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钟造恶70年!为何朝鲜半岛的和平仍在路上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wyldgw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美国的威胁继续存在,朝鲜就不可能弃核”“为继续维持半岛和平,应该解散‘联合国军’司令部,用和平协定代替现在的停战协定”。总体看,今天不时浮出水面的朝鲜半岛问题,根子是美韩与朝鲜之间的颠覆与反颠覆斗争。
  今年是朝鲜战争爆发70周年,与战争有关的国家和地区纷纷举行纪念活动。那些亲历过战争的人及其后代普遍表达这样的心愿——“如果不想要‘永久和平’(系德国哲学家康德隐喻的‘死亡带来终极和平’),那就现在珍惜和平。”美国老兵杜诺德·普勒说。
  30分钟造恶70年
   “活在这里,就像礁石上等着被晒干的青蛙……”在朝鲜半岛的三八线上,不时出现这样伤感的留言,因为能体验“枪顶脑门”的感觉,三八线成了朝韩两国吸引游客的重要地标。尤其在韩国,三八线更成了旅行社的“香饽饽”。前韩国陆军第22师老兵曹勋(音)说:“三八线是民族的伤疤,70年过去了,形势还阴晴不定,只能靠停战协定来维持和平。拿这种痛苦来赚钱,无论怎么说,都有点儿难过。”就在6月9日中午,朝鲜宣布切断朝韩一切通讯联络线,抗议韩国政府纵容“脱北者”往朝鲜散发反朝传单。“尽管现在三八线的气氛没有1950年6月那样紧张,但人的神经却无法松弛下来。”韩国统一部一名官员说。
  “朝鲜战争是二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糟糕的是,这场战争就是从二战结束之地开始的。”有人如此评价。1945年8月10日晚,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开会讨论东北亚问题。此时,两颗原子弹已在日本爆炸,百万苏联红军也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的日军,二战最后一个策源地——日本法西斯气数已尽,投降指日可待。在美国看来,地缘政治问题变为“什么地方能阻止俄国人,不让共产主义多覆盖哪怕一英寸的土地”。综合兵力、时间、空间因素,美国陆军参谋军官查尔斯·博尼斯蒂尔和迪安·腊斯克草草在30分钟里划出一条能让美军独占日本并保持一定缓冲地带的界线——北纬38度线,横贯朝鲜半岛中央,美苏将在此受降分处南北的日本殖民军。
  “平衡”在三八线
   1950年6月25日,战争沿三八线全面打响。准备更充分的朝鲜人民军打得李承晚(韩国首任总统)军队丢盔弃甲。3天后,数十辆苏制T-34/85坦克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汉城(今首尔),成为朝鲜全军乃至全国的骄傲。
   当半岛局势突变之际,充斥麦卡锡主义反共狂热的美国,把朝鲜“解放进军”视为“苏联阵营扩张的重大信号”。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出兵朝鲜半岛,使朝鲜战争由民族内战演变为国际化战争。同时,美国盗用联合国名义,拼凑17国“联合国军”实施武力干涉。面对拥有雄厚兵力兵器的对手,朝鲜军民依然顽强地保持了3个多月的主动进攻,特别是7月下旬全歼从日本赶来的美军步兵第24师,活捉师长威廉·费舍·迪安,震惊了西方世界。
   直至1950年9月,由于后援不继,再加上美军利用海军优势完成仁川登陆,朝军失去进攻锐度,不得不转移北撤,战火迅速烧过三八线,一直抵达鸭绿江边,“几乎看见了中国的大地。”狂妄的麦克阿瑟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频频出动空军“误炸”中国边城安东(今丹东)。此时,中共中央很清楚,美国插手朝鲜半岛,还动用军舰隔断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完成祖国统一,同时支持法国殖民军在越南活动。新中国不能坐视不管。
