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怎样才能在乱世中,特别是民族隔阂深厚的时代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且世袭罔替的王朝?自幼便喜欢汉学,崇尚儒家思想的苻坚的选择是:走民族融合而非对抗之路。只不过,他最后还是失败?……
五将山是今天陕西西安西北一座风景秀丽的山脉。1600多年前,一个男人狼狈地带着一队人马闯入五将山。身后追兵已至,这个四十多岁,正当盛年的男人挥舞宝剑,指向两个青春妙龄的少女。她们是他的两个女儿,为了女儿不受仇寇侮辱,他狠下心来决定亲手杀死她们。
这个男人叫做苻坚,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氐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前秦的君主。十九岁通过政变取得皇位,四十七岁出走五将山,在执政的二十八年中,年轻的苻坚成功地讨灭了雄踞华北的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吞并北方的鲜卑拓跋部,统一中国北方,又灭掉前凉,威震西域。
苻坚是一个有着赫赫战功的盖世英雄,也是一个有着高远政治眼光的乱世雄主。台湾学者柏杨更把苻坚与秦始皇赢政、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皇帝一起并称中国古代的“五大帝”。
苻坚治下的前秦国力远超南方的东晋王朝。原本有机会统一华夏大地的苻坚却在淝水兵败如山,最终大业不成、身死国灭……
乱世
公元338年,东晋偏安南方一隅,华夏大地的北方土地上各种割据政权林立,战乱不息。辽西的鲜卑段辽部与辽东鲜卑慕容部所建立的前燕帝国相互攻伐不断;后赵天王石虎派大军征讨段辽部,致使段辽投降前燕;后赵又与前燕接连爆发战争……
就在这个乱世中,一个氐族男婴呱呱坠地。他是前秦帝国开国君主苻健的侄子,取名苻坚。
今天,氐族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古代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自东汉末年开始,逐渐迁徙到陕西、甘肃地区定居。后赵石虎进攻关中时,氐族首领苻洪率族众归附,后又投靠东晋,被任命为征北大将军,不久自称秦王。苻洪死后,其子苻健在公元351年人据关中,次年称帝,定都长安,建立前秦帝国。苻健之子苻生继位后荒淫无度、暴戾好杀,苻坚杀而代之。
根据史书的记载,苻坚自幼便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质。八岁时,苻坚主动要求读书,爷爷苻洪说:“汝戎狄异类,世知饮酒,今乃求学邪。”讶异中的苻洪为孙子苻坚请了一位先生,教授儒学。十三岁时,苻坚便被伯父苻健授为龙骧将军,三年后袭爵东海王。
《资治通鉴》对苻坚的评价是:“性至孝,幼有志度,博学多能,交结英豪……”这样的说法不过是传统儒家对一个颇有作为的君王最常规的评价罢了。苻坚作为前秦天王,虽然雄霸一时,却如那个时代许多君王一样昙花一现,为何苻坚却得到了后来史学家的看重呢?
