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皆由心生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jua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境由心生。当唐人潇洒一挥狂草,自由洒脱的神韵便发挥得淋漓尽致。当宋人豪气挥斥方遒,保家卫国的热情便展现得出神入化。我要说:文风皆由心生!
   放荡不羁的李白流泻的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
   爱国如家的陆游彰显的是“夜阑卧听风雨声,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热情。
   风流多情的白衣卿相流露出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奈。
   光阴荏苒,墨沈已干。千年后的今天,一种“非主流”的萎靡却侵蚀着文坛。他们的世界,处处是生死离别,“葬爱,生命已停止,呼吸仍继续”.;他们的世界,处处是消极颓废,“你的棺材我来买,我的寂寞谁来陪?”如果在古代看到这些句子,你定会以为是哪个被冷落在后宫的嫔妃发出的哀婉的绝唱。可事实,这却是现代某些人自鸣得意的“杰作”。
   是什么,促生了这一股股无病呻吟的“风花雪月”?
   是他们消极、沉沦的人生态度!面对眼花缭乱的世界,他们打开了窗户,不是向上看到了风景,却是向下看到了泥潭!久而久之,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便形成了萎靡不振的文风!
   面对五味的生活,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把脸迎向阳光,你的心情才不会被雨淋湿。
   他在不能挡雨的陋室,却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世人记住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
   他虽遭谗被贬来滁州,却用《醉翁亭记》,让世人记住了一个与民同乐的文豪——欧阳修。
  她虽身陷黑暗、寂寞的世界,却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世人记住了一个自强不息的名字——海伦凯勒。
   ——他们的名垂青史,当然与他们的才华横溢有关,但更多的我想还是他们在逆境中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是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他们的文章熠熠生辉,让他们的名字被后人铭记。
   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你字里行间才会透出乌云后的灿烂阳光。
   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你墨沈下才会感恩造物者在尖刺上添加了玫瑰。
   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你挥笔流泻的才会是真、善、美的彰显!
   朋友,与其对着镜子哀怨命运的不公,在文中无病呻吟、萎靡消沉,不如对它笑笑。让我们作文时打开窗,抬起头,看!绚丽的风景就在上面!
其他文献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的经典之一,可视为理论文的萌芽,语录体的典范。它不仅有保存史料的作用,而且也有值得重视的学术价值。《季氏将伐颛舆》是《论语》中的名篇。全文才二百来字,然而却是辞约义丰,鞭辟入里,当“仁”不让;论理词厉理足,戟刺要害,充分表现了孔子高超的反驳艺术。   一、反驳观点   春秋末期,鲁国内部三大家族,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纷争四起,“公室瓜分”。  
期刊
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学科,听、说、读、写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以致用,语文应该是情趣盎然、魅力无穷的学科,然而,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却发现,语文教学总是一厢情愿,教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口若悬河; 学生沉默少言,昏昏欲睡。语文课遭遇如此尴尬的局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语文如此不受欢迎呢?我们可以从“考”“教”“学”等三个角度来分析原因,思考对策。   首先是“考”的问题。考试是指挥棒,指挥着师生教学语
期刊
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作文时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呢?教学中,我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逐步探索出一条“感知情境——积累表象——启发想象——描绘情境”的情境作文教学的路子。   一、精心引导学生感知情境,丰富表象积累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必须引导他们经历从“感知情境”到“描绘情境”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一)引导学生有目
期刊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导师顾名远说: “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尤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素养。而教师的智慧就突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以语文课堂为
期刊
生活中一个细小的事件、一个小小的场面、甚至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挂件……在这个细节上反复推敲、反复描写、反复思考,精雕细琢,达到生动描写人物、深化文章主旨的目的,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以小见大”。如何做到以“小”见“大”呢?   一、从细微处入手,以“小”见“大”   要在细微处看到事物的大,往往借助其细部特征传达出来,写得越细腻、越深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所表现的思想、道理就越深。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普遍怕写作文,下笔时觉得无内容可写,即使写出来,也是结构上层次不清,感情上苍白无力,立意上流于平庸,用词不当,空洞乏味,甚至多数雷同。分析上述现状,大多数学生写作水平不能提高的原因主要就是缺乏写作的兴趣,表达能力跟不上,对生活的感受力不强,脑子里没有储备足够的素材和信息。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根据我多年来的从教经验,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写作兴趣是
期刊
大家知道,笋尖比笋身好吃,菜心比菜梗好吃,厨师深知“此中三味”。写作文章选择材料亦需如此。当前,许多中小学生作文写作的套路是“路上捡到皮夹子,红绿灯下扶瞎子,上桥帮人推车子,公交车上让位子,放学教室擦桌子”。反映到作文当中,便是选材陈旧,毫无新意,简单模仿,粗制滥造。   使学生既有内容可写又要写好,突破选材关,是写作成功的关键。如何指导学生选择材料呢?   一、着眼身边,小中见大   作文
期刊
新课程的课究竟怎样上?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组织的语文课堂的讨论是否真的有效?在这次新课改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要使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树立以学生为
期刊
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只有在阅读文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地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提升语文素养。   那么,教师应该导什么,又如何去导呢?   我觉得应该导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不管遇到什么文本都有一个破解的思路,都能独立分析出文本的妙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才是根本,是“授人以渔”。而其中之“渔”便是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这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新的课程结构要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就语文学科而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就是强调一方面要加强语文生活化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语文综合化教学。   课堂教学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必须高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