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直以来,作为一线的思想品德课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有效性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不显著,尤其表现在学生学习多年仍然不能真正掌握学习方法的现状。本文从激发兴趣、氛围营造、改变教法等方面对课堂有效性进行探索。
【关键词】初中政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囿于一定模式,导致课堂教学少有生气,过于枯燥乏味,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致使“知”和“行”脱节,导致初中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端。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效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就愉快地探究它。所以,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兴趣去读、去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单调、枯燥、乏味,很难激起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触动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老师和学生平等地探讨、交流、分析材料等,可以培养兴趣,更有助于孩子们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教师的要求就会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理解“差生”,关心“差生”,多鼓励,少批评,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发起他们勤奋好学的上进心,让他们在点滴的进步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神贯注、理解得透彻、记得牢固,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利用这样的教学时机也让他们明白不要轻易忽视某一学科,因为任何专业都能挖掘他们的潜质。我们应该非常严肃、正确、认真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从各个侧面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从而一点点积累,一天天成长,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掘,并发挥出作用,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现自身价值。这些教学环节要顺利进行,前提就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调动,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兴趣就有可能,也就找到有效教学的途径。
2.1 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以说,人们在心理上往往趋向于轻松愉快而躲避紧张压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地深入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老师要改变思想观念,转换角色,从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切为了学生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援助者,放下架子,要学会热爱、尊重学生,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营造一种宽松的、愉快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2.2 用图片展示,增进趣味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在每堂课教学之前,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奋状态。比如说,可以进行图片展示,如“理解他人”一课主要是要教育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懂得尊重他人,能将心比心,体谅他人。在课堂教学伊始,展示图片“少女还是老妇”“酒杯还是人像”让学生观察。这种图片的展示,形象直观,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明白,同样的画,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世界上的人也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看问题也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所以要相互理解。
2.3 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体制下,上课教师讲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一字不漏答要点。没有其他生动的教学手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多是模糊的。随着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过去单纯的说教式教学就走到了尽头。多媒体技术把色彩、动画、音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2.转变观念,改变教法
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故有其严肃性、枯燥性的一面,若照本宣科,必然出现“听者昏昏然”的局面,学生会在这种“闷课”下失去学习兴趣。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任何教学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教师具体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过去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因此,在课堂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根据初一教材每一节课的内容特点,该谈的谈,该讲的讲,该讨论的讨论。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种教学方法恰恰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最忌讳的。因此,要实施有效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必然选择。首先,要改善课堂提问体系,提高教学效率。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兴奋时间,在此期间内,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精神饱满,思维活跃,教师在这一段时间集中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对知识更好地吸收和理解。其次,要注重主讲练结合,练在讲之前,讲要在关键处。再次,教师要以燃烧的激情投入课堂中,提高教学的实效。若教师对所教的内容富有激情,通过面部表情、声调的抑扬顿挫、手势及整体的动作来展示这种兴奋,那么,此时此地此景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师的肢体语言会以一种信号传递给学生,这些都是教师与学生无声的情感交流,这些都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与自我成就感。因此,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行为有效的催化剂。最后,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教师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课件能综合采用声、图、文、动画、录像等多种手段,制成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能充分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还能根据学生当时的学习情况,灵活控制信息呈现时间的长短、反复的次数,学生也能直接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改变学法,加强能力培养
3.1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夯实基础知识。
要想学好初中政治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基础知识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和理论来源。忽视基础知识,学生能力的培养最终只能落空。中考以考查能力为主,但能力来源于对基础知识扎实、灵活、熟练的掌握。试题的形式万变不离其宗,最后都要回归到教材的基础知识。因此,对教材中的基本观点、概念、原理只有通过理解记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自如,才能对某些社会现象或时政热点进行说理、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储存、运用能力,不但做到理解透彻,还要能融会贯通相关知识。因此,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政治学科学习的首要问题。如何让学生学好并能熟练掌握知识?那就要求学生学会阅读。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试能力、自身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指导学生学会解题提高应试能力。
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考试始终是衡量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质量的依据,至少是依据之一。那么对学生进行考试答题方法指导以便学生在考试中考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就是无可厚非的了,甚至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在考试中有稳定的甚至是超常的发挥,首先就要求有一个较好的心理素质,这离不开教师平时的指导。其次要掌握答题的一些具体方法,这与平时的积累有关系,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再次还应灵活运用一些答题技巧。因此教师平时可把中考几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总结起来,在学习当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学生传授这类方法与技巧,训练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方法可以这样归纳。
