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书写与城市想象

来源 :理论与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城市”相对或并举的是“田园”与“乡土”。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后两者可谓永恒的主题,我们拥有成熟、发达的田园想象或乡土想象的艺术手段。而对于城市的想象则起步较晚且路径曲折。中国文艺中的城市想象出现于20世纪,并且主要集中于上海、北京、天津等为数不多的近代发达城市,一直在所谓“乡土中国”的氛围中曲折前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剧,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主要的栖息地,21世纪甚至被看作是城市的时代。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并成为当今时代一个重要话题,因之,文艺中的城市想象亦趋于兴盛。
  人们藉助不同的方式,在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坐标轴上,对城市进行历史追忆或想象建构。这使得城市想象的呈现方式趋向多元化,举其大概如下:一是新闻报刊中分散、感性的城市速写或掠影。无论是晚清民国报纸还是当下的杂志,均涉及有关城市生活、习俗等方面,乃至成为我们了解城市的必由之路。二是影视媒体中的城市叙述与想象。影视与城市之间存在着一种原初关系,影视记录和反映着现代城市生活,同时也影响和塑造着以现代城市为标志的新的文化空间和社会关系。三是社会学、历史学等研究者的学术梳理。他们结合口述记录、文献考辨、文物佐证、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城市进行客观、理性的研究。此外,也可通过音乐、绘画、建筑、戏剧等来窥探城市形象。而最为典型与重要的则是通过文学书写进行的城市想象。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一个好的城市,是一个能够让人面对完整人生的场所。人们也日益明显地感受到城市这一独特的空间对人的各方面的影响。而文学也以最为感性的方式来表达人们对这一空间的各种体验。”当代学者陈平原撰文《作为文学想象的北京——“五方杂处”说北京之五》(《北京观察》2004年第5期)亦称,了解都市各个侧面的希望在于“历史记忆”与“文学想象”,而“历史记忆很大程度必须依赖文学作品”。
  城市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文学书写。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使得人类生活模式趋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变,自然也使得文学书写的对象随之改变。人们一方面作为城市化的一部分与之浮沉,同时人们又通过文学书写对城市加以记载、评价、感悟,进而影响城市。文学书写中呈现的城市想象,通过“记录”与“影响”的方式,建构起文学与城市之间一种复杂而多元的互动关系。文学书写者在其城市想象的呈现过程中,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进而会影响到城市想象的结果。就主观方面而言,有两个影响因素尤其值得重视。一是书写者想象的立场,其或采取城市立场或立足乡村姿态,所形成的观照结果几乎会截然相反。二是书写者的文化理性存在与否,直接导致城市想象的丰厚或肤浅。文化理性的缺失,严重妨碍着城市成熟与深化。而确定立场与态度之后,寻找城市中的“诗意”,通过文学书写呈现驳杂而立体的城市想象,往往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
  其一是对城市的物理空间展开想象。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天津、苏州,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地理特点。自然风光、生活风俗以及空间建筑如百货大楼、咖啡厅、公园、电影院等组成了城市不可或缺的存在场景,文学书写者对城市的空间进行描述,并将其外在真实的表象转化成文学内在的想象。以北京为例,因为“京师屋制之美备甲于四方”,故当代作家想象北京时,往往禁不住从北京大宅院以及宅院中的布置着笔。如韩少华《少管家前传》写京都大宅门的庭院,刘心武写《钟鼓楼》的兴趣亦在四合院等。反过来,文学家的城市想象又成为城市的“名片”,如我们提及上海,会想到王安忆笔下的弄堂,说起天津就会浮现刘云若小说中的海河与码头等。正如英国文化地理学家迈克·科朗在《文化地理学》(王志弘等译,台北巨流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中所说:“文学显然不能解读为只是描绘这些区域和地方,很多时候,文学协助创造了这些地方”,并“主观地表达了地方与空间的社会意义”。
  其二是对城市的文化风俗加以审视。尽管社会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的发展也越来越趋同,但是独具的文化风俗仍然是城市不可或缺的标志。所谓城市文化风俗,包括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习惯,官方与民间的市民公约守则,婚丧嫁娶等方面的习俗以及社会心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所谓的心态文化。书写者往往采取“他者”的立场对此进行审视与批判。如北派小说家戴愚庵等多将“混混”这一天津特有的社会现象纳入观照视野,形成“混混小说”,深刻影响着读者对天津城市的印象。
  其三是对城市中人与事的描绘与叙述。与乡土文学中的众生相不同,在城市想象中人与事别具面目。书写者或是以“他者”之视角来观照市井众人,或是自我观察与思考并推己及人,用文学的想象展开对城市中人与事的刻写。在这里,往往因观照的角度不同,都市故事与人群也存在很大差异。
