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冷暴力”透视与反思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qi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教育“冷暴力”?从心理学上来说,“冷暴力”是一种精神虐待,与显性暴力不同,它是一种软性暴力,具体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等,以致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或伤害。教育“冷暴力”则是发生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以非暴力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的一种行为,常见的手段包括无视学生的存在,威胁恐吓学生,对学生冷嘲热讽,区别对待以孤立学生,等等,具有隐蔽性强、伤害时间长、威胁性大等特点。遭受“冷暴力”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或抗拒的心理,甚至厌倦学习,自暴自弃等,严重者其身心将产生难以痊愈的伤害。
  镜头回放
  在2011年10月17日的中午时分,伴随着下课铃声响起,小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排队回家。然而,在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外,这一群走出校门的一年级学生中,队伍被他们所佩戴的领巾颜色分成了鲜明的两类:一部分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那一抹绿色在人群中看上去甚是扎眼,这一幕情景也格外引人注目。
   这则来自西安的“绿领巾”事件迅速引爆了当时的网络。各大新闻媒体与学者专家纷纷发表评论,强烈地批判与谴责该校此举是“功利教育”“残忍教育”“严酷等级制”“教育软暴力”“拿无知当创新”“对孩子心智的粗暴扼杀”等,排山倒海般的责问和声讨霎时间把这所小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轰动全国。其实,诸如“绿领巾”的类似事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是频频上演。可见这些赤裸裸的教育“冷暴力”一直潜伏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其危害之大是不可言喻的,由此不得不引发我们对当下的教育进行深刻反思。
  
  一、变色红领巾,你可是“爱的谎言”?
  对于很多人而言,加入少先队、佩戴红领巾是儿时很温暖的回忆。红领巾是什么?它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标志,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红旗一角。对于初入学校的孩子来说,那是莫大的荣耀与向往。然而对于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约半数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我想他们胸前戴着的绿领巾,在心底烙下的却是另一番迥然不同的童年记忆吧!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过绿领巾,它曾是上海小红星儿童团(即共产儿童团员)的一个标志。2000年12月5日的《解放日报》上对此有所证实:当时上海市10余万小学生在绿领巾节日这天戴上了绿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儿童团员。除此之外,北京、武汉等地方也曾出现过,并把它作为少先队预备期的一种教育形式。但是从2004年共青团中央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追查“变色红领巾”,要求停止使用。就在绿领巾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时,它却又如此高调地闪亮登场,重出“江湖”。
  尽管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校领导、老师们解释称,“绿领巾”只是一次励志教育的探索,此举只在激励,希望学生“下次争取戴上红领巾”,而并非歧视。但是这种所谓的教育“创意”却让家长和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歧视和伤害:“你学习差,只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戴绿领巾孩子的家长来接送孩子时一脸尴尬、孩子一出校门赶紧摘下“绿领巾”装进书包里……这些无不表明,这种“戴绿争红”的制度设计,本身就预设了等级化语境——戴红者佳,戴绿者次。从家长到学生,在心底也是自然而然地将“红与绿”对应着“好与差”,绿领巾就是“差生”的标识。当那些胸戴绿领巾的孩子默默地遭受来自人群中异样目光的审视时,不禁让人怜惜,此时此刻他们幼小的心灵正在经受怎样的痛苦鞭打呢?
  我们知道,作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身心尚未健全,对社会的认识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阶段。而学校却用“绿领巾”将其中一部分人“分门别类”出来,这种醒目的颜色刺激,让每一个见到他们的人都本能地产生“他们是差生”的条件反射。正如童话大王郑渊洁所评论的“给差生戴绿领巾犹如中国古代在罪犯脸上刺字”,我想其后果恐怕比这“象形之刑”更严重。如此重压施诸学生身上,果真会达到“知耻而后勇”的效果么?如若是鼓励,那么如此强烈的颜色反差以及反差背后的象征意义,难道不会给本应平等、纯真无邪的同学关系带来阴影吗?
