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之于美术创作教学的启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ei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不少有关艺术创作的实践与研究将艺术创作的发生归因为“直觉”、“顿悟”、“灵感”等无意识的非理性思维。本文以隐性知识为切入点,探讨美术创作教学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联系及隐性知识显性化在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 隐性知识 美术 创作教学
  
  在创作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记住并理解相关创作知识,基本掌握相关技能后,在实践创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效果却大相径庭。有的巧妙生动,构图、线条、造型、色彩让人感到青春的活力与生命;有的呆滞平板,画面缺乏生气,只是一种没有心灵存在的各种构成因素的堆砌。创作优秀的学生被问到为何这样画,为何选择这种构图、色彩、技法时,往往露出难以言说的表情,常常说“我认为这样画不错”、“这样比较有新意”或归结为“灵感来了”、“凭借直觉”等等,而说不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理由。教师往往称赞这样的学生有“悟性”,而悟到的具体是什么,好像也是难以言说的。
  既然“直觉”、“顿悟”、“灵感”等无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创作动力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创作成果,那么“灵感”的寻求与获得就成了创作者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了。但灵感是捉摸不定、难以言说、可遇不可求的,创作者只能被动地等待灵感的降临吗?教师面对学生创作时缺乏灵感就束手无策吗?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提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关见解理论为师生长期以来达成共识的“灵感论”提供了一个新的借鉴,让我们有机会从一个新的切入点重新认识“灵感”。
  1.美术创作教学突出表现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循环往复的不断升华过程。
  “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够说出的多”。[1]1958年波兰尼提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知识形态分类之后,隐性知识的存在和意义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肯定了这两种形态的存在,肯定了人类拥有的知识既包括已经编码的显性知识,也包括那些可以意会难以言说的隐性知识。
  波兰尼认为所谓“显性知识”是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了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譬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拥有的知识”。[2]波兰尼指出“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达到对它的理智的控制的能力。心灵的默会能力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次上都起着主导性的、决定的作用。“隐性知识是自足的,而显性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隐性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的知识不是隐性知识就是根植于隐性知识。”[3]
  日本著名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他对隐性知识的相关研究成果。他研究了人类四种基本的学习和传播知识的模式,分别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美术创作及其教学特点、美术创作教学过程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这几个方面分析,笔者认为美术创作教学突出表现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循环往复的不断升华过程。
  2.美术创作及其教学特点。
  美术创作是一项特殊的创造活动。它通过塑造丰富多样的有意味的视觉样式,达到情感的抒发与升华,观念的表达与交流,对人生的价值意义不断地探寻和追问。艺术创作是创作者的首创性行为,是创作者能动地将自己独有的艺术才气、艺术体悟、思想情感、生活内涵、人生感悟等有机展示或物化成具体艺术行为过程或艺术实体形态。美术创作教学是包含了创作知识与技能,融合了创作思想与观念的对话、交流、表达活动。美术创作是一种创造行为,隐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去行动的知识,美术创作中必定包含大量隐性知识。虽然已有大量有关创作的教材、专著,也有创作者及教师之间口口相传的创作知识和技能,但归根结底美术创作中还是含有大量的个人经验、隐性知识,否则“灵感说”、“潜意识”等就不会长期占领创作者、艺术家的思想,从而以崇敬的心情呼唤、梦想灵感的光临拜访了。
  美术创作教学活动中教师用语言、文字讲清相关创作知识技能,并且还要用动作示范演示相关技能;学生要理解语言文字,观察体会教师的示范动作,能用语言文字陈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及构思,在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讨论对话中对自己的构思进行适当调整,进一步用动作完成自己的创作作品。可以看到,整个创作活动就是一个对话、交流、表达的过程,这其中的语言文字是可言明的显性知识,而伴随创作、帮助完成创作的一系列动作中所包含的难以言明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
  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语言与动作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包含在语言文字和动作技能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在对话、交流、表达的过程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不断转化,在这种转化中显性到隐性是必然的,只有这样知识技能才能内化,使学生产生顿悟,完成创作;而隐性到显性则是有条件的,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自觉主动的过程,而需要创设情境,促成内省反思,真诚对话。在美术创作教学中只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不断转化,才能使对话交流表达真正地不断延续下去,使对话的意义为之深化与升华。为了对话所以要表达,为了表达所以要对话;对话促进表达,表达促进对话。美术创作教学这一对话表达的特点决定了其是一个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循环往复的不断升华过程。
  3.美术创作教学过程。
