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就改进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兴趣;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兴趣;利用多样教学手段,提高兴趣;结合课外实际,延续兴趣等内容。
关键字: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尔兰作家奥凯西在他的第一部自传《我敲门》中说,“每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艺术家都付出一生的气力在敲门,他们想尽力敲开宇宙的门、自然的门、真理的门、人类心灵的门、成功的门。”在通往文学圣殿的路途上,许多学生面前同样也有一扇“门”,这是一扇关住了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门,它挡住了遨游语文海洋的去路,我们必须全力打开它。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面对现行的考试制度,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多放在考试分数上,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课堂生色,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兴趣
语文不是一门即时的、短暂的、专门应付考试的学科,而是会影响一生修为的重要课程。为了让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应尽量避免枯燥空洞的说教,可将课本资料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内,笔者曾给学生讲了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学生在被兄弟相残的故事震撼的同时,还被曹植的聪颖深深打动,这时笔者趁机启示学生:小小一首诗却救了一条命,这不正说明了学习语文的重要吗?在课外,组织学生上街搜集整理错别字,然后在课上讨论纠正,许多学生都深有感触地说很多地方很多人连最简单的字都写错或简化,让人看了心酸甚至心寒,我们灿烂的文化不能完整地保存流传,实在让人太揪心了。通过课内课外的熏陶渗透,促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有情趣。这就要求教师讲究授课艺术,尽量避免枯燥的“满堂灌”和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
(一)精心导入,诱发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动形象的导语是一缕和煦的春风,它吹进学生的心田,让人心旷神怡。
1.故事导入。在讲授《劝学》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导语:一天深夜,一位商人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多捡些石子,明天会有用的。第二天,当商人从口袋掏出石子,才发现那原来是一颗颗亮晶晶的宝石!他立即后悔不迭起来,昨晚怎么没多捡些呢?其实,学习也是这么回事——当我们长大后,才会发现以前的知识都是珍贵的宝石。但同时,我们也会后悔,因为我们学的太少了。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与其以后可惜,不如现在好好学习。由于故事生动有趣,因此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诱发了学生的兴趣。
2.热点导入。例如讲授《记念刘和珍君》时,课上先播放了“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感人事迹,然后向学生舍问:在上世纪30年代动荡的中国有没有让炎黄子孙感动的人呢?学生便带着疑问和感动进入课堂。将当前热点事件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既与时俱进,又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诗词导入。对于散文的学习,诗词导入不失为一种十分奏效的方法。因为诗词与散文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以在学习《荷塘月色》时,笔者紧紧抓住“荷”列举诗词设计导语:“今夜若教身作蝶,只应飞入藕花中”(袁枚《随园诗话》)“竹枝风影更宜月,荷叶露香偏胜花”(张宝臣《晚步》)“素葩多蒙别艳欺,此花只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陆龟蒙《白莲》)…… 古人笔下的荷摇曳生姿,那么朱自清文中的荷塘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学生身处美妙的境界,兴趣自然大增。
(二)巧质妙问,激发兴趣。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如能设得巧、问得妙,就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跟着问题走,跟着老师走,跟着知识走。例如《淡淡的深情》一文,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入手设疑:既然是“深情”为什么是“淡淡的”呢?如果是“淡淡的”又何谈“深情”呢?文章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迅速地将学生引入学习的内容。
(三)以情动人,培养兴趣。语文是一门艺术,课堂是教师诠释艺术的舞台。教师担负着知识传承的重大使命,主导作用从来不可动摇,但面对如今个性张扬的学生,如何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欣然接受知识呢?笔者坚信,一堂让人昏昏欲睡的枯燥的课是无法打动学生的,教师需调动情绪极力地感染学生。首先,教师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带任何一种不满的情绪走进课堂。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课前努力培养最佳的情感状态,并将最饱满的热情传达给学生。其次,挖掘教材中潜藏的情感因素。语文学科有一个独特性就是除了有教学目标之外还有情感目标,几乎大部分文章都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因素,若能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带着对文章特殊的情感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人物命运或欣赏文中景物,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利用多样教学手段,提高兴趣
高尔基说:“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种材料——也就是声调、色彩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它赋予艺人的创作制造品以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就是一种力量,能使人感到惊奇、骄傲和快乐。”
(一)诵读。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沉浸、沐浴在优美的语言中实为一种享受。特别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能以声传情将它变为有声语言,更会收到感染人、震撼人的艺术效果。因此,不妨引导学生多朗读、多背诵,或举行一些朗诵会、演讲赛,让学生将真情实感融入到字里行间,他们必然受到感染而产生兴趣。
(二)音乐。音乐与文学相通,琅琅书声与阵阵歌声是语文课上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它不仅能活跃气氛,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古典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剪梅》等,将它们以歌曲的形式播放出来,能极大地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多媒体。变枯燥的课本知识为生动的、立体的、可感的图像、声音、动画,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件事情。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形式不可比拟的优点:它具体可感、生动形象、容量大……它能很好地辅助教师进行有效教学。
三、结合课外体验,延续兴趣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结尾的艺术在于“课已尽,趣未完”。所以,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使用巧妙的结尾来强化学生在课堂上被激发出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如《世间最美的坟墓》,笔者这样布置课外作业——今天我们被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而伟大的人格深深打动了,为了进一步了解伟人的内心世界和浓厚的平民意识,大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去追寻其伟大人格的根源。这样的设计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他们在兴趣盎然之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美】布鲁纳(J.S. Bruner).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爱尔兰】旭恩·奥凯西.我敲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版),1984.
