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变迁

来源 :百姓生活·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epr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今年恰逢伟大祖国六十华诞。六十年,风雨沧桑,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六十年,春华秋实,中华大地沧桑巨变。六十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条战线均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为了纪念和庆祝这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节日,本刊第九期、第十期特开辟《庆祝建国六十年》专栏,从我国六十年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贴近百姓、关注民生话题入手,稿件力求以小见大、以近溯远、以事说理,突出展示发生在我们百姓身边实实在在的变迁以及六十年来伟大祖国的辉煌历程。
  
  这是难忘的回眸,这是更好的追忆,也是豪迈的歌唱!
  让我们在祖国六十华诞的大喜日子里,共同祝福:祖国万岁!人民安康!
  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的,印象最深的是吃得非常糟糕,萝卜、地瓜、野菜几乎是家家的“保留节目”,吃得人一脸菜色。那时,我们这些孩子最盼的是过年,因为过年了才可以吃上大米饭、猪肉炖粉条和水饺。邻居的一位比我小几岁的男孩,给人的印象是从没吃过饱饭似的,一天到晚充满向往地说:“要是每天都过年多好啊。”
  那时候买点猪肉,要很早赶路到公社所在地的供销社去排长队。规定一次只能买二三斤,而且还用肉票。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能买到有肥膘的肉,一是炼成大油,平时炒菜用;二是肥肉解馋。因为猪油一般人是买不到的,全走了“后门”和拉关系用了。当时能在供应站卖肉,是一个肥差,办事根本就不用求人。有的甚至还能用猪肉、猪油为兄弟姐妹安排工作、当兵、找对象等。
  有位小伙伴,妈妈刚把两斤多的一小盆肥肥的香香的猪肉炖好,准备招待远道来的亲戚。没想到,就在大人出门迎接亲戚时,他狼吞虎咽地就全部给偷偷“报销”了,弄得家长在亲戚面前好没面子。为此,他着着实实挨了一顿打。
  过去,小孩可盼着家里来客人了。来客人了,可以改善生活。另外客人一般都能带来点心等好吃的东西。小时候,这种点心盒子,里边装的是比现在的桃酥不知差多少倍的粗面饼子或蛋糕,谁都不舍得吃,今天你拿给我,明天我拿给你,像传销似的。由于家里穷,母亲也总是把客人带来的点心盒子藏起来,留着到别的亲戚家串门用。实在太馋了,我就偷偷打开柜子,今天偷吃一块明天偷吃一块,很快就“报销”了一大半。后来母亲要去看姥姥,发现点心盒已经不成样子,很生气。我从小比较听话,从来没让母亲操过心。当知道是我偷吃了以后,她非常无奈地说了一句:“你怎么也这么不懂事啊!”
  “吃了吗?”那时候的小伙伴们,每天见面第一件事是相互交流都吃了什么,如果谁的家里来了亲戚,改善生活,吃了肉饼或油饼什么的,大家都会羡慕得什么似的。
  那个年代,人们早起晚睡,没白天没夜地拼命劳作,收成却不理想,很多家庭分的粮食吃不到头,靠野菜度日,挣工分的年代,乡亲们手里几乎没有一点“活”钱,一年辛苦下来,多的一二百元,少的不但分不到一分甚至还要欠账。父亲去逝早,我们家人口多,一直是村里的欠账户。每年分粮时,我和哥哥都觉得不硬气,都有些不劳而获的感觉。那些年,分的粮食,如玉米,水分很大,晒干后,远远达不到实际分量,本来就不够吃的粮食就更不够吃了,年年都得从生产队或亲戚家借。年年借,把生产队和很多亲戚都借怕了,因为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还上。
