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在探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同阶段的要求与任务,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意见,建议明确大学英语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任务,改变通用英语的教学方式,明确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定位,并发展逐级逐层的专门用途英语方向,从而实现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思考与对策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与深入,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各种问题的凸显,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问题始终受到普遍关注。传统的英语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越来越大的差距,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教学理念与手段不断受到各种质疑和冲击。
其中主要凸显的问题是:一是随着各级各类学院的扩招,各地高中阶段英语教学水平的差异,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已成为不可避免、不可协调的主要矛盾;虽然我国各地区的大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已经不再是零起点的学生,绝大多数基本掌握了中学英语阶段所要求的基本语言知识,但在“听、说、读、写”基本英语语言技能的实际运用上悬殊,同时,在对于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了解程度、国际化视野的开阔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二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与定位不清晰,评价方式与教学手段过于陈旧,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与过程缺乏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规范与指导;绝大多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以高中英语课程延伸形式出现,教师沿袭传统的以单词、句型、语法等为重点的基础英语教学方式,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弊端未得到足够修正,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大学人文教育重要内容的地位不突出,大学英语教学的高等教育阶段特点不够明晰;三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结构性矛盾问题逐渐突出,就业市场的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和激烈,无论是高等教育单位、受教育者本人还是就业单位,都极为关注高等教育的成效问题,其中大学毕业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学习成效问题,即通过大学阶段的公共英语课程学习是否使大学生具备了在大学毕业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熟练使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而满足各种实际需要的能力,最受到普遍关注;大学英语教学的“耗时低效”问题已成为受到各方批评的焦点问题之一。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定位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把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列入重点计划,并出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此次改革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为特征,建立了新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学要求》确立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明确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在已经过去的几年里,《教学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评估方式等的规范化进程,保证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的均衡化发展,使大学英语教学较好地满足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0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问题及大学英语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与任务再次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探讨。纲要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到2015年和20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分别达到36%和40%,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同时,高等教育的形式与层次将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因此,现在及未来的十年里,大学英语改革的重点将是如何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的理念,重新整合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的资源,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高等教育的中长期战略,服务于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服务于不断变化中的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各种形式与层次的需求变化。因此,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精神,合理定位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明确未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成功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负了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的重要使命。徐国璋先生曾说:“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由此可见,所谓通识教育的主要任务即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为主,即通过语言的学习,“获得对其他国际的生活方式、思维形式、文化遗产的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解”。《规划纲要》中指出,今后十年我们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都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够适应、服务并参与未来中国由“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变的进程,能够理解和熟悉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具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培养这样的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具的特征仍应得到充分重视。
其次,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服务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符合高等教育的整体改革方向。《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大学英语的教育任务与定位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同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客观要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当紧紧围绕“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这一主题,着力于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满足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另外,《规划纲要》明确高校要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以此为依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方向、定位与任务将以满足不同院校的层次和要求,呈现差异化的、多样化的改革要求。同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应满足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学生的专业背景、职业发展各异,对于大学英语学习的目标与要求也是大相径庭,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实现在更高层次上的“因材施教”,满足不同类型的人才对于实际英语运用能力的需求,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将更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三、思考与对策
目前,在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改革经验,构建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改革的目的,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对于传统的以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为主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能全面放弃,而应在教材、授课方式等方面更新手段和方法。所谓的EGP即指英语语言教学的典型课程,把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作为其主要的教学内容。基础阶段教育的英语教学主要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教师仅就英语的语言知识进行传授,即围绕英语的单词、语法、句型等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语法结构等,但在语言技能的培养上显得力不从心,教师既无法提供足够的语言环境,又无法超越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完成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通用英语是英语语言知识传授的主要模式,大学教育的功能之一仍然是“知识的传授”;就语言本身而言,语言的知识仍然是语言技能的基础,也是通向语言文化等的必须阶梯,那么,EGP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就不可能被全面取消或全面否认。但是,简单延续基础阶段教育的英语教学模式肯定弊大于利,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更应从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过渡到以培养语言技能为重点,从而成为区分基础英语阶段的通用英语教学与高等教育阶段的通用英语教学的主要特征。只有有效地完成了语言技能培养的任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
其次,EGE(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即通识教育英语应该在大学英语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认识,并与EGP相互补充,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流和基础。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是通识教育英语课程的主要目标。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识教育英语担负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使学生充分了解全人类在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最新发展的普及性知识任务,这一切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通识教育英语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思维模式,熟悉中西方的文化差距,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将EGE通识英语教育与EGP通用英语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使命。
最后,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发展必须结合各地区各校与不同层级的学生的实际需求,逐步推进,有效展开,从而成为EGP的良好补充。ESP即专门用途英语在这几年得到了学界的广泛重视,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学者建议用ESP全面取代EGP的做法未得到大多数的赞同,更多学者建议分层次有步骤地逐渐推进ESP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倒是值得尝试。ESP可分为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和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两大类,即“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ESP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部分基础英语程度较好并有进一步提高专业英语能力的学生的需求,课程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及未来职业发展相关,侧重于特定专业相关的活动及语言运用,可作为大学英语高年级阶段或高层次阶段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但诚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指出的那样,即“各个院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和所面临的社会需求不尽相同,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本校的大学阶段英语教学”。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将存在普通英语教学、通识英语教学与专门用途英语共存共生的局面,并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作用于大学英语改革的深化。
参考文献:
[1]李蓂,蔡基刚.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山东外语教学,2013(5).
[2]张珊珊.对大学阶段英语教学内容改革的一点探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1).
[3]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4]束定芳.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J].外语学刊,2013(6).
[5]戴明忠,涂孝春.ESP及大学英语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6]付大安.ESP框架下的地方普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英语研究,2012(3).
