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心如海可招魂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06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初,现代艺术歌曲和抒情性的独唱歌曲开始受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歌曲创作的题材和内容,大多是从不同的角度宣扬反帝爱国的思想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在此影响下,涌现出了几位主要从事歌曲创作的作曲家,陈啸空是其中富有才气的一位。他们在当时创作了一系列抒情性的独唱歌曲。
  陈啸空(1903-1962),浙江湖州人。1922年入上海专科师范,攻读音乐、美术,曾师从刘质平学习音乐。毕业后先后任教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及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主要作品有:儿童歌剧《三只熊》、诗剧配乐《湘累》、艺术歌曲《深巷中》等,以写抒情歌曲见长。1924年,陈啸空根据郭沫若的诗剧《湘累》所创作的同名独唱歌曲(该曲原为作曲家根据原诗剧所配写的三段插曲联组而成)是陈啸空的处女作,也是他成功的代表作。作品以其古典而浪漫的民族情怀为新诗谱曲,其新颖别致的曲式、美声唱法等特性体现出了当时新型抒情歌曲之雅,1934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进步影片《女儿经》曾以此歌为插曲。
  郭沫若的诗剧《湘累》最初发表于1920年12月。其特点与当时音乐界受德奥艺术歌曲影响的风气相类似,注重在丰富的情感表达中充满着对未来理想的渴望与要求。在诗剧《湘累》里,郭沫若用贯穿整个诗剧的“娥皇、女英的哀歌”渲染气氛,抒发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正是借鉴了歌德运用“天使之合唱”、“精灵合唱”来抒情和议论的手法。
  《湘累》剧中的主人公是楚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屈原的亡灵。古文中指不因判罪而死叫“累”。屈原自沉湖南汨罗江,所以称他为“湘累”。主人公有着丰盈的思想和情感,却备受压抑而内心充满愤怒,欲回归而不被接纳,愿受招魂却无处可归。插曲通过湖中仙女怀念她们的爱人,唱出了屈原(包括作者在内)在漫长的放逐中,对自己乃至对祖国和民族的忧虑和期望。故事发生在早秋黄昏时分的洞庭湖边,两位妙龄女子,并坐在岸边岩石上,互相偎依,在这浩淼迷茫的地方,一个吹箫,一个唱歌:
  “我们从春望到秋,从秋望到夏。
  望到海枯石烂了,爱人呀!还不回来呀?”
  屈原的内心独白与歌曲遥相呼应:“前面是什么歌声,可是谁在替我招魂吗?”并在此迸发出心底的呐喊:“我创造风云雷雨,我萃之虽仅限于我一身,放之则可泛滥乎宇宙。”歌唱又响起:
  “九嶷山上的白云有聚有散,洞庭湖中的流水有汐有潮,
  我们心中的愁云呀!我们眼中的泪涛呀!
  永远不能消!永远只是潮!”
  在歌曲中段,作者把自己对“爱人”的思念而产生的“愁云”和“泪涛”比作“层层锁着的九嶷山上的白云”和“微微波着的洞庭湖中的流水”。而且进一步以“永远不能消!永远只是潮!”来强调这种永恒的悲痛。
  诗剧《湘累》中充满了主张个性解放,要求冲决一切封建束缚的反抗精神。作者之所以要用气魄如此巨大、情感如此强烈的笔调来写这种对“爱人”的哀恸,正是要借思念爱人的形式来表达自己这种强烈的激情,这里所说的“爱人”并非一般爱情生活中的“情人”,而是指处于苦难岁月里人民对能够挽救民族的唯一希望——革命。其中蕴涵着高亢、悲壮、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思想感情自然与一般爱情歌曲的意义不同。
  歌曲《湘累》在剧中是分为三段插在三个不同的地方演唱的,作为完整的独唱歌曲,则是将这三者加以连缀为一体的。多段歌词使用了基本相同的旋律材料,旋律适应了多段词的词意和音韵。三个段落衔接流畅并且分合自如,又有起承转合的逻辑结构。在歌曲的中段,可以看到戏曲青衣唱腔的影响,作曲家巧妙地把近似昆曲的典雅风格和富于浪漫主义激情的音乐语言结合起来,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通过核心音调的贯穿发展来塑造音乐形象,使原诗中那种一往情深的思念和望眼欲穿的等待都得到细腻的刻画。作品可唱可诵,如泣如诉,从而增强了歌曲的个性。
   这一深情的呼唤,既是整首旋律的核心动机,也是贯穿乐曲始终的主脉。
  歌曲在配合诗剧演出时没有使用钢琴,而是用中国笛伴奏,旋律便担当了全部的音乐责任,在演唱上可自由发挥的空间相当大。当它被合并为一首独立的歌曲时,钢琴伴奏与歌声融为一体,《湘累》又成了一首按照特定的诗歌来谋篇布局、音乐贯串发展、细致入微地刻画形象的艺术歌曲。
  《湘累》的朴实、优美、深情的旋律及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将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挚爱和“五四”中国知识分子那种强烈渴求自由解放的心态,做了生动而真切的表达。
其他文献
