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霞云锦任我裁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7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知道,笋尖比笋身好吃,菜心比菜梗好吃,厨师深知“此中三味”。写作文章选择材料亦需如此。当前,许多中小学生作文写作的套路是“路上捡到皮夹子,红绿灯下扶瞎子,上桥帮人推车子,公交车上让位子,放学教室擦桌子”。反映到作文当中,便是选材陈旧,毫无新意,简单模仿,粗制滥造。
   使学生既有内容可写又要写好,突破选材关,是写作成功的关键。如何指导学生选择材料呢?
   一、着眼身边,小中见大
   作文选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就是自己经历的生活。学校学习生活、家庭生活,本来已经丰富多彩,再辅之以缤纷的社会生活、自然博览,这些都是作文写作不竭的内容源泉。因为熟悉,有切身感受,就容易写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有的考生写作文时动不动就古今中外,“话说天下大事”,虽然也有精彩文章,但多数内容由于自己不熟悉而把握不住。相反,从身边生活的细微处入手,就能写出非常精彩的文章。
   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情、理,才容易触及自己的灵魂,拨动自己的心弦,让自己觉得有话可说,不吐不快。以这些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的材料写成的作文,是从自己的“血管里流出来的血”,是发于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不管运用了什么写法,都会因情真意切而感人。我们应该切记: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考生最熟悉的是自己,如果多从自身出发,整理初中三年所写的作文、日记、随笔等,仔细挖掘,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一定会发现许多别人没有的“珍宝”。
   选材既要注意从身边写起,还应切记宜小不宜大。从小事写起,注重真、小、近,避免假、大、远,这样才能真切强烈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小”材料,容易操作,在考场作文有限的篇幅和有限的写作时间条件下,容易写得具体生动、细腻感人;“大”材料,却因篇幅有限、时间有限,容易造成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缺乏细节,缺少深度,思想肤浅,内容空洞,甚至难以成篇。
   写作要说真话,抒真情,论真理,“真”的基础是生活的真实,因此作文选材一定要落笔于现实生活,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选择写作内容,再进行艺术地升华与创作。
   二、紧扣中心,力求典型
   内容材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因此选材必须要典型,所写内容必须要紧扣中心,成为文章中心最有力的支撑者。和主题关系密切、能够充分表现主题的材料是首选;和主题有些关系,但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要少选;和主题没有关系的材料,应该坚决舍弃。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中,为了表现藤野先生正直无私、严谨治学、毫无民族偏见等优秀品质,鲁迅先生选取了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等四件典型事例来写,有力地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朱自清的《背影》也是如此,文章表达的是深深的父子之情,为此,作者从与父亲交往几十年的生活中选取一件小事——车站送别来写,父亲不厌其烦为运费讨价还价,对儿子深挚地叮嘱,爱子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特别对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情节进行了精细入微地描绘,父亲蹒跚的步履,艰难的动作,将自己的爱子之情表露得深沉而凝重,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选材新颖,视角独到
   内容新颖有两点意思:从大处说要写生活中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事物,使人感到生活的美好,社会的进步;从小处说要写属于自己的富于个性特征的东西,要为所写内容选择一个最佳的表达中心的角度。
   彭荆风的小说《驿路梨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写于上世纪70年代,歌颂的是雷锋精神,同时代以此为主题的作品不可胜数,但作者却围绕西南边陲深山中一座小茅屋来写,讲述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歌颂雷锋精神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可谓选材新颖,视角独到。
   四、情感健康,思想深邃
   内容的取舍决定于文章的中心,也取决于作者的思想情趣。初中学生写作文要注意体现出深邃于小学生的思想,要注意表现自己的高品位。如写作半命题作文《我学会了——》,小学生可以写“我学会了洗衣服”“我学会了骑自行车”……如果中学生再写此类内容,即使内容语言再具体生动,恐怕也难以获得理想的高分。而若选择写作“我学会了宽容”,“我学会了笑对人生”等这些内容,则能很好地体现中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思想境界的提高和思想的深邃是不言自明的。
   综上所述,在写作中选择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平时,我们要善于用一双慧眼观察生活,用一颗慧心积累感悟生活,写作时,再用我们善于思考的大脑选择材料,剪裁生活。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组织结构是骨架,那么内容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愿我们掌握正确的方法,选择最佳的内容,写出真正充实精彩的文章。
  
其他文献