王朝末世,往往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然而,叛乱迭起,权力频繁易主,却又会是一个兵连祸结,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难以活下去的时代。苻坚所生活的五胡十六国时代便是如此。政变、战乱、屠杀、饥荒,历史上几乎所有最可怕的词汇都能为这个时代贴上标签。
西晋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匈奴南下,攻陷洛阳,掳走怀帝,十万晋军被歼灭,洛阳城被大火焚毁,数万民众丧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乱”。五年后,西晋王朝宣告终结。
这以后的一百多年,是华夏大地最为黑暗、动荡的时期。中国北方的土地上,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民族纷纷建立各自的政权,相互攻伐、兼并,前后共有十九个“国家”倏忽兴替。不过,后世通常称之为“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的时代的另一个关键词是“五胡乱华”。但有学者认为,乱之源其实不在“五胡”,而是西晋王朝末年的暴政让自己的政权走向崩溃,更激化了民族矛盾,让汉民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走向了对立与仇杀的不归路。
“晋为无道,奴隶御我。”这句话记录在《晋书》中,是汉赵帝国的建立者匈奴人刘渊的部属劝他反晋时所说的话。这里的“我”,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泛指,表明在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如同奴隶一样驱使和控制。建立后赵帝国的羯人石勒就有过被当作奴隶贩卖的经历。
所以,当西晋王朝在皇族内部斗争中走向崩溃瓦解的时候,这些被压迫至深的少数民族纷纷揭竿而起。然而,他们走上的,却是一条以暴制暴,更加血腥和惨烈的道路。
羯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他的军队杀人如麻。而他的继任者石虎更加暴戾,奴役汉人,导致整个国家民不聊生,胡汉民族仇恨严重。
石虎死后,后赵政权很快崩溃。当汉人冉闵在邺城建立起冉魏政权后,便利用汉族对胡族的反感,对胡族实行大虐杀。仅邺城便有二十余万胡人被屠杀,尸体被扔到城外,任由野狗豺狼吞食。整个中原地区因为民族仇杀,人们无法从事生产,爆发大饥荒,饿殍遍野。
汉赵、后赵、冉魏……一个个短命的政权突然勃兴,又迅速败亡。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苻坚发现,石虎和冉闵利用胡汉间的民族矛盾来巩固自己政权的做法,无益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反为败亡埋下伏笔。
那么,要怎样才能在乱世中,特别是民族仇恨深刻的时代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且世袭罔替的王朝?
自幼便喜欢汉学,崇尚儒家思想的苻坚的选择是:走民族融合而非民族对抗之路,对各个民族一视同仁。 胡人的大汉情结
公元370年寒冬,三十二岁的苻坚披战甲执宝剑,昂首阔步走进前燕帝国邺城皇宫。苻坚一生戎马,在所有的敌人中,前燕无疑是最强悍的对手。如今,六万秦军大破三十万燕军,前燕皇帝慕容暐被生擒,鲜卑慕容所建立的前燕帝国已不复存在。
攻灭前燕,记首功者,当然是王猛。王猛之于苻坚,如同诸葛亮之于刘备。
王猛是汉族士大夫,受到苻坚的宠信重用。氐族人、功臣樊世极为不满,当众羞辱王猛说:“吾辈与先帝共兴事业,而不预时权;君无汗马之劳,何敢专管大任?是为我耕稼而君食之乎!”并威胁要杀掉王猛。
