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学”:构建“用学课堂”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l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语文”为的是“用语文”,而获得与形成“用语文”能力的根本路径恰恰就是“用语文”本身,因为只有在“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可能真正获得“用语文”的实践能力。“用中学”即指向“用语文”——在运用中学习运用。
  一、何谓“用中学”——在运用中学习运用
  “学中用”侧重学习有关运用的知识、方法并指向——学中运用,学了再用,先学后用,学以致用。“用中学”则强调通过“用语文”来“学语文”“在运用中学习运用”——用即是学,学即是用,以用学用,用中学用,以用为学,用以致学,用学合一,学用统一。
  二、为何“用中学”——以“用语”获得“语用”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高度聚焦“语用”,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与核心目标。
  “用语”是实现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主要途径。“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启示我们:语文学习,关键在“用”(语文实践)。语文学习为的是“用”,目的是“用”,实现“用”的目的之主要途径也是“用”。因此,不仅要做到“学中用”,而且要做到“用中学”——以“用语”获得“语用”,实现从“语用”向“用语”转身,深度建构“用学课堂”。
  三、如何“用中学”——变“串讲串问”为“学习活动”
  根据杜威“做中学”理论,“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实现“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学习”,那就要变教师的“串讲串问”为学生主体能动的“学习活动”,即“课标”所强调的“语文实践”。
  (一)名师“用中学”课例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水上飞机》,有这样两个片段:
  师:你知道水上飞机有哪些作用?好好思考,一句话说完。第一句话怎么说?
  生:水上飞机作用很大。
  师:改一个字。
  生: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
  生:有的可以救援;有的可以帮助海上船只输送物资。
  师:他会说话,第一次说很“大”,第二次说很“多”,“多”比“大”准确,会说话。听说你们对水上飞机了解,谁能告诉我,水上飞机的作用?
  生:有的能……有的能……还有的能……
  师:你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都知道哪些水上飞机?第一句先总起:他的兄弟很多——
  生:水上飞机的兄弟很多,有战斗机,有灭火机,还有……
  以上教学是于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之后组织开展的又一学习活动——凭借课文内容进行围绕“水上飞机的作用多、类型多”进行口语表达实践活动。于老师充分利用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用语”实践,让学生学会“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习得“语用”。这一过程,学生完全是在“用中学”,“用”中學“用”,在“用语”中习得“语用”,即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习得语文实践能力。
  (找读课文中带“究竟”的句子)
  师:“究竟”在这儿可以换什么?
  生:想问个明白。
  (师板书:问个究竟)
  师: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想问个明白、问个究竟的事情?
  生:今天,我的数学题写错了……
  师:一道,不是全部的数学题。
  生:猿猴到底是——,我想到老师那儿问个究竟。
  师:生活中有没有“看个究竟”?
  生:爸爸给我买几只小鸡,我想看个究竟。
  师:看到了这个字就要说了。(板书:探)
  生:这个山洞里到底住着谁,我想探个究竟。
  生:听说常州有个恐龙园;科学家的这些东西怎么发明出来的,我想探个究竟。
  (师出示课件:每年春天,究竟有多少人来到扬州旅游,我也说不清。)
  师:上面这个句子,“究竟”的位置在句子前面,表示疑问,谁能根据表示疑问的“究竟”,来说个句子?
  生:宇宙上究竟有多少颗星星,谁也说不清。
  师:出个难题,你们听说过外星人吗?听说过恐龙吗?以外星人为话题,或者以恐龙为话题,用上两个“究竟”。
  生:宇宙中究竟有没有外星人,我长大后要探个究竟。
  对于“究竟”一词,于老师可不是重在通过自己的讲解、分析让学生知道意思。而是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习得——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实际生活情境中具体运用。而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真正突破了这一难点!
  全文的教学,于老师主要组织开展三个“学习活动”——1.朗读课文;2.用“总分结构”说话;3.运用“究竟”造句。这样的教学简洁而高效。难怪于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再看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第一板块,读好课文,感受语言。
  认读生字词后,出示描写沙漠一组词语,读中感受骆驼的生存环境,然后示范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第二板块,角色转变,内化语言。
  师: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明白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到底有什么用处呢?小骆驼没有说,你能把小骆驼心里的话说出来吗?
