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求工,而功力凸显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78d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作舟的玄孙邵晓晖同志送我一封他高祖写给胡适父亲胡铁华的信的复印件,要我对其书法作点品评。
  我先该简介一下胡铁华和邵作舟两位先贤。
  胡铁华(1841-1895)又名传,字守三,号钝夫。光绪十八年(1892)任台湾营务总巡。后任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战争爆发,他拒受清廷撤退内渡的诏令,愤然写下“青山白骨有余荣”的诗句,遣妻儿归返家乡,自与总兵刘永福私约,留台坚守抗日。光绪二十年(1895),因心力交瘁,不治逝世。
  邵作舟(1851-1898),排行名运超,字班卿,出身官宦家庭。他科场不利,但以实学干才见重于世。1882年游天津,翌年入天津海关道周馥处任幕僚,兼作周馥之子周学熙的家庭教师。旋入天津支应局协助李兴锐处理地方筹款工作。1884年以后,愤于清廷在中法战争中失败,遂潜心研究经世之学,开始撰写《邵氏危言》,1887年完稿。1890年又完成哲学著作《公理凡》。此外,他还有《论文八则》《人道纲目》《班公文稿》等著述。
  他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的贡献,主要是其变法思想和哲学思想。变法思想集中体现于《邵氏危言》以及与王修植代广西按察使胡僪棻作的《变法自强疏》。他的变法思想有三大特点,一是对危机的判断与众不同,二是对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批判十分深刻,三是提出了一系列革新主张。他认为专制制度是中国败弱的根源,建议清廷放宽言路,扩大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权利,重用真实顶用的人才,加强开发边疆,加大对西方世界的了解并学其所长,以使国家强盛。
  《邵氏危言》与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汤寿潜的《危言》并称为晚清三危言。
  《公理凡》,也即《公理概论》,熔各种学科于一炉,中西互证,打通中西之学,锻造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此书与康有为的《实理公法全书》、谭嗣同的《仁学》有同样价值,而且别具特色。
  其次,我该说一下这封信的来龙去脉及其简要内容。
  1892年11月17日,胡铁华从台湾写信给邵作舟,提到台湾应兴海防,建水师。邵作舟时在天津支应局供事,他于1892年12月6日写发了这封回信给胡铁华。邵作舟认为,根据他在天津对清廷创办北洋水师一事的多年观察,深觉创建水师实非易事,不仅耗费之多难以负担,而且由于整个政治体制的原因,建成的水师,也未必管用。他建议:台湾可建新式炮台及水雷营若干,并以陆军相助,以防外敌侵犯。
  接着才好谈谈这封信字体的审美价值。
  邵作舟与胡铁华是绩溪同乡,又是好友。同乡好友之间写信,大都是随意落笔,信笔所之,直抒胸臆,不讲究字体之工之美的。但此信之字体,既极流畅,又极见功力。其风格浑厚而又华滋,朴质而又洒脱。而且自始至终,一气呵成,有如河中流水,天上行云,令人见之,神清气爽。于此可见,前辈文人文化素养之高与书法功底之深厚,实为后人所难及。
  约稿、责编:秦金根
其他文献
中国书法虽有着长达数千年的悠久历史,然而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在某些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极为活跃,书家蜂起,书风丕变,新风新面层出不穷,大师巨擘比肩接踵,给后世留下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有些时候就不是这样,往往在长达百年的时间内,寂然无波,乏善可陈,既无开宗立派的大师巨匠,也无传流百代人的名作佳构。前一类可称为书法的突变期,而后一类则属于书法的渐变期。  有幸的是,当今书坛正处于一个突变的时期。其表现为:
期刊
一  王琴舫1889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58年12月27日逝世,享年71岁(虚龄)。祖籍江苏江宁府(南京)。其祖父以卖花线为生,父亲以油漆彩绘为业。清同治年间逃荒到徐州。王琴舫童年于读书间隙随父亲做油漆、杂活时,受父亲彩绘影响,喜爱上了绘画。  王琴舫在徐州府中学堂读书时,以《芥子园画谱》为蓝本,时时临写之,渐可独立作画。1905年他年方17,即加入乡贤耆宿组织的铜山书画研究会,受到指点教诲,
期刊
《与胡传论台湾海防书》乃清末著名改革思想家邵作舟(1851-1898)致同乡胡传(1841-1895)之信札。书于光绪十八年(1892)十二月,实为封回信,胡传时奉调至台湾,巡视全台营务。信中所论除老友相问平安之外,莫非讨论台湾海防之事。其中,邵作舟以居北洋幕多年之甘苦心得,对台湾之海防提出观点,立足现实考量,务实处却与身处台湾感受战事之胡传之愿望并不完全相合,然其二人救国之心则。  《与胡传论台
期刊
