说:“经过一个世纪的充分研究,我们能够说的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好的模式里,否则就会忘记。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埃贝尔也说:“某一被很好整合进知识结构里的有用信息,是不大可能被遗忘的。”
  二是掌握了结构性知识可以顺利提取知识。人们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运用。要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就必须根据问题的情境和需要,迅速地、灵活地从头脑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然而现实是学生对学习过的一个个知识点都记住了,但在解决某一问题时常常不能从头脑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教育家普遍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将所学的知识形成结构。布鲁纳从正面阐述说:“原理的迁移所产生的学习连续性,有赖于掌握每一章所讲教材的结构。”杰瑞·布劳菲则是从反面阐述:“零星无序(无结构)的信息,学生只需借助诸多背诵一类的低水平学习便可以学会,然而却难以派上任何用途。”许多教师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魏书生的做法就是典型的一例。他经常让学生整理“知识树”——把初中语文教材的6个知识块133个知识点组成一个网络图,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结构性知识。
  三、教师教会学生完整的知识的做法
  要让学生自己学会知识,而不是教师直接去告诉他们。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会”,这样说并不是指教师不讲知识,而是不重复讲学生自己能会的知识。教师在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讲知识,要做好以下四件事:
  一是纠正。当学生错误理解知识的时候,教师要进行纠正。
  二是补充。当学生片面理解知识的时候,教师要进行补充。
  三是深化。当学生仅从表面理解知识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深化。
  四是整合。当学生“碎片化”理解知识,认识不到知识之间联系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整合知识使其结构化。
  责任编辑 张淑光
其他文献
同志们:  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在即将迎来新中国建国60周年的喜庆时刻,我们欢聚一堂,为《教育实践与研究》庆祝十岁生日。借此机会,我代表河北省教科所的全体同志,向参加此次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和通讯员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教育实践与研究》杂志发展的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的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付出辛勤工作的历届编、审、校稿人员、杂志社成员以及广大作者和读者致以诚挚的
[摘 要] 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新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与当前国家研究生奖、助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密不可分。奖助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深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应积极推进奖助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构建新的奖助体系,通过设立新机构、强化新导向、依托新媒体、创设助推器等途径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受助研究生坚定理想,提升价值信念,合理竞争,培养合作精神,学会感恩,强化责任
[摘 要] 新一轮教学改革要求教师着眼于“过程大于结果”的高度来改进数学课堂。改进的根本途徑就是把课的操作环节和基点结合起来,充分展开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的细化与丰富。长期以来,数学教学都是非常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过程的,只不过没有像知识与技能那样作为硬性规定。随着《2011版新课标》颁布,教学目标由“双基”变为“四基”,“过程”与“方法”取得了与知识、技能同等的地位,成为硬性目标之一。这个方向性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在学生了解其写作特点后,设计了这样一次写作训练:认真阅读《桂林山水》,仿照课文写一篇游记,以我游览为题,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见闻与感受。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语句通顺连贯。对于这次写作训练,我是这样指导的。  一激发兴趣,活跃思路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讨厌、畏惧写作文,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作文不感兴趣。所以,我在指导学生作文前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路。对于本
[摘 要] 运用自制教具对小学科学课教学进行整合,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自己制作科学实用的教具,能够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核心,准确把握学生心态,激发学习兴趣,使一个个神秘莫测、不可捉摸的问题,通过教具的改革,让学生在简单轻松的教学过程中,完整地感受科学现象,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体验。  [关键词] 自制教具;小学科学课;整合  运用自制教具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
摘 要:德育课程的核心是做人,做合格的社會公民。通过节日文化、社区活动和职业体验让公民教育意识扎根,让实践活动有广阔的天地,让公民教育可以面向未来。通过这些途径进行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儿童加强道德建设修养,提升公民素养。  关键词: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节日文化;社区活动;公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9/22-0087-04
[摘 要]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英语教学要以培育和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需要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价值观念。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新课改势必对英语教师的教学发展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提出新要求。英语教师首先要准确定位英语课程的功能价值,明确英语学科能力的表现纬度,具备英语学科本体性知识、英语教学条件性知识、英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性知
[摘 要] 采用MHT问卷调查,通过对中小学生在性别、地区、独生子女、单双亲家庭和学段等进行对比,根据他们在总分或单项因子上得分表现出的差异,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成因,提出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心理健康指没有心理疾病,个体对于社会生活适应良好,具有完善的人格,能够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即处于“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
摘要: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实现有效学习,评价的重点应是学生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在评价教学的有效性,要坚持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评价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发展,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效果,通过教学目标、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学习效益等检验诊断、评价教学。  关键词:语文;有效教学;教学目标;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学习效益  中图分类号:G623
[摘 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语文素养的高低,取决于语文教师能否基于学生的实际真正地从阅读教学中生成和落实教学目标。如果语文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课前深入钻研文本,准确解读和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文本预设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能有的放矢,收放自如,教师就可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展示自信和真诚,实现教学的交往和基于文本的对话。  [关键词] 开“源”节“流”;阅读教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