  若从文学书写中城市想象的角度来看,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城市想象也在不断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前,上海、北京及天津等地文学书写中的城市想象一度成为热点。但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文革”,几十年间,随着新政权对城市接管与改造的完成,城市文化在主流文化中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已经消亡。影响所及,中国文学与其他一切文艺,都被纳入了政治序列。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转型与城市改革的兴起,文学书写中“城市想象”随着社会变化再次变动:早期的城市想象怀着一种现代化的憧憬,随着改革的深入转而描写平庸的城市生活。近年来,在文学的城市叙事中,宣泄倾诉现代化都市中的虚拟与流行、碎裂与漂泊、世俗狂欢与小资返魅则逐渐成为潮流。
  必须承认,文学书写中的城市,不是历史实物的原版扫描,也不是来自完全可靠的经验叙述。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被赋予意义的城市。城市想象之“想象”,不仅是指思维的自由发散,更是一种对事物的认识、叙述和建构。想象并不意味着所想象的城市不真实,意识世界里的城市和现实城市一样真实,甚至意识世界的城市更真实,它经常会把现实世界未曾显现的一面展现出来。想象城市实际上包含了意识对现实城市的一种重新叙述、把握和建构。“想象”城市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建构过程。我们若以城市想象的视角来观照文学,在研究方面无疑具有重大突破意义。一是从城市想象角度来看,城市并不是一个实在的对象,也不是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简单记录或再现,而是饱含着书写者立场、态度及理念的虚构性想象之物。承认这一前提,我们则可跳出“生活——作家——文本”的社会反映论窠臼,就可避免在“文本”与“现实”或“作家”与“生活”相互关系上兜圈子。二是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理念,文学书写中城市想象,既注重城市经验,也注重超越城市经验的对城市的叙述。既然基于经验与叙述的城市被书写者赋予了不同的情思与理解,我们可据此获得一种新的文学研究策略,即可通过书写的城市想象来获得书写者更为真实的文化与情感诉求。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
其他文献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师范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3-0037-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就是要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
经过20世纪头两年八国联军临时政府对天津的殖民统治之后,1902年8月15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清政府接收了天津城市的管理权。袁世凯接管天津以后,根据与八国联军临时政府都统衙门的约定,许多通行的制度章程、机构以及一些惯常做法被保留下来,包括在城市公共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一些制度措施和机构设置。这种做法使先进的西方文明在天津得以嫁接和延续,也缩短了天津自身近代化的进程。  一、城市公共环境卫生管理机构的
摘 要:正义是亚里士多德城邦政治理论的核心,也是分配的伦理要求。正义是某些事物的平等观念,平等又分为数量相等和比值相等,亚里士多德批判分配上的绝对平均主义,认为比值平等,也就是按照各人的价值为之分配这个原则是合乎绝对的正义的。亚里士多德也没有完全忽视数量平等,而是主张分配在某些方面以数量平等,而另些方面则以比值平等为原则。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已经涉及公平与效率这个极其重要的经济伦理问题。  关
面向高中生开展的美术教学活动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趣味性和多元化,这样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意义.在下文中,笔者将简要阐述高中美术教师可通过改变教学角色、为学生提供多元
在介绍优特钢白点缺陷概念的基础上,针对白点缺陷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及预防措施,以提高钢材的结构性能,为钢材生产企业提供借鉴参考。
期刊
摘要:战略逻辑是战略得以成功实施的核,心论据,是战略构成中十分重要,又极易被忽视的战略要素。本文以战略逻辑的视角,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探讨区域发展战略逻辑演进,对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由城市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战略逻辑及面向未来的战略逻辑演进进行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战略逻辑;滨海新区;区域开发;城市战略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
本文选择1960-2019年七台河市气象局降水量月值资料,对七台河市降水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七台河市近60年降水量总体上呈现出略微减少的变化趋势,
目的:观察依托考昔联合非布司他片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
随着时政类报刊的采编经营两分开,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以及报刊退出机制的正式出台,传统媒体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除了技术、资本、传播渠道外,如何突破体制性障碍,通过弥补“人力资源管理短板”来寻找内在驱动力,已成为传统媒体转型为真正市场主体的关键环节。本文结合《中老年时报》社捋顺人事关系、规范人员管理、重视人才作用等改革实践,论析人力资源管理对传统媒体转型的内在驱动作用。  一、打破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