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业结构的升级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当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显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比例不协调等方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刻不容缓。文章主要从理论上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并与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对其进行发展阶段定位,依据产业结构发展之客观规律,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发展趋势。
关键词:西部开发 产业结构 对外开放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3-170-02
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产业结构是区域产业构成、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相互关联关系及其综合。我们现在沿用的是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Primary)、第二产业(Secondary)和第三产业(Tertiary)。我国的三次产业分类分别是: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主要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部门和社会组织等等。
根据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他认为农业部门(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而其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在我国,长期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入主要着眼于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作为东部地区能源、原料供应基地,所以它的工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资源依赖型特征,重工业所占的比重比较高。这种工业结构本身存在发展的不合理性,在发展到一定的深度后难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发展水平,并且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
除了工业外,西部地区目前的农业生产结构也比较单一,仍然以粮食生产为主,特色农业的发展远远不够。据统计,西部最贫困的地区,种粮的可见和不可见成本要比中部种粮大省高出25%左右,粮食的品质也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砍林伐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更加剧了农业的不利地位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改革开放后,西部第三产业获得较快发展,但是与东部相比差距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市场化程度低,除商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外,其他众多领域的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市场进入障碍较大,尤其是在金融、保险、电信、铁路、航空等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型产业,政企不分、行业垄断问题严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部旅游业,2000年西部海外游客占全国总数的10.4%,而创汇却只占7%。此外,教育文化产业落后,教育文化消费水平低,产业资源开发不够,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等等问题并存。
可以说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西部地区更为突出。西部各省、区、市第一产业GDP的比重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省份。
由表1数据可以得出,从1991年以来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和GDP比重从70.75% 、35.33%下降到54.81%和17.6%;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保持相对稳定,第三产业的就业和GDP比重从15.38%、26.44%上升到30.2%和39.6%。但从各产业内部来分析,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的下降速度超过了劳动力比重的下降速度。这表明第一产业劳动密集程度有所提高, 就业状况有所恶化。西部地区传统产业优势是农牧业,但是随着农牧产品价格下跌,农牧业的发展面临着困难。第二产业的就业和GDP的比重没有太大变化,说明该产业的的发展没有带动就业的扩张,对经济的发展贡献也并不明显。只有第三产业在就业和经济发展中都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但与东部地区相比,第三产业也依然十分薄弱。这些现实都使得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从表2可以看出,与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的产值比重和实力都要优于西部地区,并且呈现出东部地区结构的高级化,在产值分配上也是东部地区更加符合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的叙述。2005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为17.6% ,2004年为19.5%,下降了1.9%,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2%,更比东部地区高出9.6%。但是较高的第一产业比重并不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2005 年西部地区GDP 为33 360. 3 亿元,占全国的18.3% ,这就是说,在占全国71.5%的土地上仅创造出了占全国18.3%的产值。所以西部地区的经济有待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加速经济发展。
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起,西部和全国的劳动力结构调整都进入加速阶段,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西部地区的调整速度要比全国结构调整步伐慢,更是低于东部地区。其本身调整的基础是不协调的,这样拉大差距后显得更加不合理。在产值结构方面,西部地区三次产业间产值结构调整的程度比较大,而且西部地区一直实施资源型工业战略,服务业发展相对低下,所以在进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时,与劳动力结构相比,产值比重结构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并有研究表明,如果与发达国家比较,以日本为例,将就业结构作纵向比较的话(以中国西部的就业结构与日本历史上就业结构进行比较),20世纪后期,我国西部就业结构与日本20世纪初期的就业结构相似。到2005年,西部就业结构达到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的水平。这就说明了现阶段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前期,产业结构仍然是以农业化为主的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①
总而言之,与东部地区相比,并经过定位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西部的这种产业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较慢。与东部相比,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产值比重还没有达到优化。而农业内部发展的技术知识含量低,其档次和质量品种跟不上变化的市场需求,也处于落后的境地。
2.技术水平落后,工艺设备陈旧。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虽有国有企业的资产存量,技术优势,但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大多是“三线建设”时期兴建的一些重工业,其布局分散无序,与地方经济不接轨,外界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与高素质的人才难以融入到地方经济中。并且,西部工业基地中的机械、纺织、仪器、仪表等支柱企业大都面临工艺设备陈旧、产品老化、机制不活等问题,因而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力。
3.基础设施缺乏,投资环境较差。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基础限制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因而在道路、通信设施等一系列的现代经济发展必须的条件都显得不尽如意。而由于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限制,也共同促使了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落后,这都不利于发展,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我们要对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同时促进西部大开发,就需要把扩大开放作为强大的动力,特别是必须进一步全面对内开放,消除地方贸易、人才流动壁垒,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资源得到合理优化配置,给企业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平公正的国内大市场,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好西部的产业调整问题,与东部形成合理分工布局,发挥各地的区域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增强实力。具体实施方法有:
1.结合自身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西部经济发展虽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但已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一些军工企业、重工、科研机构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西部工业结构调整首先要以优势企业为基础,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同时,要调整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加大对轻工业生产的支持与投入。可以主要依托西部农业生产特点,重点发展棉纺织业、油料加工业、皮革加工业、肉食品加工业、粮食加工业、中药材加工业。在这方面东部地区的协作与支持将起到重要作用。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可以依托西部地区复杂的地貌和气候类型,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民族,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为此,要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和质量,创造安全、舒适、环保的旅游环境,从而提升西部第三产业的档次和比重。
2.加大对高新科技和信息产业投入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要利用在陕西、甘肃、四川、贵州、重庆等军工企业和科研力量比较先进的特点,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现代生物医药、核能等高新技术及信息产业。特别是西安、成都等中心城市是西部人才、技术高地,利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这些城市应以加速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带动整个西部产业升级。
3.搞好城镇规划,优先发展,重点突出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等城市在西部开发中的战略地位,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同时带动周边中小城镇,加快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实施综合开发。为投资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建设便利设施。
4.改善投资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投资机制,把调整区域投资结构放在显著位置,增强投资主体的自主决策和风险约束机制。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保护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搞好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利用,把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提高区域竞争的方法之一。
西部地区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契机,加快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在未来的几年里使其趋于合理、完善,提高西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使西部的未来具有配套的基础设施、浓郁的文化气息、完善的服务体系、良好的生活环境,进而促进西部经济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
1.田祖海.西部大开发:以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
2.江勇,袁和平.宏观经济管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周冯琦.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郭爱君,武国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7(5)
5.樊宝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及其对策[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6.魏敏,李国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调控战略[J].理论导刊,2003(3)
7.卢中原.西部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环境变化和调整思路[J].经济研究,2002(3)
注释:
①郭爱君,武国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7(5)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经济学院 广东深圳 518060)(责编:若佳)
关键词:西部开发 产业结构 对外开放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3-170-02
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产业结构是区域产业构成、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相互关联关系及其综合。我们现在沿用的是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Primary)、第二产业(Secondary)和第三产业(Tertiary)。我国的三次产业分类分别是: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主要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部门和社会组织等等。
根据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他认为农业部门(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而其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在我国,长期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入主要着眼于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作为东部地区能源、原料供应基地,所以它的工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资源依赖型特征,重工业所占的比重比较高。这种工业结构本身存在发展的不合理性,在发展到一定的深度后难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发展水平,并且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
除了工业外,西部地区目前的农业生产结构也比较单一,仍然以粮食生产为主,特色农业的发展远远不够。据统计,西部最贫困的地区,种粮的可见和不可见成本要比中部种粮大省高出25%左右,粮食的品质也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砍林伐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更加剧了农业的不利地位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改革开放后,西部第三产业获得较快发展,但是与东部相比差距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市场化程度低,除商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外,其他众多领域的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市场进入障碍较大,尤其是在金融、保险、电信、铁路、航空等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型产业,政企不分、行业垄断问题严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部旅游业,2000年西部海外游客占全国总数的10.4%,而创汇却只占7%。此外,教育文化产业落后,教育文化消费水平低,产业资源开发不够,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等等问题并存。
可以说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西部地区更为突出。西部各省、区、市第一产业GDP的比重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省份。
由表1数据可以得出,从1991年以来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和GDP比重从70.75% 、35.33%下降到54.81%和17.6%;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保持相对稳定,第三产业的就业和GDP比重从15.38%、26.44%上升到30.2%和39.6%。但从各产业内部来分析,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的下降速度超过了劳动力比重的下降速度。这表明第一产业劳动密集程度有所提高, 就业状况有所恶化。西部地区传统产业优势是农牧业,但是随着农牧产品价格下跌,农牧业的发展面临着困难。第二产业的就业和GDP的比重没有太大变化,说明该产业的的发展没有带动就业的扩张,对经济的发展贡献也并不明显。只有第三产业在就业和经济发展中都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但与东部地区相比,第三产业也依然十分薄弱。这些现实都使得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从表2可以看出,与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的产值比重和实力都要优于西部地区,并且呈现出东部地区结构的高级化,在产值分配上也是东部地区更加符合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的叙述。2005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为17.6% ,2004年为19.5%,下降了1.9%,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2%,更比东部地区高出9.6%。但是较高的第一产业比重并不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2005 年西部地区GDP 为33 360. 3 亿元,占全国的18.3% ,这就是说,在占全国71.5%的土地上仅创造出了占全国18.3%的产值。所以西部地区的经济有待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加速经济发展。