一  包俊宜祖籍江苏太仓。太仓属苏州辖,毗邻上海,春秋时属吴地,秦属会稽郡。吴地、会稽,自古以来,多为文人派生和聚居之地,二王、苏轼、米芾,以及吴门四家、吴中四才子、华亭派等书画大家都长期活跃于此。太仓自古为文化之乡,人文荟萃。太仓建州后学堂、书院盛极一时,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张溥兴社,王世贞兴文,吴伟业兴诗,陆世仪兴学, “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兴画,太仓文化得以全方位发展。吴地深
期刊
亦农的书法,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在当代书坛眩人眼目的形式表演中,亦农的书法却传达出特有的沉静和智慧,彰显着一种遗世独立的品格追求。我曾经和亦农戏言,如果将他的作品隐去年代,放置于民国时代的文人书法中,定会令人侧目的。在动手写这篇短文时,我也在设想,假如将亦农的书法,和当代那些以形式炫世的书家的作品悬挂在同一个展厅里,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呢?我想借用诗人敬文东的一句话——“像树那样稳稳站立”,可能再恰当不
期刊
通常会在书法家获奖作品创作体会上看到一些相同的表达——用了什么牌号的墨汁、什么地方产的宣纸、什么种类的毛笔,整个程序如何展开。毫无疑问,目的是十分明确的,所用的手法也是十分应和书法竞赛要求的,整个表现形式也是最接近时风的。这样的创作不是一时一幅,而是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反复地书写、调节,直到满意为止。没有什么人会把平日遣兴之作拿去参加竞赛,因为遣兴之作往往不合竞赛的要求。尽管遣兴之作是书法家书写最本
期刊
纵观东西方的艺术史,但凡成就一番功业的伟大人物,无不在其卓然于世的艺术创作中体现着他独到而又精深的艺术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思想是这些艺术家艺术殿堂中的维柱,是决定其艺术创作方向以及纵深的原动力与指引。西哲曾有“风格即人”的说法,而在中国,关于艺术创作与人本身相关性的论述更是不胜枚举。这一点也证明着无论是何种样式的艺术创作,最终都将欣赏者的视线引领到对于艺术家内心情感与思想世界的感知与解读上。而
期刊
内容提要: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条流动的河。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看待传统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角度的不同,也会使传统表现出不一样的味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在每个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特质。在当今时代,我们也在以不同以往的角度解读着传统,从而使传统在当代表现出新的高度。本文以陈忠康的书法实践为例来阐述书法的传统和当代性的问题,指出当代性与传统性并不相悖,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  关键词:书法;传统
期刊
本刊讯2016年1月2日下午2:30,“笔墨有声——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暨张六弢书法讲座《王铎书法之借鉴》在位于阳澄湖东畔的江苏玉山草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顾工主持。江苏省收藏家协会、昆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办,江苏玉山草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出席本次展览的嘉宾有著名表演艺术家侯耀华,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李鸿良,昆山市委原副书记沈仲玉,昆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
期刊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leld)在他所著的《农民社会与文化》(1956年出版)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二元分析的框架概念,由此提出了人类学语境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语词,在罗伯特的意指中,“大传统”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上层人士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而“小传统”是指在农村中多数农民所代表的文化,罗氏对于大小传统的相互看法是认为两者是对立的关系,他认为小传统处于被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