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法,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yg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所谓比较法教学,指的是通过对地理知识各种形式的比较和类比,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地理知识范围广且类别繁多,学生不仅要对数据、图像等进行记忆,还要懂得归纳和总结,以实现对地理知识的内化。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比较法,在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通过比较学习构建知识体系。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比较法 高效课堂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主要侧重于知识的讲解和记忆,再深一层便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共同特点是如何教好教材、获取知识。然而新课标新课标传达出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构建知识比获取知识更重要,它启发我们通过比较法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打造更高效的地理课堂。基于此,就比较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概念比较法,梳理地理基础
  相比于初中,高中地理知识涉及方面更深也更广,不仅包括一些固有的地理概念,同时还有很多主观性知识,可以说它结合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对一些名词的记忆需要深入理解。以往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只要求学生对这些名词概念进行记忆,再稍加讲解,学生往往会有一知半解的感受,这对他们以后的地理学习将非常不利,不但会造成理解不明了的情况,还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
  如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概念名词解释: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南极环流与西风漂流、行星与恒星等,这些名词都带有迷惑性,如果只是单一地讲解,学生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区分,时间一长或者又出现新的类似的名词概念时,由于名词的抽象性,已经超出理解能力范围,因此学生很难区分,便产生心理压力。然而对于地理学习而言,这些基础知识是贯穿整个地理知识体系的,如果不能有效掌握,不仅会造成这个阶段学习的失败,对将来深入学习也是极大的障碍。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地理比较法进行地理基础的学习,如在讲解“降雨”和“降水”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时,首先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即都是大气中的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的意思,不同点在于“降雨”是滴状液态水,而“降水”是液态和固态水,从包含范围看,降水包含降雨。这样的对比讲解一波三折、条理清晰,既找出不同点又发掘共同点,学生对这两个概念产生更明确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极其重要。如讲到河流的补给形式中的雨水时,就要用到“降雨”这一概念;讲到气候带降水量时,则必须用到“降水”这一概念。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地理比较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基础,构建清晰明了的知识体系,从而不仅有利于本阶段学习,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也有持续和有益的作用。
  二、运用同类比较法,构建知识纽带
  地理学科知识冗杂而系统,前后连贯性极强,也就是说当下的学习很可能会牵涉之前学习的知识,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一部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同类比较法,将当下要学习的知识同以前学习过的类似的知识进行对比,从而寻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完善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加强地理思考,借此回顾之前的知识。
  如讲解关于美国的相关地理知识时,我便采取将美国与中国进行对比的方式教学,它们各自代表东西方文化的中心,因此极具比较意义。首先是相同点,从地理位置看,中国和美国都是北半球国家;从国土面积看,中国和美国面积都很大,幅员辽阔;从种族构成看,它们都由多个民族组成。其次是不同点;从地理位置看,中国代表东方国家,美国则代表西方国家,它们的经度相差很多,因此时差很大;从经济看,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政治讲,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从对待少数民族问题看,中国对少数民族有更多的保护政策,而美国民众始终磨灭不掉民族歧视等,这些都是极其鲜明的对比,对于学生而言,它们会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更好的记忆和理解效果。
  因此,通过同类比较法进行教学,能帮助学生梳理出一张广阔的知识网,学生在网中可以一步步深化、细化,让知识在头脑中的记忆更牢固,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三、运用图形对比法,完善知识体系
  地图和图表是地理这个学科的一大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它的核心地位,这一特征在高中地理中更为突出,课本里有大量地图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图形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倘若使用得当,将取得极大的效益。因此,在地理比较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到图形的直观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将其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出来,使学生对地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借此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图表比较法实施教学,通过对相关图表和插图的比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也促进其读图识图能力的提升。如在对承压水和潜水进行讲解教学时,我便采取了图形对比的方式。首先将各自表示的两种图像放映于多媒体上进行对比,然后我指导他们认识:潜水指的是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而承压水则是指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这样便直观地看到承压水和潜水仅仅是埋藏深度的不同,学生也能很快地区分出来。接下来,我进一步总结了这两个概念的共同点和区分点,完善了他们的知识体系。
  可见用图形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进一步思考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且在头脑中形成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差异对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学正面临深刻的改革,面对这门学科涵盖面广、知识点烦琐等特点,教师必须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大胆实践地理比较法的运用,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其他文献
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好小学体育课教学,不断激发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理应成为我们不断探究的课题。下面我就在合肥市朝霞小学(其分校汇林园学区现更名合肥市明珠小学)关于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小结如下,以求教大方。  1.亲近自然放飞心灵“生活即教育”  纪实活动1“放风筝,听故事”:2015年3月11日上午,合肥市朝霞小学三(1)班的孩子们和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志愿者们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期刊
摘 要: “学讲”突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落实“学讲”方式,开展“学讲”活动,可以构建乐学、会学的有效课堂,从而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文章从转变教学模式,变“教”为“自主学习”,教师勇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促其合作探究等方面,谈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贯彻和实施学讲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学讲方式 自主先学 合作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徐州市率先推出
期刊
摘 要: 从微课视频内容的特殊性看,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运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具有无法比拟的重要功效。本文主要立足于当今的时代背景,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着重论述微课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应用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微课视频还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 微课视频 体会  微课视频包含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素材课件、学生上机操作任务和操作步骤等辅助性教学资
期刊
摘 要: 研究初中政治教学中社会现实问题融入的目的在于找到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初中政治教学融入社会现实问题的现状,阐释了初中政治教学中融入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意义,并就政治教学中融入社会现实问题的举措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 社会现实问题 融入  初中阶段作为小学和高中之间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学生正处于心智快速成熟但仍保留着幼稚思想的特殊时期,因此政
期刊
摘 要: 非智力因素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对智力活动的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呈现正相关关系。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有很多方法,物理学史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条重要途径。物理学史料中不仅包含大量中外物理学家献身科学,用顽强不屈的意志克服苦难追求真理和理想的事迹,而且包含物理学发展史上各种不同“观点”争论和各种奇思妙想的产生过程及有趣实验。通过重演这些历史过程,可以极大地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能,提
期刊
“学讲”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的方法和全新的模式,“学讲模式”对教学提出更大的挑战,教师在学讲课堂上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学生的发展观”,不论是课前,还是课堂,都应该注重任务的设计、问题的妙设,通过巧设妙引,促使学生真正“学进去”,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讲出来”。  下面,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以《百家争鸣》为例,谈谈践行“学讲计划”、构建“学讲”模式的实践体会,重点谈谈历史教学中“讲出来”
期刊
新课改下,对高中历史教学学科导学案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以高中历史学科导学案的设计原则为基础,探究有效的设计方式。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highe
期刊
标题群:打开版面之锁王晓晶报纸编辑近年来纷纷以扩版、改版、增设专版等举措来加大新闻改革力度,围绕版面的研究也日趋活跃了。值得为此再添上一笔──深入探讨新闻标题与报纸
文章对当前存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面对问题学生不能回答的成因进行了思考,并结合教学实践,针对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对策,希望通过预防和化解,使初中生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期刊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得到迅猛地发展,同时为现代教育打造新的教学平台。它以一种全新的概念,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一些值得我们注意与思考的问题,如果对于这些问题不加以重视,教育将误入歧途,使多媒体教学这一新生事物成为“时髦与潮流”。笔者根据教学过程中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体会,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对多媒体了解认知不够  当前许多教师在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