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去里找现在,五月之书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忽然之间,整个台湾,不仅仅是文化圈,都知道韩寒了,不是因为他“中国大陆知名作家”、“青年意见领袖”这样的身份,而是藉由一篇刊登在联合报要闻版,占掉几乎二分之一版面的《太平洋的风》。文章原来出现在韩寒部落格(博客),叙述作家秘密参访台湾三天的偶遇与感触,联合报取得同意后全文刊出,“我要感谢香港和台湾,他们庇护了中华的文化,把这个民族美好的习性留了下来,让很多根子里的东西免于浩劫。”因为韩寒这段话,两岸热烈讨论得像过年放鞭炮一般。
  韩寒还没看到的是,他离开后没几天,“出柜”医生/作家陈克华在西门町电影主题公园为诗集《Body身体诗》办发表会。新诗集除收录27首“男体诗”,还附加32幅男性情欲影像诗卡,努力把“过度政治化”的“同志”运动拉回到真正的人性、情欲部分。
  但台湾有那么好吗?那么人权吗?台湾人开始怀疑,愿意反省的台湾人都明白,我们其实是有多种脸孔,多种面貌;我们善良,善良中怀藏自觉或不自觉的坏意,看似进步,却处处封闭。所以会有第一手外劳逃跑故事的《逃》,有杨志良针对台湾“不婚、不生、不养、不活”和“年轻人对未来感觉没有前景”现象提出警语的《台湾大崩坏》。
  韩寒在台湾最新的书是收录他2011年杂文的《敏感词》,他在台湾“一夕成名”之后,想必会找到更多的粉丝。
  书市的回望之风
  看不到未来的时候,何妨努力回头张望,到过去里寻找未来,五月的书市吹着这样的风,吹得大家集体往后看。
  五月大书,首推白先勇《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上下两册,一为《戎马生涯》,一是《台湾岁月》。为父亲写传,是白先勇十多年前萌生的念头。父亲白崇禧,十八岁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北伐军兴,他率部从广州打到山海关,最后完成北伐统一中国;抗日战争有他运筹帷幄;随后参与“国共内战”,白崇禧的戎马生涯就等于民国史。为了研究民国史,白先勇先“掉进了一个深渊”,最后他发现“照片会说话”,便决定先以图文编成身影集,文字部分的《白崇禧传记》预计明年出版。
  编写的虽是连结民国史的父亲传记,但白先勇到底是文学家,《父亲与民国》便成了台湾文学界与史学界的盛事,5月号《印刻文学生活志》以“白崇禧与民国”制作特辑,刊登了白先勇的文章《蒋中正为何不谅解父亲》、《台湾岁月:二二八事件》、史学家陈三井《白崇禧与二二八事件》,以及白先勇与老师齐邦媛的对谈。两位文学大家都想为破碎不全的民国史留下一点纪录,齐邦媛因此在八十岁写出引发极大回响的《巨流河》,白先勇承认这给他很大的刺激,“我不写实在说不过去”,开了头才发现事情远比想象复杂。
  “国家图书馆”同时举办系列民国史座谈与“白崇禧将军与民国照片展”。
  “照片会说话”,摄影大师阮义忠的黑白照片,说出了台湾上世纪70年代的故事,他拍的每一帧照片背后都有一个长长的故事。
  70年代,报导摄影星火初燃,二十多岁的阮义忠背起相机离开台北,走遍台湾农村,希望找到人与土地从前过往的那种亲密痕迹,最后交出1987年出版的摄影文集《人与土地》,当时为书作序的是陈映真。就在人与农村,与土地疏离的同时,台北也以令人来不及反应的速度变化着,这又驱使阮义忠回到台北街头捕捉各种景象,冻结时光,呈现台湾在疯狂追逐经济成长时的病态面向。一种“台北生病的样子”,这是他的另一本摄影文集,1988年的《台北谣言》。
  尔后的《当代摄影大师》和《当代摄影新锐》,从台湾到大陆,阮义忠这两本著作成为很多华人摄影教育的启蒙书。
  “阮义忠的可贵处,在于他动人的诚实。”陈映真说。三十多年后,不需要等待,毫不节制与思考地按快门的数位摄影时代,《人与土地》、《台北谣言》重新出版,已是佛教徒与慈济义工的阮义忠当然有感慨,譬如《人与土地》的某些地方成为观光胜地,恶俗了,而台北,他倒是越来越喜欢这个城市。他不再谈摄影艺术,“我要谈一些更宽的东西,在一切都离人文越来越远的时候,谈些人情、谈传统的伦理。”
  人性、人情、伦理恒常不变,阮义忠的摄影也从未过时,永远是现在,以及现代。
  这是回忆席卷天下的时代
  从过去一直走到现在的,还有曹丽娟的小说《童女之舞》复刻版。