王猛将此事告知苻坚后,苻坚做出了令当时之人万万意想不到的事。他找了个理由,竟将樊世斩首。为了一个汉族的宠臣竟杀害本族的大功臣,这让许多氐族臣僚极为愤恨。他们纷纷在苻坚面前诋毁王猛,苻坚根本不听,甚至在朝堂上直接鞭打那些说王猛坏话的氐族臣僚。
尽管后赵皇帝、羯人石勒也曾重用汉族士大夫张宾。但是,在胡汉严重对立,胡族成为统治阶层的时代,能如此大力弹压本族亲贵,力挺汉族臣僚,仅苻坚一人而已。苻坚此举,无疑显示出他力图打破民族间的壁垒,推行民族融合的决心。
王猛亦不负苻坚。
在王猛的辅佐下,苻坚整饬吏治,打击豪强,选贤用能,很快就将前秦打造成为北方割据政权中最为强大的国家,最终扫平群雄,统一北方。
在五胡十六国时代,汉民族所创造的汉文化,无疑仍然是当时最先进的文化。而延续存在了四百年的两汉王朝,它所形成的治国理念,对那个时代的每一个统治者来说,都是一个标杆,一个值得效仿和学习的对象。于是,在那个时代很多君王的身上,都浮现着汉王朝的身影。
氐族人李雄在四川成都建立的政权国号为“汉”,史称“成汉帝国”。匈奴人刘渊也建了个汉帝国,史称“汉赵帝国”。刘渊甚至效法当年汉高祖刘邦,并未直接称帝,而是先当汉王,还建了皇家祭庙,供奉“三祖”(刘邦、刘秀、刘备)“五宗”(刘恒、刘彻、刘病已、刘阳、刘炟)。
两汉王朝当然更是自幼崇尚汉学的苻坚学习的典范。除了重用王猛,重用汉族士大夫,苻坚还大力推行汉学和汉民族的传统礼仪,建明堂,躬耕籍田,恢复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
苻坚的举措其实并不仅是因为他个人对汉文化的偏爱与敬服。对前秦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来说,汉人毕竟是人口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笼络住汉人,才能从中获得大量的精英人才和人力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然而,在一个政权林立、彼此攻伐混战的时代,仅仅安抚笼络住汉人,还远远不够。眼前政权的建立与毁灭都如此迅速,让苻坚在警惕之余,更渴望能在两汉王朝的历史中寻找答案。
早在公元前51年,汉宣帝甘露三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入长安于甘泉宫拜谒了汉宣帝,给汉匈之间一百多年的对立和征战画上了一个句号。
呼韩邪单于入长安前,汉宣帝的朝臣们就应该以怎样的礼仪接待匈奴单于进行了争论。朝臣们认为,单于非正朔所加,礼仪宜如诸侯王,位次当在诸侯王下。而汉宣帝则认为,呼韩邪单于愿意作为中国北方藩属,前来朝觐,应以国宾之礼接待,位次在诸侯王之上,并且,拜谒时只称“臣”,不称名字。
汉宣帝在民族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宽容与大度,对接下来的半个世纪,汉匈之间维持睦邻友好的关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匈奴单于降汉,西域一些原本归附匈奴的国家逐渐转变态度,向汉王朝称臣,汉王朝在西域的影响力愈加扩大;而原本与呼韩邪单于争锋相对的郅支单于一部,则慑于汉王朝和呼韩邪的联盟而被迫西迁,匈奴重新崛起的希望彻底破灭。
对苻坚来说,汉宣帝对匈奴的宽容态度和所采取的羁摩政策,也许才是前秦帝国最值得效仿的地方。
吾方以义致英豪
公元370年12月,踌躇满志的苻坚班师凯旋。白茫茫的大雪掩盖了战争所有的痕迹。出征的六万秦军依旧军容严整,漫长的队伍中却混杂着不一样的色调。里面有前燕皇帝慕容暐和他的皇后妃妾、亲王公爵、文武百官,甚至还有四万余户鲜卑人。苻坚决定将他们全部迁到前秦国都——长安。
在苻坚的人口迁徙计划中,不仅仅有鲜卑人。371年春天,苻坚又将关东十五万户少数民族迁入关中;380年,分三原、武都等五郡的氐人十五万户,使王室宗亲统领,散居诸方要镇。而对昔日的死敌——前燕王族慕容垂、羌族降将姚苌等人,苻坚不仅不诛杀不囚禁,反而委以重用。
