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对出版进行经济理论解析的创新著作

来源 :出版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zha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版学”这一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即已出现,中国成规模的出版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虽然中国的出版学研究已走过数十年历程,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出版学研究都停留在学科基本范畴的界定和争论上。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一大批高等学校设立出版专业、系科,以高校学者、师生为重要力量的出版研究界對出版学理论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蔚为可观的研究成果。然而,出版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探讨出版活动本身的规律,而恰恰是在對出版活动的规律性探讨上,中国的出版学研究因受宏观环境和出版实践的制约而较难突破从单一的文化视角切入的局限。进入21世纪后,中国出版业受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影响而快速地经历市场化、产业化转型,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及出版机构运行机制的根本变革,迫使出版业界和学界不得不對出版经济问题予以特别关注,由此而使出版经济问题的研究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和重要。
  吴贇博士顺应学科和行业发展趋势,将自己近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定位于文化产业研究、传媒经济分析,先是以《微观出版经济理论研究》为题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后又在此基础上深入钻研、反复打磨,推出了这部名为《文化与经济的博弈:出版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学术专著。作为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指导教师,在本书正式付梓前,我有幸先阅书稿,對其内容有着较为具体的了解。该书作者运用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围绕出版产品的供求这一主线,對出版产品与出版机构的经济性质进行了深入剖析:對出版产品需求与消费者行为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對出版产品的供给机制与出版机构的生产行为进行了经济学探讨;對出版业市场的类型与特征及其垄断与竞争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對出版市场的政府规制进行了深刻分析。
  该书是一项令人耳目一新的出版学研究成果。之所以做出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该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鲜明特色。
  第一,该书为出版经济学的建立、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出版经济学是出版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出版经济学研究要获得稳固的根基和长足的发展,必须在微观出版经济学的研究上取得突破。从经济学角度讲,微观经济学是相對于宏观经济学而言的,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两者的研究内容是互为补充的,两者所运用的分析方法也是相同的:产业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也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产业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应用。该书目前论及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微观出版经济研究的各个方面。微观经济学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这些研究内容在吴贇的此部著作中都己论及。该书七章内容,包括對出版产品与出版机构的经济性质的分析,對出版产品需求及消费行为的探讨,對出版产品供给与生产行为的阐述,以及對出版市场的垄断与竞争及市场失灵现象与政府规制的经济学缘由与理论范围进行的剖析,等等,基本都属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这实际上为微观出版经济学构建起一个颇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诚然,学科体系中某一门独立分支学科的建立,不能仅凭一本著作来认定,但一些對学科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著作、對学科研究具有导向作用的著作,其對分支学科发展的标志性意义是无法否定的。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吴贇的《文化与经济的博弈:出版经济学理论研究》一书也许可以成為微观出版经济学出现的标志。
  第二,该书對如何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探讨出版业的发展规律具有示范意义。出版研究领域需要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但是要将经济学理论与出版业成功结合却非易事,因为出版业具有其特殊规定性和内在规律。在我国以往的出版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着两类片面性:一是机械地套用经济学理论,忽视甚至不承认出版行业的特殊性:二是过分强调出版行业的特殊性而忽视甚至否认经济学一般原理在出版领域的作用。这样探讨的结果,往往使出版学理论研究脱离出版活动的具体实践,因而难以产生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吴贇的《文化与经济的博弈:出版经济学理论研究》一书的出版,意味着出版学理论研究已开始摆脱这种尴尬局面。
  在《文化与经济的博弈:出版经济学理论研究》一书中,作者运用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出版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关要素的变动条件,以此探讨其规律性及其发展對策,在研究思路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这从全书内容构建中可以看出。首先,作者對微观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因此在将其运用于出版学研究时就能驾轻就熟;其次,作者對出版行业特性的分析、把握较为准确,因而在运用经济学原理探讨出版规律时就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以本书的第三章中對出版产品经济特征的分析为例,本书选择出版产品作为出版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基点,并从出版物的经济特征和版权(著作权)的经济特征两方面對出版产品的经济属性进行分析,这种内容构建的思路,就是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结果;但在具体分析出版产品时,又能结合出版产业的特征,从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上来剖析。所以最终得出的结论:出版产品既是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相结合的内容产品,又是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相结合的文化商品,就显得全面而科学。
  第三,该书對出版学理论研究如何服务于出版产业发展实践给出了较为圆满的答案。理论性强,无疑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對出版领域一些基本问题的分析阐述,其剖析的深度及理论抽象的高度,也是一般研究者难以达到的。以本书第四章對出版产品需求与消费行为的分析为例,在分析需求特征时,作者先對出版产品需求的复杂性及其原因进行定性分析,然后用数学建模方式,對出版产品的需求曲线和需求弹性进行定量分析:在分析消费行为时。作者先對出版产品的消费行为,包括消费者的收益和偏好、理性决策与行为模式等进行规范研究,然后以作为出版产品重要类型之一的期刊为例,對其消费现状、特征,以及中外期刊消费的异同等问题进行详尽的实证分析。正是作者在研究中坚持的这种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不仅确保了本书观点的理论深度与内容的科学性,突出了本书理论性强的特点,而且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强化了本书内容指导、服务出版实践的特色。