  美术创作教学中教师要将自身的学习经验、创作经历与教材和其他艺术家的创作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挑选出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内化运用的内容,不否认这些教学内容中包含有显性知识并通过教材上的文字和教师的语言得以传播,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必定要回忆起过往自己的学习经验、创作过程,从而提炼、挖掘出一些以往难以言说的知识去触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与灵感。这就是一个“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过程;学生从师生的对话交流中理解接受相关创作知识技能,在自己的实际创作中随着知识技能的灵活运用,知识技能逐渐内化成为学生头脑中难以言说的知识,表现为他们只知道表达运用,却说不清道不明其中的原由。这就体现了教师传授的“显性知识”到学生的“隐性知识”的转化;不仅如此,创作教学还必须将学生创作的部分隐性知识显性化,才能更加清晰明确地指导他们以后的创作实践活动,而且也能给其他创作出现困难的学生带来启迪和希望。由此可见,美术创作教学过程表现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循环往复的不断升华过程。
  波兰尼指出,虽然动物和人在尚未掌握语言的婴儿时期已经具有了原始的默会认识能力,而借助于名言符号为媒介和工具,人对自身的经验可以不断重组,使得人的默会能力得到质的飞跃,达到前语言层次上难以企及的高度。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辩证关系所提示的是,恰当地运用明确的语言及其他符号表征方式来引导和支持学生的理解,使显性知识的学习根植在默会的理解之中,使隐性知识可以以适当的形式得以表征,从而可能在协商与交流中拓展理解。
  不少教师欣喜于部分学生显现出来的创作成果,满足于对优生的表扬鼓励,举办展览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创作困难,导致这部分学生失去创作兴趣与动力;忽略了对优秀学生创作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加以引导,并使其澄清这一过程。美术创作教学过程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循环往复的不断升华过程说明了在教学中不仅要灵活生动地与学生探讨交流已经明确的创作知识技能,而且要注重有策略地将师生双方创作中难以言说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明确的可言说的显性知识,从而使更多的学生体会感受到创作的喜悦与乐趣,加强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创作,乐于创作。在创作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积极地探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对世界、宇宙充满关怀与爱心。
  4.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当代教育思想、建构主义理论等提出当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有意义的对话、交流、协商的关系,是一种和谐、平等、共享的关系。教师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也不再被认为是无知识经验的被动接受者。在这个信息通讯技术发达的数字时代,学生通过网络世界广泛交流沟通,这一切令他们信息、知识的来源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也改变着学生向社会、世界学习的内容。他们习惯了快速的感觉和情感变化,对新生事物的反应令成人也瞠目结舌。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认识到自以为是的无限中的有限,了解学生看似有限中的无限;认识到师生之间不存在教导与接受、先知与后知的鸿沟,而是作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知识领域的过程中相互对话、互相合作。教师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融入到学生当中,在师生互动中师生双方都追求完善与发展。
  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创作知识是自己平时从未用语言文字表达过的,而在备课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创作的方法,那些原本模糊的东西就变成语言文字自然流畅地奔涌出来,事后自己也感到些许惊奇,感到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它就潜藏在生命的深层,这些知识原本就属于自己;陌生是因为它从来没有用逻辑思维表达过。然而这一切又是这样自然而然。这表明有些知识技能在平时的创作过程和学习经历中是以内隐的方式存在的,不为拥有者察觉,为了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这些知识便在特定的时间、场所、情境中清晰地浮现出来,并且条理化了,成为了显性知识。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和学生的交流讨论、对话沟通,没有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并乐于投入创作的愿望,教师就不太有机会将自己的学习经历、创作故事中的隐性知识显现出来,而教师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重新认识了自己,通过大脑深处隐藏的认识与思想,找到真实的自己,从而进一步挖掘发展自己的教学与创作的潜力与能量。从这一角度来说,是学生的真实存在,学生的求知渴望,学生的活跃开放帮助了教师完成创作过程的反思与内省,补充完善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在教与学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4]学生这时便成为弗莱雷所说的“学生教师”,教师就成为“教师学生”了。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要取代抹杀教师的地位。提倡解放教育的学者区分了平等的权威和制度化的权威。他们认为教育者由于经验丰富,思考力、判断能力与批判能力超过青少年,于是自然而然地在他们心目中享有权威性,是个人享有的、民主的、职能上的权威,这是平等的权威。制度化的权威是由法规、规范章程所赋予的,是强制逼迫学生产生的结果。他们认为制度化的权威是应当抛弃的,而平等的权威则不应当排斥。谁真正想使学生获得解放,那么就应当提倡教育者给予他们平等的权威性的帮助与引导,使他们能成功地自己发现、自我调节并对社会做出批判分析。
  在创作教学中,学生需要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和创作经历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他们需要就创作的特点、相关方法进行讨论对话,需要就创作的相关技能、步骤进行观察、临摹,需要就创作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总结,这都需要教师带着自己的经验与经历全身心投入到点燃学生创作激情、启发学生创作构思、指导学生创作过程、引导学生创作反思的过程当中。
  如果教师一味强调自己的权威,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难以根据学生的理解力、已有知识技能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眼神、动作做出进一步的方法内容的调整,隐藏在教师头脑深处的经验和经历不可能得以外显,遑论关注学生创作的隐性知识的存在、外显及运用问题了。
  当代教育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它使得师生的创造力充分解放,同时将促进我们在学生中培养起对生命的关爱、对他人的宽容、对完美的追求等人文素养。可以这样说,平等、和谐、对话、共享的师生关系决定了其是一个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循环往复的不断升华过程。
  5.捕捉“灵感”——隐性知识显性化。
