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地“学”起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听了一位老师讲朱自清的《春》,粗粗一看,本节课似乎讲得很有条理,很流畅,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以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思考,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但细细推敲下来,总觉得这一切都是着眼于教师“教”而不是学生“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学手段单一。整个课堂上总是机械问答,教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教学手段缺乏多样化,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比较热闹,但总是那几个学生在作答,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投入,整个课堂显得单调,缺少生机。2、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限制。整个课堂的设计是按照教师的思路,而不是按照学生的思路进行的。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一步步提问,学生就一次次忙于回答这些问题,没有一点个人的创见,成了教师见解的复述者。
  应该说,就目前的阅读教学课堂看,类似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那么针对这种现状,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该怎么做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讲究课堂组织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要讲究课堂组织策略,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参与。
  适合于学生表演的课文,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在学习安徒生的那篇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装》时,我采用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分不同角色表演,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在做了精心准备后,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其他同学热烈的掌声。这次表演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对课文形成了深层次的探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内涵丰富的课文,可用辩论的方式探究其思想内涵,教师在课堂上着意营造适宜的时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交流与碰撞,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潜心探索,从而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做到自我认识、自我检查、自我监控,使思维过程更加明晰完善,思维结果更加成熟。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时,我采用辩论的形式,双方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是否只有一个”展开辩论,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议论文的写法。甚至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采用漫画的形式表现课文内容,在教学《春》时,有学生就“春草图”画了七幅漫画,命名为“生命力”,将小草从土里“钻”出来的过程用幽默的手法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出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确保课堂始终保持在热烈、活泼的气氛中,充满灵气与活力。
  二.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1、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教授《送东阳马生序》时,我一改过去传统两个课时以串讲的方式讲解字词,一个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教法,而采用学生讲的方式。在预习时,我对学生说:“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我想请你们以老师的身份告诉我,本课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古今异义词。”那节课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他们非常认真地给我讲解并将他们整理好的字词一一呈现了出来,这远远地超出了我整理的范围。课堂上气氛极为活跃,我虚心地听着这些小老师的耐心讲解,有时还会带着疑惑发问,问题都在这些热情高涨的学生的帮助下解决了。过去的课堂是鸦雀无声的,学生只是埋头记着笔记,毫无反应,我的讲解既费力又费时,而当我对重点字词进行提问的时候,学生的眼神又是迷茫的,口干舌燥的我只感到一种失落、无奈。而今天,我从学生们跃跃欲试的表情中看到了生机,感受到了他们作为课堂主人的快乐。
  2、培养质疑问难的意识。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我教过好几回了,但有一次当我正读到“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小说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时,有一个学生举手发问:“‘妹仔’是谁?是男是女?和邹韬奋是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以前从未有学生提过,我也从未探究过,我及时地表扬了这个同学,对待知识就应该具有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并鼓励学生既然发现了问题,就应该对这个问题予以探究,直到解决。于是课后师生共同查阅,得知:“妹仔”不是邹韬奋的妹妹,而是母亲由娘家带来的一个青年女仆。本文在入选教材时经过编者删节,节选的是最能表现母亲精神品质的四个片段。第二天上课时,我将原文交给学生,让大家比较阅读,大家对母亲的形象、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发表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具有一种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都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此外,在他们的身上还透射出了一股活力——生机勃勃、热情、健康,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教学积极的参与者。
  
  董丽娟,教师,现居江苏江都。
其他文献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叶圣陶先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和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更是指出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感的培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要重视语感的培养”, 关于语感培养的途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要诀”,是人重要的个性品质,是自主精神的主要内容。学生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生机勃勃,无忧无虑。在当今,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给孩子们创造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学生们本来应该是幸福的,然而一件件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导致不幸結局的事例一次次地触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心灵。广东一名高二学生因承受不了学习压力在家中自缢;富平一高一名学生因心理障碍厌学服毒自杀;天津高一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不想上学
话题作文就是选择一个话题或一个相对广泛的写作范围,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不限文体或尽量减少文体限制,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一种新型作文形式。话题作文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近几年中高考的主要作文命题形式。  话题作文不同于命题作文,它的写作范围远远大于命题作文,无论从审题立意还是文体选材,都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写作能力的余地,让学生有话可说。这种作文命题形式改变了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既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神圣灵魂,“师爱”则是教书育人的人格魅力。这是因为“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  师爱、体现了教师道德情操的高尚,是教师心灵的净化与升华。师爱,倾心而为教育,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充满热情地爱自己的学生,就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和亲近,从而促使他们乐于接受教导,使师生关系健康发展,推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情况为依据,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寻找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就是“指挥棒”,支配和领导着学生意识,往往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所以,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环境。    一.实现自身角色和作用的根本转变   
语文教学中,学生比较头疼的就是作文,教师不知怎样指导,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略述如下,以供有意者参考。    一、激发兴趣    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学生拥有一种成就感。具体做法如下:  1、更新评价观  在作文评价中,存在着这样的倾向:一是对学生的情感理解、尊重不够。我们总认为学生抒写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尊重不够。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
自明以来论词以婉约、豪放为限,张南湖云:“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和轩称首。”明宋征壁评易安词“其词妍婉”,《四库提要》也说李清照“抗轶周柳”,都指出了李清照词风格婉约的特点。所谓婉约,就是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含蓄微约的感情,简言之即“曲径通幽”。然而同是婉约,易安词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柔美是婉约派的共同特点,但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表现。柳永多发露线俚,市民意
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吸引学生走进语文殿堂的,就是语文教师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的课堂语言,教师要用语言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历练什么样的课堂语言呢?    一.语文教师要历练准确明
我们平时经常教育学生要有“听”、“说”、“读”、“写”的能力,结果往往不如人意。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也发现,一些语文教师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就不够过硬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君不见,当今一些语文教师课上、课下“听”不懂学生的言语,“听”不出学生言语的内在含义与潜台词,因此也就无法观课堂上的学情而随机调控,因此也就难以适应学情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甚者,有的教师根本就漠视、拒绝接受学生的言语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在各式传统小说和各样先锋小说无论怎么卖力似乎都难以招来读者热情的时候,王朔洒脱而恣肆的面孔出现了。他发着橡皮光泽带着橡皮质感“招摇过市”,顿时吸引了无数好奇的目光。于是,中国文坛上出现了竞相谈论王朔的现象,并且跨过2l世纪的门槛,一直延续到今天。  若从形态上看,王朔的创作经历了“从纯情到邪恶”,又“从邪恶到玩世”的过程,《=空中小姐》、《浮出海面》是第一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