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家书中的“大爱”与“小爱”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内,他是大家熟知的“党的骆驼”“党内老妈妈”;在家里,他是孝顺的儿子、温柔的丈夫,更是慈爱的父亲。从一封封珍贵的任弼时家书,看一位青年俊才,带着理想和抱负,怀着对家人的牵挂和不舍,毅然奔赴远方寻求真理。
  “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
  “中国人民今后的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为此,需要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专家和干部。望你更加努力学习,并在苏联完成学业之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专家。”
   这是2020年6月24日,记者走进任弼时纪念馆时,从《任弼时书信选集》里看到的内容。
   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出生于湖南湘阴县塾塘乡唐家桥。在党内,他是大家熟知的“党的骆驼”“党内老妈妈”;在家里,他是孝顺的儿子、温柔的丈夫,更是慈爱的父亲。
   一封封珍贵的任弼时家书,仿佛把我们又拉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位青年俊才,带着理想和抱负,怀着对家人的牵挂和不舍,毅然奔赴远方寻求真理。
  致父母——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
   任弼时父亲任裕道是一名开明的乡村教师,早年曾跟维新派一起创办过学校,宣扬维新思想。在父亲的谆谆教诲和影响下,幼年的任弼时关心国家大事,树立了挽救国家危亡的理想抱负。
   “1920年8月,任弼时参加了毛泽东、何叔衡等人筹建的长沙‘俄罗斯研究会’,并经研究会首批推荐,进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培养后备力量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为留学苏俄作准备。”任弼时纪念馆研究室主任邹水清介绍。
   1921年5月中旬,任弼时和萧劲光、刘少奇等年轻人乘坐邮轮从上海出发,奔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寻找救国之路。
   启程前,任弼时接到父亲的来信。任裕道虽然开明,但考虑到儿子要去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国家学习,心中还是很不舍,希望他能在上海谋事。“捧读之余,泪随之下!连夜不安,寝即梦及我亲,悲愁交集,实不忍言。”为了国家,为了理想,任弼时还是毅然踏上了新的征程。在信中,他向父亲道出自己的理想信念:“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
   “任弼时在信中所言‘大福家世界’,是他对于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最初表述,也表达了他愿意为社会生死存亡去奋勇冒险的赤子之心。”邹水清说,任弼时既心念祖國前途与命运,心中也牵挂着家中亲人。对父母,他发誓“自后儿当努力前图,必使双亲稍得休闲度日,方足遂我一生之愿”,“惟祷双亲长寿康!来日当可得览大同世界,儿在外面心亦稍安”。
  致儿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建设祖国
   任弼时和妻子陈琮英一共育有9个孩子,最后留下4个。在敌人面前,他坚强如铁,横眉冷对,但对子女,他是关怀备至,舐犊情深。
   邹水清说,因为革命原因,任弼时不能经常陪在子女身边,他就坚持写信给孩子们,通过一封封家书来联络感情,孜孜不倦地教诲孩子们,细致到孩子们学什么、吃什么、穿什么等。他的4位儿女在回忆父亲的时候,无不是怀着深深的感情。
  “任远志是任弼时的大女儿,出生于1931年。对于长女,任弼时寄予厚望,和她通信也最多。1947年7月27日,正是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任弼时在百忙之中抽空写信给她,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邹水清介绍,信中写道,“你到三交镇后找到教员补习国文、算术和英文,这很好。下学期如果没有适当学校可进,就只好这样继续补习下去。读书主要在乎自己用心,希望你能坚持用功学习,而且在国文、算术方面多用功。平常要多看解放区出版的报纸,增加你的政治常识。”除了关心任远志的学习状况,对她的健康问题也心心念念。“听说你到三交镇后又病了两次,是什么病?你妈妈身体近来是否要好些?远征(任弼时的二女儿)近亦有一信来,我不另给她写信,你可将情形告她。并祝你们都好!”