   中国敢于出兵同美国较量,既体现了非凡的胆略,在战场范围、出兵时机和参战方式上,又表现出极其谨慎、量力而行的科学态度。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底,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凭借近战、夜战传统,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并以炸药包炸坦克,从而达到“以我之长击敌之短”,将美军为首的侵略军打退400公里,不仅收复朝鲜平壤,还把战线重新推回到三八线。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惊呼这是“美军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事实上,中美军人都意识到自己碰上“从未有过的劲敌”,这种较量又同时有着“谁钢(物质)多,谁气(精神)多”的双重考验。战争持续到1951年初,美国人认为,后勤软肋导致绝大多数志愿军只能靠身上背的粮食、弹药打仗,一周消耗光后就没了后劲,即常见的“礼拜攻势”;志愿军对敌人的感受是“能打现代化立体战争”,“(我们)没有制海权,就无法(沿朝鲜半岛东西海岸两翼)实施战略迂回,而没有制空权,就无法达成战役上的歼灭战”。双方力量的“平衡”恰恰又归于三八线。
  和平仍在路上
  朝鲜战争尽管远去,但烙在朝鲜民族灵魂深处的印记却无法抚平。92岁的韩国老兵袁钟旭(音),在1950年时作为白骨部队(第3师)排长作战,他的部下有三分之二的人阵亡,“战争夺走了我的父母、兄弟、子女、配偶的生命”。韩国老兵严正顺曾作为翻译,随美军在朝鲜元山登陆,之后一直攻到图们江畔,不久被中国人民志愿军赶到兴南,继而逃回釜山。他说:“现在讨论那场战争到底是‘南侵’还是‘北侵’很荒唐,国家应该告诉年轻人的,是如何阻止战争爆发……要不了几年,绝大多数参加过那场战争的人将离开这个世界。还记得那场民族悲剧的人,应该忘记民族间的仇恨,合力推动和解。”
   回顾过去几十年,朝鲜政府也对那场战争表达了明确态度,“只要美國的威胁继续存在,朝鲜就不可能弃核”“为继续维持半岛和平,应该解散‘联合国军’司令部,用和平协定代替现在的停战协定”。总体看,今天不时浮出水面的朝鲜半岛问题,仍是当年战争的“后遗症”,根子是美韩与朝鲜之间的颠覆与反颠覆斗争。二战后,在美苏直接干预下,半岛南北双方奉行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双方均认为自己是代表全体朝鲜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互视对方为“主敌”,相互谋求“制度统一”和“体制兼并”。
   实践已证明,无论战争,还是施压制裁,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半岛问题。近几年,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方积极努力下,半岛局势才向好的方向发展。中国一贯劝和促谈,敦促有关方面抓住对话时机,打破半岛僵局,避免刺激性的语言和行动,是创造各方对话的重要条件和前提。目前,尽管有关各方坐在一起仍有一定难度,但推动延长半岛缓和机遇期,为下一步开展对话营造良好氛围,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梁衍军荐自《新民周刊》2020年第22期)
其他文献
形式主义的不良风气在抗疫中或被迫收敛、或暂时匿迹,当下有的人可能“旧病复发”,需要引以为鉴、切实整改。关键之年,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要求干部群体必须作风扎实,敢担当、善作为。  随着各地生活生产逐步恢复正常,多地调研发现,少数干部本着补偿、慰劳心理,开始补酒、补聚,被称之为“局瘾”;一些地方文山会海等形式主义风气有回潮迹象,被视为“秀瘾”复发;还有少数干部滋生松劲、推卸情绪,一些工作一拖再拖,被称
期刊
我和大姐从1959年开始认识。各个方面,她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影响着我的人生。大姐和我都历经风风雨雨,但她任何时候都会做好该做的事情。她的影响不是一代人,而是代代人。   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被誉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常青树”“活化石”的申纪兰因病医治无效,于6月28日凌晨与世长辞,享年91岁。6月30日上午9时,申纪兰遗体告别仪式在长治殡仪馆举行,当地万余群众自发前往送行。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
期刊
最让人兴奋的是,有的浮冰上居然躺着海豹。你难以想象,当游船经过时,它们只是抬头漫不经心地看一眼,随即又懒懒地趴下去,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在南极上班,既有这样的趣事,也有死里逃生的惊险故事。  去南极,对于很多爱旅行的人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终极梦想。劳拉,是一位在南极游船上工作的探险隊员,听她讲述在南极工作的惊喜与惊险故事。     南极风光  在南极,一般凌晨3点,天就开始亮了。离极点越近