  三哥高中毕业后,在生产队劳动。一天,他到县城去办事,中午没钱吃饭,是一位邻居花5毛钱给他买了碗“烩面”。事过多少年后,三哥还在说起这件事。后来,这位邻居有事相求,尽管所求之事不大好办,但他还是一口答应了,让邻居足足赚了一笔很大数目的外快。哥哥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国家恢复高考前,上学、参加工作,都是有关领导说了算。三哥学习成绩门门优秀,尤其体育几乎项项都是学校冠军。县师范招体育方面的学生,按理他当之无愧,可不“活动”根本不行。家里一分钱没有,是一位知青给钱买了5斤面条(当时,串亲戚什么的,能带5斤面条或大米之类的粮食,是最高礼节了)和一些水果,结果如愿以偿。上学的费用、粮票、自行车等,也是一位知青资助的。一次我去县城看哥哥,他从饭堂给我打的都是馒头,而他自己吃的是窝头。那时的细粮是有比例的,我那次一次就报销了他一周的细粮定量。
  过去乡亲们家里盖房或婚丧嫁娶,几乎整个村子的人都要去庆贺。很多人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趁机饱饱口福。实际上也没什么好吃的,无非是小米和大米合起来的二米饭、馒头和白菜、猪肉炖粉条。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人,一顿能吃几大碗饭。有个小伙子,半斤一个的粽子,一次吃了8个,险些撑死。
  “吃了吗?”那时乡亲们见面,相互打招呼,几乎都是这句话。民以食为天,大家习以为常。
  上中学时,我们中午是从家里带的干粮,不是地瓜、玉米饼就是小米饭,有的干脆就是萝卜干,一个比一个差。中午,几位要好同学,不论干粮好坏,一律放在一起实行“共产主义”。说来,那真是“不堪回首”,有的同学带的干粮竟是用萝卜干粉碎的面做的饼,不成个不说,非常异样的味道,我现在想起来还想吐。由于饥饿,我们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上学的路上,就沿路采集梨、桃等水果。下学了,一个个跟饿狼似的,先爬到果树上、菜地里狼吞虎咽。那时,除了水果,生茄子、青椒、葱、青玉米、野菜等,都是我们“进攻”的目标。
  不怕笑话,初中和高中5年,我吃了班上一位女生5年“好吃的”。她的父亲在城里工作,每次回家都带些当时只有城里才能买到的诸如面包、饼干、香蕉等“好吃的”。那时家家也都是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的白面水饺或大米饭(老家不产,国家特别供应),平时只有那些有人在城里工作的家里才能吃上。自从我们到了一个班后,我就成了她的资助对象:只要家里改善伙食,她总悄悄背着母亲给我“捎带”一些出来。她父亲回来,分给她的那份“好吃的”,也几乎都便宜了我。
  记得上中学的第一天,论身高排座位,排在我前边的一位同学成为了我的同桌。中午吃干粮时,他带的是白面大饼,一把就撕下一半塞到我的手上,憨憨地说了句:“吃”。我拿的是玉米饼,不好意思给他,心里好一顿尴尬。从此,也就是因为这块大饼,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初中和高中阶段,我是班长兼团支部书记,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记得班上有位同学,他爸爸在邻县当副县长,相比之下生活条件好多了。他爱吃肉,经常买一大块猪头肉带到学校,上课时趁老师不注意,猫到桌子底下就咬上一口。每次,他都让我也来一口,我从没有答应,但心里很是不平衡:那块猪头肉,够我几个月的零花钱了。