苻坚的民族政策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和尖锐的批评。王猛临死前提醒苻坚称,鲜卑、羌人是国家的仇敌,应将他们全部铲除。其弟阳平公苻融也上疏说,鲜卑并非投诚,而是被武力征服,他们都是有虎狼之心的人,并非前秦的朋友。就连幸臣赵整也以歌谏曰:“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
一向从谏如流的苻坚,在民族问题上,却表现出了一种决绝的偏执。苻坚失败后,其民族政策遭到诟病也最多。善意的批评会说他有着不合时宜的浪漫情怀、理想主义;刻薄者则认为他对鲜卑慕容氏的宽厚乃是妇人之仁,成功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便说他“聪敏不足而宽厚有余,故养成慕容氏父子之乱”。
可是,客观地分析苻坚的民族政策,我们发现,它并非单纯地源自某种浪漫的理想情怀,而是有明确的现实考量。
苻坚自己通过政变取得皇位,在位期间,内部宗室纷争叛乱不断:即位之初即有五公之乱,378年、380年宗室苻重、苻洛又先后叛变。在这种背景下,苻坚决心重用异族人才,吸纳异族军事力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本民族功臣亲贵实力,稳固皇权。 对各民族进行迁徙,让他们离开自己的聚居地,在全国范围内交错杂居,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苻坚当然明白,对氐族政权来说,鲜卑是最大的隐患。氐民族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即便最为强盛的时候,人口也不过百万。而鲜卑在少数民族中则属于大族,人口滋盛。《资治通鉴》的记载,前燕帝国覆亡时,各州郡向前秦帝国投降的人数就达到了九百九十九万。足见,鲜卑仅慕容一支的人口至少十倍于氐人。为消灭隐患,征服者最常用的做法往往是大屠杀。但是,苻坚没有这样做,相反,他将鲜卑上层贵族都迁往长安,并委以重用。这也是一种羁縻手法,他以为只要能处置好鲜卑上层的关系,就能稳定住鲜卑民族,让其最终成为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政治上,从来没有绝对完美的措施和制度。苻坚的民族政策当然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过,自称“吾方以义致英豪,建不世之功”的苻坚所力推的民族善政无疑成为了一盏照亮黑暗乱世的明灯,诠释出少数民族政权的另一种发展的可能性。
淝水之败
苻坚自二十出头就灭张平,收张蚝;以后退桓温,破前燕;更灭凉击代,一统北方,从未尝败绩。然而,淝水一战,他征召八十七万大军,有着“投鞭断流”的斗志昂扬,却最终惨败给八万东晋军队,更在败逃中,体验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狼狈不堪。从此,前秦帝国一蹶不振,关中鲜卑蜂起,包围长安,逼得苻坚出走五将山。
当苻坚决定出兵攻伐东晋时,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其弟苻融列出三条反对意见:伐晋违反天意;晋国上下一心,秦国无可乘之机;为统一北方,将士连年作战,已筋疲力尽。太子苻宏也认为,伐晋一旦失败,会将国家推向内忧外患的境地。
面对反对的声音,苻坚力排众议,坚持出兵。在伐晋的问题上,苻坚依然不容置喙。
苻坚十九岁登基,二十余年征战四方,扫灭群雄。所以,有史家认为,苻坚一意孤行乃是失之于骄。然而,当时前秦国力远胜东晋。当苻坚率军南征之时,就连东晋大将桓冲都认为,东晋根本无法抵御,即将为蛮族所侵,叹息:“吾其左衽矣!”
平心而论,发生在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尽管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但东晋的胜利绝非历史的必然,而是有太多的偶然因素促成。
苻坚御驾亲征,率领步骑八十七万,其弟苻融为先锋,率领二十五万先锋部队,前秦大军号称有百万之雄。而东晋赖以抵抗的北府兵力不过八万。苻坚南征,几乎倾巢而出,显示出他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心。