  出版学属于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密不可分:理论离不开实践,丰富的出版活动实践,是出版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出版学研究的基础;而科学的出版理论,则是對出版实践的科学概括与规律性认知,能指导实践正确发展。因此,出版学研究成果的价值,也主要体现在對出版实践的指导与服务上。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本书作者向出版理论研究界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本书除了运用大量的实证分析使得科学研究的结论符合出版业发展实践需要,能有效地指导出版实践人士进行科学思考与正确认知之外,还通过不少相关對策的提出,直接指导出版实践的具体运作,强化了對出版实践的服务与指导意义。如:本书第四章、第四节對出版产品消费者需求的开发与利用的探讨,第五章第六节中對出版诚信体系建设的對策考察,第七章国际比较视野中的出版市场政府规制分析等内容,都是在對相关论题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向出版产业的实践操作者提出的发展思路。毋庸置疑,这些對策的提出,能直接指导出版实践朝着更为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仅是就此书對我国出版学理论研究的主要贡献而言的,不足以涵盖本书所有的特色与优点。总而言之,尽管书中某些内容的分析还可以尝试着进一步深入,作者今后的研究仍有继续深度推进、潜心挖掘的空间,但无论如何,對如此有难度的论题勇于涉猎、大胆探索,且已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准,作者的探索精神与学术功力是很值得赞许的。
  近年来,吴贇在出版学、编辑学研究领域勤奋钻研、严谨治学,不断有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他坚持不懈的学术态度给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希望他能以此书的出版为契机,潜心求索,努力创新,取得更为丰硕的学术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剽窃作为一种客观的著述文化现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以历史时序为线索,对中国古代剽窃的发展源流作了纵向梳理,并对古人对于剽窃现象的反应及态度作了深入剖析,指出剽窃与代著、作伪、盗版等出版活动一样,是孕育中国古代著作权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剽窃 古代著作权 著述文化  剽窃作为一种古老的著述文化,由来已久。《礼记·曲礼上》言:“毋剿说,毋雷同。”郑玄注曰:“剿,犹掣也。取
期刊
[摘要] 基于《21世纪经济报道》的实例, 分析如何运用价值链理论提供的方法,为报业企业分析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进而采取正确策略形成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 价值链 《21世纪经济报道》 竞争力  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在其名著《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价值链概念,他认为价值链(Value Chain)是企业为客户等利益集团创
期刊
[摘要]一部好的推荐书目,能起到指导阅读的作用。青少年的世界观还没有定型,辨别是非和善恶的能力相对较弱,如何向他们推荐优秀读物,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本文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每年面向全国青少年发布的阅读指导书目,从开卷信息系统中提取相关数据,对推荐书目的阅读引导效果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销售排行榜青少年推荐书目阅读引导效果  [中图分类号]:G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 针对社会及公众对当前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招考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议论,诸如“缓解就业”论、“收益”论、“差生”论、“换汤不换药”论、“招考模式雷同”论等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文章以四川大学出版专业硕士生培养个案为例,阐明四川大学出版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的种种做法,并力图在实践中纠正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从而以自身实际行动回答社会及公众对专业硕士培养中提出的种种质疑。
期刊
出版文化观是以文化的视野观照出版工作、出版发展和出版研究的一种学术见解和观点。它阐明出版与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出版的文化本质,以及出版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关系。它立足广阔的文化历史和现实背景研究编辑史、出版史和出版事业、出版产业的发展。它注重出版单位的文化建设、出版物的品牌建设和出版人才的素质建设。它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出版的优良传统,又反映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的实践经验。  改革开放开始,“
期刊
为了更好地总结30多年来编辑学、出版学理论研究的成就、经验与教训,谋求编辑学、出版学研究的深化与发展,中国编辑研究资料中心于2011年5月21日组织召开编辑学、出版学学科史研究座谈会。会议由北京市传播学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李频教授主持,中国编辑学会名誉会长刘呆、顾问邵益文、蔡学俭等同志参加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武汉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印刷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以及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金盾出
期刊
范军先生历数年之功,锐意穷搜,广征博取,完成了《中国出版文化史研究书录(1978—2009)》(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以下简称《书录》),收书6000余种,100余万字,堪称出版史学界的—项宏大工程、可喜事业,殊为不易。  该书将出版史领域32年的学术活动置于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从大出版角度予以审取,经过精心细致的梳理、整合后,形成了系统有序的当代出版研究史料库,且视野开阔,考论细
期刊
邱均平 武庆圆  [摘要]以《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资源环境研究》栏目2007年至2010年刊发的191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内容分析法,从表象信息和内容信息着手详细论述该栏目的发展状况,对该栏目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和归纳。  [关键词]内容分析特色栏目  选题内容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4-0038
期刊
[摘要]对《时代》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所有封面故事的主题类别进行分类统计,并从选题类型、选题分布、特刊选题和封面标题四个方面分析两刊的选题情况,发现两刊除了同样关注社会类选题外,在选题侧重点、选题视野、对读者的引导和塑造以及标题的制定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  [关键词]新闻类周刊《时代》《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选题  [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期刊
摘要:学术期刊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由于办刊经费不足,广告经营难度大,造成大多数学术期刊靠版面费生存的困境。本文从广告与市场营销的视角,深入剖析学术期刊的生存现状,提出学术期刊的发展必须重视编辑、发行与经营,走品牌化发展策略。  关键词:学术期刊 媒介特征 品牌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3-0062-05  2011年2月24日,《人民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