  有一种人能写小说,却写得又慢又少,1999出版第一本小说集《童女之舞》时,曹丽娟已经写了十五年,她创作的原则很简单,唯剔除矫饰而已,因为简单所以困难。《童女之舞》是获联合报小说奖首奖的小说,首奖小说年年有,在时间淘洗之后仍然被记着的甚少,或许是曾经拍成电视剧,《童女之舞》一直没有被遗忘,只是越到后来,书店没书了,出版社也没库存了。因为“顽强宁静,静默守候,没有离散”的读者,曹丽娟终于被说服,重新出版《童女之舞》。十三年后,这仍是她唯一的一本小说集。
  《阿瓜日记》则是80年代初诗人鸿鸿初入艺术学院学习戏剧,并且开始谈恋爱时候的日记,三十年后,副书名“80年代文青记事”,沿用了大陆的“文青”,当时台湾只有“文艺青年”没有“文青”,当时的“文艺青年”没有价值色彩,现在的“文青”并不算是个好字眼,一个“文青”通常连结到不食人间烟火和不着边际,“文青”痛恨通俗当道,可又无力扭转回天,“文青”不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和他站在同一边,想的事情不一样。用诗人杨泽的话,80年代的文青的是“离家出走,寻找自由,寻找意义”,那正是彼时阿瓜的状态。
  出版三十年前的日记,《阿瓜日记》看起来并未用“现在之我”去修饰“昨日之我”,换句话说,阿瓜是诚实的,阿瓜的文字没有一点油腔滑调,特别奇怪的为,也没有文艺腔。因为诚实,日记中出现的谁谁谁,知者皆知,对号入座,不知者则心生好奇,譬如那个后来成为知名明星人是那个谁?无论知与不知,只要曾经“文青”过的,读来都有某种趣味。
  赖香吟又比鸿鸿年轻五岁,90年代在台大校园里的文艺青年,她读经济,与同年龄念心理系的邱妙津结为文学挚友。邱妙津是台湾同志文学一个太重要的名字,她的《鳄鱼手记》、《蒙马特遗书》至今仍然传颂于文学圈。1995,26岁的邱妙津在法国自杀,太年轻太暴烈的死亡震惊文坛,当时她把所有遗稿都留给赖香吟,多年后两大册的《邱妙津日记》便由赖香吟整理出版。   赖香吟不到三十岁便推出第一部小说《散步到他方》,后来赴日本东京大学修习文化研究,因为邱妙津,她往后的文学创作都被作了关于邱妙津的联想与影射,终于在距离上一部小说十二年后,她交出了《其后》,其间经历过邱妙津的父亲与自己的父亲的死亡。父亲的死亡成为她的救赎,她感觉到可以写了,选择以小说形式平静叙述编整这二十多年的时光,当然这是一本自传性的小说,写作者与死亡对抗并且幸存下来的经验,也同时写90年代青春与理想的受挫,因此它又不只是自传性小说,而是一个世代的故事了。
  这就是作者的高度,小说的魔法。这也似乎是回忆录席卷天下的时代。
  70年代崛起,首张专辑《Horses》便成为乐坛百大不朽经典的“庞克教母”、“庞克摇滚桂冠诗人”的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2010年,63岁的她以自传创作《只是孩子》,获美国国家书卷奖。《只是孩子》全然开放的写出两个“缪斯孩子”,佩蒂自己和她42岁早逝的爱侣,摄影大师罗柏·梅普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他们生命的交锋交缠,他们的二十岁;写出了60、70年代的纽约,“这不是一个成名或赚钱的故事,它是我们的人生、艺术、青春挣扎、希望与梦想的完整呈现。”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Tomas Transtromer),瑞典诗人,一个陌生冗长的名字,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一共发表过十二部诗集,《巨大的谜语》是台湾读者对托马斯的初体验,《记忆看见我》则是他在六十岁那年撰写的回忆录。回忆录的长短似乎与个人成就无关,托马斯的回忆短得像一篇长一点的短文,也只写到他高中的最后一年,曾经他是大量收藏昆虫标本,痴迷于地理的孩子,逐渐长成认真敲击琴键的忧郁少年,藉由音乐驱邪,然后开始练习写诗,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
  无论是谁,痛苦会幸福,人生都是值得回忆的。
  最后,有两本重量级的翻译书关乎人生的幸福。一是经典巨著《食物与厨艺》作者哈洛德·马基(Harold McGee)最新之作,“解答任何在厨房里碰到的疑惑”的两大册《厨艺之钥》,哈洛德·马基的食谱书写把料理升华到科学和艺术的层次。
  提摩西·费里斯(Timothy Ferriss)《身体调校圣经》以流畅幽默的文笔“解答提升身体性能的一切问题”,包括如何在30天内不运动减轻20磅、如何营造完美的夜间睡眠、如何在12周内从5公里跑到50公里、如何做出高潮达15分钟的终极性爱等等。健康、运动、减肥、性爱,有谁敢说自己不需要这本书?!
