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成个家就好了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nao6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场回放】
  现在回放两段《老王》的课堂录影,分别选自开课初读与结尾研读两部分。
  录影一:
  师:请大家阅读1、2、3、4节,看看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①:他是个蹬三轮车的。
  师:他的家庭情况呢?
  生②:哥哥死了,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孤苦伶仃。身体怎样?
  生③:不好,一只眼瞎了,另一只眼有夜盲症。
  师:对他的职业有无影响?
  生④:别人不愿坐他的车。
  师:居住情况如何?
  生⑤:破破落落的大院里,塌败的小屋。
  师:总结一下,老王的物质生活。(生众:贫穷。)精神上怎样?(生众:孤独寂寞。)
  录影二:
  师: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节的最后一句话?
  生⑥:她很愧怍,她忘了请老王喝茶。
  生⑦:她还用钱侮辱他。
  师:对,她两次用钱侮辱他。“幸运”与“不幸”如何理解?
  生⑧:作者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老王是不幸的,因为物质生活好一些,身体好一些,尤其是有家,有亲人。
  生⑨:要是老王成个家,有老婆就好了。(引发了一阵笑声。)
  【细节解码】
  下课后,教师们在评课中各抒己见,看法不尽统一。然而,有一点却相当一致,即认为⑨号学生破坏了课堂深沉的气氛,授课教师更是认为那个学生就是故意搞怪。但细细解码后,大家又不由自主地替⑨号学生当起了义务辩护律师:在第一个片段中,学生在教师的步步诱导下,对老王进行了形象概括“物质生活,贫穷;精神生活,孤独寂寞”。如果说这就是老王“不幸”之所在,那成个家当然是解决“不幸”的重要途径,既可消除“孤独寂寞”,还可两人共同劳动增加收入,此法何错之有?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没错,仍然出在文本的解读上。与《米洛斯的维纳斯》《死水》不同,教者对文本的解读没有“错”,但却因为忽略了时代元素而导致了阅读的浅表。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叙述了与一个三轮车夫的交往,赞扬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境遇中不改善良淳朴的天性,表达了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对特殊年代中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和关爱之情。解读文本时,我们不妨自己给自己设问:为什么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要将自己的“全部所有(香油和鸡蛋)”都送给作者?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他善良、淳朴。不错,老王的确善良,除了最后的这次,文中还有很多记叙。如,他送的冰比别人大一些,他送默存去医院不肯要钱,他“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等等。我们不妨继续追问:这个善良的人为什么要将珍贵的积蓄送给作者而不是别人?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作者照顾他的生意,每次都按价付费等。不错,作者一家也的确是善良诚信的人,但是,与老王做生意的也还有人,如,让送冰的“楼下人家”,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的“一位先生”等。如此看来,文本还有待深入解读。
  这位教者的失误在于他忽略了文中一段看似平淡却颇为引人深思的话:“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老王本就瞎了一只眼,在社会经验上又瞎了一只眼。在那样的年代,“组织”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有特殊内涵的语词,它涵盖着“归宿”“地位”及“社会认同”等意义。有“组织”意味着你是有“单位”、有“依靠”的“社会人”;无“组织”则表明你是无“娘家”、无“保障”的不为社会承认的“黑人”。这就难怪老王要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在老王带着“失群落伍的惶恐”飘游在这个遗弃了他的社会上时,一位有“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有“地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的社会人士却“常坐他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当得知他一只眼睛有夜盲时,这位有“组织”的人家送来了鱼肝油,当默存不能走路时,作者“烦老王送他上医院”。这里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只有人与人、心与心沟通的“说闲话”;这里没有钱与劳力的交易,只有恳求帮忙的“烦(请)”。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交往,给老王带来了远比金钱更重要的“温暖”“关爱”与“平等”,尤其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我对别人是有“意义”的,我的生命是有“价值”的。
  作者的“不安”“愧怍”,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以及对灵魂的拷问,则不仅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更彰显了她敢于自责,勇于反思,深入思考社会的精神,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最富有内涵的一个亮点所在。
  老王的悲剧实在不是老王个人的悲剧,甚至也不是善良的悲剧,而是植根于那个时代的社会悲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题(即同时布置一组题)”引领学生对文本步步追问,引发探究,在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出示时代元素,指导解读,还可以就身边无户口的农民工子女求学难进行类比体验等。
  【学长赘言】