  生:我明白了我们骆驼的脚掌又大又厚,在沙漠里行走的时候就不会陷进沙子里去;两层眼毛可以防止风沙刮进眼睛里;驼峰贮存着养料,能让我们在沙漠里维持生命。
  生:骆驼又大又厚的脚掌能防止陷进松散的沙子里;两层浓厚的眼毛能防止风沙刮进眼睛里;两个贮存养料的驼峰能防止饿死。
  ——要求学生将骆驼妈妈的话变成小骆驼的话,这就是一个“用语”活动——转述课文语言的实践活动。这是对内容理解的加深,也是运用、内化语言的过程。
  第三板块,续编故事,发展语言。   师:这一天,小骆驼又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又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小骆驼难看。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同桌两个同学,一个演小红马、一个演小骆驼。
  生:学生讲故事非常精彩,想象丰富,声情并茂,课堂掌声不断。(具体略)
  学生表演小红马与小骆驼第二次见面的情景,是故事情节的创造,也是将课文语言转换、内化为学生自己语言的过程。
  以上教学,薛老师紧扣文本核心内容,设计、组织三个有效的学习实践活动——“朗读课文”“转述课文”“续编课文”,着力引导学生在“用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感受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创造语言,不偏不倚,层层推进,效果显著。
  以上名师课例,高度体现了“用中学”理念,强调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在运用语言中学运用。这启示我们:实现“用中学”的必然转向——变“串讲串问”为“学习活动”。
  (二)我的“用中学”实践
  1.课前“用中学”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老师,您好!》有一个生字——“衷心祝愿”中的“衷”。“衷心”“忠心”及“钟心”(“钟爱之心”)这三个同音词很难区分。一般教学中,无论老师如何分析讲解,学生在课后的实际书写与运用中也往往混淆不清。笔者“用中学”的设计与实践是这样的: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一个自主预习的小研究活动:“衷心、忠心、钟心”——比较、辨析、区分这三个同音字词的意义与用法(并组词),完成一份小研究报告。
  第二天,学生“用中学”完成的作业是这样的:
  今天,我对“忠心、衷心、钟心”这三个“忠、衷、钟”作了研究。据研究,我发现:这读音相同的三个“忠、衷、钟”,差别却非常大。从字形上来看,立马就知道了。结构不同,偏旁不同,笔顺不同。再深刻些,也就是意思不同。那么,这3个字到底什么意思呢?
  1.忠:是“忠诚、忠心”,“忠心”的意思是忠诚的心。所有“忠”的组词,都有“忠”这个意思在其中。例如:忠良(忠诚正直);忠实(忠诚可靠);忠勇(忠诚而勇敢)等。
  2.衷:意思是“内心”。“衷心”的意思是发自内心。所有“衷”的组词,都有“衷”的这个意思在其中。例如:衷肠(出自内心的话);衷情(内心的感情);衷曲(衷事;心事)等。
  3.钟:意思是“集中、专一”。“钟心”的意思是集中专一的心。可组词:钟表、闹钟、钟情……
  通过这个小研究,我明白了文字的奥妙。
  以上“衷”字的学习,非“用中学”理念下的一般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讲解分析,或引导学生在课堂与“忠”“钟”比较一下。学生得到的是什么呢?学生如果认真听讲,听懂了——知道这三个词语的意义区别,最终得到的是“鱼”——学会了三个词,是陈述性知识,属于一般素养。仅此而已。
  转化为课前“用中学”的“小研究”学习活动,学生充分经历利用工具书查找、搜集、处理、思辨、探究、表达的完整学习过程。最后,得到是什么呢?所有经历学习过程的同学,不仅“学会”这三个词语的意义、用法及相关词汇积累(“鱼”),而且“会学”(“渔”)——以后,遇到这样的同音近义词,孩子们自己知道怎么去自主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举一反三,以一抵万。得到的不仅是陈述性知识,更有程序性知识——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发散、求异思维能力、发现与创新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综合提升,不仅提升一般素养,更有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发展。
  教学方式不同(“串讲串问”与“学习活动”),教学效果(学生发展)则大不同!
  2.课堂“用中学”
  课堂“用中学”,指在课堂教学中,一改教师“串讲串问”而学生听答受训之被动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的运用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中实现“用中学”,真正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及核心素养。
  如四年级《春联》一课第2自然段:
  春联最讲究对仗。就拿“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来说,“绿柳”对“红桃”,“舒眉”对“开口”,“辞”对“贺”,“旧岁”对“新年”。上下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细心揣摩体会,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笔者教学中没有围绕“对仗”知识点的“串讲串问”(讲解分析),“用中学”课堂教学过程为:⑴置换(重选)一副春联改写这一段,开头、结尾两句不变。⑵运用“对仗”知识,课堂现场自创一副对联。学生课堂实践的成果呈现如下:
  春联最讲究对仗。就拿“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来说,“新年”对“佳节”,“纳”对“号”,“余庆”对“长春”。上下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细心揣摩体会,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冰雪点年末,和风迎新春”“和风细雨春烂漫,鹅毛大雪岁平安”……
  从学生对这段的“改写”及现场“创写”的对联来看,不难发现,学生在“改写”与“创写”的实践运用中,轻松、自然而卓有成效地学会、掌握了春联“对仗”的特点,并能在课堂中创造性地实际运用,实现“运用中学会运用”的“用中学”目标追求。
  3.课后“用中学”
  笔者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把课后习题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有眼不识泰山”的理解)转化为一个课后“用中学”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什么是“有眼不识泰山”而不是“华山”“黄山”或是我们溧水的“无想山”呢?——完成一个小研究报告。
  学生兴味盎然:有的联系课文内容,有的联系泰山“五岳独尊”的特殊地位,更有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典故:这儿的“泰山”不是山名,而是鲁班曾经的一个徒弟名字。据说,木工祖师为了维护班门声誉,会定期淘汰一些人。这个泰山就是他因看走眼而淘汰的。幾年后,鲁班一次在街上闲逛,看到许多做工精良、惟妙惟肖的家具,大为惊叹。询问得知,这些都出自泰山之手。于是,鲁班不由感慨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把课文后习题(理解“有眼不识泰山”这一成语意思),转化为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探究活动。学生或联系课文内容及自身知识积累进行思考、联想、发现、论述,或在收集了解相关“典故”信息的基础上,完成具有独特感悟与发现的“研究报告”……
