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漫游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自由的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诠释,近些日子读的这两本书看上去谈着不同的东西,细细品味却发现好像都在说着关于自由的话题。
  记得在杂志上看过舒国治的采访,照片上的舒国治背着双肩背包穿着简单的T恤休闲裤,站在台北永康街的巷口,脸上的表情很放松,介绍着适合散步的线路。而这本《流浪集》也是这样的感觉,感受不到野心,就分享着这一路晃荡的见闻,就像散步过去的漫漫一生,总有些奇特的风景,或许连风景都谈不上,走走停停一路途经的站点,喝杯咖啡坐一会扯扯衣角又上路的感觉。翻看舒国治的介绍:
  “舒国治,台北奇人,‘城市的晃游者’。
  “一九五二年生于台北。七十年代以少少几篇作品(如小说《村人遇难记》)崭露头角。原有意投身电影,后心思移注文学。一九八三始,七年浪迹美国,一九九0年冬返台长住,自此所写,多及地方,多及旅行,多及小吃等生活之散文。而其中最常着墨的题材,竟是闲晃。”
  纵观大半辈子的人生,提到最多的竟是闲晃,而舒国治也在书中写道:
  “能够走路,是世上最美之事。
  “人能生得两腿,不只为了从甲地赶往乙地,更是为了途中。
  “途中风景之佳与不佳,便道出了人命运之好与不好。好比张三一辈子皆看得好景,而李四一辈子皆在恶景中度过。人之境遇确有如此。你欲看得好风景,便需有选择这途中的自由。原本人皆有的,只是太多人为了钱或者其他一些东西把这自由给交换掉了。”
  在舒国洽的书里,走路也成了一种自由,选择途中的美景也是依凭着自己的心情。而另一本书——陈丹燕的《我要游过大海》记录的也是美景,这本书写的是陈丹燕去爱尔兰的旅行笔记。
  “我巴望自己能游过最深的大海,去到你身边。但大海太深,我又实在不能飞。”
  书中这一句点出了陈丹燕这本书的书名的意义,她笔下的爱尔兰沾染着她这个阶段的人生体会,显得恬淡宁静,古老的一切仍充满盎然生机,长达十几个世纪的踏伐也无法割裂它,它蕴含着它的历史,接纳着人们的根盘踞于此。
  “旅行总是像个梦。在开始旅行的第一天尤其如此。飞越过不同的时区,好像是逃离日常生活的一种仪式,然后,两耳嗡嗡作响地坠落到另一个世界中,一个更富有意义的世界。
  “这快乐已不是从前的快乐,就像一个孩子已长大成人,他的快乐变得深厚,并悲喜交织。”
  陈丹燕提到的旅行的心情,更像对自己的总结,那份旅行的快乐也因为岁月的沉淀而酿出了层次更分明的香气。年轻时的心情总带着一点固执和骄傲,当能坦诚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时,心也变得更加自由了,所见到的风景或许没有变化,那个梦境的心情却不同了。读起这些句子,感觉和之前读过的陈丹燕的游记又有了些不同,她的文字构造上相比较前面几本书更简洁朴实,变得更加平实,她细细写着关于爱尔兰的历史、童话,之前读过的几本欧洲游记还带有巴黎的浮华和咖啡的香气,而描写爱尔兰的这片迷人的海时,她的语言变得更加简练却充满力量,她开始用一种更为深刻的目光去审读风景背后所深藏的东西,当我们还在惊讶一座历史古迹或地中海的天空白云时,她已然走到了世界的另一个面,用另一种角度和目光看风景。
  不知道是不是岁月的沉积,舒国治的文字间也透露着一股无为的淡定,因怀着流浪的心情,对于这个世界,不多取也不多予,书里自可轻描淡写行云流水般拂过,穿行于繁华,面对人世间诱惑,能不多求,已是最大的修行。舒国治说“远走高飞,亦关乎人的气质”,或者真是气质使然。而舒国治虽早年旅居国外,文风却带着古风的苍劲,闲云野鹤般的意境。书名叫《流浪集》对于囿于灰色钢筋水泥里的城市人来说充满神秘的吸引力,想要而不可得,大家总会这样说,但其实真的流浪并非身体的漂泊,而是心的自由。
  “为了不同的理由,人们上路流浪。但只要他开始流浪,他就与一草一木、岩石砂土一样,同样散于路边安于大地,原先的理由不理由的,自也就湮没了。”
  “现在尤其稍有一点岁数了,我更高兴居然能忘了不少的生活。似乎有这么一种状况,少掉的生活项目越多,越是没有寂寞的感觉。这就像是越是时时在回手机、查看手机玩手机的人,越可能最是寂寞道理一般。
  “主要在于甘心放弃,放弃那一种生活。”
  正如这一段所写,当我们给生活做减法精简生活项目时,并不见得会寂寞,相反的是真正内心寂寞的人才会不停地找事情填补一段段空白的时间,就像我们有权选择图中风景是否美丽一样,过怎样的生活也全是凭借人内心的想法,放弃掉某种生活束缚,心灵的驰骋空间也就更自由。这些道理好像是到了某个阶段才会懂得的,需要我们借用一点人生的经历,换取一些心的感悟,陈丹燕也在《我要游过大海》中写道:
  “也许是我不再年轻了,不再对痛苦和挫伤如此敏感。如今我的心能敞开得更多些,它们因此开始变得更为细腻和丰富。
  “我相信每个人生,都会有些重要的时刻,可以与自然坦诚相见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时刻,会发生在任何一个自然强大的地方。我是幸运的,我揣着那颗被刷洗过的心,再次站在一座悬崖的神殿窗前契合的时刻来临时,这里犹如一个圣殿。”
  好像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景色并未改变,却因年龄的增长有了这样不同的感受。自然的魄力与壮美汇集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洗刷着变得澄净的心,年轻时或是欲望太多,并不完全能放开自己的心,而当现在将自己的心敞开,会体会到更细腻丰富的情感。与《流浪集》一样,两本书谈的都是心灵的自由,一本是游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的爱尔兰漫游,一本是关于人生的散步流浪,相同的地方在于,当你的心是自由的,无论你的终点是何处,选择的是哪条人生路径,都能感受到是这个世界更广袤的视界。无论是爱尔兰的大海还是台北的巷口,所见所闻皆是自己的独家回忆。
  愿你用自由的心漫游过这个花花世界,领略这个世界的美。
其他文献
