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私人银行供给侧改革,重构财富管理新格局

来源 :财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uo1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期与传承,是财富重新洗牌的强大力量。过去十年间,中国私人银行业发荣滋长,管理资产规模已逾10万亿元人民币。2018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动荡惊心动魄,中国财富人群经历了久违的市场洗礼和深刻教育。就宏观态势而言,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经济不确定性远未终结,高净值人群的财富仍处于严峻考验之中;就财富管理行业而言,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更大,年轻的中国私人银行仍需寻找未来发展方向。
  当下,私人银行已经进入第二个10年的发展新阶段,面对客户需求的强劲爆发和自身成长的诸多困惑,为了满足财富人群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私人银行应该主动做好供给侧改革。更大力度坚定推进供给侧改革,核心在于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公私联动、金融科技等四大方面。只有真正以客户为中心,重寻初心、回归本源,私人银行才能展现自身的专业性,创造真正的价值,重构财富管理新格局。
  资产配置应成为私人银行的核心能力。以往,中国的银行管理层倾向于把私人银行看做面向大客户的产品销售渠道,设指标、压任务,产品同质化严重。这不但与私人银行的定位背道而驰,还造成了银行与客户之间日益严重的利益冲突,严重影响了私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发育。账户是私人银行区别于其他财富管理机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私人银行在客户财富需求顶层设计及资产配置组合管理服务等方面具备天然优势。经过市场洗礼的中国高净值客户已经意识到,只有资产配置才能实现风险调整后的长期收益。最近两年,国内几家头部私人银行全权委托业务增长速度很快,也從侧面反映出资产配置作为私人银行核心业务的巨大发展空间。家族信托正日益成为超高净值人士保护及传承财富的重要选择,家族信托财产作为超长期的家族财富管理安排,未来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也将成为私人银行提供资产配置服务的主要阵地。
  风险管理应成为私人银行的看家本领。在过去一年间,风险管理开始成为财富人群的痛点和短板。资产新规打破刚兑、P2P纷纷跑路、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爆仓……高净值人群投资心态逐渐调整,投资风格整体趋于稳健,客户向持牌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回流趋势明显。在烈火烹油的经济上行期,私人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高净值客户似乎很难发力,但在风高浪急的经济调整期,私人银行则完全能够成为保护客户财富的港湾。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大变局,私人银行应充分挖掘客户的风险管理需求,开发不同的风险管理模型,提供更为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同时加强与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不断创新管理风险的各种金融产品,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的需求。笔者多年前在美国访问布什家族时,就曾听一位家族成员提起,每一位布什家族成员都有一份量身定制的巨额保险规划,由保险公司根据不同人的年龄、职业、家庭结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风险偏好、对流动性要求等不同特征进行创设,真正实现了“千人千面”。中国金融机构在满足客户需求的供给侧改革方面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要做。
  公私联动应成为私人银行的发展利器。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近期对21家中资银行1056位私人银行客户进行的问卷调研发现,民营企业家构成了私人银行客户数量的75%。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不但是世界性难题,也日益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与其他对公金融机构相比,私人银行以企业家客户为核心,对客户理解更深入、与客户互动更高频、对信息掌握更充分,在针对民营企业的风险定价方面具备独特优势。通常企业家对于各种金融工具知识的掌握有限,而且很难根据自身企业特点进行高水平综合应用。有志有为的私人银行应努力打通与投行、信贷等不同对公业务部门或机构的藩篱,更加主动地寻找民企融资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和操作方法,深入到企业和项目中寻找供需匹配的空间。在公私联动的过程中,不但给客户创造真正的价值,而且还能够分享巨大收益,客观上也助推了中小微企业的繁荣发展,真正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金融科技应成为私人银行的动力引擎。有人说,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最需要人与人之间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因此受到金融科技冲击更小。但事实上,新一代年轻客户获取资讯、了解产品及投资决策的习惯已经改变,金融科技公司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快速迭代可能给传统财富管理机构带来颠覆式威胁,私人银行应该更主动、更敏捷地拥抱金融科技。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联席总裁卢彩云曾举过一个关于UBS微信顾问号的例子,这个顾问号创造性地同时满足了监管要求和客户需求。我们不应认为私人银行领域金融脱媒的压力比其他金融业态要小,尤其是对于80后、90后等年轻客户而言。面对金融科技,私人银行的态度不能只做被动式的防守,而应做好主动式、进取型的创新。
  让我们共同创造中国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发展的未来!