  1974年,三哥写的一封信,被送信的师傅不慎丢在了路上(这在现在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当时公社的一位干部给捡去了。因为找不到抽烟纸,这位干部便顺手把信给撕了。正待把信纸撕成卷烟纸时,他发现信的内容有“问题”。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三哥写给二哥的信,他在信上发了几句牢骚,比如家里人多,劳动力少,年底生产队不给分粮食或有意分给质量不好的粮食或者少分粮食等。当时三哥已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我也十五六岁了,哪受得了这个?三哥在写给二哥的信上说:“你还当兵保卫国家呢,家里人连饭都快吃不上了。”牵涉上我的,是信上的最后一句“弟弟都不想上学了”。公社干部认为,这两句话有“问题”。
  那是什么年代呀!信,很快被转到学校。我记得非常清楚,学校教导处高高个子、深深眼窝、满脸黑皮一样的姓阎的主任,把我和三哥各放在一间屋子里,恶狠狠地轮流训斥。他上纲上线,指着我们的鼻子说:“你们这是反党反社会主义”,是“污蔑新中国”等,“大帽子”一顶比一顶吓人。他说,“要不是看在你们是学生的份上,打上个反革命都不过分。”反革命分子,那是要被游街批斗的,要“永不得翻身的”,要“天天劳动改造”的。真的不知道三哥当时是什么感受,反正我被吓得够呛。当时,我死活都不想上学了,想参加劳动,帮家里挣工分,先解决吃饭问题。后来,多亏班主任张老师反复劝说,我才坚持念完高中。
  “吃了吗?”那时同学见面,也都是这样打招呼的,没有人觉得不好或不妥。
  高中毕业后,我入伍来到渤海湾某部。那里盛产高粱米。我们的主食20%是高粱米。我老家也产这玩意儿,自幼吃得惯。高粱米饭做好了,白花花的像大米,喷喷香。如果做不好,一个个硬得就跟“石头蛋”似的难以下咽。新兵营里一多半来自浙江等南方省份的新战士,从没吃过。加上当时炊事员都是临时抽调来帮忙的战士,做得不好,高梁米饭在他们的嘴里叽哩咕噜,就是咽不下。
  我所在的二连张指导员,叫我给连队的黑板报写首诗,“鼓动鼓动”大家。一晚上的绞尽脑汁,我想到了长征中的野菜、草根,想到了“林海雪原”中的高粱米饭团子等,第二天中午,我就把以《高粱米》为题目写的诗抄在了黑板报上。没想到,晚上吃饭时,趁我不备,几个南方兵一齐给我盛高粱米饭,实实在在的一大碗。然后,他们围着我,一边用筷子敲碗一边“唱”起来:“高粱米,高粱米,革命战士最爱你……”我异常难堪。从此以后,“高粱米”变成了我的绰号,一直伴了我3个月的新兵生活。
  “吃了吗?”那时不管是天南还是地北的战友,或见面或打电话,开场白说得最多的也是这句话。
  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条件和水平越来越好。一个农民的孩子,我自己评价:没有不喜欢吃的饭和没有吃不下去的饭。用爱人的话说:“你真是好养活,吃啥都行,没见你挑过什么或不喜欢什么。”实际上,现在的再艰苦,也比儿时的苦不知要强多少倍。由于工作忙,结婚后自己很少去商场。周末,有时妻子让我一道去超市买东西,自己竟不知道吃什么好也不知道喝什么好。妻子笑着说:“忘本了。”晚上,不知怎么挑起的话头,一家人又说到了过去,说到了家乡,说到了小时候,我一下子感慨特别多:那样的日子,真的不知是怎么过来的!一样的人,一样的天地,怎么就连饭都吃不饱呢?要说付出的汗水和力气,那时可多多了,而收获却为什么那么少呢?要是现在,自己还受得了吗?
  
  我为自己能有今天感到庆幸!
  
  七一前,我和爱人回京郊老家,专程看望同学。没想到,老家和老同学的变化,用今非昔比和天翻地覆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老同学是村民委员会主任,山村是市里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试范村。乡亲们无论粮食、蔬菜、蛋肉,还是瓜果等,吃得都是绿色食品。很多人在原始的基础上加上现代的烹饪方法,“土菜”、“土饭”别提多好吃了。周末或节假日,我的朋友经常让我带他们去品尝农家菜,都夸“是一种享受”。“需要什么?”这句过去城里人总对农村人说的话,现在倒过来了,见面或打电话就问:“需要什么?”
  不敢想象的变化!
  如今,战友和朋友,只要聚在一起,只要说起这些往事,大家如数家珍,之后每每都是无尽地感慨与感动:说了多少年,盼了多少年“繁荣富强的祖国”,现在才是真的呀!现在的中国,才是真正的“龙”!
  我们为祖国感到自豪,也为做个中国人感到骄傲!