  据一项民意调查显示,65%的受访者对“绿领巾”的“差生含义”表示强烈不满,仅3%的人认为“不应大惊小怪”。而在腾讯微博的热点话题讨论中,也有超过3000位网友参与了“您同意给差生戴绿领巾吗?”的投票,其中98.09%的网友选择“不同意,会伤害孩子自尊心”,仅有1.91%的网友选择“同意,可以督促孩子”。可见大部分人并不认可这一做法。
  事后,国家教育部就“绿领巾”一事迅速做出了回应,坚决反对以任何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好与差的区分。而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也将“绿领巾”全部收回,并召开专题家长会,向家长解释说明以消除误解。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想学校是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他们的初衷和出发点也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能健康地成长。“我们根据学生的差异化,从多元角度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模式,目的就是想让孩子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都能够健康地、全面地、快乐地成长。”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大队辅导员闫老师曾说。但是在调研不充分的情况下,此种激励做法恐怕只能是校方的一相情愿,所谓教育方法在形式上的变革掩饰不住实质的尴尬,因为它隐含着的歧视意味实在太浓,更像是一种“刺激”而非“激励”。佩戴红领巾本是一项庄严神圣的行为,绿领巾的出现不仅是对红领巾的亵渎,而且伤害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更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某些弊端。
  
  二、教育“冷暴力”,孩子们伤得起?
  在“绿领巾”事件尚未平息之际,包头“红校服”紧随其后,山东“三色作业本”也不甘寂寞……各地中小学传来种种违反教育规律的行为,一时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某网友发微博称,内蒙古包头二十四中向初二、初三成绩在前50名的学生发放了“红校服”,以区分普通学生,而且红校服背面还印着“包24中优秀生,翔锐房地产”字样。校方称,此举已征得家长、学生的同意。可是就在几天前,教育部已经就“绿领巾”事件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学校以任何方式对学生进行区别教育。包头“红校服”却充耳不闻规定,仍然“顶风作案”。
  云南网报道德宏某中学为警示学生,给违纪学生喝猪奶。该校新出一个规定:高一违纪的学生要到年级办公室喝猪奶。并要求一边喝,一边到各个班级展示,其间还有老师拍照,并在全年级宣传。用“喝猪奶”来惩罚不听话学生,该校“鞭策”违纪学生的手段,真可谓“创意无限”!
  而《扬子晚报》报道也称,近段时间,江苏无锡一些中小学教师要求“差生”去医院测试智商。如果测试结果显示孩子智商低,那么即使成绩差也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业绩。因此,常有“差生”家长收到老师电话,拜托其在智力报告上打低分。据悉,此举并非该校“原创”。半个月前就在广州上演过——穗丰小学13名“差生”被“低智商”,只因“上课不积极、精神不集中、不会做作业、学习成绩差”等。
  随后《南方都市报》报道,山东省枣庄39中根据学生成绩好坏,为部分班级的学生分别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A类绿本题主要安排班级前30名的学生做,而排在后30名的学生只能做B类黄本题和C类红本题(相当于课后练习题性质的题目)。校方称这是分层次作业,是为帮助学生缩小差距,并获得成就感。三色作业本相比绿色、红色而言,真是“更上一层楼”,从单一颜色丰富为五颜六色……
  上述报道的诸多有违教育规律的新闻事件,无疑反映的是一种教育“冷暴力”“软暴力”。为什么如此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侮辱学生人格的事件却屡屡发生在以“传道授业解惑”著称的学校呢?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根据中国青年报和搜狐新闻中心联合发起的一项关于“你遭遇过教育‘冷暴力’吗?”的新闻调查发现,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冷暴力”现象非常普遍,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而在当下教育“冷暴力”常见表现形式的调查中,获选率最高的前三种形式分别是:“嘲讽挖苦型:对学生冷嘲热讽”(70.4%);“冷漠型:对学生漠不关心”(69.7%);“训斥型:对学生一味批评责骂”(66.1%)。其他表现形式还有:孤立型、区别对待型、威胁型等。
  显然,教育“冷暴力”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视为教育“法宝”而备受追捧,这是现代教育的耻辱和噩梦。我国古代圣贤孔子早就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即不论贫富、智愚,人人都可获得教育;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应因材施教。单以学校、教师或者一份考卷的“标准”把学生划分为好中差,这样的评价方法显然过于简单粗暴。在疾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当“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时,为何教育“冷暴力”事件依然存在,似乎还有愈演愈烈之趋势?
