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介自由化,舆论环境开放化的发展,推动着传统电视谈话类节目向辩论型转变发展。主持人作为节目的舆论领袖,具有多重媒介角色,传播身份也渐趋多样化。本文以大众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本原理为支撑,结合大众传播理论及人际传播理论,主要分析国内多档电视辩论节目中,主持人传播身份作用下的效果反馈。
关键词:电视辩论 主持人 传播身份 传播效果
一、传播背景分析
大数据发展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融互动,呈现出一个价值多元化、生活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环境。电视辩论作为一种创新的媒介传播活动,融合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特点于一体,可以发挥双重传播的优势,互动性强。在短短十年的发展中,国内各级电视台在黄金时段相继推出了不同形式的电视辩论节目: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上海东方卫视的《东方直播室》。节目主持人作为传播主体,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传播现象提供范例。
二、传播模式探究传播效果
传播学史的发展历程上,传播效果的发展均基于传播模式发展。“5w模式”之于“魔弹论”,“循环模式”之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使得媒体的传播中心由传播者转移到受众。
全媒体时代下电视辩论节目,针对热点话题设置议程,采取激烈交锋的辩论方式,构建一个多元意见碰撞的社会公共话语空间,其传播模式,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电视受众、网民多重元素构成。主持人作为“守门人”,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互交融,兼具双重传播身份,接收信息同时及时收到反馈。
主持人“接收信息”,一方面是指经过制片人、编导等加工选择后传递给主持人的信息,主持人经过筛选传达给受众;另一方面嘉宾及现场参与观众对事件的看法及观点,通过主持人的接收引导,也间接影响着受众。《中国舆论场》中,创造性采用大数据检索,使网民等场外受众的看法能接收互动,及时反馈。
这一传播过程中,在现场,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间,构成人际传播,平等双向地互动交流;现场之外,节目与电视机前的观众,网民间,构成大众传播,起一定的价值引导作用。而辩论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也已由传统电视节目的“传声筒”转变为“参与者”,使得人际传播的反馈更为直接真实。
三、传播能力开拓传播价值
(一)“谈话场”营造的传播能力
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区别于传统节目,其话语空间开放自由,观点表达、思想碰撞也较之激烈,因此对主持人控场能力的要求更高,从以下空间、时间二元维度讨论。
空间维度上,一个平等的交流环境,对于营造积极友好的辩论氛围和传播氛围都十分重要。辩论型节目,首先突出的是民众公共话语权的回归,在这样一个政治民主、话语开放的时代,提高媒体的公信力,需要维护公共话语空间的公正、自由、多元。主持人在辩论立场尽量要保持客观中立,坚持传播正确的价值导向。比如主持人胡一虎主持氛围创设是偏西式的民主自由,嘉宾专业且多元化,使得辩论角度多样创新,辩论主题的表达更趋完善,有较高的传播效果。
时间维度上,把握辩论节奏,调控辩论气场,对突出节目的传播内容十分必要。主持人掌控节奏,主要通过语言策略和倾听两个途径。语言策略,通过主持人的幽默挑拨、适时垫话或打断,激发嘉宾和观众的谈话欲望,平衡话语权,同时也可以用以化解尴尬。在《一虎一席谈》的《先跑老师该不该被指责》这期节目,嘉宾张凡和周孝正在为某一尖锐问题上争执不下,胡一虎适时介入说“周老师我怀念你的微笑”有效缓解了气氛,使人际传播更为和谐。同时主持人的倾听意识,能很好地达到控场效果。《东方直播室》的主持人骆新善于倾听。思想上的倾听,使他能不动声色地捕捉辩论要点,引导谈话发展;现场的倾听,使他能平衡嘉宾和观众的情绪,更好地把握场上态势。
(二)话题导向对舆论传播的影响
电视辩论节目为受众提供多元的思维方式,帮助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主持人在其中起到引导的关键作用,是电视辩论节目传播的核心符号。《一虎一席谈》话题定位是每周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焦点事件,注重话题的争议性,极大地调动嘉宾观众的参与积极性,思想在辩论中碰撞,更接近事件的本质与真相,主持人在平衡谈话场同时积极导向话题,帮助受众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四、结语
新媒介环境下,电视辩论节目突破了传统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单一的传播模式,传播者的传播身份、传播能力更趋多元化,并将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作为舆论守门人的传播角色,在不断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中也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洁薇.沪港两档电视辩论节目的比较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5.
[2]李姣姣.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传播效果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3]赵文婕.电视辩论类节目创新性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研究导刊,2015(18).