[4]陶行知.自勉并勉同志[J].金陵光出版之宣言.1924.3.
关键字: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尔兰作家奥凯西在他的第一部自传《我敲门》中说,“每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艺术家都付出一生的气力在敲门,他们想尽力敲开宇宙的门、自然的门、真理的门、人类心灵的门、成功的门。”在通往文学圣殿的路途上,许多学生面前同样也有一扇“门”,这是一扇关住了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门,它挡住了遨游语文海洋的去路,我们必须全力打开它。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面对现行的考试制度,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多放在考试分数上,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课堂生色,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兴趣
语文不是一门即时的、短暂的、专门应付考试的学科,而是会影响一生修为的重要课程。为了让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应尽量避免枯燥空洞的说教,可将课本资料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内,笔者曾给学生讲了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学生在被兄弟相残的故事震撼的同时,还被曹植的聪颖深深打动,这时笔者趁机启示学生:小小一首诗却救了一条命,这不正说明了学习语文的重要吗?在课外,组织学生上街搜集整理错别字,然后在课上讨论纠正,许多学生都深有感触地说很多地方很多人连最简单的字都写错或简化,让人看了心酸甚至心寒,我们灿烂的文化不能完整地保存流传,实在让人太揪心了。通过课内课外的熏陶渗透,促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有情趣。这就要求教师讲究授课艺术,尽量避免枯燥的“满堂灌”和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
(一)精心导入,诱发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动形象的导语是一缕和煦的春风,它吹进学生的心田,让人心旷神怡。
1.故事导入。在讲授《劝学》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导语:一天深夜,一位商人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多捡些石子,明天会有用的。第二天,当商人从口袋掏出石子,才发现那原来是一颗颗亮晶晶的宝石!他立即后悔不迭起来,昨晚怎么没多捡些呢?其实,学习也是这么回事——当我们长大后,才会发现以前的知识都是珍贵的宝石。但同时,我们也会后悔,因为我们学的太少了。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与其以后可惜,不如现在好好学习。由于故事生动有趣,因此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诱发了学生的兴趣。
2.热点导入。例如讲授《记念刘和珍君》时,课上先播放了“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感人事迹,然后向学生舍问:在上世纪30年代动荡的中国有没有让炎黄子孙感动的人呢?学生便带着疑问和感动进入课堂。将当前热点事件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既与时俱进,又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诗词导入。对于散文的学习,诗词导入不失为一种十分奏效的方法。因为诗词与散文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以在学习《荷塘月色》时,笔者紧紧抓住“荷”列举诗词设计导语:“今夜若教身作蝶,只应飞入藕花中”(袁枚《随园诗话》)“竹枝风影更宜月,荷叶露香偏胜花”(张宝臣《晚步》)“素葩多蒙别艳欺,此花只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陆龟蒙《白莲》)…… 古人笔下的荷摇曳生姿,那么朱自清文中的荷塘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学生身处美妙的境界,兴趣自然大增。
(二)巧质妙问,激发兴趣。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如能设得巧、问得妙,就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跟着问题走,跟着老师走,跟着知识走。例如《淡淡的深情》一文,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入手设疑:既然是“深情”为什么是“淡淡的”呢?如果是“淡淡的”又何谈“深情”呢?文章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迅速地将学生引入学习的内容。
(三)以情动人,培养兴趣。语文是一门艺术,课堂是教师诠释艺术的舞台。教师担负着知识传承的重大使命,主导作用从来不可动摇,但面对如今个性张扬的学生,如何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欣然接受知识呢?笔者坚信,一堂让人昏昏欲睡的枯燥的课是无法打动学生的,教师需调动情绪极力地感染学生。首先,教师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带任何一种不满的情绪走进课堂。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课前努力培养最佳的情感状态,并将最饱满的热情传达给学生。其次,挖掘教材中潜藏的情感因素。语文学科有一个独特性就是除了有教学目标之外还有情感目标,几乎大部分文章都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因素,若能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带着对文章特殊的情感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人物命运或欣赏文中景物,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利用多样教学手段,提高兴趣
高尔基说:“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种材料——也就是声调、色彩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它赋予艺人的创作制造品以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就是一种力量,能使人感到惊奇、骄傲和快乐。”
(一)诵读。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沉浸、沐浴在优美的语言中实为一种享受。特别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能以声传情将它变为有声语言,更会收到感染人、震撼人的艺术效果。因此,不妨引导学生多朗读、多背诵,或举行一些朗诵会、演讲赛,让学生将真情实感融入到字里行间,他们必然受到感染而产生兴趣。
(二)音乐。音乐与文学相通,琅琅书声与阵阵歌声是语文课上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它不仅能活跃气氛,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古典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剪梅》等,将它们以歌曲的形式播放出来,能极大地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多媒体。变枯燥的课本知识为生动的、立体的、可感的图像、声音、动画,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件事情。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形式不可比拟的优点:它具体可感、生动形象、容量大……它能很好地辅助教师进行有效教学。
三、结合课外体验,延续兴趣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结尾的艺术在于“课已尽,趣未完”。所以,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使用巧妙的结尾来强化学生在课堂上被激发出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如《世间最美的坟墓》,笔者这样布置课外作业——今天我们被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而伟大的人格深深打动了,为了进一步了解伟人的内心世界和浓厚的平民意识,大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去追寻其伟大人格的根源。这样的设计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他们在兴趣盎然之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美】布鲁纳(J.S. Bruner).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爱尔兰】旭恩·奥凯西.我敲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版),1984.
[4]陶行知.自勉并勉同志[J].金陵光出版之宣言.19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