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小吃夹丝豆腐干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来源 :中国调味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zhe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乐山地区传统小吃——夹丝豆腐干测试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共性与差异性.在乐山夹丝豆腐干中共检测出20种化合物:烯烃类4种,醇类3种,醚类1种,酮类1种,酯类4种,酸类1种,醛类3种,酚类1种和其他2种.其中醛类物质(9.25%~32.51%)、酯类物质(1.09%~18.55%)、化合物(2)[trans-raphasatin](43.54%~53.85%)是乐山夹丝豆腐干中最主要的组分.并且乙酸芳樟酯(1.09%~18.55%)、反式-2,4-癸二烯醛(2)(6.72%~25.36%)、化合物(2)[trans-raphasatin](43.54%~53.85%)在乐山夹丝豆腐干中含量较高,是乐山夹丝豆腐干中最主要的组成成分.在3种样品中共检测出10种相同的化合物与10种不同的化合物,这些差异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3家老字号乐山夹丝豆腐干的各自特色风味源头,为这个广受欢迎的名小吃风味的特色调味剂研发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中式烹饪食品以色香、味全、状美等特色享誉全球,烹饪食品的风味更是影响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是近年来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中式烹饪食品挥发性物质方面的研究,就烹饪中风味物质组成和提取方法、烹饪食品风味物质的分析方法及不同烹饪方式和调味料对风味物质形成和菜品整体风味的影响做了相应的总结和探讨,为进一步探索中式烹饪食品风味物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山西陈醋的酿造历史悠久,其精湛独特的酿造工艺和绵、酸、香、甜、鲜的产品风格使其名列四大名醋之首.陈醋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营养价值高,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因此深受大众的喜爱.食醋产业是山西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能促进山西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文章综述了山西陈醋的加工工艺现状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旨在为山西陈醋产业在未来发展道路上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期刊
酱卤肉制品历史悠久,因其具有浓厚的香味、独特的风味和鲜亮的色泽,成为了深受我国居民喜爱的一种传统肉制品,近年来酱卤肉制品逐步转向工业化生产,关于酱卤肉制品的风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文章综述了酱卤肉制品加工过程中通过美拉德反应、风味前体物质的反应机制和香辛料的添加形成的风味机理,及其在不同加工条件下风味的变化,为酱卤肉制品在工业化生产中的风味改善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经过预处理的红枣皮为起始原料,由低温烘干制得枣皮粉,经过筛选,以氢氧化钾水溶液为提取溶剂.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氢氧化钾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时间等工艺条件变化对枣皮红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在较优单因素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由正交试验结果可知,该研究对枣皮红色素的最优提取方案为:氢氧化钾浓度0.6 mol/L、料液比1:20、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4 h、超声时间20 min,经3次重复验证试验确认了这一最优工艺条件.
期刊
期刊
试验以香菇、白糖、柠檬酸、五香粉等为原料,制作怪味香菇脯.采用感官评价的方式对怪味香菇脯的色泽、滋味、外观、口感4个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氯化钙浓度、糖液浓度、柠檬酸添加量、五香粉添加量4个因素对怪味香菇脯生产工艺的影响,确定4个因素的最优参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氯化钙浓度0.5%、糖液浓度42.71%、柠檬酸添加量0.84%、五香粉添加量0.54%时,怪味香菇脯的感官评分达89.68分,在此条件下制作的怪味香菇脯组织饱
传统香肠主要以动物肥肉为原料,含有大量脂肪,能增加香肠的风味和持水效果,而过量摄入动物脂肪对人体健康不利.因此,找到合适的替代动物脂肪的原料能够有效缓解由此引发的健康问题,并对香肠的品质改良和风味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文章主要综述了香肠中添加乳化植物油的目的和作用,介绍了香肠制品中常用的乳化油脂,总结了乳化油脂在香肠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归纳了香肠中添加乳化油脂的主要作用及产生的影响,分析了现有食用香肠领域研究不足的现状,同时为生产健康乳化香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补充了我国在香肠制备等相关领域知识的不足.
建立一种快速测定酱油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采用液液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液相色谱条件、质谱分析条件、提取溶剂、净化方式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通过试验确定样品经乙腈提取,三氯甲烷萃取净化,采用乙腈、水作为流动相,电喷雾离子源在负离子模式下进行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对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进行测定.在此条件下,5~100 ng/mL浓度范围内玉米赤霉烯酮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7,检出限为0.1μg/kg,定量限为0.3μ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