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环境管理工作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当前我国水环境管理工作的分析可知,这项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提升水环境管理质量,改善水环境管理效率,需要加强对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的完善和优化。本文从当前我国水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
前言:在工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中,由于受到监管缺失、监管力度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大量重金属、挥发酚、磷等污染物被排放至水环境中,引发水体的大面积污染。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我国的水资源短缺负担,还从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威胁作用。加强水环境监控与监测已经迫在眉睫,为实现上述目的,应该通过构建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抑制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扩大,保障饮用水的应用安全。
一、当前我国水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角度来讲,当前我国水环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一)水质超标预警能力问题
从关联层面来讲,水质超标预警能力主要与水环境中污染物的溯源工作有关。结合我国的实际水环境管理工作可知,由于受到技术及设备的限制,目前我国在追溯水环境中污染物源头方面尚未提出十分有效的方法或措施。因此,在实际的水环境质量监测及预警工作中,水质超标预警能力明显不足[1]。当监测对象水质出现变化时,预警体系难以在较短时间内为下游提供精确、及时的水质污染警报。在这种状况下,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的应用效果主要体现为:上游区域水质被污染,污染水源流经下游污染该部分水质后,预警体系才开始提供相应的污染信息。
(二)监管信息化水平问题
当前我国水环境监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整体偏低。在实际的监测预警工作中,相关人员处理水环境质量信息的效率偏低,处理过程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三)预警测点布设问题
作为构建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的基础环节,预警测点布设状况直接影响预警体系作用的发挥质量。由于受到资金、监测理念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水环境管理中常常存在预警测点布设不合理的问题。以苏州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工作为例,除了太湖浦庄水源地区域在周围胥江口位置设置一定数量的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点之外,该地区其他饮用水水源地仅在取水口位置布设1个预警点。这种预警点布设方式严重影响了当地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预警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预警监测手段问题
目前我国水环境监测预警工作的手段以固定站房式水站较为常见:这种预警监测方法虽然能够获知水站周围一定区域水环境的详细水质状况,但无法及时获知固定区域范围外水环境的质量问题。这种预警监测手段所得监测结果具有较为明显的不完善特点。
(五)预警监测自动能力问题
通过对我国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工作的调查分析可知,当前水质监测预警工作所采用的模式以既定监测对象为主:即在线监测设备中预设污染物检测指标,如氨氮、总磷、总氮等。事实上,在实际的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工作中,由于受到不同污染源的影响,水环境中包含的污染物种类较为复杂。在固定监测预警模式下,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机制难以发挥良好的自动监测预警功能。例如,当水环境中出现VOC、挥发酚等污染物时,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很可能并未及时响应预警,引发污染物的扩散,促进污染水源的增加[2]。
二、构建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的必要性
从本质角度来讲,构建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水环境质量现状方面
随着我国纺织、造纸、石油等行业的不断发展,污染源的种类和数量发生了显著增加。从环境监管方面来看,由于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部分污染周围水环境的单位或机构。在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中,水环境的污染现状对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管理监测方面
从管理监测角度来讲,水环境污染及管理监测都具有动态性特点。间歇性的监测管理难以保障水质。此外,单纯人工模式或低信息化管理监测模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和时间,因此,应该通过构建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提升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实时性。
三、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的优化策略
为促进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功能的发挥,应该运用以下几种策略对既有监测预警体系进行合理优化:
(一)基于水源地类型的预警点布设策略
常见的水源地类型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河道型水源地。从特征层面来讲,这种水源地具有流向易变动特征和低容量特征。为保证资金利用的合理性,在布设监控預警测点的过程中,应在河道型水源地的两端位置布设测点,借助小型站和浮标形式完成整个测区测点布设工作。第二,湖泊型水源地。这种水源地的特点主要是水体交换速度较慢,且内部很容易产生蓝藻水华和局部污染问题。因此,这类水源地的测点布设工作应该以易发生污染或水华、蓝藻的区域为主,分别在重点位置、入口位置设置多层监测模式。