读一篇好文章,就如同饮一杯香茗让人回味无穷。在接连几次的组内听课评课活动后,当我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它引起我的深深思考。   我觉得文中的邹忌难能可贵的是,在妻、妾、客不同程度,或真或假的一片赞扬声中,没有忘乎所以。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窥镜而自视”,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至于“暮寝而思之”,最后悟出一番道理。 邹忌能清醒地面对现实,理智的作出判断这一点,着实令人
期刊
引导学生探究内容,从操作层面来说,可先从四个“点”上尝试、突破。   一、探究“关键点”。阅读文章,必须真正领悟它的内涵,课堂上直接让学生探究课文,根据自己的解读,把住“关键点”,从多个角度领悟,进一步探寻,加深对文本内涵的准确理解和透彻的把握。“关键点”是阅读文本时看到的文笔的精彩之处、内容的蕴涵之处和情感的生发之处,是让学生兴致陡增、激情投入的地方。这些“关键点”也正是应让学生反复玩味、酝酿
期刊
引导学生经历语文探究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语文实践活动,广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学习资源。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前演讲活动:充分利用好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最大效益的活动。课前演讲的选材范围紧扣每个单元训练的主题。例如七年级第五单元阅读专题为亲情,综合性学习为“我爱我家”。在学习本单元课程的时候,课前演讲就以“我爱我
期刊
面对日新月异的新世纪,培养合格的时代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新挑战。作为一线教育工作的我们,也许该从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学会审时与反思,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问题审例:在一次协作联系中,要求学生作为家乡的小主人,当一回小导游,为远方的客人介绍自己的家乡,这样一道作文练习题,贴近生活实际,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因此,学生们津津乐道,一气呵成。评改时,一学生的作文格外引我注目。文章开头写道:“家乡的美景
期刊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的经典之一,可视为理论文的萌芽,语录体的典范。它不仅有保存史料的作用,而且也有值得重视的学术价值。《季氏将伐颛舆》是《论语》中的名篇。全文才二百来字,然而却是辞约义丰,鞭辟入里,当“仁”不让;论理词厉理足,戟刺要害,充分表现了孔子高超的反驳艺术。   一、反驳观点   春秋末期,鲁国内部三大家族,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纷争四起,“公室瓜分”。  
期刊
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学科,听、说、读、写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以致用,语文应该是情趣盎然、魅力无穷的学科,然而,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却发现,语文教学总是一厢情愿,教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口若悬河; 学生沉默少言,昏昏欲睡。语文课遭遇如此尴尬的局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语文如此不受欢迎呢?我们可以从“考”“教”“学”等三个角度来分析原因,思考对策。   首先是“考”的问题。考试是指挥棒,指挥着师生教学语
期刊
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作文时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呢?教学中,我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逐步探索出一条“感知情境——积累表象——启发想象——描绘情境”的情境作文教学的路子。   一、精心引导学生感知情境,丰富表象积累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必须引导他们经历从“感知情境”到“描绘情境”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一)引导学生有目
期刊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导师顾名远说: “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尤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素养。而教师的智慧就突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以语文课堂为
期刊
生活中一个细小的事件、一个小小的场面、甚至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挂件……在这个细节上反复推敲、反复描写、反复思考,精雕细琢,达到生动描写人物、深化文章主旨的目的,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以小见大”。如何做到以“小”见“大”呢?   一、从细微处入手,以“小”见“大”   要在细微处看到事物的大,往往借助其细部特征传达出来,写得越细腻、越深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所表现的思想、道理就越深。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普遍怕写作文,下笔时觉得无内容可写,即使写出来,也是结构上层次不清,感情上苍白无力,立意上流于平庸,用词不当,空洞乏味,甚至多数雷同。分析上述现状,大多数学生写作水平不能提高的原因主要就是缺乏写作的兴趣,表达能力跟不上,对生活的感受力不强,脑子里没有储备足够的素材和信息。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根据我多年来的从教经验,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写作兴趣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