[4]关杨.电视辩论节目主持人的驾驭艺术[J].影视传播,2009(07).
(作者简介:葛展,女,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关键词:电视辩论 主持人 传播身份 传播效果
一、传播背景分析
大数据发展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融互动,呈现出一个价值多元化、生活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环境。电视辩论作为一种创新的媒介传播活动,融合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特点于一体,可以发挥双重传播的优势,互动性强。在短短十年的发展中,国内各级电视台在黄金时段相继推出了不同形式的电视辩论节目: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上海东方卫视的《东方直播室》。节目主持人作为传播主体,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传播现象提供范例。
二、传播模式探究传播效果
传播学史的发展历程上,传播效果的发展均基于传播模式发展。“5w模式”之于“魔弹论”,“循环模式”之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使得媒体的传播中心由传播者转移到受众。
全媒体时代下电视辩论节目,针对热点话题设置议程,采取激烈交锋的辩论方式,构建一个多元意见碰撞的社会公共话语空间,其传播模式,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电视受众、网民多重元素构成。主持人作为“守门人”,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互交融,兼具双重传播身份,接收信息同时及时收到反馈。
主持人“接收信息”,一方面是指经过制片人、编导等加工选择后传递给主持人的信息,主持人经过筛选传达给受众;另一方面嘉宾及现场参与观众对事件的看法及观点,通过主持人的接收引导,也间接影响着受众。《中国舆论场》中,创造性采用大数据检索,使网民等场外受众的看法能接收互动,及时反馈。
这一传播过程中,在现场,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间,构成人际传播,平等双向地互动交流;现场之外,节目与电视机前的观众,网民间,构成大众传播,起一定的价值引导作用。而辩论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也已由传统电视节目的“传声筒”转变为“参与者”,使得人际传播的反馈更为直接真实。
三、传播能力开拓传播价值
(一)“谈话场”营造的传播能力
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区别于传统节目,其话语空间开放自由,观点表达、思想碰撞也较之激烈,因此对主持人控场能力的要求更高,从以下空间、时间二元维度讨论。
空间维度上,一个平等的交流环境,对于营造积极友好的辩论氛围和传播氛围都十分重要。辩论型节目,首先突出的是民众公共话语权的回归,在这样一个政治民主、话语开放的时代,提高媒体的公信力,需要维护公共话语空间的公正、自由、多元。主持人在辩论立场尽量要保持客观中立,坚持传播正确的价值导向。比如主持人胡一虎主持氛围创设是偏西式的民主自由,嘉宾专业且多元化,使得辩论角度多样创新,辩论主题的表达更趋完善,有较高的传播效果。
时间维度上,把握辩论节奏,调控辩论气场,对突出节目的传播内容十分必要。主持人掌控节奏,主要通过语言策略和倾听两个途径。语言策略,通过主持人的幽默挑拨、适时垫话或打断,激发嘉宾和观众的谈话欲望,平衡话语权,同时也可以用以化解尴尬。在《一虎一席谈》的《先跑老师该不该被指责》这期节目,嘉宾张凡和周孝正在为某一尖锐问题上争执不下,胡一虎适时介入说“周老师我怀念你的微笑”有效缓解了气氛,使人际传播更为和谐。同时主持人的倾听意识,能很好地达到控场效果。《东方直播室》的主持人骆新善于倾听。思想上的倾听,使他能不动声色地捕捉辩论要点,引导谈话发展;现场的倾听,使他能平衡嘉宾和观众的情绪,更好地把握场上态势。
(二)话题导向对舆论传播的影响
电视辩论节目为受众提供多元的思维方式,帮助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主持人在其中起到引导的关键作用,是电视辩论节目传播的核心符号。《一虎一席谈》话题定位是每周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焦点事件,注重话题的争议性,极大地调动嘉宾观众的参与积极性,思想在辩论中碰撞,更接近事件的本质与真相,主持人在平衡谈话场同时积极导向话题,帮助受众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四、结语
新媒介环境下,电视辩论节目突破了传统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单一的传播模式,传播者的传播身份、传播能力更趋多元化,并将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作为舆论守门人的传播角色,在不断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中也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洁薇.沪港两档电视辩论节目的比较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5.
[2]李姣姣.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传播效果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3]赵文婕.电视辩论类节目创新性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研究导刊,2015(18).
[4]关杨.电视辩论节目主持人的驾驭艺术[J].影视传播,2009(07).
(作者简介:葛展,女,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