就国力和兵力而言,其实无法预测前秦的失败。即便此番南征,苻坚无法如愿征服江东,统一全国,也应该无碍于国家安定,不过是止戈息武,来日方长罢了。然而,天意却给了苻坚一次任谁都想不到的惨败:苻融战死,百万秦军灰飞烟灭。
不过,对苻坚来说最糟糕的是,淝水之败暴露了其民族政策中所有原本或许能够在安定平稳的社会环境中消弭殆尽的隐患。
前秦的政权在本质上还远没有形成一君万民的结构,而是由各王族、部落、各种勋贵集团结成的联合体。当君王的实力不足以驾驭这些部族、集团时,危机便会爆发。所以,苻坚遭遇淝水之败,回到长安时,关中慕容蜂起。384年,慕容垂、慕容冲、姚苌这些曾经广受苻坚恩惠、重用的人,全都背叛了他。后燕、西燕、后秦帝国相继建立,四海如沸,苻坚自食养虎贻患的恶果。
公元385年10月,苻坚被羌族叛将姚苌绞杀,终年四十八岁。
理性地讲,苻坚的失败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错误的民族政策导致国家内部并不稳定团结;不能知人善任,对慕容垂、姚苌等人洞察不足;穷兵黩武却又治军不严,这才有了淝水惨败……
只是,或许也有人对这个悲剧的帝王有怀有一种深深的遗憾——很可惜,苻坚失败了,很可惜他的理想败给更加错综复杂的现实。
五将山是今天陕西西安西北一座风景秀丽的山脉。1600多年前,一个男人狼狈地带着一队人马闯入五将山。身后追兵已至,这个四十多岁,正当盛年的男人挥舞宝剑,指向两个青春妙龄的少女。她们是他的两个女儿,为了女儿不受仇寇侮辱,他狠下心来决定亲手杀死她们。
这个男人叫做苻坚,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氐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前秦的君主。十九岁通过政变取得皇位,四十七岁出走五将山,在执政的二十八年中,年轻的苻坚成功地讨灭了雄踞华北的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吞并北方的鲜卑拓跋部,统一中国北方,又灭掉前凉,威震西域。
苻坚是一个有着赫赫战功的盖世英雄,也是一个有着高远政治眼光的乱世雄主。台湾学者柏杨更把苻坚与秦始皇赢政、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皇帝一起并称中国古代的“五大帝”。
苻坚治下的前秦国力远超南方的东晋王朝。原本有机会统一华夏大地的苻坚却在淝水兵败如山,最终大业不成、身死国灭……
乱世
公元338年,东晋偏安南方一隅,华夏大地的北方土地上各种割据政权林立,战乱不息。辽西的鲜卑段辽部与辽东鲜卑慕容部所建立的前燕帝国相互攻伐不断;后赵天王石虎派大军征讨段辽部,致使段辽投降前燕;后赵又与前燕接连爆发战争……
就在这个乱世中,一个氐族男婴呱呱坠地。他是前秦帝国开国君主苻健的侄子,取名苻坚。
今天,氐族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古代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自东汉末年开始,逐渐迁徙到陕西、甘肃地区定居。后赵石虎进攻关中时,氐族首领苻洪率族众归附,后又投靠东晋,被任命为征北大将军,不久自称秦王。苻洪死后,其子苻健在公元351年人据关中,次年称帝,定都长安,建立前秦帝国。苻健之子苻生继位后荒淫无度、暴戾好杀,苻坚杀而代之。
根据史书的记载,苻坚自幼便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质。八岁时,苻坚主动要求读书,爷爷苻洪说:“汝戎狄异类,世知饮酒,今乃求学邪。”讶异中的苻洪为孙子苻坚请了一位先生,教授儒学。十三岁时,苻坚便被伯父苻健授为龙骧将军,三年后袭爵东海王。
《资治通鉴》对苻坚的评价是:“性至孝,幼有志度,博学多能,交结英豪……”这样的说法不过是传统儒家对一个颇有作为的君王最常规的评价罢了。苻坚作为前秦天王,虽然雄霸一时,却如那个时代许多君王一样昙花一现,为何苻坚却得到了后来史学家的看重呢?
