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有效管理刍议

来源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r9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本课程的管理不应成为盲区,要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去指导校本课程的管理,要站在教育均衡的高度上来认识校本课程管理,要明确校本课程管理的责权分配、充分发挥校长在校本课程管理中的课程领导力,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走课程专家引领、多元管理主体、课程研究与实践并进的道路,才能实现校本课程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校本课程;管理
  
  在众多课程专家对于校本课程及开发的解释当中,笔者最认同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及课程开发”。在教育走向均衡发展、课程改革走向深化的背景下,教育管理者更应该关注校本课程的有效管理,从而实现其承载的课程功能。
  
  一、校本课程的管理不应成为盲区
  
  (一)校本课程是实施新课程的成果。
  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改革催生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了学校的特色。
  一些学校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体系相对完备的校本课程, “经典诵读”、《学会学习》、排球、街舞、“核心爆破英语”、游泳课、冰雪课等都彰显了学校校本课程的特色,并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成为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无到有,在完善三级课程体系、补充教育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打造学校特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学校的品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校本课程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区域内初中学校的校本课程开设与实施情况进行了摸底,全区39所初中学校共开设社会实践类、特长培养类、科技创新类、学科延伸类、心理健康类、习惯养成类等几大类课程共133门。除少数几个学校有较完备的体系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科学严谨的规划、无序开发与实施、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监控、成果没有科学的测评与呈现等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课程体系必须对此作出相应的调整与重构,不能让校本课程的管理成为盲区。
  
  二、实现校本课程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一)要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去指导校本课程的管理。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力思想武器,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是校本课程管理的思想基础。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人为本的课程开发理念的集中体现,课程的核心是“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前题,它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校本课程的管理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来指导才能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仍然不高,发展还不平衡。我国教育事业新的发展阶段正是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我们的孩子要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教育工作使命崇高、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从“有学上”到“上好学”,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来指导校本课程的管理,运用科学的策略,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其完善国家课程管理,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平台这一重要使命。
  (二)要站在教育均衡的高度上来看待校本课程管理。
  一些学校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把校本课程管理提高到学校的特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看。有的学校校本课程有名无实,有规划无实践甚至是无规划无实践,检查时临时抱佛脚。个别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空洞、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可开发资源的科学分析。学校的教育均衡不能只靠行政指令来强制实现,更不是消灭名优学校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学校的发展来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从而实现学校的共同发展。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可以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因此要站在教育均衡的高度上来看待校本课程的管理。
  
