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课题的提出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需要的情境和资料,但目前适应新课标要求和新教材应用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教育软件开发不够,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匮乏,不能有效用于整合,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时效性。虽然广大教师设计制作课件的技术水平越来越成熟,积极性也很高,但是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教师的各自为战,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既造成了浪费,又不够完善。资源共享问题已经成为我校信息化教育资源利用的一个瓶颈,直接影响了整体发展步伐。建立什么样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以主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于是我们选择了《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希望能够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实现教育信息化。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总课题组的关怀指导下,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 课题的指导思想与研究方法
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部《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技术规范》为标准,关注和研究国内外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借鉴先进的建设、管理模式,全面实施我校教育信息化工程,构建现代化的动态教育信息化。
研究方法:融合调查访问法、任务驱动法、实验研究法等多种方式。(1)以学科为主导,开发人员和研究人员以学科组为单位。(2)以教师为主要建设者,各类人员合理搭配,注重合作研究。(3)学校保证一定的激励经费,由各学科负责人主管和开支。
实施方式:广泛参与、分散开发、集中使用。(1)所有资源建设以学科教师开发为主,其他来源为辅。(2)动态资源建设采用分散开发、集中使用的实施原则。(3)所有资源的建设要以新课标、教材大纲为主,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并与教学试验相结合。(4)学科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必须与教学同步,以年级组学科教师共同备课的方式开发资源,并要求所开发的资源都是开放的,可进行再加工的。
● 课题的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实验启动阶段,强化理论学习与培训,提高实验的科学性、规范性。
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首先在于实验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改革,用科学的方法评价教学效果才能使教学科研工作有的放矢。同样,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题实验开展得是否顺利,关键看有没有懂行的教师。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及对课题实验所涉及的理论、操作方法、检测手段、资料归总等的掌握情况是实验工作的一条生命线。近一年来,教师培训工作按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时间来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达标性培训:让全体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日常课堂教学,为实验的推广做基础性准备。(1)每年都组织教师参与省计算机应用中级考试的培训(主要是Word、PowerPoint、Excel运用),所培训教师全部合格。其中,结合考试要求,对于班主任、数学教师,着重在Excel的培训加大难度,增加课时。(2)重视开展课件、网页等专项设计制作的培训。学校利用晚上或休息日分别开展了Flash、PowerPoint、网页设计等培训,学校领导全程参与听课,和广大教师一起学习,培训效果显著。(3)全体教师参与学习新课标、新课程的学习,把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相结合,推出“新教师达标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名教师优质课”教学活动。让教师从学课标、上课、评课、写体会等环节中内化新课标的要点。(4)全体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参与“根德中学现代教育技术五项素质”的培训达标工作。比如,不同学科教师结合其学科课程的需要对Word的使用都有不同要求的达标内容,数学教师必须学会“分数及上下标的录入法、绘图工具的组合使用”等内容的熟练运用,语文教师必须学会“拼音及文字下着重号”等附加项的考查内容。(5)培训全体教师教学平台的操作流程及其各项设施使用方法。
研究性培训:让开展课题实验的教师用教与研的双重眼光去科学地操作并规范行为。实验教师参与课题实施方案的研讨,从确定选题的范围、实验内容、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检测方法、实验资料及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实验小论文等多项内容进行过程研究式的培训。(1)聘请东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专家讲研究性课题的选题与展开、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与学科教学的关系等专题讲座。(2)组织学科实验骨干教师、信息技术骨干人员参加区内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教师的专家培训班。(3)组织课题实验教师参与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课题的评审全过程,深入了解本课题实验的内容、步骤、方法及实验实施过程及专家的评审意见。(4)课题负责人参加国家及省组织科研高级研修班、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掌握国内在课题研究方面的动态与最新实验成果等。
第二阶段:实验的探索实施阶段,研教结合、共同促进;学教结合、重点突破。
收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现状分析与中年级实验班相关实验内容的初始数据。(1)由学校信息技术组于2007年初对全校教师进行了“现代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为学校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与达标性培训提供了依据。(2)征集如何收集教学活动相关教学资料以及如何让科研课题为日常课堂教学提供有用的参考(包括教学设计的信息化处理等)的意见和建议。
围绕主课题分三个组分别进行子课题的探索实验。(1)七年级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研究其对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成绩的影响以及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与教学时机等。以课堂教学实录为基础,对教学分析与反思等内容进行教学案例研究。(2) 八年级组:进行实验班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运用《几何画板》学习几何知识内容的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以及《几何画板》在中年级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时机与方式的研究。(3) 九年级组:探索网络环境下“综合应用问题”解决方案的合作方式、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方案的编制与评价、数学疑难问题分析与解答过程设计与评价。
● 本阶段研究反思及下阶段研究计划
通过调研,了解到各地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情况。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学校课题组深入到各学科组,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深度访问、个别访谈等形式,详细听取和实地调查了各学科对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客观需求、应用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全体教师都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网络化办公和教学(包括电子备课、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同时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优秀素材、课件、教案、论文等教育资源。从理论上了解了国内外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现状,认识到要明确教育资源库的使用方法,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建成交互化、多媒化、共享式、动态式、标准化的资源库。
