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改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30173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研究性学习强调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建构和能力建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把握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选择恰当的时机与“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不断改进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面向过程的学习 教学实践 过程评价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不同于普通“传授性学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强调在问题中学,在探究中学,在实践过程中自主学。其理论研究与课程设计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对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也取得了基本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仍常常会遇到种种困惑和难题: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是什么?怎样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与目标的一致性?它与传统教学之间关系如何处理?普通教师如何在课程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又怎样科学地评价其过程和效果?总结近年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反思当前研究性学习过程,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前提、条件、策略、方法及最终目标的分析研究,认真地解答这一系列问题,依据知识建构的规律找到最佳的“面向过程”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使这种教学形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既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在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上得到培养,从而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做到行之有效,水到渠成。
  
  一、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1]。研究性学习理论正是基于此思想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目标不仅在于知识呈现与传授,更重要的是知识理解与应用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我们可以将其教学目标归结为以下四点: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和领会课程的知识点,并能够整体融通学科知识体系并应用其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前者是基础、是前提,但后者才是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和最终目标。
  2.学习能力目标:使学生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学会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的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指的是对知识点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不断挖掘其内在的,隐性的含义;广度学习则是指对当前知识与本学科其它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关联性的开放性研究。两者都着眼于培养学习者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如:元认知能力,信息的检索、筛选、分析、加工和利用能力、探究能力、协作能力等。
  3.创新能力目标:活学活用知识,能够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去探索与发现,不断地拓展与创新。
  4.社会性目标: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交流、合作、组织和参与集体活动,共同面对和克服困难。
  
  二、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及难点分析
  
  开展研究性学习,本身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尤其是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目前比较成熟的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主要有: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2]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小组成员发表各自意见,通过讨论使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通过在学习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来打分。
  可以看出,不论是支架式教学还是抛锚式教学,其教学活动实施的关键在于:(一)情境创设和问题的提出;(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其教学过程的难点也体现在:
  第一,问题设计困难,通常一个“情境”中包含的问题不只一个,解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学科或特定课程。设计问题的针对性难于把握。问题太小,知识点集中,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可发挥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少、范围小;问题太大,涉及面广,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过高,目标不易达成。
  第二,学习活动过程控制困难,首先,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面对“问题”,往往不少学生不知所措,缺乏通过自身努力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过多地依赖教师或他人,学习过程效率不高。其次,学生知识面不足,知识体系不完整,逻辑结构零散,缺乏社会阅历,在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时很难提出有创意的意见和思路,教师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但由此带来的是大多数学生只能以教师的言论为准,解决问题就事论事,学生的任务常常变为简单模仿或照抄照搬,失去了创造性。
  第三,学习效果评价困难,学习质量难以保证。过程评价一般只能采用柔性评价和主观评价方法,由于评价体系不完整,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存较大的困难,评价精确度不够,评价指标量化难于把握,系统性不足。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
  如果这些难点不能找到一些较好的解决办法,研究性性学习将很难达到其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研究性学习内涵的再认识
  
  1.研究性学习是“面向问题的学习”,“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导引,学生参与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2.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面向过程的学习方式”,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某门课程或某个知识的学习过程,而是一种学习经历、一种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包含课堂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日常生活各个环节。
  3.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就是学习环境的创设,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3],学习环境的创设包括:学习策略选择、学习资源收集、学习情景设立、学习动机激发、交流方式的提供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4.研究性学习是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与应用过程,高级认知能力对于研究性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既是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又是目标。
  
