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遇绘本:让概念教学丰盈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dire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间是流动的、不可逆转的,同时又有周期性和抽象性。本文把数学知识以故事的方式打造成一条完整的、有趣的知识串,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使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视化。
  【关键词】绘本 建构 时间观念 活动体验
  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安排时间、遵守时间,应该抓紧时间、珍惜时间。可时间是流动的、不可逆转的,同时又有周期性和抽象性,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难以理解的。尽管他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已接触过钟表,知道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但他们毕竟还处于一个模糊的知觉阶段,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那么,如何打破困难,如何激活经验呢?笔者尝试从绘本入手,让学生主动走近时间,触摸到时间的脉搏。
  一、在绘本故事中展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数学绘本教学是实践“四能”培养目标协同学习的一个有效的载体和手段。本课以《老狼老狼几点了》作为素材进行绘本的创编,把数学知识以故事的方式打造成一条完整的、有趣的知识串,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使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视化。
  师:看,老狼钟表店开门啦!清晨,阳光洒满童话小镇,把老狼先生的钟表店照得亮堂堂的。看老狼的钟表样式真多呀,有挂钟、落地钟、闹钟……观察这些钟面,虽然它们材质、样式不同,但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呢?
  生1:都有3根针。
  生2:还有1~12的数字。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钟面上有3根针,谁能上来介绍一下它们分别叫什么?
  生1:最短的叫时针,最长的叫秒针,不长不短的叫分针。
  生2:最粗的那根叫时针,最细的那根叫秒针,不粗不细的那根叫分针。
  生3:钟面上走得最慢的针叫时针,最快的针叫秒针,比时针快,比秒针慢的叫分针。
  师:说得真好!又短又粗、走得最慢的针是专门指示几时的,它叫时针;不长也不短、不粗也不细,走得不快也不慢的针是专门指示几分的,它叫分针;又细又长、走得最快的这根针是专门指示几秒的,它叫秒针。有关秒的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指针,现在再来看看数字,一共是几个?这12个数在钟面上的位置是固定的,最上面是几?最下面是几?
  生(齐):最上面是12,最下面是6。
  师:观察一下12和6之间依次是谁呢?
  生:1、2、3、4、5。
  师:这些数按指针转动的方向排列,像这样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现在已经排了半个钟面,你能继续按顺时针方向继续往下排吗?一起说。
  ……
  师:12个数字正好排满了钟面的一圈。最上面是12,最下面是6,那最左面是几?最右面呢?
  生:最左面是9,最右面是3。
  师:再观察一下,每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是怎么样的?
  生:相等的。
  师:认识完钟面,一群小羊来敲门了:“老狼老狼几点了?”
  师:你们来告诉小羊,现在是几时呀?
  生:现在是7时。
  师:7时你们是怎么看的?谁能指着黑板上的钟面来说一说?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师:是呀,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师板书)
  师:7时怎么写呢,拿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学一学。先写7,在后面写“:”,再写两个0。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熟悉吗?生活中经常用这种方法来表示时间的。这样写我们也读作7时,一起读。
  师:刚才钟表店的这几个钟面分别是几时呀?拿出练习纸边看边写。
  (学生反馈)
  师:像1时、6时、9时、11时,我们通常说成是整时,观察这些整时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生1:分针都指着12。
  生2:时针正好指着一个数字,比如指着1就是1时,指着6就是6时。
  师:对呀,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就是看整时的方法。大家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赶快来帮老狼看看它在什么时间做哪些事。
  生1:8时,老狼开门营业。
  生2:12时,老狼吃午饭。
  生3:4时,老狼去运动。
  师:再来看看老狼还有什么安排。上午10时它帮小动物修钟表,下午5时要看一会儿电视。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钟面上还少了一根针,你能根据旁边的整时想一想,画一画吗?
  (学生操作,教師巡视)
  生1:第一个钟面缺了时针,时针指着10。
  生2:第二个钟面缺了分针,分针指着12。
  师:按时间的顺序上午10时该排在哪里?下午5时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1: 8时过了2小时才是10时,所以上午10时应该排在8时的后面,12时的前面。
  生2:5时排在4时的后面,因为4时过后才会是5时。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这就是老狼一天的行程安排,我们也要像老狼一样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二、在问题情境中建构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核心理念认为,学习数学是“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的阶梯式循环上升的过程。那么,第一阶段的“浪漫”就体现在让数学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关联,基于丰富的现实情境,创设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世界走进数学的符号世界。用斯苗儿老师的话来说,小学数学就是要“从离学生最近的地方,走向离数学最近的地方”。   师:小朋友,老狼7时起床,8时开门营业,从7时到8时,时针是从几走到了几?
  生:从7走到8。 (动画演示时针从7时慢慢走到8时)
  师:从数字7走到数字8就是一大格,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小时。(板书)
  师:钟面上,不光时针在走,分针也同样在走。从7时到8时,这1小时内分针是怎么走的呢?继续回到7时这个钟面。从7时到8时,分针是怎么走的呢?
  生:走了1圈。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呢?我们放慢一点来看,钟面上除了大格还有很多小格,分针走一小格就是1分。(板书)
  师:那走2小格呢?
  生:2分钟。
  师:现在是几分?
  生:5分。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5小格是5分。
  师:大家发现了吗,分针走5小格,正好就是几大格?