本课题的落脚点就是对推进策略的研究,它既是本课题的研究载体,又是研究成果。现在,学校在信息化教育推进方面的研究已初见成效,前景乐观。下一步课题研究的工作重点是在继续收集补充各类资料的同时,着重开展推进对策系列活动、交流会和总结工作,按期完成课题的结题工作。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需要的情境和资料,但目前适应新课标要求和新教材应用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教育软件开发不够,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匮乏,不能有效用于整合,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时效性。虽然广大教师设计制作课件的技术水平越来越成熟,积极性也很高,但是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教师的各自为战,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既造成了浪费,又不够完善。资源共享问题已经成为我校信息化教育资源利用的一个瓶颈,直接影响了整体发展步伐。建立什么样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以主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于是我们选择了《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希望能够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实现教育信息化。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总课题组的关怀指导下,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 课题的指导思想与研究方法
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部《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技术规范》为标准,关注和研究国内外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借鉴先进的建设、管理模式,全面实施我校教育信息化工程,构建现代化的动态教育信息化。
研究方法:融合调查访问法、任务驱动法、实验研究法等多种方式。(1)以学科为主导,开发人员和研究人员以学科组为单位。(2)以教师为主要建设者,各类人员合理搭配,注重合作研究。(3)学校保证一定的激励经费,由各学科负责人主管和开支。
实施方式:广泛参与、分散开发、集中使用。(1)所有资源建设以学科教师开发为主,其他来源为辅。(2)动态资源建设采用分散开发、集中使用的实施原则。(3)所有资源的建设要以新课标、教材大纲为主,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并与教学试验相结合。(4)学科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必须与教学同步,以年级组学科教师共同备课的方式开发资源,并要求所开发的资源都是开放的,可进行再加工的。
● 课题的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实验启动阶段,强化理论学习与培训,提高实验的科学性、规范性。
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首先在于实验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改革,用科学的方法评价教学效果才能使教学科研工作有的放矢。同样,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题实验开展得是否顺利,关键看有没有懂行的教师。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及对课题实验所涉及的理论、操作方法、检测手段、资料归总等的掌握情况是实验工作的一条生命线。近一年来,教师培训工作按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时间来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达标性培训:让全体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日常课堂教学,为实验的推广做基础性准备。(1)每年都组织教师参与省计算机应用中级考试的培训(主要是Word、PowerPoint、Excel运用),所培训教师全部合格。其中,结合考试要求,对于班主任、数学教师,着重在Excel的培训加大难度,增加课时。(2)重视开展课件、网页等专项设计制作的培训。学校利用晚上或休息日分别开展了Flash、PowerPoint、网页设计等培训,学校领导全程参与听课,和广大教师一起学习,培训效果显著。(3)全体教师参与学习新课标、新课程的学习,把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相结合,推出“新教师达标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名教师优质课”教学活动。让教师从学课标、上课、评课、写体会等环节中内化新课标的要点。(4)全体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参与“根德中学现代教育技术五项素质”的培训达标工作。比如,不同学科教师结合其学科课程的需要对Word的使用都有不同要求的达标内容,数学教师必须学会“分数及上下标的录入法、绘图工具的组合使用”等内容的熟练运用,语文教师必须学会“拼音及文字下着重号”等附加项的考查内容。(5)培训全体教师教学平台的操作流程及其各项设施使用方法。
研究性培训:让开展课题实验的教师用教与研的双重眼光去科学地操作并规范行为。实验教师参与课题实施方案的研讨,从确定选题的范围、实验内容、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检测方法、实验资料及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实验小论文等多项内容进行过程研究式的培训。(1)聘请东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专家讲研究性课题的选题与展开、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与学科教学的关系等专题讲座。(2)组织学科实验骨干教师、信息技术骨干人员参加区内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教师的专家培训班。(3)组织课题实验教师参与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课题的评审全过程,深入了解本课题实验的内容、步骤、方法及实验实施过程及专家的评审意见。(4)课题负责人参加国家及省组织科研高级研修班、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掌握国内在课题研究方面的动态与最新实验成果等。
第二阶段:实验的探索实施阶段,研教结合、共同促进;学教结合、重点突破。
收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现状分析与中年级实验班相关实验内容的初始数据。(1)由学校信息技术组于2007年初对全校教师进行了“现代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为学校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与达标性培训提供了依据。(2)征集如何收集教学活动相关教学资料以及如何让科研课题为日常课堂教学提供有用的参考(包括教学设计的信息化处理等)的意见和建议。
围绕主课题分三个组分别进行子课题的探索实验。(1)七年级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研究其对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成绩的影响以及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与教学时机等。以课堂教学实录为基础,对教学分析与反思等内容进行教学案例研究。(2) 八年级组:进行实验班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运用《几何画板》学习几何知识内容的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以及《几何画板》在中年级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时机与方式的研究。(3) 九年级组:探索网络环境下“综合应用问题”解决方案的合作方式、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方案的编制与评价、数学疑难问题分析与解答过程设计与评价。
● 本阶段研究反思及下阶段研究计划
通过调研,了解到各地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情况。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学校课题组深入到各学科组,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深度访问、个别访谈等形式,详细听取和实地调查了各学科对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客观需求、应用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全体教师都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网络化办公和教学(包括电子备课、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同时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优秀素材、课件、教案、论文等教育资源。从理论上了解了国内外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现状,认识到要明确教育资源库的使用方法,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建成交互化、多媒化、共享式、动态式、标准化的资源库。
本课题的落脚点就是对推进策略的研究,它既是本课题的研究载体,又是研究成果。现在,学校在信息化教育推进方面的研究已初见成效,前景乐观。下一步课题研究的工作重点是在继续收集补充各类资料的同时,着重开展推进对策系列活动、交流会和总结工作,按期完成课题的结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