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思维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高级过程,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并且能指引人们不断地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学共同探讨的课题。我通过教学的实践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习思考,使学生想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而就是这种情境加上他的活动给他带来的体验会深深地刺激他、引导他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而知识就往往通过情感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的生活性,使学生迷恋自主学习。
新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与创造性是相联系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原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生活事例创设愉悦的情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
(2)创设问题情境的空间性,使学生勇于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舍得放手,要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创设问题时必须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有了思维空间,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对含有分数的句子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联想。师出示: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 ,你想到什么?像这样挑战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进行多方位联想,自觉地追求尽可能多的解题途径,为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创设问题情境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可以这样设计。师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然后让学生讲,一直讲,直到学生说我讲不完,才正好产生新知识,从而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
(4)创设问题情境的直接性,使学生善于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要能创设问题情境的直接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例题时,学生出现了错误的解法,30÷(5 6),我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这样学生就更能自主学习。
二、设计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创新
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新知识往往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教师要掌握教材之间的联系,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找准知识的“迁移点”,设计适当的课堂提问,能启发学生有效的动脑思考、开发智能。
三、引导操作实践,激发学生敢创新
实践证明: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形成,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与主动参与,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所获得的东西是表面的、浅层次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要多组织动手操作,以“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就必须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四、鼓励质疑问难,促进学生善于创新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善于质疑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也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因此,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问题更重要,有了疑问,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索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质疑、鼓励、培养学生鼓励,培养学生敢问、乐问、会问、善问的习惯。
五、开展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思考,使学生乐于创新
在当今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提倡“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教学观念,我们要努力把微笑带进教室,把表扬和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参与带进课堂,使学生把握成功点。我们要竭尽全力去赞赏学生的一切努力,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要民主、平等,善于引导学生,给予学生信心。如一位老师在教学3 6=?时,有一个学生回答3 6=8,这时,老师没有训斥他,而是面带微笑,表扬这位学生说:“很好,非常接近正确答案了。”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判断和选择,允许不同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相信每个同学都能学好有价值的数学,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和激励,给学生以信心,把错误引导到正确的轨道道上来。我想,这位老师的鼓励性评价,保护了学生创新的天性,一定会使学生去积极思考,最终得到正确结论,从而乐于学习、创造,就能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的挖掘、研究,运用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六安市城北小学南校 安徽】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习思考,使学生想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而就是这种情境加上他的活动给他带来的体验会深深地刺激他、引导他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而知识就往往通过情感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的生活性,使学生迷恋自主学习。
新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与创造性是相联系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原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生活事例创设愉悦的情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
(2)创设问题情境的空间性,使学生勇于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舍得放手,要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创设问题时必须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有了思维空间,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对含有分数的句子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联想。师出示: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 ,你想到什么?像这样挑战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进行多方位联想,自觉地追求尽可能多的解题途径,为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创设问题情境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可以这样设计。师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然后让学生讲,一直讲,直到学生说我讲不完,才正好产生新知识,从而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
(4)创设问题情境的直接性,使学生善于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要能创设问题情境的直接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例题时,学生出现了错误的解法,30÷(5 6),我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这样学生就更能自主学习。
二、设计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创新
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新知识往往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教师要掌握教材之间的联系,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找准知识的“迁移点”,设计适当的课堂提问,能启发学生有效的动脑思考、开发智能。
三、引导操作实践,激发学生敢创新
实践证明: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形成,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与主动参与,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所获得的东西是表面的、浅层次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要多组织动手操作,以“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就必须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四、鼓励质疑问难,促进学生善于创新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善于质疑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也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因此,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问题更重要,有了疑问,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索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质疑、鼓励、培养学生鼓励,培养学生敢问、乐问、会问、善问的习惯。
五、开展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思考,使学生乐于创新
在当今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提倡“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教学观念,我们要努力把微笑带进教室,把表扬和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参与带进课堂,使学生把握成功点。我们要竭尽全力去赞赏学生的一切努力,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要民主、平等,善于引导学生,给予学生信心。如一位老师在教学3 6=?时,有一个学生回答3 6=8,这时,老师没有训斥他,而是面带微笑,表扬这位学生说:“很好,非常接近正确答案了。”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判断和选择,允许不同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相信每个同学都能学好有价值的数学,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和激励,给学生以信心,把错误引导到正确的轨道道上来。我想,这位老师的鼓励性评价,保护了学生创新的天性,一定会使学生去积极思考,最终得到正确结论,从而乐于学习、创造,就能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的挖掘、研究,运用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六安市城北小学南校 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