王朝末世,往往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然而,叛乱迭起,权力频繁易主,却又会是一个兵连祸结,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难以活下去的时代。苻坚所生活的五胡十六国时代便是如此。政变、战乱、屠杀、饥荒,历史上几乎所有最可怕的词汇都能为这个时代贴上标签。
西晋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匈奴南下,攻陷洛阳,掳走怀帝,十万晋军被歼灭,洛阳城被大火焚毁,数万民众丧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乱”。五年后,西晋王朝宣告终结。
这以后的一百多年,是华夏大地最为黑暗、动荡的时期。中国北方的土地上,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民族纷纷建立各自的政权,相互攻伐、兼并,前后共有十九个“国家”倏忽兴替。不过,后世通常称之为“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的时代的另一个关键词是“五胡乱华”。但有学者认为,乱之源其实不在“五胡”,而是西晋王朝末年的暴政让自己的政权走向崩溃,更激化了民族矛盾,让汉民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走向了对立与仇杀的不归路。
“晋为无道,奴隶御我。”这句话记录在《晋书》中,是汉赵帝国的建立者匈奴人刘渊的部属劝他反晋时所说的话。这里的“我”,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泛指,表明在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如同奴隶一样驱使和控制。建立后赵帝国的羯人石勒就有过被当作奴隶贩卖的经历。
所以,当西晋王朝在皇族内部斗争中走向崩溃瓦解的时候,这些被压迫至深的少数民族纷纷揭竿而起。然而,他们走上的,却是一条以暴制暴,更加血腥和惨烈的道路。
羯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他的军队杀人如麻。而他的继任者石虎更加暴戾,奴役汉人,导致整个国家民不聊生,胡汉民族仇恨严重。
石虎死后,后赵政权很快崩溃。当汉人冉闵在邺城建立起冉魏政权后,便利用汉族对胡族的反感,对胡族实行大虐杀。仅邺城便有二十余万胡人被屠杀,尸体被扔到城外,任由野狗豺狼吞食。整个中原地区因为民族仇杀,人们无法从事生产,爆发大饥荒,饿殍遍野。
汉赵、后赵、冉魏……一个个短命的政权突然勃兴,又迅速败亡。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苻坚发现,石虎和冉闵利用胡汉间的民族矛盾来巩固自己政权的做法,无益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反为败亡埋下伏笔。
那么,要怎样才能在乱世中,特别是民族仇恨深刻的时代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且世袭罔替的王朝?
自幼便喜欢汉学,崇尚儒家思想的苻坚的选择是:走民族融合而非民族对抗之路,对各个民族一视同仁。 胡人的大汉情结
公元370年寒冬,三十二岁的苻坚披战甲执宝剑,昂首阔步走进前燕帝国邺城皇宫。苻坚一生戎马,在所有的敌人中,前燕无疑是最强悍的对手。如今,六万秦军大破三十万燕军,前燕皇帝慕容暐被生擒,鲜卑慕容所建立的前燕帝国已不复存在。
攻灭前燕,记首功者,当然是王猛。王猛之于苻坚,如同诸葛亮之于刘备。
王猛是汉族士大夫,受到苻坚的宠信重用。氐族人、功臣樊世极为不满,当众羞辱王猛说:“吾辈与先帝共兴事业,而不预时权;君无汗马之劳,何敢专管大任?是为我耕稼而君食之乎!”并威胁要杀掉王猛。
王猛将此事告知苻坚后,苻坚做出了令当时之人万万意想不到的事。他找了个理由,竟将樊世斩首。为了一个汉族的宠臣竟杀害本族的大功臣,这让许多氐族臣僚极为愤恨。他们纷纷在苻坚面前诋毁王猛,苻坚根本不听,甚至在朝堂上直接鞭打那些说王猛坏话的氐族臣僚。
尽管后赵皇帝、羯人石勒也曾重用汉族士大夫张宾。但是,在胡汉严重对立,胡族成为统治阶层的时代,能如此大力弹压本族亲贵,力挺汉族臣僚,仅苻坚一人而已。苻坚此举,无疑显示出他力图打破民族间的壁垒,推行民族融合的决心。
王猛亦不负苻坚。