其他文献
中学时代,令我又爱又恨的一门课,就是物理学。  我很喜欢物理(我上大学后,还持续阅读天文学方面的科普书),然而,我中学时代的物理成绩很糟糕,高一上学期期末考,出题老师全校大放水,我还是考得惨兮兮。  喜欢一个学门的知识却始终无法搞懂,是很受挫折的事情,虽然我也知道台湾的中学物理教育很失败,只是背公式、填鸭考试,错不一定全在我,却还是很无奈。  大学时代很流行费曼,虽然我也读了一些费曼写的物理普及读
期刊
在中国佛教源远流长的历史中,禅宗及其思想对唐宋之后的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禅宗提倡“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性,见性成佛”,将佛教全部教义归之于心,并进而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动心起念、嬉笑怒骂,全是禅心,担柴运水、扬眉瞬目,无非妙道。因为不依赖于寺庙、寺庙经济和文化典籍,禅宗在唐武宗的灭佛运动中逃过一劫。据日僧圆仁目击记述,当时山东、河北一带的寺院,到处是“僧房破落,佛像露坐”,“寺舍破落,不多净吃
期刊
犹记得去年在香港书展,看了一个以大中华书业为主题的研讨会,几位讲者分别是两岸三地的代表。我到场稍迟,坐下来的时候演讲早已开始。远远望去,台上的一位讲者,头面圆圆像包子,留寸头,目光锐利,说话略急,语调抑扬。这类研讨会,讲者照例准备了简报投映,印象中这位仁兄有时说得兴奋,话题就会跑一下野马,却很符合“高谈阔论”的意思;其后出场的先生作风大异其趣,长国字脸,一派传统学者文人的沉稳,简报做得也仔细,理路
期刊
第八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将于今年9月在台湾举办。从2005年至今,图交会已分别在厦门和台湾举办了七次,一次好过一次,是迄今为止两岸书业界交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效果最显著的交流活动。  通过图交会这个平台,太多问题大家坐下来,一起研讨,太多的图书进入对岸,增进了两岸的相互了解,增强了共识,传承了文化,实现了两岸文化互补,促进了两岸经济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图交会也理所当然地被公认为是两岸
期刊
检视过去年代至今,客籍作家历经日据、终战、战后到经济起飞,客家文化在台湾文学中从未刻划出自己的版图,只是随着时代变迁,与客籍作家呈现的文化观、关注点一起,从过去擅于描写的悲欢离合走出,背负传统迎向现实。  沉默了一世纪,客家书写随着母语觉醒浪潮,逐次苏醒,越来越多元的客家主题、客家书写在台湾各个角落萌芽。  早年台湾开发史中,向来崇尚古训的客家人,在晴耕雨读、耕读传家的家学中,造就不少文人雅士,以
期刊
演员黄磊在2002年、2005年前后编导了《似水年华》和《天一生水》,在这两部电视剧中,他的角色有着相同的身份——古籍修复师,《天一生水》中的角色更是以天一阁和范氏家族为背景而展开。或许,这样的角色和故事,总是能够温润得让人动情。但真正古籍修复师及修复工作却并不如影像中的那样。不但“孤影伴青灯”,晚来又是一身病痛,很多人耐不住将青春付予残纸,纷纷离去,剩下一卷卷古籍,枯了光华。  目前,全国各地图
期刊
人在少年时大抵都有些不为人待见的小小嗜好,比如我就曾操持自制的缩放尺一遍遍地临摹二战、三国和春秋五霸,或者对着某片红红绿绿带小圈圈和各种图形的巴掌块痴想。这种对地图的隐匿执迷一直延续到我对文字产生兴趣,因之当我读到《地图与疆域》这一段真有一种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感:  “他还从来没有仔细看过这样精妙又富有激情和意义的物件。在此,现代性的本质,对世界在科技层面的感知,都跟动物生命的本质融和在了一起。图画
期刊
4月16日至18日,伦敦春季书展如约而至,中国继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之后,再次以主宾国的身份亮相大型国际书展。一方面,伦敦作为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崛起,国际地位提升,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活跃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大平台上。本届书展,中国主宾国馆气势不凡,共180多家出版社以及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设置展台,并举行了300余场活动,规模居历届之首。同时值得一提的
期刊
19只狗与猫、3只鹅、7只鸡……且慢,这可不是外国电影《我们买了动物园》(We Bought a Zoo)的场景,而是作家朱天衣和动物们的和乐家园。她是享誉文坛、知名作家朱西甯的小女儿,也是朱天文和朱天心的宝贝妹妹;出身文学世家的朱天衣,自幼耳濡目染之下,除了跟着一起拿笔写作外,也教授儿童文学、编写作文教材。更重要的是,她也承继了父母、姐姐们爱护动物的性格,“从有记忆开始,我的身边便围绕着许多动物
期刊
少有听闻天祥谈电影而不痴迷者。  现任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执行长的闻天祥,为了选片,每年跑遍各大国际影展,单一年度看片量就高达五百余部,非常人可望其项背。这些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是因为受了他的感召而成为忠实影迷,乃至步入电影圈工作。  早慧的他,自高中时代开始写影评,年纪轻轻,文章即散见各大报章杂志。1993年年初,应《电影欣赏》杂志主编之邀,为文点评1992年台湾电影,自此开启每年对台片进行年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