  
  三、“冷暴力”此消彼长,到底是谁惹的祸?
  教育“冷暴力”如此盛行,其原因何在?在调查中,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教育“冷暴力”的首要原因在于“教育理念中缺乏对学生自尊心的重视与培养”(78.2%)。其他原因则依次是:老师只根据学习成绩来评定学生,对差生“贴标签”(66.0%);老师压力大,不愿多花时间对差生耐心教育(45.7%);提倡惩罚的传统教育理念作祟(39.6%)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指出,出现教育“冷暴力”在于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孩子权利的认识与尊重。长久以来,我们强调“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教育观点,当体罚这条高压线不能触碰的时候,教育“冷暴力”就悄悄浮出水面,成为震慑学生的“利器”。
  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现代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梅玲认为,教育“冷暴力”的出现与教师的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许多老师用挖苦、漠视等方式教育孩子,本身并无恶意,而是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另外社会的冷漠与缺乏爱心也影响老师的观念,再加上许多老师对自己的待遇不满,很容易导致教育‘冷暴力’出现。”
  之所以当前教育“冷暴力”事件泛滥,我想其根源在于现行“唯分是瞻”的教育考核机制。在“分数政绩”的指挥棒下,来自绩效考核的压力,使得教育主管部门到各个学校再到每位教师,自上而下,层层转嫁,最后无可避免地落到了学生头上,让其背负所有的压力。在这种体制中,分数已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学生成绩的好坏,往往决定着利益链上各方利益的多寡,因而学生的分数也就成为学校和老师最关注的焦点。
  透视我们的教育现状,在整个教育阶段,绝大多数中国孩子身上都被贴有尖子生、中等生、差生等三类最显眼的分类标签。其他如学校有重点校、普通校,班级有重点班、普通班等现象也是无处不在,这是教育功利化在不同层面的投射。急功近利的教育忽视了“育人”的本质,学生不再是教育的目标,而是“病态”教育逐利的工具。若不改变当前学校“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标准,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暴力水平”只能居高不下,各种反教育行为只会如杂草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幸福的阳光,何时能住进每个孩子的心房?
  正如心理专家所指出的,较之殴打、体罚给孩子造成的身体伤害,“冷暴力”给孩子造成的心灵伤害更严重,也更难恢复。除了带来自卑、孤僻等性格缺陷之外,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所以教育“冷暴力”的危害不容小觑。
  “解决教育‘冷暴力’的关键在教师。一方面,国家应该采取务实手段,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的工作创造一个轻松、有保障的环境;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注意提升自身的素养。”张梅玲说。
  孙云晓认为,要解决教育“冷暴力”问题,就应该把《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到实处,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理念与内容普及到每个老师和家长的心中。对于违反这部法律的行为,一定要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我们更要树立‘人皆可成才’的教育观念。”孙云晓指出,在每个班级中,总会有一些所谓“差生”。对于他们,不但不能用“冷暴力”的手段,反而应该给予更多的尊重与引导。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也认为,其实教育并不需要太多的创新,真正需要的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简而言之,就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每个受教育者得到公平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得到发展。
  要消除教育“冷暴力”,首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使“以人为本”不再流于形式,而应该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关爱每一位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这才应该是教育的灵魂。其次改革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的教育评价机制,减轻师生升学压力,使教师不再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切实做好素质教育的理性回归,彻底转变政绩观。此外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增强职业责任感,以积极的态度、博大的爱心,倾情演绎教育的乐章。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孩子来说,任何不公都可能对其幼小心灵造成伤害,教育者的许多不当行为也容易给他们造成误导。有“爱”才会有好的教育,才会培养出有勃勃创造力、有丰沛生命力的下一代。让我们把爱的“阳光”照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之窗吧!