在王猛的辅佐下,苻坚整饬吏治,打击豪强,选贤用能,很快就将前秦打造成为北方割据政权中最为强大的国家,最终扫平群雄,统一北方。
在五胡十六国时代,汉民族所创造的汉文化,无疑仍然是当时最先进的文化。而延续存在了四百年的两汉王朝,它所形成的治国理念,对那个时代的每一个统治者来说,都是一个标杆,一个值得效仿和学习的对象。于是,在那个时代很多君王的身上,都浮现着汉王朝的身影。
氐族人李雄在四川成都建立的政权国号为“汉”,史称“成汉帝国”。匈奴人刘渊也建了个汉帝国,史称“汉赵帝国”。刘渊甚至效法当年汉高祖刘邦,并未直接称帝,而是先当汉王,还建了皇家祭庙,供奉“三祖”(刘邦、刘秀、刘备)“五宗”(刘恒、刘彻、刘病已、刘阳、刘炟)。
两汉王朝当然更是自幼崇尚汉学的苻坚学习的典范。除了重用王猛,重用汉族士大夫,苻坚还大力推行汉学和汉民族的传统礼仪,建明堂,躬耕籍田,恢复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
苻坚的举措其实并不仅是因为他个人对汉文化的偏爱与敬服。对前秦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来说,汉人毕竟是人口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笼络住汉人,才能从中获得大量的精英人才和人力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然而,在一个政权林立、彼此攻伐混战的时代,仅仅安抚笼络住汉人,还远远不够。眼前政权的建立与毁灭都如此迅速,让苻坚在警惕之余,更渴望能在两汉王朝的历史中寻找答案。
早在公元前51年,汉宣帝甘露三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入长安于甘泉宫拜谒了汉宣帝,给汉匈之间一百多年的对立和征战画上了一个句号。
呼韩邪单于入长安前,汉宣帝的朝臣们就应该以怎样的礼仪接待匈奴单于进行了争论。朝臣们认为,单于非正朔所加,礼仪宜如诸侯王,位次当在诸侯王下。而汉宣帝则认为,呼韩邪单于愿意作为中国北方藩属,前来朝觐,应以国宾之礼接待,位次在诸侯王之上,并且,拜谒时只称“臣”,不称名字。
汉宣帝在民族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宽容与大度,对接下来的半个世纪,汉匈之间维持睦邻友好的关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匈奴单于降汉,西域一些原本归附匈奴的国家逐渐转变态度,向汉王朝称臣,汉王朝在西域的影响力愈加扩大;而原本与呼韩邪单于争锋相对的郅支单于一部,则慑于汉王朝和呼韩邪的联盟而被迫西迁,匈奴重新崛起的希望彻底破灭。
对苻坚来说,汉宣帝对匈奴的宽容态度和所采取的羁摩政策,也许才是前秦帝国最值得效仿的地方。
吾方以义致英豪
公元370年12月,踌躇满志的苻坚班师凯旋。白茫茫的大雪掩盖了战争所有的痕迹。出征的六万秦军依旧军容严整,漫长的队伍中却混杂着不一样的色调。里面有前燕皇帝慕容暐和他的皇后妃妾、亲王公爵、文武百官,甚至还有四万余户鲜卑人。苻坚决定将他们全部迁到前秦国都——长安。
在苻坚的人口迁徙计划中,不仅仅有鲜卑人。371年春天,苻坚又将关东十五万户少数民族迁入关中;380年,分三原、武都等五郡的氐人十五万户,使王室宗亲统领,散居诸方要镇。而对昔日的死敌——前燕王族慕容垂、羌族降将姚苌等人,苻坚不仅不诛杀不囚禁,反而委以重用。
苻坚的民族政策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和尖锐的批评。王猛临死前提醒苻坚称,鲜卑、羌人是国家的仇敌,应将他们全部铲除。其弟阳平公苻融也上疏说,鲜卑并非投诚,而是被武力征服,他们都是有虎狼之心的人,并非前秦的朋友。就连幸臣赵整也以歌谏曰:“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
一向从谏如流的苻坚,在民族问题上,却表现出了一种决绝的偏执。苻坚失败后,其民族政策遭到诟病也最多。善意的批评会说他有着不合时宜的浪漫情怀、理想主义;刻薄者则认为他对鲜卑慕容氏的宽厚乃是妇人之仁,成功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便说他“聪敏不足而宽厚有余,故养成慕容氏父子之乱”。
可是,客观地分析苻坚的民族政策,我们发现,它并非单纯地源自某种浪漫的理想情怀,而是有明确的现实考量。