(二)合理配置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指标
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指标的配置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完成:
1.特征污染物确立方式
若监测对象为工业污染密集区域,则应结合该区域中的具体产业特点,从中合理选取适当的特征污染物,例如,重金属污染物、VOCs污染物等[3]。将特征污染物作为监测预警指标,完成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2.常规综合监测指标确定方式
常规综合监测指标确立方式可用于例行监测断面中。针对这类监测对象,可以直接将常规五参数、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作为监测预警指标。在实际的水环境预警监测过程中,若产生其他监测需求,则应根据实际状况手工补充其他监测预警指标。
3.针对性指标确立方式
不同监测对象水环境对监测预警指标的要求各不相同。若监测对象水环境刚好处于枯水期或蓝藻期,则应该把藻密度作为关键指标,同时选用藻类分类指标、水质毒性指标等建立一个完善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三)基于提升信息化水平的信息共享机制构建策略
从宏观角度来讲,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工作以独立模式为主:即各个区域单独完成自身部分的监测预警任务,并未及时与相关地区的监测预警单位进行信息共享和反馈。为了促进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效能的发挥,应加强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合理引入大量信息技术或设备的基础上,构建多层级的信息共享机制。例如,可以在省级、市级、县级三个层级之间构建一个三级信息共享机制。当县级所辖范围内水质发生变化,或预警出异常问题时,及时将具体状况传输至市级层级,由市级、省级联合作出决策,并根据预警信息或监控信息做好后续的水环境质量变化的预防工作。
结论:当前我国水环境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测点布设不合理、自动预警监测能力较差、监管信息化水平偏低、水质超标预警能力不足等问题。为了改善这种现象,促进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作用的发挥,应该将基于提升信息化水平的信息共享机制构建策略、合理配置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指标策略、基于水源地类型的预警点布设策略等,应用在原有监测预警体系的工作中。在降低监测预警体系所需成本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监测预警体系的监测功能和报警功能,及时识别监测对象的水质异常,以便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晶,周浩,王凤鹭. 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研究进展[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1:184-185.
[2]黄晓容. 重庆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事故预警指标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王凯松. 清澜港红树林湿地监测、预警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
前言:在工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中,由于受到监管缺失、监管力度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大量重金属、挥发酚、磷等污染物被排放至水环境中,引发水体的大面积污染。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我国的水资源短缺负担,还从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威胁作用。加强水环境监控与监测已经迫在眉睫,为实现上述目的,应该通过构建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抑制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扩大,保障饮用水的应用安全。
一、当前我国水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角度来讲,当前我国水环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一)水质超标预警能力问题
从关联层面来讲,水质超标预警能力主要与水环境中污染物的溯源工作有关。结合我国的实际水环境管理工作可知,由于受到技术及设备的限制,目前我国在追溯水环境中污染物源头方面尚未提出十分有效的方法或措施。因此,在实际的水环境质量监测及预警工作中,水质超标预警能力明显不足[1]。当监测对象水质出现变化时,预警体系难以在较短时间内为下游提供精确、及时的水质污染警报。在这种状况下,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的应用效果主要体现为:上游区域水质被污染,污染水源流经下游污染该部分水质后,预警体系才开始提供相应的污染信息。
(二)监管信息化水平问题
当前我国水环境监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整体偏低。在实际的监测预警工作中,相关人员处理水环境质量信息的效率偏低,处理过程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三)预警测点布设问题
作为构建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的基础环节,预警测点布设状况直接影响预警体系作用的发挥质量。由于受到资金、监测理念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水环境管理中常常存在预警测点布设不合理的问题。以苏州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工作为例,除了太湖浦庄水源地区域在周围胥江口位置设置一定数量的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点之外,该地区其他饮用水水源地仅在取水口位置布设1个预警点。这种预警点布设方式严重影响了当地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预警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预警监测手段问题