近日,肯尼迪艺术中心宣布将扩展其艺术管理项目,帮助一些不太景气的文化组织,其对象包括36个的中型管弦乐团。目前,管弦乐团日益面临着演出成本高,融资困难,观众逐渐老龄化的威胁,处境十分艰难。  该艺术管理项目旨在通过战略性改变传统管弦乐团的演出方式,使其以更新颖的方式开拓市场、吸引观众。肯尼迪艺术中心的总裁迈克尔·M·凯瑟尔(Michael M. Kaiser)说:“全美国的管弦乐团都身陷困境,赤字
期刊
《留声机》最佳年度唱片奖近日出炉,约翰·E·加德纳(Sir John Eliot Gardiner)自制录音的巴赫清唱剧《朝圣之旅》获最佳年度唱片大奖。年度最佳唱片的奖项,是由留声机杂志的读者、分销商、评论家和广播电台,在英国的调频台古典音乐节目和纽约的WQXR的听众共同选出的。  这款根据巴赫的清唱剧《朝圣之旅》并标有加德纳的“Soli Deo Gloria”标签的录音,制作于2000年。为了录
期刊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9月4日,奥克兰规模最大的华人社团——新西兰中国团体联合会,在奥克兰市的阿尔博特战争纪念堂举办了名为“抗战之歌”的大型演唱会。新西兰中国团体联合会旗下的十余家华侨华人社团近300人,参加了演唱。中国驻奥克兰总领馆马崇仁总领事携全体馆员出席了演唱会,并组织全体馆员参加了合唱比赛。  奥克兰10多个华人华侨社团、留学生代表和总领馆人员在演唱会上演唱
期刊
9月12日,总政歌剧团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在解放军歌剧院演出,由张卓娅、王祖皆作曲,孟冰编剧,王晓岭作词,胡宗琪导演。  钟声响起,大幕打开,是一壁灰色城墙与深深的城门洞。多媒体在墙体上打出现代城市繁华的景色,一女大学生出场,念着爷爷给的来信。弦乐声起,如泣如诉,把大家带回到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场景;一列地铁在行进中,车厢中乘客转眼变成了抗战时代的中国人和日本兵。  歌剧《野火春风斗
期刊
梅尔基奥尔(L.Melchior,1890―1973)  丹麦男高音梅尔基奥尔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瓦格纳男高音,其实,他首演时是男中音,师从保尔·班(Paul Bang),后经卡希尔夫人(Mme.C.Cahier)指导下改唱男高音,又随赫罗尔德(K.Herold)、贝格尔(V.Beigel)、格兰泽巴赫(E.Grenzebach)、巴尔―迈尔登贝格(A.bahr―Mildenburg)等进一步学唱。
期刊
今年是天津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建团10周年,10月14日晚,南开合唱团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团庆10周年专场音乐会,由孟超美指挥。  开场是吕泉生编曲的台湾民谣《快乐的聚会》,台上队员身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引人注目,一开口,音乐也很抓人;前排演员时而变换队形,有动作、有表演,气氛活跃。随后是一组无伴奏的中国民歌,有色·恩克巴雅尔编曲的蒙古民歌《八骏赞》、刘文金编曲的陕西民歌《赶牲灵》,还有张以达编曲的
期刊
继歌剧《茶花女》成功举办之后, 中央音乐学院55周年院庆系列展演将在金秋冬夜里继续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绚丽呈献,横贯4个月之久的“音乐之旅”将使你畅游在音乐海洋,以音乐为伴,尽享雅致、温馨。  此次系列展演有以下几大“特色看点”:    一、“名师”聚集 “海归”当先     近年来,一大批海外留学人员纷纷归国加盟中央音乐学院,传递他们在国外的创作、表演艺术经验,“海归”齐集为中央院的教学注入了新
期刊
2005年8月28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在北京卢沟桥畔拉开序幕。  此时,北京日报社合唱团的团员们激情满怀,在舞台上与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中央歌剧院合唱团、中国广播合唱团的专业演员们比肩而立,共同唱响《黄河大合唱》。  北京日报社合唱团是一支来自新闻战线的业余合唱队伍,团龄只有“三岁”。    吃百家饭 适应不同风格指挥    在北京日报众多职工中,歌唱爱好者
期刊
音乐课程标准给音乐教育赋予了更高的使命: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时,教育给他的生命体验应该是快乐、提升和创造。音乐教育的目标不仅要“面向艺术作品”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品质,而且要将学生“引进音乐文化中”。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一名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引领学生畅游浩瀚的音乐王国。  1、加强理论学习。科学技术的
期刊
河南省第二届“大河风”合唱音乐节,于2005年12月22日在河南省会郑州黄河科技大学音乐厅举行。音乐节分两场进行,共有27个合唱团,近2000余名合唱演员参加了演出。  大河风合唱音乐节是河南省合唱协会于2002年推出的富有河南地方特色的合唱音乐节。本届音乐节在筹办过程中,为了使各参演团队不计功利,真正达到观摩交流、切磋技艺、共同提高的目的,筹委会决定此次音乐节不设奖项、不限曲目,由各合唱队(多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