苻坚自己通过政变取得皇位,在位期间,内部宗室纷争叛乱不断:即位之初即有五公之乱,378年、380年宗室苻重、苻洛又先后叛变。在这种背景下,苻坚决心重用异族人才,吸纳异族军事力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本民族功臣亲贵实力,稳固皇权。 对各民族进行迁徙,让他们离开自己的聚居地,在全国范围内交错杂居,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苻坚当然明白,对氐族政权来说,鲜卑是最大的隐患。氐民族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即便最为强盛的时候,人口也不过百万。而鲜卑在少数民族中则属于大族,人口滋盛。《资治通鉴》的记载,前燕帝国覆亡时,各州郡向前秦帝国投降的人数就达到了九百九十九万。足见,鲜卑仅慕容一支的人口至少十倍于氐人。为消灭隐患,征服者最常用的做法往往是大屠杀。但是,苻坚没有这样做,相反,他将鲜卑上层贵族都迁往长安,并委以重用。这也是一种羁縻手法,他以为只要能处置好鲜卑上层的关系,就能稳定住鲜卑民族,让其最终成为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政治上,从来没有绝对完美的措施和制度。苻坚的民族政策当然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过,自称“吾方以义致英豪,建不世之功”的苻坚所力推的民族善政无疑成为了一盏照亮黑暗乱世的明灯,诠释出少数民族政权的另一种发展的可能性。
淝水之败
苻坚自二十出头就灭张平,收张蚝;以后退桓温,破前燕;更灭凉击代,一统北方,从未尝败绩。然而,淝水一战,他征召八十七万大军,有着“投鞭断流”的斗志昂扬,却最终惨败给八万东晋军队,更在败逃中,体验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狼狈不堪。从此,前秦帝国一蹶不振,关中鲜卑蜂起,包围长安,逼得苻坚出走五将山。
当苻坚决定出兵攻伐东晋时,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其弟苻融列出三条反对意见:伐晋违反天意;晋国上下一心,秦国无可乘之机;为统一北方,将士连年作战,已筋疲力尽。太子苻宏也认为,伐晋一旦失败,会将国家推向内忧外患的境地。
面对反对的声音,苻坚力排众议,坚持出兵。在伐晋的问题上,苻坚依然不容置喙。
苻坚十九岁登基,二十余年征战四方,扫灭群雄。所以,有史家认为,苻坚一意孤行乃是失之于骄。然而,当时前秦国力远胜东晋。当苻坚率军南征之时,就连东晋大将桓冲都认为,东晋根本无法抵御,即将为蛮族所侵,叹息:“吾其左衽矣!”
平心而论,发生在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尽管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但东晋的胜利绝非历史的必然,而是有太多的偶然因素促成。
苻坚御驾亲征,率领步骑八十七万,其弟苻融为先锋,率领二十五万先锋部队,前秦大军号称有百万之雄。而东晋赖以抵抗的北府兵力不过八万。苻坚南征,几乎倾巢而出,显示出他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心。
就国力和兵力而言,其实无法预测前秦的失败。即便此番南征,苻坚无法如愿征服江东,统一全国,也应该无碍于国家安定,不过是止戈息武,来日方长罢了。然而,天意却给了苻坚一次任谁都想不到的惨败:苻融战死,百万秦军灰飞烟灭。
不过,对苻坚来说最糟糕的是,淝水之败暴露了其民族政策中所有原本或许能够在安定平稳的社会环境中消弭殆尽的隐患。
前秦的政权在本质上还远没有形成一君万民的结构,而是由各王族、部落、各种勋贵集团结成的联合体。当君王的实力不足以驾驭这些部族、集团时,危机便会爆发。所以,苻坚遭遇淝水之败,回到长安时,关中慕容蜂起。384年,慕容垂、慕容冲、姚苌这些曾经广受苻坚恩惠、重用的人,全都背叛了他。后燕、西燕、后秦帝国相继建立,四海如沸,苻坚自食养虎贻患的恶果。
公元385年10月,苻坚被羌族叛将姚苌绞杀,终年四十八岁。
理性地讲,苻坚的失败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错误的民族政策导致国家内部并不稳定团结;不能知人善任,对慕容垂、姚苌等人洞察不足;穷兵黩武却又治军不严,这才有了淝水惨败……
只是,或许也有人对这个悲剧的帝王有怀有一种深深的遗憾——很可惜,苻坚失败了,很可惜他的理想败给更加错综复杂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