  四、对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的改进
  
  1.培养学生联想思维高级认知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条件
  研究性学习本身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高级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其特点和优势,也必然有其前提和条件。这就是它对学生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学习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则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实质上就是重点解决这种学习方式与学生固有的思维方式及认知能力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基于联想思维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和高级认知能力,使之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从思维方式上说,研究性学习所依据的建构主义就源自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探究(研究)、学习的历史,探究、学习是人的本真状态,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4]。而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从识别、记忆(回忆)到概括、分析,从忆旧到创新,到处都离不开联想,联想思维是除感觉和知觉之外人类最主要、最基本的心理活动。一个人的智慧高低主要地并不表现在其知识的积累程度,而表现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上,当然后者离不开前者,必须以前者为基础。而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就在联想,联想能力是一个人智慧高低的主要标志。[5]应该说,在目前的基础教育体制下,随着学习的知识量增大,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记忆和模仿能力的依赖更强,而对于分析和探究能力的运用,尤其是类比联想、因果联想、辩证联想等高级联想能力的运用反而有所削弱。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之前、之中、之后都必须将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方式,强化学生的联想思维意识,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积极性作为重要抓手。
  从认知能力上来说,研究性学习所倡导的就是认知能力培养重于知识传授,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应具备一定的高级认知能力,如分析、发现、探索等。这些能力本身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者素质基础上的,研究性学习只是通过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这种需求方式进一步强化和提高这种能力。而高级认知能力实质上就是高级联想能力,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目前大多数学生实际能力不可能一开始都能适应研究性学习模式,应正确面对学生的实际,避免以主观臆想而赶鸭子上架。在这之前应首先在其熟悉的传统教学过程中渗入联想思维方法,让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养成研究性学习必需的思维模式,逐步训练学生联想思维能力,学会在学习中运用类比联想、因果联想、种属联想、辨证联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研究性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2.选择适当的研究性学习时机
  在任何课程学习中,学生开始时总是处于理论、概念的接收和理解阶段,不可能像教师一样对课程内容、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充分的把握,对学科体系的了解也不全面,加上社会经验、阅历少,这样情况下并不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但等到基本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后再进行研究性学习则又失去了“面向过程的学习”的关键特性。因此选择恰当的时机,既要保证学生的已有知识足以支持研究性学习,便于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不能将研究性学习变成传统教学的附属而形式化。同时,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而一门课程的学习也不可能完全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独立完成,研究性学习必须与传统教学形式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互渗透,其目的只有一个——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研究性学习所创设的“问题”既要源于课程内容又高于课程内容,一个“问题”的提出就是一次研究性学习的开始。
  3.把握灵活多变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研究性学习如前所述,有其基本教学模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方式,不应拘泥固定的步骤和形式。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任务是“问题”设计,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者可以是教师也可是学生,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针对课程的知识点设计问题(适合理工科基础理论课程);
  2)结合学生的实验、实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偏爱和特长设计问题(适合工科专业课程和技能课程);
  3)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或针对某一事件的分析或再思考(适合文科课程);
  4)针对某些社会现象设计问题,或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适合社会学科课程)。
  对于不同的学科内容,“问题”有大有小,有复杂有简单,“问题”的价值性、可行性和学生的关注程度都直接影响到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要设计一个即能体现所学的知识点,又能结合本学科其它知识;即有理论依据又注重实践训练,涉及面不能太广而又有利于学生发挥的“问题”,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难点。所谓灵活多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首先是“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灵活性,不一定要求每个问题都必须达到所有的要求,大问题则大研究,小问题则小解决。这样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就变得相对容易,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就相应地降低。关键是“问题”的设计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分析“问题”设计的四种方法,可以看出:第一种应是教学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难的,后三种则相对容易。依据近年来本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大多数情况是在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学习即将结束时,再组织学生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验实习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样做的原因其实就在于“问题”设计相对容易,而在课程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就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则“问题”设计与解决则困难得多。实际上这本身就与研究性学习的本意不相符。但如果对“问题”的大小、要求不再严格予以限制,“问题”设计灵活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也可以根据“问题”的大小灵活选择。就为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对于相对较大、涉及面较广的问题,仍可依照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评价等完整的研究性学习步骤,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对于相对较小,知识点相对集中的问题,则可以采用类比、因果联想、辩证思考、专题讨论,甚至问答的方式,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灵活地对“问题”进行研究,不一定完整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每一个步骤,对于一个“问题”也不一定需要每个学生都能给出满意的回答,只要能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达到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即可。
  另外,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的是带着问题去学习,这往往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和技能,这些信息的重要来源是网络。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应充分发挥网络在自主学习、信息收集和师生交流的作用,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紧密结合,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的手段和学习支持。
  4.建立和完善研究性学习评价与质量保证体系
  研究性学习是“面向过程的学习”,对它的评价不同于一般教学,不能简单地采用总结性评价和单纯的客观性评价的方法,它注重的是对一个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的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投入精力、时间、提出的观点、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等等方面。目前常用的学习过程评价方法有“学习档案袋”法和基于网络教学的“电子学档”法。这两种方法都是依据预先设定的评价“量规”,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与交流活动、收集学习成果(如:作品集)、综合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教师打分等方法完成学习过程的评价。只是前者为普通教学,而后者为网络多媒体教学。虽然这种方法基本达到了记录学习过程,反映学习成果的目的,分析现有的一些“电子学档”软件,如ELGG和网络教学中的“电子学档”评价方法,最大问题在于其系统性不强,收集的数据量和精确度不足。由此,笔者认为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评价完全可以参照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标准。其基本思想是:质量管理形成于产品实现的全过程,必须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目前该思想已被引入教育质量管理领域,美、英、日、加、印等国均有相当数量的学校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的认证,我国亦有10余家教育机构通过了该认证[6]。其目的就是通过对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来达到教育产品,也就是学生质量的最终控制。对于研究性学习制订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并使之运行,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明确各环节的操作、人员职责和评价方法。尤其是学习过程的数据记录应非常完备。其次,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机和方法可以非常灵活,对其过程评价不应局限于个别“问题”的研究,而应着眼于一个时间阶段,比如一学期或一门课程的全部学习过程。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评价数据的充足与完备,另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学习的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精确。
  鉴于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的复杂性,还可以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研究性学习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电子学档”功能,利用网络教学的数据平台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可以包括:研究性学习目标管理、自主学习与交流活动记录、学习成果汇总与展示、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数据处理与分析,等等。
  