   1948年8月,远在莫斯科、不满10岁的任远芳第一次与父亲通信,讲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1949年1月,任弼时用俄文给女儿回信,字里行间,满是对女儿的爱:“亲爱的卡佳……从信中获悉你生活很好,学习也不错。我们为此而欣慰。可你为什么没给我们寄来一张你的照片呢?你大概已经长大了,我们多想看看你呀!哪怕是你的一张照片。”任弼时在书信中表达了对女儿的思念,也鼓励女儿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任远芳在回忆父亲时深情说道:“有记忆以来,我也只是1950年5月至9月,这短短的几个月有幸和父亲生活在一起。12岁时我才见到父亲,不足一年他就永远地离开了我。这不能不说是我一生中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但是,时间的短暂并不能淡化我对父亲的爱,反而使我更加珍惜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它们是我一生的回忆,经历岁月风尘,没有丝毫的改变。”
   “任弼时写给子女的信,不仅是舐犊情深的本能的‘小爱’,更是教育孩子们将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以祖国富强与人民幸福相联系的‘大爱’。他对子女的殷切之情,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兴旺联系起来,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教育子女,为国家建设出力。”邹水清说。
  (《湖南日报》2020.7.2 施泉江/文)
其他文献
2020年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守护好18亿亩耕地红线,让每一寸耕地成为丰收的沃土,才能更好地把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期刊
面对功过得失,究竟应该表现出怎样的姿态,考验一个人尤其是党员干部的格局与担当。在当下,党员干部需要激扬超越功过的担当精神。以百姓心为心,把群众福祉置于职务待遇之前,把责任使命放在荣辱得失之上,乃是党员干部应有的精气神。  一些党员干部沾染了争功诿过的不良风气  面对功过得失,究竟应该表现出怎样的姿态,考验一个人尤其是党员干部的格局与担当。  荣誉面前不争功、利益面前不计较、困难面前不躲闪、责任面前
期刊
形式主义的不良风气在抗疫中或被迫收敛、或暂时匿迹,当下有的人可能“旧病复发”,需要引以为鉴、切实整改。关键之年,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要求干部群体必须作风扎实,敢担当、善作为。  随着各地生活生产逐步恢复正常,多地调研发现,少数干部本着补偿、慰劳心理,开始补酒、补聚,被称之为“局瘾”;一些地方文山会海等形式主义风气有回潮迹象,被视为“秀瘾”复发;还有少数干部滋生松劲、推卸情绪,一些工作一拖再拖,被称
期刊
我和大姐从1959年开始认识。各个方面,她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影响着我的人生。大姐和我都历经风风雨雨,但她任何时候都会做好该做的事情。她的影响不是一代人,而是代代人。   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被誉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常青树”“活化石”的申纪兰因病医治无效,于6月28日凌晨与世长辞,享年91岁。6月30日上午9时,申纪兰遗体告别仪式在长治殡仪馆举行,当地万余群众自发前往送行。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
期刊
最让人兴奋的是,有的浮冰上居然躺着海豹。你难以想象,当游船经过时,它们只是抬头漫不经心地看一眼,随即又懒懒地趴下去,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在南极上班,既有这样的趣事,也有死里逃生的惊险故事。  去南极,对于很多爱旅行的人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终极梦想。劳拉,是一位在南极游船上工作的探险隊员,听她讲述在南极工作的惊喜与惊险故事。     南极风光  在南极,一般凌晨3点,天就开始亮了。离极点越近
期刊
近几年,民族分裂分子热比娅·卡德尔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自己“几十名亲属在新疆被当地政府扣押”。2019年10月,媒体采访多名热比娅直系亲属,他们无人因热比娅而受牵连,生活自由、幸福。这些亲属呼吁热比娅停止造谣,不要再打扰他们的平静生活。  6月19日,中国国际电视台播出重磅新疆反恐纪录片《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一些民警、受害人等亲历者直面镜头讲述,揭示新疆暴恐犯罪行为的实质。在此背景下,本文
期刊
印度人私下称,他们很赞赏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的——真正的“亚洲世纪”,是要等到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但一些人也错误地解读说:“21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的,下半叶是印度的。”  “印度和区域国家关系紧张,正面临外交孤立状态。”巴基斯坦外交部长库雷希在参议院发表政策声明时这样说。在过去的一个月,印度接连不断地和左邻右舍制造冲突,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印度总处不好同邻国的关系? 
期刊
《周易》中,6这个数字因为在卦象上的突出表现,逐渐和滋养万物的大地联系在一起,富含大吉大利的意思。6在中国传统民俗中也被广泛应用。除了中国,世界上的很多文明也都注意到了6的奇特属性,并赋予它更深刻的文化意义。   随着直播和弹幕视频的盛行,现在的中国人在手机上一天看不到“666”这个组合,都会觉得有点儿奇怪。发出这些弹幕的观众们想表达的,可能只是主播的“溜溜溜”。但事实上,对6的喜爱深植在我们文化
期刊
最近,广东深圳的田先生接到快递员电话,说他有一个“货到付款”的快递到了,而且标注着“重要文件”。他就让公司前台先行垫付了39元。可当他取到快递拆开时,发现里面竟然是几张废纸。于是,他赶紧拨打电话给快递单上写着的寄送方——北京朝阳的“陈先生”,却根本联系不到。原来这个寄给他的快递就是为了骗取“到付费用”。  现在快递很发达,大家都热衷于买买买。而这些安全小常识,你都知道吗?  收货地址不要写太详细
期刊
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他们不但都生活在盛唐,都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巨变,而且曾经相遇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佳话。  李白与杜甫是如何相识的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李白和杜甫的名字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但人们乐意将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不只是出于二人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还因为李白和杜甫本就相识,有着一段为后人称道的深厚友谊。  公元744年春末,时任五品官员的李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