4.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思考学习
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问题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与教学的这一过程相一致,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示范,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同时也要求学生遵循其方法,自己找出矛盾,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八年级上册“自尊自信”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懂得做人必须有羞耻心,能够识别什么是卑下无耻的行为,学会节制自己,拒绝卑下,维护自尊。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自尊心是人进步的动力。自尊能够推动青少年蓬勃向上、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自尊也会阻止人去做损害自尊的卑下的事情。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即自尊使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格是健康人格,什么样的人格是不健康的,健康人格为什么必须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形成。这样示范引导,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从中学到提出问题的一点方法。
4.1 提问要有针对性。针对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所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很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将提问当作点缀,当作装饰。不考虑提问的目的、不看提问的对象、不讲提问的效果,想问就问,好像提了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这种过于宽泛、无目的的乱问,为了提问而提问,思维指向不明,使学生犹如“雾里看花”、无所适从。如“看了这一段材料,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内容反映了什么?”这一类问题看上去非常开放,似乎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回答。但实际上由于问题过于宽泛,降低了问题的针对性,降低了问题的思维发展价值,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提问设计的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材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把课中知识点以提问的形式体现出来。在提问只前教师必须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对所提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切忌随意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地提出一些有偏又怪的问题,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材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难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节奏。
4.2 提问要有趣味性。
4.2.1 紧扣教材实际。思想品德课教材涉及大量的背景材料,如名言、警句、漫画、案例、数据、图表等。这些背景材料典型、生动,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以背景材料为情境氛围,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为度,紧扣教材设计与教材知识点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看背景材料,这样,以“问”引读、以“问”引思,不仅能增加趣味性,激发求知欲,较好地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能起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作用,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做好铺垫。
4.2.2 紧扣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设问。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越贴近,越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学生的兴趣就越高,注意力就特别集中,也更容易领会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广泛收集一些既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又能唤起学生关注、感兴趣的生活环境材料作为问题情境的载体,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课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课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如;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关爱集体,关爱社会,保护环境等等内容,教师都可以就地取材,来个现身说法,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努力学习、不关心集体、不爱护环境的问题进行直击,在事实面前,他们会有强烈的震撼,在以后的行为中也就会自律许多。
4.2.3 紧扣社会实际。当今社会是一个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随时了解瞬息万变的经济政治资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如前年丰富多彩的北京奥运会、“嫦娥奔月”工程、“5•12”汶川大地震、上海世博会等,学生对这些现实问题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上引进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容易吸引学生去认真思考、分析,产生想说的强烈愿望。当学生的兴奋点被激发时,就能积极思考教师提的问题。
4.3 提问要有层次性。提问应设置合理的坡度,这既是考虑学生思维的特点,也是为了贯彻素质教育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提问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
4.4 提问要有时效性。教师的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即在不同的时间提出适宜的问题,主动地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情境。如,刚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思维正趋于较为平静的状态,这时可以提出一些回忆性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则应多提一些分析性和评价性较强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当学生处于疲惫状态时,就应提一些放松性和幽默性的问题,这样可以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的思路受阻时,教师要看准时机,把握火候,在问题的关键点上加以“点化”,用语言的燧石去敲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境界。
5.加强实践指导,培养良好习惯
行为养成在初一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目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素质教育是强调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做到知行统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依靠社会实践和行为训练环节,所以,在初一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适当进行行为训练、检查、督促,就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延伸和补充,这就是说,要导之以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加社会实践内容,如举办演讲比赛、组织参观访问、参加社会实践劳动、谈体会、写小论文、举办辩论会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有益活动。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可以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在强化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塑造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行为实践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它指导了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大大提高了学生行为的规范性、目的性和指导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体现了教学的实效性。
6.注重评价,确保教学实效
考试可以采用开卷形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这不是唯一评价学生的做法,它只占总成绩的70%。另外还可以设计《学生行为规范评价表》,先由学生自评,再由家长评、班评,最后交给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来评。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这种考核评价形式,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和追求。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文海山.《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当代教育理论研究》,2006.10.