  生:1大格。
  师:分针走1大格就是5分。
  师:放慢后细细观察,发现分针在钟面上是1小格1小格走的,每走1小格就是1分,走了一圈是60小格也就是60分。
  师:刚才我们先研究了时针,又观察了分针,现在我们一起合起来观察,从7时到8时,时针走了多少呢?分针又走了多少呢?(播放课件)
  生:时针走了1小时,分针正好1圈,也就是60分。
  师:对呀,从7时到8时,时针走了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了1圈是60分。
  师:再思考一下是不是只要分针走60分,时针总是走1小时呢?我们再来拨一拨,想一想。
  (学生操作研究,教师巡视)
  师:分针走60分,时针都是走了1小时吗?
  生(齐):是!
  师:通过研究,现在可以肯定地知道1小时就是60分,60分就是1小时。1小时通常说成是1时,时和分是时间单位。一起读一读:1时=60分。
  三、在活动体验中建立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数学体验,有助于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有利于进行有效学习。所以,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中、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联系生活,“用数学”去体验数学 ,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
  师:不知不觉,我们这节课已经上了30分钟了,30分钟里面有几个1分钟呢?
  生:有30个1分钟。
  师:那1分钟有多长呢?我们一起来静静地体会这一分钟。(课件演示)
  师:你觉得这1分钟怎么样?
  生:有点长。
  师:在静静地等1分钟时,大家还是觉得有一点长。估计一下,1分钟你能做哪些事情呢?
  ……
  师:1分钟的长短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了,那1小时有多长能马上体会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1小时很长的。
  师:是不是这样呢?观察这个特殊的钟面,钟面上只有分针,仔细觀察分针(演示:分针转2圈),你知道老狼看书用了多少时间?
  生:老狼看书用了2小时。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分针转1圈是1小时,转2圈就是2小时。
  师:如果钟面上有时针,走2小时的话,时针会走多少呢?
  生:时针走2大格。
  师:时针走2大格就是2小时,你们学得太棒了!
  ……
  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丰富数学课的类型,引入绘本,丰润教材、丰盈课堂,让数学核心素养在每一堂数学课中落地生根。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寒冷地区养猪场越冬期所面临的困难,随后介绍了应采取防疫保健措施。  关键词:猪场管理;防寒保温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4)04-0044-02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温度较低,所以防寒保温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越冬期保持原有的生产性能,将是影响规模猪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技术人员乃至相关专家亟
设计理念: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内涵世界,品读悟情,放飞想象。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强调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并注重激发其内心情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
【关键词】童话的方式 童话教学价值 文体特征  童话的文体特征与独特魅力,决定了童话教学与一般记叙文教学是不同的。童话教学应引导学生用童话的方式学童话,在童话的情境中感受童话想象,品味童话语言,领悟童话意蕴,在童言与童趣辉映中实现童话教学的价值。  《在牛肚子里旅行》为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单元以“童话”为主题,从教材的语文要素看,童话教学的价值追求显而易见:感受童话丰富的想
【摘要】生本课堂,在强调学生自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教师的引领。本文基于新课程视野,既审视了目前生本课堂所存在的程序化、机械化、线性化等不足,也以读后感教学为例,从“有话好说”“有画好选”“有数好测”“有段好玩”等角度论证了“师本”之重要。只有师生同时在场,才能寻求到“‘生本’共‘师本’一色”之境界,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亦能实现真正的“突围”。  【關键词】师本生本读后感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郭
一篇文章被编入语文教材之后,不仅具有原生的传播信息价值,更具有新生的“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的教学价值。课后练习是编者体现文章原生价值与新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具体的教学中,一篇课文教什么乃至怎么教,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练习的编排,课后练习成了教学内容优选的首要因素。  一、以“习字类”练习为本,确定识字写字教学内容  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与内容。
【摘要】“比较”是数学课堂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适当运用这一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探索中得出对数学知识的规律性认识,而且能在比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比较 数学课堂 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到了“比较”的妙处,开始有意地将一些同时具有某种联系或区别的内容放到一起,让学生去比较、讨论、思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其本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迁移和贯通。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地传授知识,而是需要转变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通过参与课程研发提升自己。利用iPad构建数字化英语课堂,有效改善了传统课堂中纸质教材内容呈现静态单一的不足,使得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种课堂的转型不仅仅是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更是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为每一个学生深度学习服务,而且符
最近,笔者有幸拜读了人民教育出版顾振彪先生的一篇关于习作教学的文章。顾先生明确指出当前习作教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训练,这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出现“语言脱离中心,层次混乱不清,有话说不出,说出也混乱”的现象。美国教育专家西奥多海伯也曾说过:“要想把习作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任重道远,承载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那么,如何培养这种素养?笔者认为“让学”课堂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灵动而广阔的学习空间,是有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土壤”,彰显
不知何时起,学生习作刮起了“普通话”之风:一出口便是套路,充斥着看来的好词佳句,少了童真,缺了真情,没了童趣。细究下去,不难发现,在平日生活中父母师长的导引,也多以报刊上的优秀作文为例,灌输所谓“优作”的理念,学生心理上不免产生自卑、畏难的情绪,写作时,迷失在这样那样的“优作标准”里,随波逐流,形成自我言语的“荒漠”。  那么如何打开他们自己的话匣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呢?这就得卸下他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