  综上所述,“用中学”完全可以“全天候”覆盖并适用于课前、课中、课后乃至课外的语文学习广阔时空。变“串讲串问”为“学习活动”——学生将会在“用中学”过程中爆发出令人惊异的学习与创造的能量,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与学习热情。语文学习将在实践层面真真切切地抵达一个新的美好境界。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其他文献
浙江省嘉兴市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嘉兴还是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浙江省接轨上海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浙江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行之地。长期以来,嘉兴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围绕教育现代化目标,持续加大投入,大力深化改革,着力推进优质均衡、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已有4个县(市)被评为浙江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县,教育现代化水平居于全省前列。市教育局连续六年荣获省教育厅教育科学
一、案例背景  后滚翻对于模仿能力很强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但是想让他们把动作吃透、把教学内容落实扎实也并非易事。本次授课的班级中有13%左右的特体生,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课上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效果。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体育教学,教师设计运用了iPad和小米手环等辅助设备,为实现教师个性化辅助学生提供了可能。  二、案例描述  课前,教师通过互动教学平台分享提前录制好的后滚翻动作视
好教育是有故事的,好教育更是诗意的。  带着这个教育信念,本刊记者走进了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中心小学)的大门。在一份份文字材料的品读中,在一次次漫步校园的流连中,在一个个教育故事的聆听中,记者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生命意蕴,遇见了久违的教育“乡音”。教育人生如诗如画,松湖烟雨果真美妙!  在人类精神物化、教育物化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的时代,人类的“乡愁”越来越显得迫切,不断地追问我们从
在现代教育的建设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中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制。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问题。  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一个人的成长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刚、毅、木、讷,近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从而使自己达到全面发展,成为当时的“君子”。王国维则认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一些新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例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会教不如会学”、“知识是学生建构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等等。这些理念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即更加强调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国外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学习策略的确对学习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学习策略的培养甚至被看做是“开启更强的自主性和更有意义的学习的金钥匙”。[1]然而如何正确看待学习策略
邓朝军,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文利镇搭简小学教师,34年教龄,被评选为2014年全国模范教师,获2008年八桂优秀乡村教师奖、2009年自治区道德模范提名奖。  在美丽的广西星岛湖畔坐落着一座小山村—收租麓村,2014年全国模范教师邓朝军就出生在这里。1981年,邓老师怀着对家乡、对库区无比热爱之情,开始他充满激情的教师生涯,一干就是34年。他把青春奉献给库区的教育事业,把爱倾注给库区的孩子,培养库区两
本刊讯 2017年3月20日,以“生命之花绽放,师生共同成长”为主题的海淀新教育种子教师叙事会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顺利召开。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陈东强、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颍惠等专家以及新教育团队,新教育实验校教师,中小学校科研干部、语文教师等3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首师附小的郭丽萍老师带领她的向日葵班的“小葵花”们为大家展示了一节精彩的晨诵课《答案在风中飘荡
美国优秀教师琳达库图弗斯讲述过自己的一个切身经历:班上有位叫托马斯的一年级学生,他是从菲律宾移民到美国的,由于种种原因,托马斯必须在学校吃午饭。其他在学校吃午饭的同学都有装饰着最新卡通人物或动作明星的午餐盒,在吃午餐时,同学们都拿出自己的午餐盒相互炫耀,而托马斯由于家庭经济紧张没有能力购买。老师观察发现,他每天都带一个棕色的纸袋,里面装着午餐,吃午餐时,他总是迅速把午餐倒在桌子上,然后把袋子团起来
湘西,我的家乡,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总人口290多万,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湘西的民族文化影响广泛,乡土教材的开发、编写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推动力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湘西教育工作者骨子里浓浓的乡土情怀。  一、乡土情深  湘西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现,湘西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现代,湘西涌现出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文
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乎中国梦的实现。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任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全局性、结构性问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亟须进行宏观数据研究,采用科学的指标体系,描述和判断教育发展的客观状况。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的前提是,要明确教育发展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要达到什么水平、能达到什么水平、采用什么样的速度达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