  隐性知识在美术创作中类似于“直觉”、“顿悟”、“灵感”等无意识非理性思维成果,而后者总让人觉得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是除了创作者本人之外其他人难以体会理解感受到的。而对隐性知识的哲学、心理学、社会人类学的研究表明,隐性知识并非完全内隐,不能言明。通过适当的方法途径,在适当的时机情境中它便会部分或全部地显露,成为可描述、言明的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繁茂的树冠与果实,隐性知识就是供给营养和水分的树木根基;显性知识是露出海面的小小冰山一角,隐性知识就是深藏于海面下更庞大的冰山。显性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在美术创作教学中将原来认为难以言说的“直觉”、“顿悟”、“灵感”等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对创作者和其他欣赏者、学生都大有裨益。对于创作者来说,原来的“灵感”难以捉摸、控制、把握,它像顽皮的精灵倏忽即来、瞬间即逝。创作者欣喜于“灵感”的突然拜访,苦恼于“灵感”的稍纵即逝。隐性知识显性化使得创作者能够更加有效灵活地控制把握自己的创作过程及结果,用清晰明确的个人知识经验指导、审视自己的创作过程及成果。每一次的创作不仅仅是“灵感闪现”、“直觉顿悟”,而且还伴随着更多的创作知识技能的积淀、显现,随着创作的成功,创作者内心愈加丰富深厚,表达愈加自如畅快。对于其他欣赏者、学生来说,交流分享成功创作者的个人经验具有指导、启发、借鉴意义。美术创作强调原创性,强调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表达方式、新颖的思想观念,情感、观念的表达及作品的展示本身就需要对话与交流,只有真诚开放的对话交流才能在欣赏者心中引起共鸣,引发思索。隐性知识显性化,创作者的个人经验提供给他人交流分享、分析探讨,以便利用其中适合于其他学生自身的部分知识并使其内化,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不同,转化为新的个人创作知识当然会各不相同,但这样更适合每个学生,促使其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新颖的作品来。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对优秀创作者个体知识经验的运用和吸收应该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生成、发现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参考文献:
  [1]Polanyi.The Tacit Dimension.Gloucester[M].Mass:Peter Smith,1983.
  [2]Polanyi.The Study of Ma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9.
  [3]Michael Polanyi.Knowing and Being[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
  [4]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该研究通过观察静磁场对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探讨静磁场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及其机理.
摘要: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和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以及我国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将给正在蓬勃发展中的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良机,为旅游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近几年淮安的旅游业飞速发展,对本市的中等旅游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淮安市当前人才需求与旅游职业教育相对滞后这一不相适应的矛盾,本文试图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积极探索在专业设置、办学模式和宣传力度等方面进
该项目研究:1)、通过681例病例调查,探讨慢性肾衰中医病机特点及不同阶段证型分布规律;2)、运用放免、酶联免疫等方法检测慢性肾衰患者不同阶段血浆ET-1、NO、IL-8等指标的变
摘要: 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协调或配合不当;而学校教育重分数、轻学生综合德育素质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学校德育教育的方法长于管、灌,短于放导等现象。新时期西部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应立足于德育的主体性建设、立足于双向交流的德育过程和方法、立足于生活化的德育内容、立足于开放式的施行方向、立足于综合型德育系统。  关键词: 西部农村 德育教育 国外德育 立足点 
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人所共知的。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建设人才,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理科实验教学,必需为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做出自己的努力。  在当前,理科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实验教学薄弱,限制了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形成,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加强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素质的必要性    自然科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物理学来说吧,物理学的实验基
摘要: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实习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首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就业打好基础。  关键词: 创新意识 实习课 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
目的:地甘口服液来源于导师的临床经验方,具有提升白细胞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该实验以实验手段,检验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结论:地甘口服液可以增加BMC数量并促进骨髓有核
目的:  通过对509例先兆流产(胎漏胎动不安)患者的证治研究,揭示本病的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  方法:  1.研究2006-2007年之间在本实习医院中妇科住院安胎的患者509例,按照统
寒假里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很早就起了床,坐上了前往凤凰古城的大巴车。经过四五个小时的路程,我终于见到了魂牵梦萦的凤凰古城。凤凰古城里有古色古香的苗家吊脚楼,缓缓流
目的 比较不同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失稳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