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的超民族视角——跨体系社会及中国化问题

来源 :西北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_thre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围绕有关中国化的命题,梳理了学术界的有关争论,用跨体系社会及其运动吸纳并尝试进一步发展"多元一体"概念,重新界定中国社会的"一"与"多".作者指出:作为一个跨体系社会,中国是一个将他者的痕迹内化为自身要素,同时又保持独特生机的生生不息的包容性、统合性的文明.但也因此,跨体系社会是与跨社会体系相互关联、相互界定的.
其他文献
媒介变化是影响神话文类传承和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社交媒体,移动短视频为中国传统神话资源提供了新的转化平台和传播媒介.在抖音中,神话以动漫配音、动画微电影、真人主播讲述等多种形式被重述,并且具有传统口头和书面媒介无法比拟的海量受众和跨时空特征.神话短视频的制作者成为新的"神话的积极承载者",与其粉丝群一起形成了神话讲述和接受的新场域.同时,神话的短视频形式也带来神话碎片化的问题,须站在神话主义的立场上对其进行反思.
西方心理哲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在最初引入汉语论域的过程中,因为含义理解和用语选择方面的不尽成熟而在思想史上遗留下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一次又一次地摆到今天的研究者的面前,而且会以系统的方式陆续不断地重复出现。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德文和中文的概念及其彼此间的对应,而且关系德文与英文、中文与日文的等等语言之间的内在差异。这里尝试通过对六组概念“精神”与“心理”、“同感”与“移情”、“感知”与“知觉”、“直观”与“直觉”、“表象”与“表征”、“无意识”与“未被意识到”的
元代草原丝绸之路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为发达通畅,经过的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民俗独特丰富,游牧文化的都邑也随着从"蒙古国"至"元帝国"的转换而在兴起.上都既是流动的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静止点,又是农牧文化集中交融之处,它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王朝中最具独特性的都邑范式,昭示了它所具有的纪念碑性的城市建筑群的意义.文人在对以上都为代表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织而成的新型都邑文化的图解中,渐变式地交融、接受草原游牧文明.解读隐含在上都诗作背后的文人心态,可以进一步考察丝绸之路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汉文化对于草原游牧民
课堂学习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构成要素.阐释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学习的意涵特征,检视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表层参与及其缺陷,探讨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学习的实践策略,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社会变革的动力源.在人工智能为教育赋能的浪潮下,教育研究范式迫切需要调整以促进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当前我国教育研究范式以证实教育规律为主要旨
为了探究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在网络空间中的实践和融入情况,本文对宁夏11个村落少数民族居民互联网使用的现状与特征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互联网已成为当地少数民族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从网络铺设、上网设备占有和网络资费的情况看,互联网对农村少数民族具有较高的可用性.与此同时,这一群体在互联网使用中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村民线上活动的内容及其结构不尽合理,较少将互联网作为自我发展的工具;在线关系显现出浓重的熟人社会色彩,表现出低度融入,在利用互联网拓展自身的社会资本、发展机会、群际交流等方面仍有局限性.论文最后提出,可通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事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是国家明确规定的学校课程,是学校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新的课程形态。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对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途径和载体。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探索和现实需要。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体系,是
目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历史交汇区和政策衔接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总结脱贫攻坚成果及经验并指出其后续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提出“十四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提升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水平。在分析了我国当前相对落后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特征之后,探索了通过乡村振兴促进相对落后地区发展的路径。
道路作为一种载体,连接着不同地点和不同群体,人与物通过道路得以流通,文化文明通过道路得以传播,族群通过道路得以互动和交融.因此,道路不只是足下之物,还有更重要的功能,它是一种具有时空印迹的符号体系,也是一种意义体系.本文以丝绸之路青海道之河南道段上的都兰县为田野点,以贸易(市场)、政治和文化交融为三个维度,讨论道路对族群互动的影响,借以论述都兰县一度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社交媒体使得数字环境下的创造性表达越来越具有表演的功能.相较于面对面的交流形式,民俗学者需要思考经由数字技术的导介而生产的数字民俗如何在表演理论的框架内准确阐释.本文通过对社交媒体上的交流事件进行具体分析,讨论并揭示了数字场所、数字媒介的特征及其关联性,以及数字表演的多重面向,指出理论的解释需要充分考虑数字表演的独特性,而表演视角下的数字民俗研究应当关注的并不是事象本身,而是表演行为的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