其他文献
水晶饰品市场两年前就已经逐渐兴起,网上活跃在这个市场上的人越来越多。由于水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饰物,更多的具备星相和趋吉避凶的防身物品,其附加价值已经远远高于其原来的价值。所以这类水晶饰品在网上的需求越来越大。不过相伴而来的是新手之间的价格战,如何在价格地雷阵中生存下来,并且让那些最刁钻的客户成为你的忠实客户,帮助你传递网店的好口碑,将是网上开店成功的关键。  不怕价格战,一般人都觉得奇怪,网上的价
期刊
我的母亲是位农村老太太,虽然70多岁,也是小脚,可她比一般农村老太太心胸大度,眼光长远。   说大度,实际上就是开通的意思,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不是“小农意识”。作为女儿,我总觉得母亲有大家风范。   就说我谈恋爱时,因为自己的相貌啦、为人啦比较说得过去,“红娘”差点踢破门槛。还有很多人通过各种手段与母亲攀亲戚关系,希望她“一锤定音”。也有不少人又是许房又是许地的,希望打动母亲,她一概不为所动。  
期刊
父亲节,是纪念父情、缅怀父恩的伟大节日。今年的父亲节那天,北京肌萎缩中医研究院院长王养富的家里却突然热闹起来。因为干儿子李国山从天津赶来。一进门,就“扑通”一声在王院长面前跪下,深情地说:“父亲在上,受儿一拜!”并祝王养富父亲节快乐!这场景使许多人纳闷:一位退役军人怎么认王院长为干爹?他们是怎么结识的?王院长究竟对这位退役军人有什么大恩大德,值得他在父亲节时特地奔来对他进行节日祝贺?   事情还得
期刊
就在夏花灿烂的五月,俺的“傻”娘离开了深爱她和她深爱的儿女们。   三十年前,父亲用一辆自行车将俺的“傻”娘带回了家。自从俺的“傻”娘嫁给父亲,爷爷奶奶就和我们分了家。除了两双碗筷、一口锅,还有一堆借钱、借粮的欠条。俺的“傻”娘和父亲借遍了乡里乡亲,盖起一座半砖半土坯的房子,才算有了个容身之所。    不知怎么的,俺的“傻”娘始终不受爷爷奶奶的青睐。后来,私下里我听邻居说,爷爷奶奶嫌她笨,斗大的字
期刊
那是我大学毕业后在海南工作的第三年,也是我第一次回老家探亲,心情特别激动。路上,我心里突然一阵莫名的害怕,“操劳半辈子的母亲是不是苍老了、有了白发?”我一路风尘一路虔诚地祈祷。   烈日下,母亲穿了件红艳艳的裙子,撑着一把紫色自动伞来车站接我。“飞儿。”母亲叫着我的乳名。等反应过来,我惊讶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果不是笑着时眼角几条鱼尾纹,那一头烫黄了的卷发,还真看不出母亲已年过50,尤其是那红艳
期刊
“午饭少吃点。”妈妈假装瞪眼嗔怪我不懂事的样子,然后又微笑着轻声说:“晚上多吃点饺子。”   老家有种说法叫“临行饺子”,意思是家里有出远门的人离开家的最后一顿饭,要吃饺子。这种讲究作为一种祝福、祈愿一直沿用至今。每个假期的时间好像总是匆匆而过,转眼又要踏上行程了,晚上十点钟的火车我就要离开家南行求学。   想想假期里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陪爸妈,而另外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忙自己的事。有时候自己也挺不
期刊
编者按:  建国六十年,我国将举行大阅兵。很多朋友来信,询问“世界阅兵,中国最好。但是,队伍、动作那么整齐,是怎么练出来的?”今天,本刊约请参加过建国五十年国庆阅兵的李明飞同志现身说法,用自身的见闻和感受介绍大阅兵的情况,以飨读者。     1999年3月24日,是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日子,在清晨蒙蒙细雨中,搭载着我们海军院校方队380名受阅队员的列车缓缓驶入北京站,当我走下火车,开始想象即将驻训的
期刊
老家湖南耒阳的小山村村头有口古井。那是故乡留给我童年的标记。   古井3尺见方,井口盖着一块溜青溜青的大石板,井壁也是青石筑成,水面在五六米深,井旁是一块青石板铺成的空地,旁边有两棵高大的古柏,硕大的树冠向四面伸展开来,古井就在她的护佑之下。   取水的人来了,先是蹲个马步,挪开井盖,用粗长的绳子将水桶筲拴紧,然后将木桶倒扣入井中,左右晃荡几下,桶沉了、水满了,再一把一把往上收。盛夏时节,移开井盖
期刊
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一定处在各种关系之中:亲友关系,同事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伙伴关系……不在这种关系中,就在那种关系中,躲不开,回避不了。   对于“关系”,每个人的对待方式都不尽相同,有人消极排斥,有人被动适应,有人积极营造。对待关系的态度不同,对个人、家庭、社会形成的影响不同。   老黄是一位小职员,生性单纯耿直,对上下级之间的微妙关系视而不见。他对交往持排斥态度,以一副世人皆浊我独清的
期刊
6月21日,中牟瓜农陈英锋卖瓜发烧,担心瓜卖不出去执意不肯去医院,中原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执法人员吕伟利,主动帮他卖瓜:“各位商户,这位老乡病了,咱帮帮忙吧?”平时撵小贩的城管又拿起喇叭,这次喊的话让人吃了一惊。陈英锋半天憋出一句话:“他是最仁义的城管。”   商贩有病城管帮其卖西瓜,真正将商贩利益放到心头。这才是值得称道的“和谐城管”。   诚然,城管的人性化、人情味虽然对履行职责暂时会增加一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