作文题:  按下面的提示写一篇文章。  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如果人人都喜欢你,你是神,不是人。所以,不必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做好你自己,足够了。说到底,活是一件很自我的事。  ——丁立梅《生命是用来爱和珍惜的》  这是一种“走进自己”的态度吧,是否可以说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善待?但又有人唱着“我离开我自己”,那是否还是对自己的一种善待?你认为怎样才是对自己的善待?  请结合亲身体
期刊
特约主持:詹兴妹  咨询邮箱:zxsbk@foxmail.com  Q:文理分科后,我选择了读文科。到了新班级,同学大都是以前不熟的,老师也都换了。不知道为什么,我花了很长时间都没能缓过神来,成绩自然是一落千丈。我想,是不是自己的选择错了?又或者,我的适应能力太差?  A:这个问题你算是问对人了。学姐我当初读的也是文科,情况也比较特殊,因为我是从那种所谓的“差班”经过艰苦奋斗挤进所谓的“好班”的。
期刊
清华大学  “生物”,在高中林林总总的科目里,地位很尴尬。对文科生来说,它是理科阵营,不属于高考范围,若没有额外强大的兴趣和热情,怕只是浅学稍通;对理科生来说,它虽然不容忽视,却也不甚重视,是理科中有些“偏文”的科目,少了数学的精确计算、严谨逻辑和物理的模型分析,与化学对于物质的探讨有些相似,在分值上却又处于下风。  因为高中与生物竞赛的不解之缘,我“有幸”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泡在生物的书山题海中,从
期刊
自然界以大美河川、日升月落来孕育我们成长。这种孕育,不仅是母体至于子体的纽带关系,更有无声的教化蕴含其中,如雨露之于草木。我们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眼里看着不同的风景,可曾想过,那些风景的意义也许不仅仅在于悦目怡情。  这一期所选取的散文,都属于用“心眼”在看风景的文字。也许有的思考,会超出你平时习惯的层面,不必着急惶惑。这就好像我们走出自己生活的环境,置身于异地他乡,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应,但一定也会
期刊
提起医院,你会想到什么?散发着药水味,总感觉弥漫着病毒的空气?一张张充满不安和焦躁的面容?冰冷的白墙?永远比想象中要流得慢的点滴?抑或紧张的医患关系?  似乎在当下,我们对于医院几乎很难有什么正面的印象。大多时候,我们还未遭受什么肉体上病痛的折磨,在心理上已对医院形成强烈的抵触。当然谁都希望自己健康,但生病不是我们自身可以控制的。所以好像谁都无法避免要去医院。那有没有办法来改善这种情况呢?  艺术
期刊
【习作一】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句话,写在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书上。然而,且不说时逢乱世,难求安稳,昔日执笔共书的良人,也早抛弃了真心,这八个字,到底是一场镜花水月的梦啊。许多年后的今日,尘世喧哗依然,“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仍难求。不知多少人在名利场上勾心斗角中沦陷,又不知多少人脸戴面具出演一场场拙劣的戏剧而迷失自我,积满尘埃的心灵,需要及时清洗,需要被置于一方净土。享受岁月的静好,时光的温
期刊
【习作三】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有这样一段论述:“诗人对于宇宙,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能看出这位国学大师独特的为文之道,而且能感悟到其中深蕴的人生智慧,人而为事,出能观之,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钻进去”,做事时全身心投入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成事
期刊
【习作二】  面对生活,许多学者名家都纷纷著书立说。依我看,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很自我的事。人人都应该善待自我,人人都应该活出自己不一样的人生态度。  自己的生活自己决定,要让生活做自己忠实的驯马,只能用自己的长鞭驾驭。  面对形形色色的评论,人间的流言蜚语,廖一梅却坦然相对,以一本《像我这样笨拙的生活》来告诉这个世界,人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空间。书中描写了廖一梅第一次工作,第一次恋爱,第一次成为妈妈……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  说来也怪,我,一个曾经对饮食毫无兴趣的人,来北师大不到一年时间,竟被改造成了营养专家和美食考察员。  高中的时候听朋友说起什么饭店的什么菜好吃、讨论明天吃什么之类的问题,都觉得小题大做、多此一举。不就是吃嘛,有必要那么费心吗?而且我从小不挑食,有什么吃什么,对食物不敏感,甚至很迟钝。没想到……  大一结束了,从学校坐公交车往北京西站走。我透过车窗浏览沿路经过的饭店,竟然看得津津有味
期刊
“自己”的“自”,篆书作“崮”,承金文而来,这可是一个地道的象形字。像什么?《说文》注为“鼻也,象鼻形”。你看,整个儿就是人鼻子的造型,突出了鼻梁和鼻弯;甲骨文就更像了:“出”,特别突出鼻翼。原来,“自”本是指鼻子,直到今天还保留了这个密码:当我们跟人讲“你是说我吗”的时候,一般就伴随着一个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的动作,而且是“百发百中”。后来“自”主要用来指“自己”了,才在“自” 下加一个“畀”表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