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言
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型人才。创造性思维已成为人类根本的思维形式,那么教育就必然要为人类揭示出这种思维形式的本质。然而目前,传统语文教学仍采用应试思想支配下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熟练掌握已有知识的书生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导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注重求同式思维而忽视求异性思维,排斥创新和多样性。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抑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消除传统教育观念中阻碍和限制学生创造潜能发挥的因素,树立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育观。笔者通过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出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2 理论依据
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产生各种有用、有价值的新观念、新思想的认识过程。创造意味着革新、发现、发明、创新、形成新东西。如果只是完全旧的知识的复述,就称不上创造。创造性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之一。人不仅仅是环境的产物,更重要的是人能够改变和创造环境。在这个意义上,创造性是人成为人的必要条件。而人的创造主要存在于人的思维中。每一次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一次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因为要想获得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人们就要不断地探索前人没有采用过的思维方法、思考角度去进行思维,就要独创性地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途径去正确、有效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人类认识未知事物的能力。所以,认识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1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主要内容
1)保持学生的求知欲。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当代的小学生也要有高度的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变化。没有高度的勤奋求知的精神,就不会具有广阔的视野,也不会有高度的学术造诣,就不能解决复杂的课题。学习要贯穿于一个人的整个一生中。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2)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由于力争弥补已有知识与未知领域的差距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是对不了解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具体体现,又是潜在的创造性因素。有志在知识社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学生,要在实践中去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好奇心,要善于在自己接触到的现象特别是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社会各方面也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好奇心的压抑,也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抑制。
3)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创造欲源于创造的需要。这种素质比智力更重要。当今改革开放的环境对学生创造的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要求学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造欲,对约定俗成的已为既成事实的东西,要经过自己的再思索,或加深理解,或赋予新意,力图重新发现或使其有所发展,培养自己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进行的良好心态。
4)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大胆质疑要有胆魄,老跟在别人后面走,是永远也不会有什么成绩的。一个人不敢站起来超过权威的高度,不敢越过传统这个雷池半步,他就不会有什么创见。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背离正统向权威挑战,敢于对习惯的、通行的观点提出异议,鼓起勇气,拿出胆魄,大胆质疑,努力创新。
3.2 帮助学生克服创新的心理障碍
1)胆怯感。胆怯对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是影响学生创新最常见、最普遍的心理障碍。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探索性的思维,面对的是未知世界,不犯错误,不经历失败是不可能的。当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遇到失败或挫折时,要帮助他们尽快从自卑和气馁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帮助学生正确归因,全面比较,调整期望,扬长避短,自我激励。
2)神秘感。要打破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神秘感,就要大力宣传“天才出于勤奋”的典范,并组织和开展一定规模的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认知创新等创新系列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3)顺从感。当“听话和顺从”成为美德,进而取得自身的利益;当标新立异、独立思索成为“骄傲自满”而受到心灵和利益的挫伤,绝大多数人都会在自我修正中进入保守状态,在保守的心灵中遵循成为思维定势。
有一句俗语说得好:“一块空地好种树。”教师不要过多干涉甚至指责学生的言行,而应引导并且参与学生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能够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大胆实践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中心校)
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型人才。创造性思维已成为人类根本的思维形式,那么教育就必然要为人类揭示出这种思维形式的本质。然而目前,传统语文教学仍采用应试思想支配下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熟练掌握已有知识的书生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导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注重求同式思维而忽视求异性思维,排斥创新和多样性。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抑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消除传统教育观念中阻碍和限制学生创造潜能发挥的因素,树立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育观。笔者通过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出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2 理论依据
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产生各种有用、有价值的新观念、新思想的认识过程。创造意味着革新、发现、发明、创新、形成新东西。如果只是完全旧的知识的复述,就称不上创造。创造性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之一。人不仅仅是环境的产物,更重要的是人能够改变和创造环境。在这个意义上,创造性是人成为人的必要条件。而人的创造主要存在于人的思维中。每一次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一次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因为要想获得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人们就要不断地探索前人没有采用过的思维方法、思考角度去进行思维,就要独创性地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途径去正确、有效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人类认识未知事物的能力。所以,认识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1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主要内容
1)保持学生的求知欲。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当代的小学生也要有高度的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变化。没有高度的勤奋求知的精神,就不会具有广阔的视野,也不会有高度的学术造诣,就不能解决复杂的课题。学习要贯穿于一个人的整个一生中。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2)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由于力争弥补已有知识与未知领域的差距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是对不了解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具体体现,又是潜在的创造性因素。有志在知识社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学生,要在实践中去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好奇心,要善于在自己接触到的现象特别是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社会各方面也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好奇心的压抑,也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抑制。
3)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创造欲源于创造的需要。这种素质比智力更重要。当今改革开放的环境对学生创造的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要求学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造欲,对约定俗成的已为既成事实的东西,要经过自己的再思索,或加深理解,或赋予新意,力图重新发现或使其有所发展,培养自己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进行的良好心态。
4)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大胆质疑要有胆魄,老跟在别人后面走,是永远也不会有什么成绩的。一个人不敢站起来超过权威的高度,不敢越过传统这个雷池半步,他就不会有什么创见。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背离正统向权威挑战,敢于对习惯的、通行的观点提出异议,鼓起勇气,拿出胆魄,大胆质疑,努力创新。
3.2 帮助学生克服创新的心理障碍
1)胆怯感。胆怯对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是影响学生创新最常见、最普遍的心理障碍。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探索性的思维,面对的是未知世界,不犯错误,不经历失败是不可能的。当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遇到失败或挫折时,要帮助他们尽快从自卑和气馁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帮助学生正确归因,全面比较,调整期望,扬长避短,自我激励。
2)神秘感。要打破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神秘感,就要大力宣传“天才出于勤奋”的典范,并组织和开展一定规模的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认知创新等创新系列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3)顺从感。当“听话和顺从”成为美德,进而取得自身的利益;当标新立异、独立思索成为“骄傲自满”而受到心灵和利益的挫伤,绝大多数人都会在自我修正中进入保守状态,在保守的心灵中遵循成为思维定势。
有一句俗语说得好:“一块空地好种树。”教师不要过多干涉甚至指责学生的言行,而应引导并且参与学生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能够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大胆实践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