目前我国水环境监测预警工作的手段以固定站房式水站较为常见:这种预警监测方法虽然能够获知水站周围一定区域水环境的详细水质状况,但无法及时获知固定区域范围外水环境的质量问题。这种预警监测手段所得监测结果具有较为明显的不完善特点。
(五)预警监测自动能力问题
通过对我国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工作的调查分析可知,当前水质监测预警工作所采用的模式以既定监测对象为主:即在线监测设备中预设污染物检测指标,如氨氮、总磷、总氮等。事实上,在实际的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工作中,由于受到不同污染源的影响,水环境中包含的污染物种类较为复杂。在固定监测预警模式下,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机制难以发挥良好的自动监测预警功能。例如,当水环境中出现VOC、挥发酚等污染物时,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很可能并未及时响应预警,引发污染物的扩散,促进污染水源的增加[2]。
二、构建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的必要性
从本质角度来讲,构建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水环境质量现状方面
随着我国纺织、造纸、石油等行业的不断发展,污染源的种类和数量发生了显著增加。从环境监管方面来看,由于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部分污染周围水环境的单位或机构。在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中,水环境的污染现状对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管理监测方面
从管理监测角度来讲,水环境污染及管理监测都具有动态性特点。间歇性的监测管理难以保障水质。此外,单纯人工模式或低信息化管理监测模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和时间,因此,应该通过构建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提升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实时性。
三、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的优化策略
为促进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功能的发挥,应该运用以下几种策略对既有监测预警体系进行合理优化:
(一)基于水源地类型的预警点布设策略
常见的水源地类型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河道型水源地。从特征层面来讲,这种水源地具有流向易变动特征和低容量特征。为保证资金利用的合理性,在布设监控預警测点的过程中,应在河道型水源地的两端位置布设测点,借助小型站和浮标形式完成整个测区测点布设工作。第二,湖泊型水源地。这种水源地的特点主要是水体交换速度较慢,且内部很容易产生蓝藻水华和局部污染问题。因此,这类水源地的测点布设工作应该以易发生污染或水华、蓝藻的区域为主,分别在重点位置、入口位置设置多层监测模式。
(二)合理配置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指标
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指标的配置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完成:
1.特征污染物确立方式
若监测对象为工业污染密集区域,则应结合该区域中的具体产业特点,从中合理选取适当的特征污染物,例如,重金属污染物、VOCs污染物等[3]。将特征污染物作为监测预警指标,完成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2.常规综合监测指标确定方式
常规综合监测指标确立方式可用于例行监测断面中。针对这类监测对象,可以直接将常规五参数、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作为监测预警指标。在实际的水环境预警监测过程中,若产生其他监测需求,则应根据实际状况手工补充其他监测预警指标。
3.针对性指标确立方式
不同监测对象水环境对监测预警指标的要求各不相同。若监测对象水环境刚好处于枯水期或蓝藻期,则应该把藻密度作为关键指标,同时选用藻类分类指标、水质毒性指标等建立一个完善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三)基于提升信息化水平的信息共享机制构建策略
从宏观角度来讲,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工作以独立模式为主:即各个区域单独完成自身部分的监测预警任务,并未及时与相关地区的监测预警单位进行信息共享和反馈。为了促进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效能的发挥,应加强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合理引入大量信息技术或设备的基础上,构建多层级的信息共享机制。例如,可以在省级、市级、县级三个层级之间构建一个三级信息共享机制。当县级所辖范围内水质发生变化,或预警出异常问题时,及时将具体状况传输至市级层级,由市级、省级联合作出决策,并根据预警信息或监控信息做好后续的水环境质量变化的预防工作。
结论:当前我国水环境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测点布设不合理、自动预警监测能力较差、监管信息化水平偏低、水质超标预警能力不足等问题。为了改善这种现象,促进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作用的发挥,应该将基于提升信息化水平的信息共享机制构建策略、合理配置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指标策略、基于水源地类型的预警点布设策略等,应用在原有监测预警体系的工作中。在降低监测预警体系所需成本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监测预警体系的监测功能和报警功能,及时识别监测对象的水质异常,以便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晶,周浩,王凤鹭. 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研究进展[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1:184-185.
[2]黄晓容. 重庆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事故预警指标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王凯松. 清澜港红树林湿地监测、预警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