其他文献
良好的家族财富治理,离不开信托制度的安排。诚如英国法学家梅特兰所言,“如果有人要问,英国人在法学领域取得的最伟大、最独特的成就是什么,那就是历经数百年发展起来的信托理念,我相信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答案了,这不是因为信托体现了基本的道德原则,而是因为它的灵活性,它是一种具有极大弹性和普遍性的制度。”  信托业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跌宕起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坎坷历程。随着信托业加快回归本源
期刊
2019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回归”,资管新规重塑了信托公司业务结构及业务模式,进一步推动了信托公司回归财富管理的业务本源。  2019年,对财富管理行业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目标更多元,眼光更长远,整个行业面临巨大的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而随着我国大规模财富传承窗口期的到来,家族信托业务的春天已至。2020年,我们籽迎来怎样的财富管理和家族信托市场?  作为一家央企背景信托公司,五
期刊
王健林,1954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1970年入伍,1986年从部队转业,同年担任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一职。1988年担任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至今。  王健林的父亲为王义全,1933年参加红军,1972年,任原四川省林业学校革委会副主任、副校长兼党总支副书记。王健林的母亲为秦嘉兰,与王义全共抚养了5个男孩,王健林排行老大。王健林的四个兄弟为王建忠、王建可、王建春、王建川
期刊
5月11日,银保监会官网公告显示,已同意兴业银行在上海筹建私人银行部,为该行所属分行级专营机构,批筹有效期为6个月。虽然国内私人银行众多,但截至目前,持牌经营的中资私行只有三家:工行、农行和交行,获得私行“牌照”的时间分别为:2008年、2010年和2012年。2021年,兴业银行有望加入私行持牌经营队伍,是近十年来监管部门下发的唯一一张私人银行专营机构批筹。时隔近十年后,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专营机
期刊
中国高净值群体的资金大量流向私募投资,同时通过各种信托配置海外资产,以及通过沪(深)港通、沪伦通和QDII投资海外资本市场,从而实现资产的多元化配置。  2019年,中国可投资资产大于1000万的富人数量高达349万,其人均财富规模为3100万元。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的LP大部分是富有家族和高净值群体,潜在的高收益预期吸引了一批专注高收益并能承担高风险的富有人群。  由于资产规模庞大,富裕人群在
期刊
家族办公室不仅是执行机构,还兼具智囊团功能,具有战略思维的人才是家族办公室的核心资产,家族财富委托是否发生,是判断一个机构是否为真正家族办公室的试金石。  现代家族办公室(FO)是舶来品,当下家族办公室早已被撩开神秘面纱,且成为财富管理领域中的热词。关于家族办公室业务目前在境内,最火热的是有关家办的培训,而不是家族办公室业务本身。据说中国大陆现在有近5000家以上自称家族办公室的业务机构。家办应该
期刊
贫富差距引起家庭教育上的差距一直是我们的痛点。每当我们看到一些“阶层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报道,就难免焦虑。  1995年,美国人类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雷斯利开启了著名的“3000万字差距”的调查。 这项研究费时2年半,跟踪调查42个家庭,记录父母和孩子間的对话。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到四岁时,与出生在较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会少听到3000万个英语单词(图1)。  研究结
期刊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成为新时代我国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1日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国民营经济正面临历史上首次大规模集中传承的重大挑战。代際传承是摧毁民营企业最强大的单一因素。未来十年我国将面临历
期刊
投资理财是一场终身的修行,要想取得长期成功,忍耐与等待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必修课。  2019年已经过去,又到了投资理财总结与展望的时候了。回顾一年前,当时股市持续下跌、债务频繁违约、投资人信心低迷,笔者当时斗胆逆市场而写出了《不要浪费一轮难得的熊市》一文,建议投资人把握机会,积极参与。现在回过头来检验,文章中的观点确实还算是靠谱的,市场在2019年上半年确实走出一段幅度可观的上涨。也印证了“物极必反
期刊
想必每一个建筑师对英同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这个名字都不陌生,它与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并称当前世界最具知名度的两大建筑师学会,RIBA于1834年在英国成立,1837年取得英国皇家学会资格,一年一度的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奖更被称为“建筑界的奥斯卡”,在业界极具权威,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就获得过RIBA金奖。  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究竟有什么魅力让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心向往之?中国建筑师如何接住R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