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又同为受益者。所以,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互动教学:即“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让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为目标的教学结构模式。把传道、授业、解惑看作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沟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关系及相互作用得到调节,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学习中介及个人环境互相影响,从而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在目前化学课堂教学中,大多在延续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思路,一直停留在老师教,学生听的状态。课堂里教师认真地演“独角戏”,关心的是自己教学方案的按计划完成,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重视不够。再就是没有分功能性课堂学习小组,从而在客观上将全班学生分解为个体,弱化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小群体基础及以此为本的自由权力,导致学生课堂角色出现个体化倾向,这相应强化了教师控制课堂的权力和手段。新的教育观关注“以人为本”而非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和接受为本”。新的学习观注重将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主动学习而非过去那种被动无奈地接受性学习,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因此,化学课堂中的互动教学就变得尤为重要。
针对化学课堂中的互动教学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研究和总结,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利珀曾明确指出:“情感本身就是动机”。化学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情境和谐与否,对学生学习的表现和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顺应学生心理特点,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使所学知识生活化,情境化。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形式
化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独自进行的学习活动最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个体学习”而是群体活动。教学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作为活动组织者的教师与学生必然要发生各种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即所谓的“课堂互动”。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建构知识框架,进行双向交流,互动共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互动的主体可分为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及学生群体三种,这三种主体的不同组合可产生课堂互动的五种形式: 即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师群互动)、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师个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个个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个群互动)和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群群互动)。例如在讨论强弱电解质概念时,教师完成演示实验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相同条件下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此例就是典型的师群互动形式。在这种互动中,教师创设什么样的情境,问题以什么形式出现都取决于教师本人的教学技能技巧,学生的“动”完全受制于教师。因此,在这种互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启迪思维,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互动形式,这样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
三、在互动教学中问题的探讨
讨论是互动教学的形式之一,讨论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所以适当的时候采用讨论对于互动教学意义重大。但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教师不太愿意采用讨论这一形式,因为大多数教师认为,讨论不易控制,耗费时间,有时甚至出现学生之间的争执或争吵,全班讨论还可能会出现冷场,有些学生根本不参与,结果不易控制,对学生的想法与答案进行点评,需要教师有较好的专业水平等等。这些都影响了互动教学实践研究的深入开展。
生生互动学习的实施离不开教师适时地监督和介入。在互动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对互动活动进行介入。容易出现两方面的問题,一是教师控制的太多,使学生不容易放开,自主学习受到阻碍;另一种是对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没有提供必要的帮助,难以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正确的结论。所以,在生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何时适当地介入,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化学问题进行发现、探究、分析、比较、综合、推理、抽象、概括和系统化,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维结晶在课堂上讨论和争辩。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等因素是导致师生课堂难于互动的因素。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好的大纲教材还要有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才能教好。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要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动态,及时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追求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调控课堂的能力。
总之,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是双方相互碰撞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师生之间全面协作的过程。师生在相互协作、相互探讨中进行学习和交流,培养了师生感情,有利于共同成长。因此,构建和完善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互动的新模式,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在目前化学课堂教学中,大多在延续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思路,一直停留在老师教,学生听的状态。课堂里教师认真地演“独角戏”,关心的是自己教学方案的按计划完成,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重视不够。再就是没有分功能性课堂学习小组,从而在客观上将全班学生分解为个体,弱化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小群体基础及以此为本的自由权力,导致学生课堂角色出现个体化倾向,这相应强化了教师控制课堂的权力和手段。新的教育观关注“以人为本”而非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和接受为本”。新的学习观注重将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主动学习而非过去那种被动无奈地接受性学习,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因此,化学课堂中的互动教学就变得尤为重要。
针对化学课堂中的互动教学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研究和总结,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利珀曾明确指出:“情感本身就是动机”。化学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情境和谐与否,对学生学习的表现和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顺应学生心理特点,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使所学知识生活化,情境化。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形式
化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独自进行的学习活动最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个体学习”而是群体活动。教学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作为活动组织者的教师与学生必然要发生各种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即所谓的“课堂互动”。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建构知识框架,进行双向交流,互动共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互动的主体可分为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及学生群体三种,这三种主体的不同组合可产生课堂互动的五种形式: 即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师群互动)、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师个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个个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个群互动)和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群群互动)。例如在讨论强弱电解质概念时,教师完成演示实验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相同条件下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此例就是典型的师群互动形式。在这种互动中,教师创设什么样的情境,问题以什么形式出现都取决于教师本人的教学技能技巧,学生的“动”完全受制于教师。因此,在这种互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启迪思维,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互动形式,这样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
三、在互动教学中问题的探讨
讨论是互动教学的形式之一,讨论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所以适当的时候采用讨论对于互动教学意义重大。但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教师不太愿意采用讨论这一形式,因为大多数教师认为,讨论不易控制,耗费时间,有时甚至出现学生之间的争执或争吵,全班讨论还可能会出现冷场,有些学生根本不参与,结果不易控制,对学生的想法与答案进行点评,需要教师有较好的专业水平等等。这些都影响了互动教学实践研究的深入开展。
生生互动学习的实施离不开教师适时地监督和介入。在互动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对互动活动进行介入。容易出现两方面的問题,一是教师控制的太多,使学生不容易放开,自主学习受到阻碍;另一种是对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没有提供必要的帮助,难以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正确的结论。所以,在生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何时适当地介入,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化学问题进行发现、探究、分析、比较、综合、推理、抽象、概括和系统化,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维结晶在课堂上讨论和争辩。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等因素是导致师生课堂难于互动的因素。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好的大纲教材还要有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才能教好。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要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动态,及时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追求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调控课堂的能力。
总之,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是双方相互碰撞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师生之间全面协作的过程。师生在相互协作、相互探讨中进行学习和交流,培养了师生感情,有利于共同成长。因此,构建和完善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互动的新模式,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