  五、小结
  
  研究性学习所遵循的教学理念和将传统教学推向一个崭新的境界,但它不能摒弃传统教学所提供的基础条件,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运用的前提条件是知识的积累、融会贯通和高级认知能力的运用。研究性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活动或独立学习方式,不能一味强调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将传统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完全隔裂开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应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根据其特点和作用选择最佳的时机展开,并以面向过程的评价方法对其效果进行评价。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不断地得到知识建构和能力建构,认知水平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学科教育[J].学科教育,1998,(3).
  [2]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OL].http://www.being.org.cn/theory/constructivism.htm.
  [3]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4]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5]王同.研究联想思维发展人类智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6]赵永前,李新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探析[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5).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学科重点学科,学生除了要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之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渗透数学核心素养,说理教学法,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一个关键教学策略,而通过数学说
摘要: 本文关注了高等医学职业教育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学生学习疲惫问题。  关键词: 高职护理 前期 学习疲惫    目前我省五年制高职教育已成普及之势蓬勃展开。然而教育教学中呈现出的诸多问题却迫使我们不得不面对它们去思考、探索和改进。很多文章把问题的焦点集中于学生素质[1]、情商[2]、智商等消极的一面而对大多数愿意学习但又受诸多因素困扰的学生关注甚少。尤其是医学职业教育,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对于高效、高能、高质的小学英语课堂构建备受重视.教师可从引导方法、激发趣味、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着手,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自主意识的全面提升,
摘要: 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社会营造了学技术、比贡献、创一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励了数控人提高技能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本文针对职校生的学习现状,从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基本情况、赛前准备、赛场应试与技巧、赛后总结等几方面分析,为职校生日后更好地参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职校生 数控技能 大赛 应试技巧    数控技能人才是目前国家稀缺、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学科教师不仅需要担负起教授学生丰富知识、锻炼学生专业能力的职责,还需要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花费大量心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另外,从现实情
摘要: 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班主任这一学生管理机制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学生班主任的双重身份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凸显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班主任工作发展的生命线是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 学生班主任 双重身份 制度建设 学生工作    一、学生班主任制度的缘起    多年来学生工作的实践,使高校管理者体会到:(1)一年级新生的工作
随着现代小学中高年级的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积极心理学在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积极心理学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教育中,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学生
生命是我们在世间有所作为、有所贡献、有所突破的基础,生命是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东西,我们要倍加保护.在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中,需要在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通过生命教育的开
独立学院校园媒体不仅仅是学校新闻宣传、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也是写作人才培养重要基地,构建出良好校园媒体能够进一步提高学校宣传文化软实力,让校园内部形成一股良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较之以往有了很多新变化,但初中文言文教学似乎仍离不开“背背背”模式.中华文明流传五千年,文言文是文明长河中的瑰丽.我国是文言文古国,也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