  教师首先是一个先学者,即学长,因此应对文本细细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教师深度解读文本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的解读与理解,而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可能性,为课堂学习选择意义、优化路径。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味需要教师点拨深化或纠偏时,教师应以深入独到的理解,机智准确地进行指导,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对文本进行解读与价值判断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同的心智体验过程。
  概言之,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永远是教学设计的根基与本源。
其他文献
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阶段。语文教育的改革虽然步履维艰但也正不可逆转地向前推进。胡锦涛同志在七月份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五项要求时强调“必须重视教育质量”,“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毋庸置疑,语文教育改革的关键和希望,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没有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语文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便是无源水之,无本之木。如
期刊
走过岁月村庄  走过岁月风霜  皱纹如犁铧刀走  皮肤如鳞片疤痕  为了炊烟写成诗行  你已经倾尽所有  别人不理解的时候   很多人反对的时候  身处逆境的时候  别人都放弃的时候   天寒地冻的时候  孤独无助的时候  绝望的时候  ……  走过岁月  走过沧桑  你把  泪种在泥土  已经长成青春芬芳  歌声种在日子里  已经结出城市阳光
期刊
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播出了一个“家有神童”的节目。在屏幕上,看见了几个很可爱的小孩,别看他们不过三五岁年纪,却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或者识字,或者计算,或者念外语……的确不愧“神童”的称号。他们的父母也满心欢喜地出现在屏幕上,向观众介绍孩子的情形。我看了也是满心欢喜。这些神童成年之后的成就,一个八十老翁当然是不及亲见了,但是我愿意向他们表示我最良好的祝愿。  我在看着这个电视节目的时候,
期刊
先请看原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被选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时,文后有个注释:有人认为鸿雁本不在树枝上栖息,所以此句有语病。有人认为正因为鸿雁不栖于木,所以才说不肯栖;没有语病。有人认为苏轼并非不知道鸿雁不栖于树,偏说它不肯栖,是说良禽择木而栖,别有寄托。这样作注释,也许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
期刊
这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1983年下半年,《中学生阅读》正密锣紧鼓地准备创刊。“我的读书生活”是刊物的一个重头栏目,刊发作家、艺术家关于读书的文字。我力主第一期上孙犁的文章。  我是仰慕孙犁的。最早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荷花淀》开始知道孙犁,到以后的《风云初记》《铁木前传》,我都是他的忠实读者。孙犁作品清新纯净,写战争烽烟而重在人情与人性之美的开掘,“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茅盾语)
期刊
汉代先后出现四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即《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这四部书不仅是中国古代语言学中形成最早、流传最悠久的著作,而且是我国早期传播学意义上的重要著作,为后世诠释学、字词典学、文字学、词汇学等方面的研究,作了奠基和开路的工作,影响十分深远。    一、第一部同义词词典《尔雅》    汉代崇尚经学,“训诂”由此兴起。“训诂”就是对前人传下来的经典文籍中的古词语进行训释。汉代确立学
期刊
下面的内容,是综合了一些资料,加上我自己的理解,组合而成的对《沁园春雪》的文句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雄奇雪景;“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互文见义,意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这里写出了天地茫茫,纯然一色。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写得好,视野辽阔,色泽净美,动静交织,情趣豪迈,雄伟壮丽,生气勃勃。  “封”字用得好,此字显得
期刊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这是1924年梁启超赠送冰心的一副对联,映照出了冰心的人格和境界。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往事》,通讯集《寄小读者》等等,冰心以真情、真爱,写出真文,影响着一代代人。她是一盏“小橘灯”,用爱温暖、照耀着读者。  老舍之子舒乙在《真人——冰心辞世十年祭》一文中,为我们回忆和描述了一位朴实无华、完全真实,又相当特别的可敬可爱的世纪老人,同时也透露了许多冰心先生
期刊
1.斑鸠  斑鸠也叫鹁鸪,是一种小鸟,颈后多有白色或黄褐色的斑点,通常分为棕背斑鸠和珠颈斑鸠。此鸟一般飞不高远,擅在低树草丛中飞窜,与鸿雁之类相比,斑鸠实乃胸无大志。斑鸠飞翔的天空虽然狭小,但照样飞得自由自在,活得快活。胸中无青云之志,并不等于它胸中无志。  志存高远是一种境界,倘若能力所不及却成空想;志在当前也是一种境界,因为能力所及方显实在。  2.无翼鸟  无翼鸟也叫几维鸟、鹬鸵,是生活在新
期刊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所呈现的结构特征和内容张力成为有效课堂的合理化诉求,是观察、考量课堂的重要尺度。很多语文大家的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启迪着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于漪先生的诗情,钱梦龙先生的智慧,魏书生先生的机巧在语文教育的殿堂里成为可超不可越的绝美景致。那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追求的起点在哪里?我认为是合宜性,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常态、真态,合教材之宜、合学生之宜、合教师之宜,让教学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