[7]崔刚,马凤阳.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内容与原则[J].中国大学教育,2012(2).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思考与对策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与深入,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各种问题的凸显,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问题始终受到普遍关注。传统的英语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越来越大的差距,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教学理念与手段不断受到各种质疑和冲击。
其中主要凸显的问题是:一是随着各级各类学院的扩招,各地高中阶段英语教学水平的差异,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已成为不可避免、不可协调的主要矛盾;虽然我国各地区的大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已经不再是零起点的学生,绝大多数基本掌握了中学英语阶段所要求的基本语言知识,但在“听、说、读、写”基本英语语言技能的实际运用上悬殊,同时,在对于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了解程度、国际化视野的开阔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二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与定位不清晰,评价方式与教学手段过于陈旧,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与过程缺乏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规范与指导;绝大多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以高中英语课程延伸形式出现,教师沿袭传统的以单词、句型、语法等为重点的基础英语教学方式,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弊端未得到足够修正,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大学人文教育重要内容的地位不突出,大学英语教学的高等教育阶段特点不够明晰;三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结构性矛盾问题逐渐突出,就业市场的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和激烈,无论是高等教育单位、受教育者本人还是就业单位,都极为关注高等教育的成效问题,其中大学毕业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学习成效问题,即通过大学阶段的公共英语课程学习是否使大学生具备了在大学毕业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熟练使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而满足各种实际需要的能力,最受到普遍关注;大学英语教学的“耗时低效”问题已成为受到各方批评的焦点问题之一。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定位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把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列入重点计划,并出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此次改革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为特征,建立了新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学要求》确立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明确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在已经过去的几年里,《教学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评估方式等的规范化进程,保证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的均衡化发展,使大学英语教学较好地满足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0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问题及大学英语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与任务再次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探讨。纲要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到2015年和20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分别达到36%和40%,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同时,高等教育的形式与层次将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因此,现在及未来的十年里,大学英语改革的重点将是如何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的理念,重新整合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的资源,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高等教育的中长期战略,服务于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服务于不断变化中的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各种形式与层次的需求变化。因此,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精神,合理定位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明确未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成功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负了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的重要使命。徐国璋先生曾说:“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由此可见,所谓通识教育的主要任务即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为主,即通过语言的学习,“获得对其他国际的生活方式、思维形式、文化遗产的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解”。《规划纲要》中指出,今后十年我们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都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够适应、服务并参与未来中国由“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变的进程,能够理解和熟悉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具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培养这样的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具的特征仍应得到充分重视。
其次,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服务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符合高等教育的整体改革方向。《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大学英语的教育任务与定位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同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客观要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当紧紧围绕“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这一主题,着力于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满足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另外,《规划纲要》明确高校要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以此为依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方向、定位与任务将以满足不同院校的层次和要求,呈现差异化的、多样化的改革要求。同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应满足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学生的专业背景、职业发展各异,对于大学英语学习的目标与要求也是大相径庭,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实现在更高层次上的“因材施教”,满足不同类型的人才对于实际英语运用能力的需求,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将更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三、思考与对策
目前,在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改革经验,构建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改革的目的,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对于传统的以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为主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能全面放弃,而应在教材、授课方式等方面更新手段和方法。所谓的EGP即指英语语言教学的典型课程,把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作为其主要的教学内容。基础阶段教育的英语教学主要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教师仅就英语的语言知识进行传授,即围绕英语的单词、语法、句型等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语法结构等,但在语言技能的培养上显得力不从心,教师既无法提供足够的语言环境,又无法超越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完成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通用英语是英语语言知识传授的主要模式,大学教育的功能之一仍然是“知识的传授”;就语言本身而言,语言的知识仍然是语言技能的基础,也是通向语言文化等的必须阶梯,那么,EGP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就不可能被全面取消或全面否认。但是,简单延续基础阶段教育的英语教学模式肯定弊大于利,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更应从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过渡到以培养语言技能为重点,从而成为区分基础英语阶段的通用英语教学与高等教育阶段的通用英语教学的主要特征。只有有效地完成了语言技能培养的任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
其次,EGE(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即通识教育英语应该在大学英语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认识,并与EGP相互补充,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流和基础。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是通识教育英语课程的主要目标。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识教育英语担负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使学生充分了解全人类在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最新发展的普及性知识任务,这一切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通识教育英语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思维模式,熟悉中西方的文化差距,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将EGE通识英语教育与EGP通用英语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使命。
最后,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发展必须结合各地区各校与不同层级的学生的实际需求,逐步推进,有效展开,从而成为EGP的良好补充。ESP即专门用途英语在这几年得到了学界的广泛重视,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学者建议用ESP全面取代EGP的做法未得到大多数的赞同,更多学者建议分层次有步骤地逐渐推进ESP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倒是值得尝试。ESP可分为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和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两大类,即“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ESP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部分基础英语程度较好并有进一步提高专业英语能力的学生的需求,课程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及未来职业发展相关,侧重于特定专业相关的活动及语言运用,可作为大学英语高年级阶段或高层次阶段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但诚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指出的那样,即“各个院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和所面临的社会需求不尽相同,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本校的大学阶段英语教学”。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将存在普通英语教学、通识英语教学与专门用途英语共存共生的局面,并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作用于大学英语改革的深化。
参考文献:
[1]李蓂,蔡基刚.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山东外语教学,2013(5).
[2]张珊珊.对大学阶段英语教学内容改革的一点探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1).
[3]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4]束定芳.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J].外语学刊,2013(6).
[5]戴明忠,涂孝春.ESP及大学英语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6]付大安.ESP框架下的地方普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英语研究,2012(3).
[7]崔刚,马凤阳.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内容与原则[J].中国大学教育,2012(2).