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落地难的堵点及其疏通对策

来源 :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02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政策呈现国家政策短时间内调整较大、地方政策细则差异显著的特征.当前课后服务实践中服务人员的模糊性、教育收费的敏感性、服务时间的复杂性、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成为课后服务政策落地的现实堵点.课后服务可以分为课后看护服务和课后发展服务,二者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不一样,.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不同.为此,应及时更新国家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政策,对课后服务实施分类管理,将课后看护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管理,同时探索建立开放多元的课后发展服务体系.
其他文献
自“国培计划”实施以来,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结构得以明显改善,但教师专业发展仍存在资源匮乏、培训渠道单一和学习支持体系欠缺等不足.近年来,教育公益组织的兴起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需求,改变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教育公益组织在参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时面临着物资嵌入空间窄化、成员关系补偿弱化、文化框·架搭建空心化等窘境.为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性、适切性和实效性,可借助资源动员理论的“资源动员”、“成员动员”与“框架动员”作为分析框架,探寻公益组织助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转向,即多渠募集,健全“分层式”公益
台湾地区2002年颁布的《终身学习法》意义深远,而后顺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并在台湾终身教育行动新一轮热潮的驱动下,2014年6月颁布了《终身学习法》修正案.在此基础上,2016年又对个别条文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与2002年的法案相比,新修订的法案有其变,也有其不变;有其改善和进步的地方,也有其较多的不足之处.新修订的《终身学习法》为台湾的终身学习开启了崭新的一页.正确认识新法的变与不变、进步与不足,将为福建、上海等地方性条例的修订工作乃至国家终身学习立法带来有益借鉴.
针对我国当前乡村教师激励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借用社会流动理论,从乡村教师社会流动的特点、当前社会背景下乡村教师社会流动成为发展趋势以及社会流动符合城乡教师发展需求等方面论证了社会流动支持乡村教师激励的可行性.同时,针对激励政策、激励内容、激励方式以及激励实施过程与结果管理方面的问题,基于社会流动支持创新设计乡村教师激励.即针对激励政策未精准对接乡村教师本体的实际诉求,提出以社会流动聚焦乡村教师的需求与乡村教育发展的激励政策;针对激励内容过多关注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而忽视教师流动的现实与意愿,提出以水平流动为
“理性”的讲法可以表达多个概念,“非理性”的讲法也可以表达多个概念,研究理性或非理性教育首先要搞清这些概念.批评理性主义教育讲得最多的是“灵感”、“感情”和“意志”等问题.事实上,有些灵感有益,有些灵感有害.感情和意志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稍微认真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理性主义教育有一些新的认识.用非理性的方法进行教育会遇到很多困难,兼用理性和非理性的方法进行教育则会遇到更多困难.
职业学科作为职业技能型高校主要应建的学科已经提了出来.但是否具有科学性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从其内在逻辑进行考察,发现其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和职业学科体系,逻辑主线是职业人才培养和职业研究,逻辑支点包括动力性逻辑支点(职业学科承认与职业技能型高校组织变革)、发展性逻辑支点(职业创新团队、职业发展平台)和保障性逻辑支点(职业学科制度化),逻辑旨归包括为职业进步服务和为职业学科发展服务两方面,并形成了逻辑闭环.形成了逻辑闭环是其具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职业技能型高校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需要进行学科建设,职业学科本身
在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张且毕业博士向非学术领域快速溢出的背景下,博士生教育面临学术培养范式与职业路径不匹配的问题,有必要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强化相关的职业发展支持,以促使其在更广泛的社会生产领域发挥知识领导力.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起的以促进生物医学博士职业发展多元化为主旨的博士生教育实践——科研训练经历拓展计划,其特点在于将博士培养与职业支持手段相融合.本文通过分析该案例的实施路径与特征,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产教研相贯通的博士培养方式、博士生培养实验等方面为我国博士生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以往对家庭作业的研究总是纠缠于作业多少的问题,这样的视角掩盖的问题甚至比发现的问题还要多.因此对家庭作业的研究需要有新的视角.从伦理关系来看,家庭、学校、社区(社会)是不同的伦理实体,各有功能,不能互相替代.研究家庭作业首先就要看其是否符合三种基本伦理实体之间的伦理关系.家庭作业有这样那样的前提与价值预设,研究家庭作业,就要审视这些预设是否有依据以及是否得到了落实.当然,研究家庭作业最重要的是看家庭作业施行的伦理后果.家庭作业的普遍、长久施行,使家庭变成了“附属学校”;使家长变成了“助教”;使学生变成了没
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推动教育领域全方位深度改革,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破五唯”是评价改革的一个核心目标.在“五唯”中,“唯分数”是最严重的,学生评价改革注定是困难重重的.学生评价改革需要做战略规划,厘清哪些事情是做不了的、哪些事情是重点,以及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学生评价改革能改变学生竞争的内容,但很难改变竞争的激烈度,因此,不能对评价改革降低学生课业负担寄予过多期望,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通过引导学生负担的投入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破解“唯分数”,必须要攻克综合素质评价的难关,除此
近年来职普比逐年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围绕职普比大体相当的争论其背后隐含的是企业、社会、国家对中等职业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学生、家长对中职教育的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两者目前并不能很好地平衡.对职普比大体相当政策的执行能否找到一个底线值,从降低中职教育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出发,是可以从学生、家长这端做些工作的,如果能找到学生、家长从心理接受职普比大体相对执行比例的一个最大公约数,如大多数(三分之二及以上)人都能接受的一个比例值,则以此为职普比大体相当政策执行的底线值是可行的.提升职普比从源头上来讲就是要
当前,重视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中梗阻”问题,可谓恰逢其时又属情理之中.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中梗阻”其实质是高校研究生教育从业者的变革倦怠、工作惯性、行动低能和逐利心向在研究生教育活动中的集中投射与综合反映.加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中梗阻”研究具有时代必要性.变革管理视野下加强此类研究的路向是:基于问题导向对质量保障“中梗阻”化解进行研究设计,在构建质量保障“中梗阻”识别与预警体系基础上实施调查研究,依循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的改革环节开展行动研究,远离“口号化”研究和概念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