期刊
近几年,民族分裂分子热比娅·卡德尔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自己“几十名亲属在新疆被当地政府扣押”。2019年10月,媒体采访多名热比娅直系亲属,他们无人因热比娅而受牵连,生活自由、幸福。这些亲属呼吁热比娅停止造谣,不要再打扰他们的平静生活。  6月19日,中国国际电视台播出重磅新疆反恐纪录片《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一些民警、受害人等亲历者直面镜头讲述,揭示新疆暴恐犯罪行为的实质。在此背景下,本文
期刊
印度人私下称,他们很赞赏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的——真正的“亚洲世纪”,是要等到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但一些人也错误地解读说:“21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的,下半叶是印度的。”  “印度和区域国家关系紧张,正面临外交孤立状态。”巴基斯坦外交部长库雷希在参议院发表政策声明时这样说。在过去的一个月,印度接连不断地和左邻右舍制造冲突,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印度总处不好同邻国的关系? 
期刊
《周易》中,6这个数字因为在卦象上的突出表现,逐渐和滋养万物的大地联系在一起,富含大吉大利的意思。6在中国传统民俗中也被广泛应用。除了中国,世界上的很多文明也都注意到了6的奇特属性,并赋予它更深刻的文化意义。   随着直播和弹幕视频的盛行,现在的中国人在手机上一天看不到“666”这个组合,都会觉得有点儿奇怪。发出这些弹幕的观众们想表达的,可能只是主播的“溜溜溜”。但事实上,对6的喜爱深植在我们文化
期刊
最近,广东深圳的田先生接到快递员电话,说他有一个“货到付款”的快递到了,而且标注着“重要文件”。他就让公司前台先行垫付了39元。可当他取到快递拆开时,发现里面竟然是几张废纸。于是,他赶紧拨打电话给快递单上写着的寄送方——北京朝阳的“陈先生”,却根本联系不到。原来这个寄给他的快递就是为了骗取“到付费用”。  现在快递很发达,大家都热衷于买买买。而这些安全小常识,你都知道吗?  收货地址不要写太详细
期刊
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他们不但都生活在盛唐,都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巨变,而且曾经相遇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佳话。  李白与杜甫是如何相识的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李白和杜甫的名字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但人们乐意将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不只是出于二人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还因为李白和杜甫本就相识,有着一段为后人称道的深厚友谊。  公元744年春末,时任五品官员的李白
期刊
在党内,他是大家熟知的“党的骆驼”“党内老妈妈”;在家里,他是孝顺的儿子、温柔的丈夫,更是慈爱的父亲。从一封封珍贵的任弼时家书,看一位青年俊才,带着理想和抱负,怀着对家人的牵挂和不舍,毅然奔赴远方寻求真理。  “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  “中国人民今后的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为此,需要许许多多的各
期刊
国民党悬赏5万元要邓发的首级,可他就生活在敌营中心。斯诺问:“现在西安城里到处张贴你的画像捉拿你,你不怕掉脑袋吗?”邓发哈哈大笑,说道:“张学良比我更怕,因为我同他住在一起。”   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至10月在陕北苏区采访,成为第一个向世界报道陕北苏区和红军将士的西方记者。他当年深入苏区采访,来回都途经西安,遇到了一些“奇人”,发生了有趣和有惊无险的故事。  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