  三、实现校本课程有效管理的策略
  
  (一)要明确校本课程管理的责权分配。
  校本课程管理是有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保证。“课程改革若不同时改革组织的制度特征,将流于表面或无疾而终。”“我国的现行课程管理政策上,一方面,要强调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确保国家课程在地方和学校一级的有效落实;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在拥有课程权力的同时必承担相应的课程责任,这样的一种课程管理机制,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权力分享与责任分担。”校本课程的权力主体是学校,但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有指导和监控的责任,学校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独立自主或与校外有关机构或人士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给学生选择,同时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报区(县)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审议。
  (二)充分发挥校长在校本课程管理中的课程领导力。
  校长领导力集中体现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统领能力、引领教师团队合作的管理能力、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专业能力、掌握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能力、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格魅力。其中国家、地方课程的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实施方面,而校本课程的课程领导力才真正是独立自主、全面自主的。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作为课程开发主体,自主设计、组织和实施的一种课程。它不仅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课程管理上的一个范畴,校长是校本课程领導的关键。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决定着一所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状况。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才能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管理。
  (三)要建立双轨并行的长效校本课程管理体系。
  “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但从调查数据来看,当前中小学的课程还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规范。比如,校本课程在课程总体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同的学校情况也不同,高的在25%以上,低的不足10%,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提出不同的审议意见,以确保课程的均衡性和选择性。”再如,校本课程的门类纷杂,以笔者所属区域初中学校为例,多的达18门,少的仅1门,这就须要进行必要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要在确保国家课程标准严肃性的前提下,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力度。
  首先,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起自上而下的行政视导机制,强化学校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保证校本课程管理的有效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校本课程的考核纳入到对校长的考核之中,推出有指导性的《指导意见》,并且在每学期开学初工作安排中明确规定校本课程的课时数,在常规视导中进行课程开设与实施的跟踪问效。
  其次,学校必须建立起一整套校本课程有效的管理机制,并以此为平台,在学校中形成民主、开放、平等的专业氛围和专业文化。学校教务(导)处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听、评、查、问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实行阶段访查并纳入过程绩效考核。学校建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与课程实施者奖金、评先晋职相结合,成绩突出者学校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
  (四)要走课程专家引领、多元管理主体、课程研究与实践并进的道路。
  设计与变革学校校本课程的组织结构,改革学校传统的教导处等中层机构设置,建立并完善以校本课程研究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质量评估为职能的机构;组织由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课程专家、社会人士等组成,校长出任的主任委员“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在确定“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成员时,要充分体现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特点。结合国外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高校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加大对实践的研究,深入到广大中小学校去,使校本课程走上一条课程专家引领、多元管理主体、课程研究与实践并进的科学发展道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在再实践中完善。
  校本课程的管理在我国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还很不成熟,因此,更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柏拉图《理想国》有一句名言: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处引向高处、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教育职能如此神圣,课程的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校本课程实现有效的管理,而且根据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迎来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为此我们应做好准备,迎接这一时期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3]陈小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办好学.中国教育学刊,2009,1.
  [4]崔允漷.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研报告.全球教育展望,2002,5.
   编辑/牛小源
其他文献
摘要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则是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做出的合理有效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一个人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长处的位置上,选择最适合发挥个人能力的职业。  
期刊
摘要:建设和谐信息生态环境对强化图书、情报、档案及所有社会组织网络条件下的信息管理、传递、利用与共享具有指导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信息生态环境建设策略研究应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信息生态;和谐信息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策略研究    信息生态环境为一种比喻式概念,其核心是由信息、人、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人工系统,体现着人类与信息、信息环境之间的某种均衡关
期刊
摘要:由于受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和师资条件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微妙变化,产生了一些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师生沟通困难,师生关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垄断知识的局面被打破,学生开始有反权威、多元化的思想倾向。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网络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新了学习方式,改变着交往习惯。本文在认真剖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后,试图寻找在网络时代中,学校、教师、学
期刊
摘要: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改革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现状,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高专;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的发展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职高专又快又好的发展。
期刊
摘要: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本文就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变化,分析原因、查找对策,希望帮助他们顺利过渡,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心理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本已经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人保部门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10
期刊
摘要:图书馆人性化服务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方式。良好的馆员素质是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根本保证。提高馆员素质和搞好读者服务,其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关键词:馆员素质;人性化;读者服务    1.馆员素质与读者服务的关系     图书馆是人類知识的宝库,图书馆馆员是人类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是为不断发展和丰富人类文明而辛勤劳动的服务者,是知识的导航
期刊
摘要:本文从教育国际和教育立法的共性规律总结开始,重点从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等几个方面总结和归纳教育立法相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教育立法的现实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相关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教育立法;中国教育;借鉴;启示    一、引言    由于国家体制、民族传统以及由此形成的法律制度不同,各个国家对法的运用及所强调的侧重点并不一致,但法制相对健全的国
期刊
摘要:硕士研究生是首都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服务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宗旨,2008年,《北京市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与促进首都高端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属高校建筑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状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对策: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重视跨学科培养;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指导方针,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
期刊
园林艺术是一种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艺术,由于时代、民族、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使得表现形式存在区别,又因优秀造园者的社会实践、审美意识、审美经验、审美修养、审美想象、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趣的不同,使园林艺术呈现了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的风姿。中西方园林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独有的形态。中国园林艺术和西方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园林风格分为两种:一种是西方园林
期刊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成为中国图书馆界启动核心价值研究的直接推动力。2006年12月提前召开的中图学会2007“新年峰会”议程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议题——“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再认识”,稍后发布的中图学会2007年年会征文选题中,将“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再认识”作为位列第一的分主题;2007年2月图学会启动“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所有这些,表明中国图书馆界已经正式启动了研究与建立图书馆核心价值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