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起,西部和全国的劳动力结构调整都进入加速阶段,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西部地区的调整速度要比全国结构调整步伐慢,更是低于东部地区。其本身调整的基础是不协调的,这样拉大差距后显得更加不合理。在产值结构方面,西部地区三次产业间产值结构调整的程度比较大,而且西部地区一直实施资源型工业战略,服务业发展相对低下,所以在进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时,与劳动力结构相比,产值比重结构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并有研究表明,如果与发达国家比较,以日本为例,将就业结构作纵向比较的话(以中国西部的就业结构与日本历史上就业结构进行比较),20世纪后期,我国西部就业结构与日本20世纪初期的就业结构相似。到2005年,西部就业结构达到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的水平。这就说明了现阶段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前期,产业结构仍然是以农业化为主的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①
总而言之,与东部地区相比,并经过定位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西部的这种产业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较慢。与东部相比,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产值比重还没有达到优化。而农业内部发展的技术知识含量低,其档次和质量品种跟不上变化的市场需求,也处于落后的境地。
2.技术水平落后,工艺设备陈旧。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虽有国有企业的资产存量,技术优势,但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大多是“三线建设”时期兴建的一些重工业,其布局分散无序,与地方经济不接轨,外界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与高素质的人才难以融入到地方经济中。并且,西部工业基地中的机械、纺织、仪器、仪表等支柱企业大都面临工艺设备陈旧、产品老化、机制不活等问题,因而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力。
3.基础设施缺乏,投资环境较差。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基础限制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因而在道路、通信设施等一系列的现代经济发展必须的条件都显得不尽如意。而由于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限制,也共同促使了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落后,这都不利于发展,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我们要对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同时促进西部大开发,就需要把扩大开放作为强大的动力,特别是必须进一步全面对内开放,消除地方贸易、人才流动壁垒,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资源得到合理优化配置,给企业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平公正的国内大市场,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好西部的产业调整问题,与东部形成合理分工布局,发挥各地的区域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增强实力。具体实施方法有:
1.结合自身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西部经济发展虽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但已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一些军工企业、重工、科研机构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西部工业结构调整首先要以优势企业为基础,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同时,要调整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加大对轻工业生产的支持与投入。可以主要依托西部农业生产特点,重点发展棉纺织业、油料加工业、皮革加工业、肉食品加工业、粮食加工业、中药材加工业。在这方面东部地区的协作与支持将起到重要作用。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可以依托西部地区复杂的地貌和气候类型,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民族,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为此,要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和质量,创造安全、舒适、环保的旅游环境,从而提升西部第三产业的档次和比重。
2.加大对高新科技和信息产业投入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要利用在陕西、甘肃、四川、贵州、重庆等军工企业和科研力量比较先进的特点,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现代生物医药、核能等高新技术及信息产业。特别是西安、成都等中心城市是西部人才、技术高地,利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这些城市应以加速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带动整个西部产业升级。
3.搞好城镇规划,优先发展,重点突出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等城市在西部开发中的战略地位,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同时带动周边中小城镇,加快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实施综合开发。为投资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建设便利设施。
4.改善投资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投资机制,把调整区域投资结构放在显著位置,增强投资主体的自主决策和风险约束机制。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保护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搞好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利用,把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提高区域竞争的方法之一。
西部地区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契机,加快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在未来的几年里使其趋于合理、完善,提高西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使西部的未来具有配套的基础设施、浓郁的文化气息、完善的服务体系、良好的生活环境,进而促进西部经济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
1.田祖海.西部大开发:以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
2.江勇,袁和平.宏观经济管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周冯琦.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郭爱君,武国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7(5)
5.樊宝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及其对策[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6.魏敏,李国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调控战略[J].理论导刊,2003(3)
7.卢中原.西部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环境变化和调整思路[J].经济研究,2002(3)
注释:
①郭爱君,武国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7(5)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经济学院 广东深圳 518060)(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