[2] 石海峰.《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中华教育论坛》,2007.10.
【关键词】初中政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囿于一定模式,导致课堂教学少有生气,过于枯燥乏味,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致使“知”和“行”脱节,导致初中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端。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效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就愉快地探究它。所以,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兴趣去读、去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单调、枯燥、乏味,很难激起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触动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老师和学生平等地探讨、交流、分析材料等,可以培养兴趣,更有助于孩子们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教师的要求就会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理解“差生”,关心“差生”,多鼓励,少批评,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发起他们勤奋好学的上进心,让他们在点滴的进步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神贯注、理解得透彻、记得牢固,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利用这样的教学时机也让他们明白不要轻易忽视某一学科,因为任何专业都能挖掘他们的潜质。我们应该非常严肃、正确、认真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从各个侧面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从而一点点积累,一天天成长,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掘,并发挥出作用,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现自身价值。这些教学环节要顺利进行,前提就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调动,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兴趣就有可能,也就找到有效教学的途径。
2.1 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以说,人们在心理上往往趋向于轻松愉快而躲避紧张压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地深入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老师要改变思想观念,转换角色,从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切为了学生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援助者,放下架子,要学会热爱、尊重学生,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营造一种宽松的、愉快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2.2 用图片展示,增进趣味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在每堂课教学之前,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奋状态。比如说,可以进行图片展示,如“理解他人”一课主要是要教育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懂得尊重他人,能将心比心,体谅他人。在课堂教学伊始,展示图片“少女还是老妇”“酒杯还是人像”让学生观察。这种图片的展示,形象直观,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明白,同样的画,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世界上的人也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看问题也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所以要相互理解。
2.3 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体制下,上课教师讲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一字不漏答要点。没有其他生动的教学手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多是模糊的。随着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过去单纯的说教式教学就走到了尽头。多媒体技术把色彩、动画、音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2.转变观念,改变教法
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故有其严肃性、枯燥性的一面,若照本宣科,必然出现“听者昏昏然”的局面,学生会在这种“闷课”下失去学习兴趣。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任何教学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教师具体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过去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因此,在课堂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根据初一教材每一节课的内容特点,该谈的谈,该讲的讲,该讨论的讨论。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种教学方法恰恰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最忌讳的。因此,要实施有效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必然选择。首先,要改善课堂提问体系,提高教学效率。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兴奋时间,在此期间内,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精神饱满,思维活跃,教师在这一段时间集中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对知识更好地吸收和理解。其次,要注重主讲练结合,练在讲之前,讲要在关键处。再次,教师要以燃烧的激情投入课堂中,提高教学的实效。若教师对所教的内容富有激情,通过面部表情、声调的抑扬顿挫、手势及整体的动作来展示这种兴奋,那么,此时此地此景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师的肢体语言会以一种信号传递给学生,这些都是教师与学生无声的情感交流,这些都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与自我成就感。因此,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行为有效的催化剂。最后,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教师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课件能综合采用声、图、文、动画、录像等多种手段,制成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能充分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还能根据学生当时的学习情况,灵活控制信息呈现时间的长短、反复的次数,学生也能直接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改变学法,加强能力培养
3.1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夯实基础知识。
要想学好初中政治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基础知识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和理论来源。忽视基础知识,学生能力的培养最终只能落空。中考以考查能力为主,但能力来源于对基础知识扎实、灵活、熟练的掌握。试题的形式万变不离其宗,最后都要回归到教材的基础知识。因此,对教材中的基本观点、概念、原理只有通过理解记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自如,才能对某些社会现象或时政热点进行说理、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储存、运用能力,不但做到理解透彻,还要能融会贯通相关知识。因此,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政治学科学习的首要问题。如何让学生学好并能熟练掌握知识?那就要求学生学会阅读。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试能力、自身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指导学生学会解题提高应试能力。
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考试始终是衡量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质量的依据,至少是依据之一。那么对学生进行考试答题方法指导以便学生在考试中考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就是无可厚非的了,甚至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在考试中有稳定的甚至是超常的发挥,首先就要求有一个较好的心理素质,这离不开教师平时的指导。其次要掌握答题的一些具体方法,这与平时的积累有关系,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再次还应灵活运用一些答题技巧。因此教师平时可把中考几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总结起来,在学习当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学生传授这类方法与技巧,训练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方法可以这样归纳。
4.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思考学习
