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如今这个发达的网络时代,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感受最深的是现在的中学生,爱读书的越来越少,把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上网浏览、游戏上面的人越来越多。没有课外读书时间的保证下,学生读书质量整体下降,读书习惯越来越差,从而导致写作能力的降低。45分钟的语文课堂就要挑起了“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个读书的重任了。我认为在这短短的45分钟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势在必行了,而且语文课堂又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培养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很注重从这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一、在课前预习中培养读书习惯
预习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起到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之一,是学生自我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以及为学习新课时做好准备的过程。为此,扎实地做好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做到以下幾点:一是利用词典解决课后的读读写写和课文中的生僻字,要从字词的音、形、意三方面掌握。为了督促好这一环节的落实,利用好课前10分钟的时间,逐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本和课本。二是了解文章的作家及相关的作品,这一部分学生就只有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才能获得,为此学生必须主动去看书学习,检查预习作业时对学生查阅到的知识进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三是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训练自己的朗读能力,同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我非常注重,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我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及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下,学生就会由提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简单的问题到“这个句子表达什么中心?能不能换过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这样有探究意义的价值问题,学生阅读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每堂一小默”中培养读书习惯
诗歌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始终闪耀着诱人的光芒,它是中华民族语言大家庭中的瑰宝,如果说文学是语言是王子的话,那么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是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每册语文书里都有10篇课外古诗,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然后在课堂中的课前小测这个环节中进行默写。通过这个环节刺激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读书习惯。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读好了古诗词,也就丰富了自己的言语,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有了潜移默化的感染。长期训练,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古诗词的兴趣也就会油然而生,读书的能力就会稳步提升。
三、充分利用教材课文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被选进我们教材的文章全是文质兼美的名人之作,有着我们好好品读的价值所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利用好教材中的文章,引领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教材中的文章是分两类:一类是讲读课文;一类是学生的自读课文。老师在教学这两类的文章要处理好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衔接关系,一定要掌握编书者的意图,把握好主次,一切以“提高学生读书能力”为宗旨。避免出现不分主次,把整章的课文都当讲读课来上,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权利。
四、在作业布置中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课内读书习惯培养进行得好,势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我每周都要布置“阅读一篇课外的文章,写一段读后感”这样的一道作业。教师做好这一环节一定要帮助学生选择好课外阅读内容。中学生的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推荐的读物,还尽可能与课堂教学相配合,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与课内学习取得某种联系,或选择与课文作者、历史背景相关的内容,或与课文内容、形式、写法相关的文章等,使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相互促进。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种种不良影响。比如,学完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后,就布置要学生继续阅读周国平的另外一篇《孪生兄弟》的寓言,要求学生写出一段读后感。每周阅读一篇,长期下来,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一定提高,形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责任编辑 黄博彦
一、在课前预习中培养读书习惯
预习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起到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之一,是学生自我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以及为学习新课时做好准备的过程。为此,扎实地做好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做到以下幾点:一是利用词典解决课后的读读写写和课文中的生僻字,要从字词的音、形、意三方面掌握。为了督促好这一环节的落实,利用好课前10分钟的时间,逐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本和课本。二是了解文章的作家及相关的作品,这一部分学生就只有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才能获得,为此学生必须主动去看书学习,检查预习作业时对学生查阅到的知识进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三是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训练自己的朗读能力,同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我非常注重,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我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及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下,学生就会由提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简单的问题到“这个句子表达什么中心?能不能换过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这样有探究意义的价值问题,学生阅读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每堂一小默”中培养读书习惯
诗歌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始终闪耀着诱人的光芒,它是中华民族语言大家庭中的瑰宝,如果说文学是语言是王子的话,那么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是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每册语文书里都有10篇课外古诗,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然后在课堂中的课前小测这个环节中进行默写。通过这个环节刺激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读书习惯。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读好了古诗词,也就丰富了自己的言语,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有了潜移默化的感染。长期训练,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古诗词的兴趣也就会油然而生,读书的能力就会稳步提升。
三、充分利用教材课文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被选进我们教材的文章全是文质兼美的名人之作,有着我们好好品读的价值所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利用好教材中的文章,引领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教材中的文章是分两类:一类是讲读课文;一类是学生的自读课文。老师在教学这两类的文章要处理好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衔接关系,一定要掌握编书者的意图,把握好主次,一切以“提高学生读书能力”为宗旨。避免出现不分主次,把整章的课文都当讲读课来上,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权利。
四、在作业布置中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课内读书习惯培养进行得好,势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我每周都要布置“阅读一篇课外的文章,写一段读后感”这样的一道作业。教师做好这一环节一定要帮助学生选择好课外阅读内容。中学生的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推荐的读物,还尽可能与课堂教学相配合,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与课内学习取得某种联系,或选择与课文作者、历史背景相关的内容,或与课文内容、形式、写法相关的文章等,使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相互促进。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种种不良影响。比如,学完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后,就布置要学生继续阅读周国平的另外一篇《孪生兄弟》的寓言,要求学生写出一段读后感。每周阅读一篇,长期下来,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一定提高,形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