  
  编后语:西安“绿领巾”事件深深地刺痛了整个社会敏感的神经。调皮 成绩差=绿领巾?学习不好=智商低?……如此这般直接的教育“等式”,凸显出时下基础教育的偏颇,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一条条刺眼的“绿领巾”、一张张无奈的“低智商证明”频频出现,让应有的教育温度荡然无存。学校的做法看似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颠覆,追溯源头在于现行教育评价体制的扭曲。如果不尽快摒弃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学校和教师的利益考量仍与学生的分数挂钩,那“绿领巾”还会迎风飘扬。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健全人格的公民为目标,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绿领巾”事件给全国其他小学提了一个醒,同时也为当前应试教育亮起了一盏红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鉴,在审视中继续前行。
  
  (策划编辑:周
其他文献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恰当的体育游戏能够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达成体育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常常会非常关注游戏的创新,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游戏让同学们联系,提升学生练习的兴趣。这样安排游戏常常会让同学们有“应接不暇”的错觉:这个游戏还没有闹明白,又换了一个新的游戏。笔者在体育课中尝试用同一个游戏内容,通过游戏规则的不断增加及改变,提升学生的练习兴趣,充分挖掘体育课中游戏的教学价值。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老师曾撰文倡导我们的小学科学要向简约的课堂推进。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市里组织的现场教学比赛,主题就是“简约课堂”。我和其他三位老师执教的课题都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下面以这节课为例,谈谈自己对简约课堂的认识。  《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有两个内容,一是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二是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上课的其他三位老师都是按照教材意图,分成两部分进行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效课堂自然成了关键。而高效的课堂取决于高效的教学行为,可是,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诸多因素,极大地影响了理想教学效果的达成。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善思乐学,便成了每位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教师”角色;教师语言;主动学习;教学艺术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越来越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可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学生,课堂上死气沉沉,不够“配合”,
例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例题恰当有效地处理,改进与创新例题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例题的教学价值,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活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例题处理要有效  笔者深入课堂听课,发现部分教师对教材例题的处理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有些教师过于自信,他们认为教材中的例题太简单,不能体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因而对教材例题不重视,教学时轻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堂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可以喷出创新的瀑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里寻她千百度,思想碰撞处,解开心结无数。  到高中语文课堂听一听,我们会发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提问指向不明,随意设定;提问流程不佳,
本文说的“三球”是指“篮球”“排球”“足球”,坦率地说,中国的“三大球”是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的,振兴积弱已久的“三大球”,塔基的牢固才能带来塔尖的璀璨。  一、玩情趣,玩出几多益处  庄子说过,利当前,则愚;趣为先,则巧。以瓦块作注的,因不计其利,全部身心都在情趣,成功的几率就高,以铜钩作注的心里就害怕,以黄金作注的,就会犹豫,就容易失利。体育课标再三强调兴趣为先,爱好体育赶不上以体育为乐的人,
随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锦屏中学(以下简称“我校”)2008年校区的再次迁移,学校建筑面积也随之变得更加小,再加上学校学生的增加,学校体育场地变得越来越紧张,使我们很难达到体育教学要求。除了我校一块不足200平方米的不标准田径场外,学生没有其他多余的运动场地,对于一个有24个教学班、1300多名学生的学校来说,学生的运动空间极其狭窄,而当2~3个班同时上体育课时,在场地的选择方面就显得更加困难
一、让课外短文训练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是写作基本功训练的开始。如何积累?当然得从课外阅读开始。课外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鲁迅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或可作为注脚: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那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
真如一位学者所说的“建筑物建立起来以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横梁和钢筋,但是缺少了它们,建筑物将倒塌。”作为一名校长我充分地认识到,教育绝对应该追求真实与有效。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学研究。它强调 “要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 其实这种行为,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引导与熏陶孩子,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奠定一些基本的素养,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和
数学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知识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去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前段时间参与听了一堂数学片段赛课,题目为《让我们买冰箱》,是有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