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问题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与教学的这一过程相一致,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示范,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同时也要求学生遵循其方法,自己找出矛盾,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八年级上册“自尊自信”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懂得做人必须有羞耻心,能够识别什么是卑下无耻的行为,学会节制自己,拒绝卑下,维护自尊。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自尊心是人进步的动力。自尊能够推动青少年蓬勃向上、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自尊也会阻止人去做损害自尊的卑下的事情。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即自尊使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格是健康人格,什么样的人格是不健康的,健康人格为什么必须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形成。这样示范引导,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从中学到提出问题的一点方法。
4.1 提问要有针对性。针对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所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很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将提问当作点缀,当作装饰。不考虑提问的目的、不看提问的对象、不讲提问的效果,想问就问,好像提了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这种过于宽泛、无目的的乱问,为了提问而提问,思维指向不明,使学生犹如“雾里看花”、无所适从。如“看了这一段材料,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内容反映了什么?”这一类问题看上去非常开放,似乎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回答。但实际上由于问题过于宽泛,降低了问题的针对性,降低了问题的思维发展价值,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提问设计的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材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把课中知识点以提问的形式体现出来。在提问只前教师必须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对所提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切忌随意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地提出一些有偏又怪的问题,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材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难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节奏。
4.2 提问要有趣味性。
4.2.1 紧扣教材实际。思想品德课教材涉及大量的背景材料,如名言、警句、漫画、案例、数据、图表等。这些背景材料典型、生动,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以背景材料为情境氛围,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为度,紧扣教材设计与教材知识点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看背景材料,这样,以“问”引读、以“问”引思,不仅能增加趣味性,激发求知欲,较好地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能起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作用,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做好铺垫。
4.2.2 紧扣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设问。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越贴近,越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学生的兴趣就越高,注意力就特别集中,也更容易领会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广泛收集一些既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又能唤起学生关注、感兴趣的生活环境材料作为问题情境的载体,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课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课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如;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关爱集体,关爱社会,保护环境等等内容,教师都可以就地取材,来个现身说法,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努力学习、不关心集体、不爱护环境的问题进行直击,在事实面前,他们会有强烈的震撼,在以后的行为中也就会自律许多。
4.2.3 紧扣社会实际。当今社会是一个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随时了解瞬息万变的经济政治资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如前年丰富多彩的北京奥运会、“嫦娥奔月”工程、“5•12”汶川大地震、上海世博会等,学生对这些现实问题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上引进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容易吸引学生去认真思考、分析,产生想说的强烈愿望。当学生的兴奋点被激发时,就能积极思考教师提的问题。
4.3 提问要有层次性。提问应设置合理的坡度,这既是考虑学生思维的特点,也是为了贯彻素质教育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提问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
4.4 提问要有时效性。教师的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即在不同的时间提出适宜的问题,主动地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情境。如,刚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思维正趋于较为平静的状态,这时可以提出一些回忆性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则应多提一些分析性和评价性较强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当学生处于疲惫状态时,就应提一些放松性和幽默性的问题,这样可以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的思路受阻时,教师要看准时机,把握火候,在问题的关键点上加以“点化”,用语言的燧石去敲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境界。
5.加强实践指导,培养良好习惯
行为养成在初一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目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素质教育是强调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做到知行统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依靠社会实践和行为训练环节,所以,在初一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适当进行行为训练、检查、督促,就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延伸和补充,这就是说,要导之以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加社会实践内容,如举办演讲比赛、组织参观访问、参加社会实践劳动、谈体会、写小论文、举办辩论会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有益活动。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可以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在强化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塑造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行为实践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它指导了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大大提高了学生行为的规范性、目的性和指导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体现了教学的实效性。
6.注重评价,确保教学实效
考试可以采用开卷形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这不是唯一评价学生的做法,它只占总成绩的70%。另外还可以设计《学生行为规范评价表》,先由学生自评,再由家长评、班评,最后交给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来评。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这种考核评价形式,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和追求。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文海山.《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当代教育理论研究》,2006.10.
[2] 石海峰.《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中华教育论坛》,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